一、对于安全造成威胁的性格
性格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特点。每个人都会有稳定的性格特点,并且性格形成以后,如无重大事件发生,其将会会伴随人们的一生。驾驶员的性格对于驾驶行为具有很大的主导作用,保证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性格对于保证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如果驾驶员具有不良性格,很可能会对于交通造成影响。
(一)得过且过性格
拥有得过且过性格的学员,在平时的驾驶学习中,不会特别认真,对于驾驶技术保持得过且过态度,仅仅保持知道,但又不求甚解,不会对于驾驶技术进行详细的了解。会有自己的小聪明,对驾驶技术进行简化,虽然能保证车辆行驶,但是对于交通安全来讲具有极大危害。
(二)狂妄自大性格
这种性格的学员在驾驶技术的学习中,情绪较为多变,并且以自我为中心,对于教练的讲解不会重视,并且在实际行驶过程中,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出现占道、抢车以及强行超车等问题,严重影响交通安全。
(三)粗心马虎性格
性格较为粗心的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可能忽视一些小的细节,造成对于驾驶技术理解并不透彻,从而导致自身的驾驶技术不能得到很快的提高,影响教学效果,并且在行驶的过程中,也很可能因为马虎,忽视安全带等安全措施的防护工作的实施,进而对安全造成影响。
(四)粗鲁急躁性格
这类性格的学员往往会受到情绪左右,易暴躁、易冲动,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驾驶技术,很可能会迁怒于他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并且对于冒险保持很高的积极性,在通过考试后的汽车行驶中,很可能会出现飙车、强行超车等不利交通的现象。
(五)安全意识淡薄的性格
对于安全意识不强的驾驶者,很可能会在汽车行驶中忽略红绿灯作用,强行闯灯,影响其他车辆安全,并且如果在行驶中随意变换车道,也会严重影响交通安全,很可能造成交通事故出现。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员安全性格的途径
(一)在理论学习阶段注重安全性格培养
在汽车驾驶员培训过程中,理论教学培训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汽车驾驶培训机构必须加强理论教学,其中也就包括汽车驾驶员安全性格培养。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要让学员对驾驶员的职业道德、交通法规及安全常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系统学习和事故案例分析讲解,使学员懂得违章行车时造成的恶果。同时,还要让学员学习掌握油、电路故障的检查、调试及日常维护等常识性的知识,从而为上车进行实践技能操作打好基础。
(二)在基础驾驶训练阶段注重安全性格培养
基础驾驶训练是学员学习驾驶技术的入门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员正确的驾驶姿势和操作动作,通过反复训练,使学员养成一个正确驾驶操作的好习惯,也是培养学员安全意识的一个重要形成过程。在这个训练中,教练员应根据学员的不同个性培养适应驾驶职业的安全性格,消除危及安全的性格特征。
(三)在一般道路驾驶训练阶段注重安全性格培养
一般道路驾驶训练是在人车较少的僻静道路上进行驾驶操作的综合训练。包括起步、停车、加速、减速、换档、转向、制动、靠边停车、信号灯的正确使用等方面的练习。这一阶段的安全行车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练员的正确指导,及时对学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尤其是在弯道、上下坡时要特别注意的安全行车问题和基本的操作要领,在平坦道路超车、会车时要注意的事项,不能盲目冒进,判断失误就会造成行车事故。因此说,在一般道路驾驶训练阶段加强学员安全行车意识的培养更为重要。
三、学员安全性格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切实增强教员的安全性格培养
意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随着人的成长历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人的性格是可塑的,而汽车驾驶员的安全性格同样也是可以培养的。因此,必须首先提高对培养学员安全性格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主动地把学员安全性格培养贯穿于汽车驾驶员培训教学各个环节、各个阶段。
(二)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在汽车驾驶操作训练过程中,除了要按照学员的共性特点实施共性教学外,还要针对学员的个性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教员要细致地观察并指出学员性格弱点,及时加以引导学员在主观上进行调整,通过多次反复训练,逐步培养学员良好安全性格。
(三)重视交通安全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员要切实加强交通法规教育,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驾驶规章制度教育,安全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教育以及典型事故案例分析的教育。要及时地利用学员亲眼所见的事故现场,结合以往的事故案例进行分析,促进其安全性格的形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道路建设日新月异,车辆随之增多,交通愈加发达。考驾照人越来越多,因此,对驾驶员培训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驾驶员的素质,决定着是否能够保证在今后安全行驶的大问题。而驾驶员的心理素质是安全行驶的必备条件。因此,在对驾驶员进行培训时,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教学和道德教育,也要注重对学员的心理素质教育,做到技能训练与心理教育相结合,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并重。
一、树立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意识
对驾驶员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驾驶员培训的基本内容之一。因为驾驶技能不是独立的,它与心理素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一个合格的驾驶员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表现在运用驾驶技能、熟练操作驾驶技术、合理处置交通情况时能够表现出一种稳定、协调的良好心态。表现在驾驶动作上自然大方,毫无生硬之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较高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各项动作协调和谐,在操作思维上,反应灵敏、判断准确、行为果断、动作迅速。这些素质的高低尽管有先天性的因素,但大多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和训练的,其中包括驾驶员培训期间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驾驶员培训中理所当然地包含了必要的心理素质教育,因而心理素质的教育的责任也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们教练员的肩上,我们理应自觉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从现实状况来看,心理素质教育的业绩不容乐观。许多人认为心理素质教育与驾驶员的培训没有多大关心,或者虽然认识到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对其驾驶生活的重要意义,但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是学员自身的事,教练员只负责教技术。其实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对驾驶员的心理素质教育,固然不应该完全由教练员来承担,事实上我们教练员也承担不了。因为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是靠一时一事能完成的,它需要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作为承担对驾驶员培训任务的教练员,完全应该利用传授和训练驾驶技术的机会,对自己的学员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我们应该把它看作是一项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二、针对不良心理,因势利导
驾驶学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年龄、性别、身高和经验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作为新学员,他们面对驾驶技术这项新的学习内容,会有一些不同的心理反映,其中有积极的心理准备,也有不少不良的心理表现。作为教练员要能够洞察学员的不同心理反映,把握学员的心理特征,特别是要针对种种不良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一是针对恐慌心理,要帮助学员消除其紧张感。由于对驾驶技术不够熟悉,初次学习驾驶技术,心理比较紧张是在所难免的。但有的学员因紧张造成心理恐慌,致使在学习技能操作时惊慌失措,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这就不正常了。面对这种紧张恐忙的心理。教练员要给予人文关怀,稳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做一些放松动作,消除紧张感,同时对他们的进步都作肯定性的激励性评价,对他们的操作不当,不采用简单地喝斥,而是给予耐心细致手把手式地指导。二是针对怯场心理,要注重其自信心的培养。有的学员本身性格腼腆,特别是一些女学员,她们往往会表现怯场心理。她们平时对某项操作规程已经熟练掌握,但到了考核或正式上路时,就全忘了。对这种怯场心理,主要还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摆正心态,正视自己所面临的操作技术,相信自己的驾驶水平和能力,加强实际操作的反复训练,提高技能,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提高自信心,从而克服胆怯心理。三是针对马虎心理,要注重其责任心的培养。有的学员对理论知识不肖一顾,认为会开就行了,要懂那些道道干什么?对于技术他们也满足于一知半解,表现在实际操作中忘这忘那。他们常常不严格按规程操作,从而导致操作的频频失误。对于这种心理,教练员要严肃地指出他们的错误,让他们明白自己驾驶的每一个操作动作都事关生命大事,并要求学员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学好每一个驾驶动作。要求他们以对生命的敬畏高度来重视驾驶技能的培训。四是针对犹豫心理,要注重果断性的培养。由于学员刚学习驾驶技术,没有驾驶经验,技术也不熟练,他们对行驶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车速、间距、迎面车辆情况、自身的车辆性能以及道路交通信息的判断把握不准,在关键时刻就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况。许多交通事故常常是由于驾驶员的犹豫不决造成的,因为在关键时刻一犹豫,反应一迟缓,就导致了判断失误,错失了避险的最佳时机。因此,对驾驶员的果断性心理训练也是必要的,要求遇到交通情况,动脑保持清醒头脑,作出快速反应,采取果断措施,以确保行驶安全。
三、技能训练与心理指导有机结合
驾驶员培训最基本的当然是驾驶技能及其相关理论的培训。从技术层面看,它包括驾驶动作的每一个细节,从上下车的动作规范到起动的操作规程以及换档、转弯、行驶的技术要领,是日常培训的基本教育内容。从交通心理学层面看,内容十分丰富。首先是要求学员把握驾驶心理特征,了解驾驶活动的心理过程。这有利于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其次不仅要针对学员在学习驾驶过程中的不良心理进行疏导,还要针对驾驶员的普遍不良心理进行预警性的教育。如教育学员在今后的驾驶生活中要克服侥幸心理、赌气心理、麻痹心理、紧张心理、逞强心理、急躁心理、犹豫心理、图利心理等不良心理。
驾驶员的培训毕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离开实践操作,一切教育都会变得苍白无力。因此,我们要把对学员的心理指导过程与技能的指导和训练过程结合在一起,使学员能够在具体的操作中训练心理素质,体验和感悟其拥有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如在指导学员换档时,要求做到心情放松,情绪稳定,用掌心握住变速杆球头,五指自然向内弯曲,以手腕和肘关节力量为主,肩关节力量为辅,自然推拉变速杆更换档位。指导他们要合理利用自己的感觉和知觉,还要重视注意的合理分配,善于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双眼要注视前方,左手握稳转向盘,根据感觉和知觉接受到的外部信息,灵活而自然地调整行使方向。在整个换档操作过程中眼睛的注意力邀始终集中在观察前方上,不低头下看。手脚配合协调,全身自然放松。这样的指导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心理指导与技术指导结合在一起,使心理素质教育不露痕迹地渗透在技术指导和技能训练之中。
【关键词】汽车驾驶技能;形成;培养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行方式逐渐多样化,驾驶技能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交通堵塞现象的加剧、交通事故的频发等等,都对在职驾驶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要掌握相关驾驶技能之外,在职驾驶员还应具备一定的驾驶素养及节能环保意识[1]。促进驾驶员汽车驾驶技能的形成和驾驶技能的培养十分有必要,且势在必行。驾驶技能是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只有充分掌握驾驶技能,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才能保障驾驶安全,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1、汽车驾驶技能的形成
1.1驾驶员的技能培训
由于在驾驶员的聘用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因而在职驾驶员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驾驶员缺乏对汽车驾驶的认识,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导致驾驶过程中随意性强,存在诸多多余驾驶动作,不仅影响了正常驾驶,还给安全驾驶埋下隐患。这需要制定统一的驾驶员聘用标准,同时还要对驾驶员进行统一的技能培训,促进汽车驾驶技能的形成。在驾驶员聘用方面,不仅要求驾驶员具有一定的驾驶资质证书,还应重视该驾驶员的驾驶经历,看其是否存在重大违规驾驶、违章驾驶或者曾发生重大驾驶事故,一经发现,则不予录用。同时,要不断加强驾驶员队伍建设,定期进行驾驶技能培训,可与指定驾校合作,分批次培训在职驾驶员,使其更好得掌握技术要领,提高驾驶的熟练度与安全性,促进汽车驾驶技能的形成。
1.2驾驶员驾驶技能的提高
驾驶员技能的提高,需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驾驶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驾驶员的驾驶技能的提升。因而,要高度重视驾驶员的思想政治建设,将其作为提高驾驶员技能的首要任务,从根本上促进驾驶技能的形成。对驾驶员的思想教育,包括加强和改进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2]。此外,还要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健全内部安全教育、业务技能教育,从理论到实际操作,使得驾驶员的专业技术和理论水平得到切实、全面提高。只有从思想上加以重视,才能将安全驾驶、文明驾驶当成一种自觉,保持良好的驾驶习惯。
1.3驾驶技能的最终形成
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和处罚机制,是驾驶员驾驶技能最终形成的重要保障。科学、合理的奖励方式能够有效激发驾驶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服务意识,为驾驶技能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但在实际驾驶过程中,由于个性差异和习惯使然,部分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存在一些多余的驾驶动作,不仅影响了驾驶技能的形成,还对安全驾驶造成一定影响。因而要及时对多余驾驶动作的纠正,保障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部分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良习惯,如抽烟、打电话、不看道路指示牌等等,甚至为完成任务进行违规操作,违章驾驶,严重影响了驾驶的安全性。对此,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批评处理,并要求存在不良驾驶习惯的驾驶员改掉陋习,对一些严重违规操作和违章驾驶现象,要严格予以处罚,保障安全驾驶与文明驾驶。
2、汽车驾驶技能的培养
2.1钻研业务,加强技术水平
在职驾驶员通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有一定的驾龄,但驾驶水平难以提高,出任务时常常是大事没有,小事不断,罚单不少[3]。为此,在职驾驶员应多钻研业务,加强技术水平。驾驶员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工作效率,在职驾驶员除了要掌握驾驶技术之外,还应充分掌握车辆及机械构造原理,能够对车辆进行简单的维修和出车前的检查,为安全驾驶提供保障。此外,还要不断总结经验,使自身的驾驶技能及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2.2加强学习,培养驾驶习惯
多数驾驶员尤其是在职驾驶员,普遍存在知识水平较低,知识面窄等现状,培养在职驾驶员汽车驾驶技能,须不断改善现状。在职驾驶员通常有一定的驾龄,但并不意味着交通事故零发生,且引起交通事故的原因,多半是由于驾驶员知识结构欠缺,致使逻辑思维和判断力低,从而造成驾驶失误[3]。因此,对在职驾驶员要不断加强学习,相关单位内部可对驾驶员进行定期培训,丰富驾驶员的知识结构,扩宽驾驶员的眼界,以此培养良好的驾驶习惯。作为在职驾驶员,也应不断自我完善,加强学习,将安全驾驶和文明驾驶当成一种自觉,空闲时间多阅读,多分析,多总结,使自身驾驶技能得到切实提高。
2.3培养安全责任意识和节油驾驶意识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操作,安全驾驶、文明驾驶、节油驾驶,这是驾驶员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在职驾驶员要以身作则,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则,不违规操作,不违章驾驶,培养安全责任意识和节油驾驶意识,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与此同时,在职驾驶员不应仅仅满足于“开车无违章、无事故”这个低标准,而是在培养驾驶技能的基础上,提高文明驾驶意识及节能意识[4]。驾驶过程中,一些简单的动作,也能够降低汽油消耗,不仅避免了驾驶中的浪费,还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3、小结
汽车驾驶技能的形成和培养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不断深入、逐步提高的系统过程。而在职驾驶员驾驶技能的形成和驾驶技能的培养,直接关系到驾驶员专业水平和技能的全面提升,关系到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但不可忽视的是,多数在职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违规操作、违章驾驶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者则发生交通事故,给所属单位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因此,要积极促进在职驾驶员汽车驾驶技能的形成和驾驶技能的培养。只有充分掌握驾驶技能,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才能保障驾驶安全,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此外,还要强化在职驾驶员节能环保意识,使每一位驾驶员形成安全行驶、节能行驶的良好习惯,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盛景东.试论汽车驾驶培训中如何根据学员不同心理开展教学[J].民营科技,2012,(05):160.
[2]刘松柏.浅谈提高汽车教员教育质量的方法[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08):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