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伍子胥,划龙舟
很多地方的端午节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但是苏州的划龙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相传,伍子胥对苏州的水利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开挖的。胥江大大造福了当地百姓。但后来夫差赐他自尽,用皮口袋装着他的尸体扔在了胥江里。
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端午。于是民间盛传“子胥死、水仙生”。从此,“祭伍子、迎水仙”就成了吴地端午的重要内容。(ps:5月30日在金鸡湖月光码头有龙舟赛哟)
吃粽子
这不仅是苏州的端午节习俗啦,全国人民都会吃粽子过端午呢。这个时候就又会咸粽子和甜粽子之争了.....
端午食粽是苏州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到端午节前夕,在苏州小巷深处,就会有人家在包粽子聊家常,这似乎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的一件事情。
市面上有很多粽子卖是不错,但最令人怀念的还是家里小巷的粽子不是吗?
佩戴长命缕
苏州民间有端午节佩戴长命缕的习俗。
长命缕由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线编织而成
这种长命缕通常都会编织得很长,以表达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望。同时五色也代表了五方之神,也有向神灵祈福的意愿在内。
挂香袋
苏州民间在端午节期间有“挂香袋”的习俗。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
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
这个习俗在苏州是家喻户晓的,香袋代表着人民的希望与祝福。
悬钟馗像
苏州端午习俗中一项内容是家里悬挂钟馗像,而且在五月要挂整整一月之期。
如果原先中堂挂了其他诸如山水花鸟福寿图,这时就要暂时取下,等到一个月过后钟馗像取下时再挂。家中桌上还要瓶供蜀葵、石榴等物,号为“端午景”
因为啊,端午时钟馗是斩五毒的天师,钟馗是中国传统道教诸神中唯一的万应之神,要福得福,要财得财,有求必应。
药店施药
早年间,苏州的端午习俗中,药店施药是一个重要的习俗。
因为季节的关系,端午节前后,是各种毒虫出没较为频繁的时节,人们在田间劳作,常常会遇到被毒虫咬伤的情况。
因此,每到端午节,苏州各地的药店都会向市民施舍苍术、白芷、大黄等治疗毒虫咬伤的常用药。
悬挂艾草
人家端午节在家门口一般都要挂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许多家庭还要将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药和大蒜让孩子随身携带。苏州人用菖蒲、艾草、蒜头来去除各种毒害.这是有科学根据的。艾草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杀虫。
近来蚊子越来越多了,趁着端午节的习俗还能驱驱蚊子呢
五黄宴
什么是五黄呢?
五黄即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
在端午民间习俗除了吃粽子外,就数吃“五黄宴”了。吃“五黄”是江浙一带民间的习俗。
嗯,对。这个习俗是属于吃货的
吃五毒饼
除了五毒宴之外,还有五毒饼呢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
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
古人将它们的形象盖在饼上,馅儿也是“五馅”:樱桃、荸荠、桑葚、黄杏和江米藕。
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斗百草
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
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二千多年的旧风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之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且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风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将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风俗。每到这一天,每家每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风俗。在中国中部的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钟馗与一个离奇传闻有关,相传中国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称钟馗,醒后令画家吴道子描成画像,相貌凶残丑陋,以为打鬼、驱邪、除祟之用。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据说中国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很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端午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节日,粽子、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的特色。
小时候过端午我足足能提前兴奋上一周,因为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那个时候生活比较单调,也非常苦,不是过节平常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说起粽子,它不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每年端午一到,母亲在头一天晚上泡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亲一起包,绿绿的粽叶里加上糯米和大枣,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足足煮上3、4个钟头之后,母亲把粽子泡在备好的两水桶内,凉了以后细细地拨开竹叶,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红的大枣就露出头来,蘸白糖再吃,那时吃起来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早晨,起床后,母亲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踝上缠上五彩的丝线,今后一直带着,据说可以去病除邪。其实在我心里,这些五彩的丝线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镯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会花些钱给自己的小孩买香荷包带在身上,我的母亲是自己亲手用些小布头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这样我们也非常高兴。
回忆儿时过节是快乐的,节日的气氛也比现在浓。
端午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妈妈。每年端午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妈妈都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将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先放一个枣,接着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再夹几个枣,最后用线把叶子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个个老佛爷在睡觉。等粽子包完后,妈妈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妈妈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见到粽子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每当吃粽子时,我总是吃得非常多!
桂林端午习俗一:赛龙舟
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漓江码头就搭起一道道青龙、黄龙双龙戏珠的彩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彩球在空中飘飞,江面上一片喜气。端午节龙舟竞赛就在漓江上进行。
桂林自古就有十年一大扒,五年一小扒的赛龙舟风俗。过去,划龙舟除纪念屈原外,还有祝福年成好,禳灾除难的意义。每逢戊年一届的龙舟盛会,还在正月初一,各村、各街都要举行“开鼓”仪式。“开鼓”这天,青年们都集中在本村、本街的庙宇前,开始鸣炮,擂响划船鼓、敲响划船锣、唱起龙舟歌,热闹声引来了邻村的男女老少都来参观、祝贺。开鼓是划龙船的信号,各龙船兄弟也互相祝贺,以增进友谊。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在河南民间,端午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一说源于田文端午立新规。伴随着生动有趣的传说,河南的端午习俗越发显得丰富多采。有民谣这样说:“五月五,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说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节里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从形状上说,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和九子粽等,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
河南为什么要包角粽呢?据说当初屈原投江之后,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们都把米饭扔到河里纪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梦见屈原面黄肌瘦,就连忙上前询问。原来,百姓投往河里的米饭,都被鱼鳖虾蟹吃掉了。屈原无食充饥,所以日渐消瘦。他左思右想,不知怎样才能不让鱼鳖虾蟹吃米饭。屈原告诉他,假如用箬竹叶包饭,做成尖角的角黍(即粽子),鱼鳖虾蟹见了,以为是菱角,它们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后,就把此梦转告给乡邻。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梦中屈原说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托梦给那人,感谢人们送去的粽子。后来,人们都这样去做,渐渐形成了包角粽的习惯。
“五月里有午端阳,粽子油条泡雄黄。”端午节时,河南人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油炸食品。像油条、麻花、麻叶等,都是人们常做的油炸食品。在众多的油炸食品中,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
在端午节这天,有些人家很讲究吃鸡蛋。端午早上,主妇们将鸡蛋煮熟后,放在孩子的肚皮上滚几下,然后去壳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能免除孩子的灾祸,日后孩子也不肚疼。
古代端午节捉癞蛤蟆的风俗现在仍在河南农村流行。民间认为,癞蛤蟆有巨毒,能够清热解毒,特别是端午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质量最好,人们把蛤蟆眼泡上的毒汁挤出拌入面粉搓成长条,晾干备用。还把锭墨塞进癞蛤蟆嘴里,将它挂在墙壁上,风干后就成了中药,此称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画一圈,病情就会得到控制。正因为有此风俗,这天的癞蛤蟆特别难捉,人们说它是“神虫”,这天怕被人捉拿,都纷纷躲藏起来,故而民间有“癞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语。
端午节这天,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候。大人给他们戴上五毒肚兜,穿上黄色绣花鞋,手、脚系着五色彩线,脖子上挂着精美漂亮的香囊。他们神气十足,穿梭嬉戏在人前背后。孩子是妇女的理想模特,当孩子穿戴整齐,在众人面前炫耀母亲的女红技艺时,妇女们心理上就得了巨大的安慰和满足。这些凝结着母亲一片爱心的儿童装饰品,为传统的端午节增添了令人心醉的色彩。
我的祖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民的泱泱大国,拥有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或文、或武、或景、或节,数不胜数。在这悠久的文化中,我最喜欢的是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因为一到端午节,人们都会做好多不同的事:划龙舟、包粽子、给孩子凃雄黄、挂艾叶、佩香囊。
说起划龙舟啊,我跟妈妈今天又来到了华岩寺。每年的端午节,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比赛。刚走进大门,华岩湖边早已是人山人海,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我们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才挤到了能看清比赛现场的地方。真是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大家知道为什么要划龙舟呢?相传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去救屈原,他们争先恐后,但是追到洞庭湖就不见屈原的踪影。后来,人们为了不让与吃点屈原的身体,借助龙舟之力驱赶江中之鱼,所以划龙舟这个习俗从古至今,一直传承下来。
这时,湖边的人们很自觉的把小孩子们都让到了前面,一层一层的,特别的规矩。人们目不转睛的盯着湖里参赛的船队,好像比参赛队员还紧张。再看看比赛现场,一个个队员精神抖擞,屏息凝视地看着前方。一声号令,整装待发的龙舟如离弦之箭,脱缰的野马,争先恐后地出发了。河岸上的观众异口同声“加油加油”与参赛队员们整齐的“一二一二”合在一起,就像一首动听的二重奏。每一艘船都你追我赶,都使出了吃奶了力气,谁也不让谁。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尾随在后面的龙舟,不紧不慢地跟随着,我看着就替他们着急,多想跳进船上拉他们一把。在人们的加油声中,赛龙舟结束了,我们意犹未尽。喧闹的湖边随着比赛的结束变得安静了下来。
端午节不仅要划龙舟,还要挂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里,人们把挂艾叶看成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因为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以驱赶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最后我要给大家介绍的一项也是我很喜欢的—包粽子。粽子是由一片棕榈叶、糯米和绳子组成的,现在就连学校也已经开展了包粽子的活动,可为什么学校要让我们包粽子呢?原来是因为国家想让我们的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就在今年的5月27日我们也进行了包粽子的活动。在我们包粽子时,要先把棕榈叶折成“V”字形,再把有尖的地方卷一圈,就变成了一个漏斗型,接着把已经发酵好了的糯米装进去,然后用筷子敲几下,最后用叶子盖起来再用绳子拴紧就行了。
听了我的介绍,大家有木有觉得很有趣呢?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希望大家能把更多的传统文化重视起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吧!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的由来,农历五月别称为午,另一方面每月的初五、十五、廿五,而初五是五月开端的五,又因为五与午谐音,故称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
潮人在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活动,如早上取龙须水,插艾枝于门,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赛龙舟活动。
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又因为艾能辟邪,这一天插艾于门上能保平安。这一天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人们上山采一些草药,像天冬、麦冬、金银花、山葡萄等来家备用,都说比往日更好;另者上山采青草于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气也十分有意义。
本地有名俗谚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旧棉衣,这一天是五月初五,刚过了春寒,大地始暖,过了这天之后,进入盛夏,气温自然高了,也热了。《本草纲目》曰:栀子有清热泻火、除烦解郁、凉血解毒的功效。《潮汕百草良方》则说:“味苦、性寒、无毒、根味淡。内服清热利湿、利尿、除烦、凉血止血、散瘀”。潮汕人应时应景,在端午节,采摘栀子制作栀粿,既可做祭拜祖宗的供品,又可做一家老少的时令保健食品。一举两得,所以流传至今;做法比较复杂,把成熟的栀子敲碎后,加水浸泡,与糯米粉拌成糊状,盛于垫有炊巾的蒸笼中,猛火蒸制成形。制成的栀粿微带棕黄色,吃起来有点奇怪的苦,又带点奇怪的香。潮汕人吃的时候,通常都是用纱线拉割成薄片,粘上白糖。嚼起来,能听到白糖咯吱咯吱的响。潮汕民间把吃“栀粿”又称为“吃壮”,寓意吃了身体强壮。
食粽球是这天的主要食物。潮汕的粽球主料采用的糯米,必须颗粒饱满、大小均的匀,制作时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6小时,捞起后放在竹筛晾干,次日下锅用猪油炒后,加适量上等鱼露,再炒至米粒晶莹透亮,油香润滑,再用香菇,花生仁,猪肉,甜豆沙制成,用盆盛装待包上竹叶就是上好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