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素质教育;系统结构;现代人才;控制性因素
素质教育是一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种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的全面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教学论发展史上一个崭新阶段,它摒弃了单纯的知识教育。对知识+能力的教育也有所扬弃,而强调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搞好素质教育就必须服从人才素质结构的规律。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才能较好地得到解决。传统教育下的人才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和错误,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样的素质结构如果不加以重组和优化,就不可能培养出向高新技术革命挑战,具有参与全球性竞争和合作能力、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要想培养人才,就必须搞清楚人才素质系统结构,搞清楚在人才素质系统结构中究竟是那些因素起控制性作用,这对于我们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原先所研究的人才素质都是停留在结构,没有把人才素质放在一个大的系统中去。本文发表的就是笔者对人才系统结构的粗浅之见,仅是抛砖引玉之作,不当之处,祈请指正。
一、人才素质系统结构
系统论的奠基人贝塔朗菲(Bertalanffy,L.1973)指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系统的方法坚持整体地、全面地看问题,考虑整体结构内的一切因素和变量。系统分析就是对某一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转传和反馈控制等功能进行分析、设计和应用。现代系统论概括系统最显著的特征为: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有机关联性、系统地动态性、系统地有序性、系统的目的性[1]。人才的素质结构即构成一个系统,政治素质结构、道德素质结构、心理素质结构、知识素质结构、能力素质结构、体能素质结构即人才素质结构这个系统的子系统或因素。
人才素质结构作为一个系统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根据控制论的基本原理,系统内部组成成分及诸因素之间通过正负反馈互相作用,与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使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直到输出达到预期的结果,实现优化结构的目的[2]。系统的自动反馈控制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那么找到了人才素质结构中的控制性因素或者说施控者就找到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就可以促进人才素质结构的自我优化。
从哲学上讲,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性作用。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非主要矛盾,解决好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比较容易解决。
人才素质系统是一个总系统,它包括四个部分:思想意识,能力,知识和心理。思想意识即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它来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在人才素质结构这个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心理即对外界的反映,它的最高层次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其次就是性格、气质、意志、情感和兴趣。它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知识是指人才个体所具有的知识体系,含有各个层次和各门学科的知识,含有无数的概念和定理、定律,是人才素质结构的基础。能力属于心理素质系统的范畴,在人才素质系统结构中举足轻重,其最高层次是创造能力。
人才素质系统结构的总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人才素质系统展示了人才的全面素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动态体现。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内在动力,它必须在正确的原则和方向的指引下去塑造,以激发人才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心理素质为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支撑。知识素质是人才素质机构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没有人才;能力素质是人才素质结构的核心。知识素质高,能力素质强,才叫“博学多才”,方能称作人才。这四部分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是不可偏废其一的。哪一个环节出现缺陷或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在这四部分中,思想意识是核心,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控制性作用。如果没有了思想意识,何谈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呢?没有了思想意识又何来心理活动呢?所以,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人的思想意识,有了一定的思想意识,才能成才,没有了思想意识,人才无从谈起。
二、人才素质的子系统
系统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人才素质结构是一个大系统,是处于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总和。人才素质结构中的层次、子结构或各个因素都发生着相互作用。搞素质教育,必须有系统观念,要通过系统分析、综合类比,协调人才素质结构中各要素的关系,建立合理的比例,从而获得好的效果,培养结构优化的人才。在人才素质的总系统中,存在着四个子系统,它们是:思想意识系统,知识系统,能力系统,心理素质系统。
(一)思想意识系统
如图3所示,在思想意识系统中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价值观是核心,是该系统的控制性因素。
(图3)
道德观是人才系统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包括理想、情操、风格、觉悟、作风等基本要素。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能按照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国家、社会、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就会自觉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勇往直前,奋斗终生,做出积极的贡献。反之,如果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这样的“人才”,只能是“危险品”。
人生观就是“人自己对人生的意义的看法”,主要表现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关系到我们究竟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怎样做人?归根到底:以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一分子的形象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上几十个年头?人生观不抽象,它统帅人的生命实践。人生观有高下之分:高尚的人生观要通过一个人的鲜明的人格形象、艰苦的奋斗付出和对社会的相当的实际贡献等要素综合体现出来。
审美观指的是主体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它包括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等范畴[3]。我们所倡导的是以真为美、以善为美和以纯朴为美的审美观。
在这样一个子系统中,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是一个控制性因素。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头脑中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价值观不同于知识、理论和科学系统,它主要不是表明人们“知道什么、得什么、会做什么”,而是表明人们究竟“相信什么、想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是人们在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内心定位、定向系统。价值观是任何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成分,是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实际上是它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社会大系统的“软件”、“软件的软件”;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价值观则是他的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寄托、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所在[3]。
(二)知识系统
知识素质系统是人才素质系统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不可能成才。知识素质系统包括社会知识(生活知识、艺术等)、文化知识(基本知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技能基础知识等)和相关知识(包含各学科、各专业知识以及各个相关方面等)
(图4)
如图4所示,在人的知识系统中,专业知识是核心,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进入21世纪,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数之不尽的知识财富,当代知识门类不断细化,新的学科不断涌现,传统的学科也不断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穷其一生也不可能掌握人类所积累的全部知识财富。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一个现代人才必须有所精专,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人的知识系统中,文化知识是基础,更高的文化知识为人们获取和掌握其他知识提供了必要的智力准备和精神支持。社会则是一部“无字书”,没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则会脱离社会现实,甚至成为无法立足于社会的“书呆子”,成才便无从谈起。同时,在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广泛涉猎其他的相关知识,才能做到有所专又有所博。而相关知识、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又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人的专业知识。正确认识人的知识系统及其规律,“活到老,学到老”,才能在人有限的一生中构建起合理的知识体系。反之,“在现实生活中办事效率低、效果差、措施不力,都是因为某人知识素质结构杂乱无序、不稳定、畸形、未优化造成的。”[4]
(三)能力系统
人的能力系统如图5所示:
(图5)
能力是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本领。能力素质系统分为专业能力(含一般能力即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工作能力即适应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模拟能力等)和特殊能力(含鉴别能力、自控能力、节奏感、审美感、灵敏感等),其中一般能力,工作能力和特殊能力都属于相关能力,而能力系统中最高层次是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那么素质教育可以说就是失败的。社会活动能力又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种相关能力,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如果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那么这样的人才也是无用的,不成功的。
(四)心理素质系统
人的心理素质系统如图6所示:
(图6)
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人类开动脑筋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思维是复杂的,多形态的,一个人同时并存着几种不同形态的高度发达的思维。一般把思维分为三种类型:(1)直观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
同时,要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一,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亦称为发散思维、辐射思维,其特点即是从不同方向思考,为解决问题寻求多种答案,以资选择。这种求异是创新的关键。第二,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能力,亦即顿悟思维能力。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指的就是顿悟。这就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艰苦思考、勇敢追求,为灵感出现做好准备;应该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因为灵感多产生于紧张后的松弛状态,必须为灵感创造时机;应该多利用原型来启发灵感,多用模拟法来激活灵感。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志趣,就是志气、志向、兴趣、情趣的结合。首先得有一定的志向,它就像风帆一样,鼓舞着人前进。志向比较远大的人才能在行业内有所建树。再次要有志气,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如果遭受一点挫折就马上丧失了斗志,对自己没有信心,那也是做不成大事的。有志趣的人才有热情和激情,才能极大地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敏感性,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好奇感,求知欲自信心和惊奇感又会刺激,强化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动机,鼓舞、激励和促进创造活动的进行。
而在这个系统中,联想则起着控制性的作用,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联想不仅可以使人及时调出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而且可以促使人去查找和获取未知的知识。同时,联想可以激发顿悟,激励志趣。可以说没有联想就没有思维,就没有人的心理活动。
三、素质教育下人才素质体系的构想
很早以前,我国的儒家学派就曾在《大学》一文中系统地阐发了儒家伦理政治思想所要求的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文章开篇即提出“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儒家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宗旨。儒家认为按照“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和方法一步一步地去做,自然就能达到“三纲”的目标和宗旨。儒家提出的“三纲”、“八目”所构成的人才素质结构可以用图7表示:
(图7)
在这个人才素质结构中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修身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进而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在儒家看来,修身即该人才素质结构中的控制性因素,抓住了修身这个核心,就能顺利成才。
那么在现代教育的大环境下,素质教育,要根据人才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和特点及在子结构运动中的地位,以适当的发展速度与整个结构的运动相适应,做好动态的综合平衡。不能重德轻才,也不能重才轻德;不能只灌输知识,而不管获取新知的方法;不能眼睛只盯住知识,而不突出创造能力的培养。人才素质结构的基础和核心,即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的缺陷以及如何完善和优化的问题,这也是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重头戏”。
总而言之,只要认真去研究人才素质结构和规律,努力找出人才素质结构及其子结构中的缺陷,从人才素质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全面性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严格遵守人才素质结构规律,采取得力的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就一定能培养出“厚基础、宽知识、能力强、素质高”的恩能够适应21世纪发展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杨晓波.从系统论角度谈外语教师知识体系的构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4(4).
[2]魏诺.控制论原理[J].西安教育学院院报,1995,(2).
[3]李德顺,简谈什么是价值观[J/OL],philosophy.cass.cn/facu/l-ideshun/041-lunw.htm.
【关键词】高职新生;SCL-90;心理问题;成因;干预对策
【Abstract】ThementalhealthsurveyonfreshmenfromselectingvocationalcollegeshasbeenconductedwithSymptomCheckList-90.Resultsshowedthatthefreshmeninvocationalcollegessufferingreaterincidenceratefromobsession,interpersonalsensitivity,hostility,anxiety.Andtheincidencerateofsymptomasdepression,paranoia,terrorisrelativelyhigh,andincidenceofpsychologicalproblemsandtheincidenceofpsychoticarenotless.Thesurveyhasalsodiscussedaboutthecausesandcountermeasuresofmentalhealthproblemsofthefreshmenfrom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ndhasgivensomecountermeasures.
【Keywords】Freshmen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s;SymptomCheckList-90;Mentalhealthproblems;Causes;Countermeasures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蓬勃发展,高职学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5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本科366万人,高职(专科)334万人,比2014年增加2万人,高职学生人数还在不断增加,高职大学生的教育与成长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关系着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发展,都必须以必要的心理发展为前提。因此,做好高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高职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高职大学新生心理特点,促使高职大学新生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对高职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成因做了一定的研究,并针对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了有效的干预对策。
1研究对象、方法及过程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首先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2012级、2013级新生为研究对象,进行SCL-90自评量表进行测评,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因子分大于3的学生分别进行心理访谈,其中2012级新生360人,2013级异常人数357人。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所选取的高职院校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了解其是否有心理障碍、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此量表包含90个项目(即90项症状清单,包含有广发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其中10个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量表采用5级评分标准,从1分代表无症状到5分代表症状严重,依次递进,任一因子超过2.5分即被界定为异常,说明可能存在该因子所代表的轻微的心理问题,超过3分说明症状中等程度以上,需要特别留意。在本测试中为便于掌握高职新生的心理状况并及时对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排查跟踪治疗,根据经验把任一因子分超过3分作为筛选阳性依据,测试数据采用心海软件学校心理管理系统与人工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依据心海软件测试结果对筛选数据为阳性的可能心理异常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其心理异常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理论研究法,研究出一套高职生心理素质提升序列化方案,并应用到高职学生主题教育与素质拓展序列化研究与实践项目进行实证研究实践。
1.3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2011年就开始对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接着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都对本学院的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对普查结果进行分析访谈研究,针对高职学生提出了心理素质提升序列化方案,并把此方案应用到在2013年、2014级高职新生主题教育与心理素质拓展序列化研究与实践中,不断提升高职生心理素质,解决高职新生的心理问题。
2测试结果分析
2.1总体测试结果
表12012年、2013年2013级新生心理普查异常学生总人数及
性别及百分比分布表
【关键词】西安外事学院;12级;体质测试;大学生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研究开发,制定出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新《标准》,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现通过对12级新生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目前西安外事学院学生的体质状况,并给予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1.研究对象、测试项目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西安外事学院12级本、专科大学生。总测试人数3163人,其中女子2076人,男子1087人。
1.2测试项目
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对我校本、专科生进行了体质指标测试: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抛实心球、1000米(男)、800米(女)等项目的测试。
1.3研究方法
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
1.3.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期刊文献资料、书籍、网站等,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3.2测试法
选用由教育部权威部门认定的电子测试仪器分别对学生各项指标进行了测试,测试数据输入计算机。测试人员经过专门训练,测试成绩真实可靠。
1.3.3数理统计法
利用上海金教生产的体质测试管理系统软件(高校版)对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并利用EXCEL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
2.测试结果与分析
2.1身体形态的指标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
身高标准体重总评价(见表1~2)统计结果如下:从表1中可以看出其总体平均值,我校男生和女生等级评价比较好,在正常范围之内。然而,从表2中可以看到男生的“肥胖”等级的百分数比例过大,在正常体重范围的百分比相对偏少。女生从表2中可以得出:身高标准体重总的等级水平分布要比男生合理,但是“较低体重”等级的百分数比例过大,营养不良和肥胖的人数也较多。
2.2身体机能的指标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
由表3~4分析结果看出:男生1000米成绩从总体平均水平上看都在“及格”的范围内,优秀人数的百分比偏低。男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从总体在“及格”的范围内,优秀人数的百分比同样偏低。女生800米总体平均水平在“及格”的范围内。肺活量体重指数从总体平均指数等级在“及格”的范围内,不及格人数的百分比偏高。
2.3身体素质的指标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
立定跳远成绩总评价(见表5)的分析结果如下:男生立定跳远从总体平均等级水平上看,虽然在“及格”的范围内,但是都在“及格”的下限上。女生从总体平均水平上看,也是在“及格”的范围内。
抛实心球(见表6)分析结果如下:男生抛实心球体重指数总体平均水平在“良好”的范围内,优秀及良好比例较高,不及格的比例适中。而女生抛实心球体重指数总体平均水平处于“不及格”范围内,优秀率偏少,处于良好和及格的人数较少,不及格率太大。
2.4我校12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总评评价分析
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总评评价(见表7)结果分析如下:男生从总体平均水平在及格的等级上,平均分值为68.78,处于中等水平上。女生总体平均水平的平均分值为62.35,处于及格与不及格的边缘。从统计结果看比男生要差。从总的测试合格率来看,我校男生的总体水平正常,合格率为79.67%,而女生总体水平较男生差,合格率为73.7%。
综上所述,我校12级学生身高标准体重主要表现在男生匀称程度较差,超重、肥胖学生人数比率较大;女生的匀称程度虽略好于男生;在身体机能的指标中,我校学生在耐力测试项目上总体水平偏低,肺活量体重指数的测试水平同样也比较低;在柔韧力量类项目上,我校女生的抛实心球总体水平较差;在身体素质的指标测试结果中来看:优秀率偏低,不及格率偏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从身高标准体重总评价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校12级学生总体平均值虽然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但男生的“肥胖”等级的比例过大,女生身高标准体重总的等级水平分布要比男生合理,但是“较低体重”等级的百分数比例过大,营养不良和肥胖的人数较多。
3.1.2从身体机能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我校12级学生总体平均水平都在“及格”的范围内,耐力项目总体平均水平比较低,女生的不合格率较高。男生的肺活量体重的平均指数等级的总体水平比女生要好。
3.2建议
3.2.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
3.2.2加强体育必修课程中身体素质练习内容比重,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全面发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S].2007.
长期坚持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可以获得如下几个方面的益处:
第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自身教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制约着教学效果。任何教师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而教学业务素质就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和不断提高的。其中,善做授后教学自我总结的有心人.是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加速自己成熟的有效途径。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通过授后教学自我总结,进行自我反省,注意积累成功的教学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弥补不足。这样,日积月累,可以增强自己的教材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促进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二.有利于教学的长善救失”,提高教学质量。一个成功的政治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更在于他的敬业精神,善于长善救失”,遵循教学的科学性。教学实践中,每一个教师既会有融教学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佳作,也难免出现有失水准的拙课。通过授后教学自我总结,检查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并加以实事求是的分析,正确对待教学的成功方面和不足之处,成功经验继承发扬,欠缺甚至严重不足方面,及时查找原因,寻求补救对策,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久而久之,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同时,教师的长善救失”的教风和敬业精神,还能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第三.有利于复习借鉴,起到事半功倍之实效。政治学科的课程设置及考核的特点,决定了高三年级复习时间紧、知识容量大,能力考核要求高,时政性和思想性强;既要精讲精练,又不能猜题押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借鉴平时笔录的授后教学自我总结,从中可以判断出哪些方面的知识、能力、觉悟平时授课中落实很好,学生掌握得扎实;哪些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欠缺,学生掌握得也不够理想。通过对照分析,复习辅导时做到了心中有数、查漏补缺,有的放矢;同时还可以有较多的课时抓重点、搞热点,有较多的精力从事培优、提中、补差”,以达到提高成绩之目的。所以.借鉴授后教学自我总结,既可以节省复习时间,又可以提高复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之实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调查分析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然而,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素质如何呢?以下是我们的调研及结果。
一、研究方法
1.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调查量表构成。为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现状,我们编制了高校教师素质调查问卷。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第二部分为试题部分,其中设计了一道测谎题,用来筛选问卷的有效性,提高结果的客观性。试题主体分为8部分,分别从教学、心理、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政治等八方面对教师素质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2.调查对象。本研究在河北省高校教师中随机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70份,无效问卷16份。在无效问卷中,2份没有答完全部试题;8份测谎题排除。在254份有效问卷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试卷为126人,非思想政治课教师为128人。
3.数据分析。采用SPSS12.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比较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总均分为24.5、标准差为3.9,非思想政治课教师总均分为23.7、标准差为5.3,二者在素质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深入分析素质的八个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和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心理、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六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教学水平上,显著低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政治水平上显著高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1.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学历和学位分析。在被调查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中,学历的状况为:专科学历占0.8%,本科学历占76.98%,硕士研究生学历占21.42%,博士研究生占0.79%。学位的状况为无学位的占5.5%,学士占53.17%,硕士占40.48%,博士占0.79%。由此看出,本科学历的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而且学历与学位不一致的人数较多,例如有硕士学位无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9.06%,这表明,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力度,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这支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偏低。这说明国家教育部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硕士、博士学历培养很有必要,必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性别分析。通过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性别分析发现,男性思想政治教师在审美方面平均得分是1.75,标准差是0.89,女性思想政治教师在审美方面平均得分是2.51,标准差是1.13。结果显示男性思想政治教师的审美素质显著低于女性(P<0.001)。我们对男女教师在审美素质上的得分进行了进一步的统计,发现男女教师在服饰审美、审美意识、健美知识、色彩搭配、空间审美等五个方面正确选项的百分数都不高,男性教师均低于女性。在思想政治教师中,仅有9.5%人认为影响教学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的仪表、举止。这说明思想政治教师不重视自己的仪表和举止,这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现代学生追求品味,如果没有审美意识很难和他们沟通,从而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师要处处言传身教,可以从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入手。
3.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年龄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的占80.1%,这说明青年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提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素质,要着眼于培养青年教师。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四个年龄段在总分中以及教学、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政治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仅在心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这就需要进一步比较哪组年龄段之间有差异。如果把年龄段用如下字母表示:A代表30岁以下,B代表30岁~39岁,C代表40岁~49岁,D代表50岁以上。经比较得出结果发现A>B>C>D,而且A和C、A和D、B和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年龄越大心理素质表现得越差,而且,相邻的年龄段间没有差异,而相隔一个年龄段间存在差异。基于这种情况,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应该相互补充,老年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容易和年轻学生产生共鸣,二者相互学习,形成学习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学效果。
4.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政治面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师中,中共党员占大多数(88.1%)。这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党的政策和理论的宣讲者,让学生相信教师所讲,教师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响应党的号召,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践行,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不同政治身份的素质得分比较上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的少数非党员素质并不低,他们也能胜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样忠诚于、胜任于党的事业,他们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生活质量;精神卫生;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11-1325-03
QualityofLifeandRelatedFactorsAmongMiddleSchoolStudentsinRuralAreasofAnhuiProvince/DONGYong-hai,ZHANGWan-jun,LIJie,etal.DepartmentofEpidemiologyandHealthStatistics,AnhuiMedicalUniversity,Hefei(23003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qualityoflifeanditsinfluencingfactorsamongmiddleschoolstudentsinruralareas,soastoprovidethebasisforimprovingtheirqualityoflife.MethodsTwothousandandseventy-fivestudentsfromfourruralschoolswereselectedbyrandomclustersampling.Allparticipantswererequiredtocompleteananonymousquestionnaire.Qualityoflife,psychologicalhealth,copingstyle,socialsupport,familysupportandself-esteemwereevaluatedbyChildrenandAdolescents,QOLScale,SymptomChecklist90(SCL-90),SimplifiedCopingStyleQuestionnaire(SCSQ),SocialSupportRatingScale(SSRS),PerceivedSocialSupportfromFamilyScale(PSS-Fa)andtheself-EsteemScale(SES).ResultsGender,age,grade,onechildornot,left-behindstudentsornot,academicachievement,academicpressures,educationallevelofparents,psychologicalproblems,copingstyle,familysupport,socialsupportandself-esteemwereimportantinfluencingfactorsforqualityoflifeamongmiddleschoolstudents.TheresultsofmultiplelinearregressionindicatedthatthreemaininfluencingfactorsonthetotalscoresofQOLweresocialsupport,self-esteemandpositivecopingstyle.ConclusionThekeystepofpromotingthequalityoflifeamongmiddleschoolstudentsisbasedonthecooperationofsociety,schoolsandfamilies,andsoon.
【Keywords】Qualityoflife;Mentalhealth;Factor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Ruralpopulation
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QOL)是用以综合评价个人或群体社会心理功能、生活心理健康、生活环境及生活满意度的尺度。一般认为,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2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价值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后者主要是指个体实际生活和工作环境、自身健康状况、个人和家庭经济收入等因素[1]。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儿童生活质量研究列为“特殊人群生活质量研究工作”的第5位[2]。在当前教育形式下,儿童青少年不仅面临着学习压力和精神、心理压力,还面临着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此种现象在农村更为突出[3]。为进一步了解农村中学生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笔者对安徽省某市4所农村中学207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为提高该地区农村中学生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8年10-11月,在安徽省某市随机整群抽取4所农村中学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123份,收回有效问卷2075份,有效回收率为97.74%。其中男生1110人,平均年龄(15.75±1.85)岁;女生965人,平均年龄(15.59±2.14)岁。初中生894人,高中生1181人。
1.2测评工具
1.2.1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4]此量表共包括49个条目,可分成13个维度: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学习能力与态度、自我概念、躯体感觉、负性情绪、作业态度、生活便利性、活动机会性、运动能力、自我满意度、其他。这13个维度又分别组成4个因子:社会心理功能、生理心理健康、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满意度。所有条目均采用4级评分,维度分=组成某一维度的各条目之和/组成该维度的条目数,因子分=组成某一因子的各条目之和/组成该因子的条目数,总分=所有条目得分之和。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在全国范围内抽样测定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1.2.2症状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尊量表4个量表的评分标准参见《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5]。其中症状自评量表中至少有1个因子的因子分≥3.0或总分≥160分即判定为有心理卫生问题[6]。
1.2.3家庭支持量表[7]采用Procidano等设计的家庭支持量表。该量表共有9个项目,分2级(是=1,否=0)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受家庭成员支持程度越高。
1.3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每个项目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逐一进行解释,然后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共需40min左右。所有调查问卷均当场收回。
1.4质量控制调查员由流行病学研究生和预防医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组成。调查前对调查员统一培训,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录用;调查时对每个项目使用统一指导语,避免诱导和臆测;调查结束时当场检查调查表,并让调查对象及时完善表中遗漏项目。
1.5资料整理与分析对调查所得资料用EpiData3.02软件进行双录入,并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2个变量的相关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1农村中学生生活质量得分农村中学生生活质量在不同维度和因子方面得分见表1。活动机会性维度得分最低,得分最高的维度是躯体感觉。
2.2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由表2可知,农村中学生不同性别间的生活质量在4个因子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总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质量在4个因子方面以及总分上得分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并且初中生得分均高于高中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生活质量的比较,在生活环境和总分上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父亲文化程度影响因素在社会心理功能、生活环境及总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母亲文化程度影响因素仅在生活环境因子方面得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留守学生生活质量与非留守学生相比,生理心理健康因子和总分方面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学习成绩方面,社会心理功能、生活环境以及总分方面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的同学关系间生活质量得分在4个因子以及总分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值均<0.01)。不同的学习压力间生活质量在社会心理功能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3个因子以及总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无心理问题者与有心理问题者的生活质量在4个因子及总分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2。
2.3简易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和自尊与生活质量的Pearson相关分析对简易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和自尊等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与生活质量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简易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和自尊与生活质量得分存在显著相关(P值均<0.01)。见表3。
2.4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以生活质量的4个因子及总分为应变量,以影响生活质量的各因素如性别、年龄、学习成绩、家庭支持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变量进入水平α=0.05,变量剔除水平α=0.10。由表4可见,影响生活质量总分的有11个因素,影响程度前3位的依次是社会支持、自尊和积极应对方式。
3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已经成为研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学生的生活质量是指学生对现实生活经历的客观状态和主观感受的体验。目前已有研究表明,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有心理卫生问题等是中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2,8],多元线性回归也证明了这一点。
张敏[10]研究发现,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是否留守对中学生生活质量总分几乎无影响。原因可能是此地区留守学生状况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加大了学校教育及家庭的监管力度,提高了留守学生的整体生活质量,从而使得是否留守已经不再是此地区中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学校是中学生生活空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学关系、学习成绩以及学习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与上海市[8]及重庆市[9]研究结果一致,即同学关系越好,学习成绩越优,学习压力越小,生活质量得分越高。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同学关系好者能够避免产生孤僻心理、负性情绪;学习成绩优者更容易得到教师及同学的好评;学习压力小者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正确处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的事情。
孙莹等[11]研究表明,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与家长、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有效地与之沟通;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学生成熟的积极应对方式的培养,提高生活质量。
多因素分析发现,社会支持以及家庭支持对生活质量产生正性影响,并且社会支持位居生活质量总分影响因素的第1位。良好的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能够为子女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朋友家人建立深厚的感情,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生活质量随之得到提高。
自尊与生活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11-13],自尊可以通过心理健康、家庭支持等多种途径影响生活质量。然而多元线性回归显示,自尊对生活质量产生负性影响,与既往研究结果不一致。原因可能是中学阶段正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够完善,自我评价比较极端,高自尊者自我要求较高,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容易表现出自卑、自责等负性情绪以及更容易采取逃避现实的应激方式,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总之,只有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才能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改善农村中学生的生存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4参考文献
[1]吴汉荣,曾蓉.我国南方地区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状况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20-222.
[2]蒙衡,吴汉荣,黄艳.中小学生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6):513-514.
[3]陈林英,吴汉荣,麦锦城,等.北京市与广州市中小学生生活质量比较.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4):268-270.
[4]吴汉荣,刘普林,蒙衡.儿少生活质量量表信效度分析及全国常模的制定.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8-21.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122-124,127-131,318-320.
[6]苏普玉,陶芳标,孙莹,等.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毒感染者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6):562-566.
[7]PROCIDANOME,HELLERK.Measuresofperceivedsocialsupportfromfriendsandfromfamily:Threevalidationstudies.AmJCommunityPsychol,1983,11(1):1-24.
[8]彭宁宁,王丽萍,汪玲,等.上海市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265-268.
[9]张敏.淮北市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12-13,16.
[10]王宏,周毅,刘达伟,等.重庆市初中学生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6):3003-3008.
[11]孙莹,陶芳标.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741-744.
[12]KATJAR,PAIVIAK,MARJA-TERTTUT,etal.Relationshipsamongadolescentsubjectivewell-being,healthbehavior,andschoolsatisfaction.JSchHealth,2002,72(6):24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