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光学前沿技术(收集3篇)

时间: 2025-11-06 栏目:实用范文

光学前沿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江苏沿海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江苏沿海开发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江苏沿海开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优化升级长三角地区产业,及其整体实力。江苏沿海开发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紧张这个现实问题,对区域产业布局的优化与调整具有重要作用,进而能够推动产业升级;第二,有利于使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得以完善。加快江苏沿海开发进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对长三角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使两个区域能够在更高平台上进行合作,并且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在更深层次上促进经济的对接融合,另外,沿海地区经济布局也得到进一步完善,最终形成全国沿海地区共同发展、互动并进的新局面;第三,江苏沿海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加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交流,促进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促进中西部地区与国际接轨,进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

二、江苏沿海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建设新的发展模式

江苏沿海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新模式的支持,即建设以沿海三市为核心的港口群发展模式。建设沿海港口群要确定一个龙头,江苏沿海开发主要是以连云港、南通港和大丰港为龙头,根据各个港的位置、条件、产业结构将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朝着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发展。推进地方重要港口建设,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提升沿海港口群综合竞争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联动发展格局,构筑江苏对外开放的新支点。随着国际船舶大型化和深水化趋势日益明显,深水航道成为提升港口能力和地位的最关键的基础工程,也是当前江苏沿海港口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要创新港口群发展体制和机制,跨行政区划配置资源,建设组合港区,形成主辅竞合态势;创新港口群规划思路,将港口发展同临港工业相结合,以港口对外运输促进工业发展,以工业错位发展深化港口群分工;加强政策协调与合作,提高港口群知名度,形成区域品牌;完善利益分配,形成港口间良性竞争的有效平台。

(二)发展低碳经济

江苏沿海开发可持续发展需要低碳经济的支持。低碳经济又离不开低碳技术的参与。继信息技术发展之后,低碳技术被誉为另一次大的技术改革。江苏沿海开发如果不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那么它必定要走高碳工业化道路,那么也就被困在高碳生产和消费模式中,这样不仅浪费了很多资源,环境也因此受到威胁,而且还会失去跨越式发展的机遇。由此可见,大力推广低碳技术的发展是促进低碳经济实现的关键因素。江苏建设沿海低碳经济示范区,全面增强沿海经济发展竞争能力,尤其是应对国际竞争与贸易壁垒的能力。将低碳战略全面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低碳导向赋予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与城市化新的内涵,搭建先进的市场和技术平台,攻克低碳领域难关。低碳能源技术有很多种,如太阳能技术、风能技术、电能技术、化石能源清洁技术等,这些技术都是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们也是构成低碳产业的主要因素。如在风电技术发展时,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都是利用风电场地面资源来进行的。由于江苏沿海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光照条件优越,且空间较为广阔,这就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场所需的天然条件。中国华电集团与无锡尚德电力强强联合,在江苏沿海地区建立光伏电站项目,总投资15亿元。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其他的光伏电站能够超越这个太阳能光伏电站,这个太阳能光伏电站也正式拉开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序幕。由此可见,低碳技术的充分使用,促进了江苏沿海开发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低碳技术在交通工具、农业、建筑等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也正是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保护生态环境

作为江苏沿海大开发的重点项目——东台100万亩围垦是迄今为止国家海洋局批准的一次性用海面积全国最大的匡围项目,打造部级战略的东台百万亩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作为沿海开发重点内容写入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和省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要求不但要在滩涂围垦上做到全国领先,而且要在综合开发上作出示范,项目开工环评先行,这也是江苏围垦史上首个环评通过项目。

江苏沿海具有与生俱来的生态环境优势,因此,江苏沿海开发必须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持和建设,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江苏沿海开发的过程中为了可持续发展的进行指定了很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制度。另外,江苏沿海地区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尽可能将江苏沿海开发与公共服务结合起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江苏沿海地区居民打造一个经济繁荣、良好生态、和谐社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江苏沿海开发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江苏沿海开发可持续发展只要能够找准开发地位,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理念和技术,将沿海地区本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那么可持续发展势在必得。

参考文献:

[1]凌申.江苏沿海地区新能源产业经济增长极的培育[J].科技管理研究.2010

[2]张文锦,唐德善.江苏沿海开发的增长极选择[J].经济问题.2010

光学前沿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测试光纤偏振模色散光时域反射计差分模延迟非线性色散均匀性

光纤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目前通信行业的主流,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也促进了光纤测试新技术的研发和原有技术的拓展,以及相应国际标准的制定。而光纤测试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有力地支撑光纤通信技术的不断推进。以下试就近些年以来光纤测试技术的新发展作一简略归纳,希望从中能看出某些规律特点、得到启示,并在实践中得以推广,从而推动国内光纤测试技术的发展。

一、光纤测试的新技术

1、波长及相关测试技术

光纤通信波分复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相关的光纤有源和无源器件的光谱特性测试成为一大技术特征。它是以连续波或具有一定波长间隔的分立谱线的光源结合具有一定。波长分辨率的分光元件进行连续扫描检测,以功率谱的形式给出结果。目前已可采用相当成熟的各档次仪器进行这项测试。测试仪器主要分两大类:1)光谱分析仪(OSA),其波长范围主要是1250-1650nm,覆盖当前整个通信波段,甚至波长达到980nm左右,波长分辨率和精度分别在几十皮米量级,目前高端OSA可达10pm;2)波长计,由于波长计中采用比OSA光栅更高一筹的光干涉仪,因此具有较OSA高一个量级的波长精度,波长精度甚至可达0.3pm,波长分辨率典型值达40pm,波长范围与OSA相当或超过OSA,可达900-1680nm。这些技术性能指标就是针对目前I-TUT规定的100GHz(0.8nm)和正在开发的50GHz(0.4nm)信道间隔的,并更着眼于将来的25GHz(0.2nm)信道间隔。

2、光纤非线性测试技术

光纤通信WDM/DWDM技术的应用,无中继距离的延伸,光纤中传输的光信号功率的增加,直接导致光信号与光纤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从而引发诸如四波混频(FWM)等对系统传输性能具有不利影响的非线性效应,因此对非线性进行定量描述和评估十分重要。近年来国际上纷纷开展此项研究,包括较先前的对间接描述和评估非线性的光纤有效面积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若干I-TUT建议

书和IEC技术报告,给出了光纤有效面积和非线性系数的定义和相应的测量方法。国内专业人士据此也开展了该研究工作,国外仪器开发商已推出光纤有效面积测试仪器。光纤有效面积的测试方法有远场扫描法(FFS)、可变孔径法(VA)和近场扫描法(NFS),由于光纤有效面积的定义是从近场出发的,所以前两种方法都是将实测的远场功率分布经积分变换得到近场分布后,按定义计算的值。这些方法涉及的装置均同于众所周知的模场直径(MFD)测量装置。根据光纤有效面积的定义,当场分布为高斯型或近似高斯型时,以MFD的信息评估光纤有效面积具有较高的精度。实际测量表明,当今WDM系统所用的G.655光纤的光场分布与高斯型偏离较大,因此光纤有效面积的定义及其测量的意义无容置疑。非线性系数的测量方法有连续波双频(CWdual-frequency)技术和脉冲单频(pulsedsingle-frequency)技术,测试时,对注入光功率有一定的要求,既要达到产生非线性的域值,又要避免产生受激Brillouin散射(SBS)。它是通过对输出光谱展宽分析计算求得非线性系数。测试时要求所用光谱分析仪的波长分辨率≦0.1nm;光源谱宽≦0.3nm;脉宽≦100ps。

3、色散均匀性测试技术

众所周知,目前光纤通信中采用的光缆多为单模光纤,而色散是单模光纤的一个重要特征参数。在采用WDM/DWDM技术的系统中,为了避免由于光纤非线性引起的FWM效应,专门设计的G.655非零色散位移光纤,其色散符合IEC和I-TUT规范要求,即在其工作波段,色散系数为1-10ps/(km?nm),非零色散能有效消除产生非线性的相位匹配条件,从而抑制FWM效应,非常适合承载10Gbit以上通信系统。由于实际光纤波导结构可能的纵向不均匀性,沿光纤长度逐点的色散特性是否满足上述要求至关重要。国外的研究结果已反映在I-TUT的有关建议书中,这些技术文件给出了测试方法。迄今为止,能提供光纤沿传输路径逐点信息非后向散射技术莫属。采用后向散射技术测量MFD早有报道,现在研发的方法与之相关,它通过采用后向散射技术测量沿光纤长度的诸如MFD分布,相对折射率差分布等,由此分别导出波导色散分布和材料色散分布,从而得到总色散分布,即色散均匀性。通过OTDR得到间接数据,其间涉及一系列计算过程。

二、传统测试技术的提升

1、OTDR测试技术

OTDR(光时域反射)利用光纤中的后向Rayleigh散射进行光损耗的测试,是国际上最早研发的光纤测试技术,也是最早提供商用的仪器,目前仍是光纤通信网络工程及维护中最常见、必不可少的仪器。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在其技术日臻完善的基础上,根据光通信技术发展的要求,在功能和性能上又得到新一轮的开发,主要表现在:

(1)单模光纤由1310nm、1550nm波长向其它波长延伸,提供新的工作波长,例如针对全波光纤的低水峰特性,置1400nm波长以及专为L波段和U波段光纤配置的1625波长。

(2)OTDR已经具有提供同时测试多根光纤的功能,硬件配置上就是OTDR加光开关。

(3)强大的数据储存功能,全自动甚至一键式测试,测试时间由30s-3min减少到10-15s。

(4)目标功能拓展,开发偏振OTDR,即POTDR,在测试端口配置偏振元件,采用波长可调窄带光源,用于分析沿光纤长度的PMD分布情况。

(5)一种新型Brillouin散射OTDR,即BOTDR,或称光纤应变分析仪,已有商用产品,它利用光纤应变与Brillouin散射频移的线性关系,利用OTDR检测分析沿光纤长度的Brillouin散射频移,确定光纤应变情况,应变测试精度达到±0.003%。

2、多模光纤差分模延迟(DMD)测试技术

该技术早先见之于EIA/TIA-455纤维光学试验方法系列标准。近年来基于10Gb/s以太网多模光纤以及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的应用,满注入带宽测试结果并不能反映VCSEL工作时的实际带宽性能。以前在采用LED时不存在这个问题,而VCSEL辐射角较小,即实际应用与带宽测试条件明显偏差。目前针对这一情况,DMD测试被重新赋予新的意义,测试原理为:将单模尾纤输出的光沿被测多模光纤端面径向进行逐点扫描注入,在其输出端依次测量时延,因逐点注入对应不同的模式,所以测到的时延对应不同的模式。IEC已颁布了该测试方法的正式标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光纤测试新技术伴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推出。如WDM/DWDM的应用!推出了波长相关测试技术以及光纤非线性和色散均匀性测试技术;伴随着信号速率的提高,推出了PMD测试技术;光纤接入网技术(如光纤到户)包括10Gb/s以太网的发展,推出了多模光纤DMD测试新技术。同时我们也看到,上述光纤测试新技术以很快的节奏转化为相应的国际性技术规范,如IEC、I-TUT国际标准或技术建议书,这些国际权威技术文件反过来又统一着相应的测试技术。这一过程对于国际标准提案国(往往就是相应技术研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光学前沿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作者简介]曹玉平(1963-),男,江苏常州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数学的教学和研究。(江苏连云港222006)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025-03

当前江苏沿海已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给高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分析研究江苏沿海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意义非凡。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关系

高职教育是服务区域经济最直接、与区域经济发展最密切的教育,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协同关系。

(一)区域经济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速度、质量和规模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使高职招生更具吸引力。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撑、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科技服务和信息资源,使劳动者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理论上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具有一致的发展水平。

(二)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提供人才支撑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及优化调整,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数量和类型又直接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模式。

(三)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是高职教育办学的基础

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直接影响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整,反之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招生人数也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大影响。

二、江苏沿海区域经济特征及发展布局

(一)江苏沿海区域经济特征

江苏沿海有连云港、南通、盐城三市,位于长三角经济圈,是江苏实施沿海开发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主要承担者,均为自然资源丰富的港口城市。2012年经济总量达9282.12亿元,人均GDP达48501.8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90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30元。江苏沿海的经济表现为外贸经济、工业经济、港口经济、旅游经济、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等特征,港口经济在江苏沿海经济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江苏沿海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装备制造、船舶修造、港口运输、旅游观光、海洋养殖等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江苏沿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策略:第一产业应该优化,第二产业必须做强,第三产业适度扩大,且第一、二、三类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以15U45U40为宜。

(二)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布局

江苏沿海所处的长三角经济圈是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又正式把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连云港“十二五”规划提出:以连云港港为核心,按照“一体两翼”组合大港框架,把连云港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国际航运中心、全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陇海兰新铁路沿线区域最快捷的出海通道,形成连接亚欧的重要国际交通枢纽。借助深水港口资源,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助推骨干企业永攀百亿,重点建设六个千亿园区,培育七个千亿产业集群,将连云港建设成沿海新型工业基地。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城市化、低碳化、生态化的模式,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国家新能源产业示范园建设;徐圩港区依托30万吨级航道,合理构建石化、盐化、冶金产业链,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原油储备基地;整体推进灌河开发,建设灌河半岛经济区和燕尾港临港产业区,形成灌河产业走廊;加快柘汪、海头临港产业区和赣榆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新能源、生物科技、石化、钢铁及装备制造等产业。

南通“十二五”规划提出:按照“港城互动、江海联动、轴向带动”的开发模式,逐步优化城镇布局和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两带两轴五组团”的总体发展格局。拓展两条产业带:科学利用宝贵的岸线资源,构建沿江、沿海两条特色产业带,促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强化两条辐射带动轴:充分利用运输大通道,构建沟通内外、联通江海、贯通腹地的辐射带动轴,带动区域整体发展。按照“拓展规模、提升形象、完善功能、彰显个性”的总体要求,快速实施“东西轴向延伸、南北相向聚合”的城市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产业先导效应、壮大经济规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城市集聚功能,形成中心城市“一核三片区”互动并进的发展新格局,加速向区域服务型中心城市转型,加速向长三角副中心城市迈进。

盐城“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一批新兴特色产业基地,坚持规划引领,聚焦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和化工产业等传统特色优势领域,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建设以盐都(华锐)风电产业园、开发区(协鑫)光电产业园等为主体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以亭湖环保产业园等为主体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以大丰海洋生物产业园为主阵地的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以盐都新材料产业园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以市开发区为主体,以盐都区等为配套的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基地;以盐都悦达纺织园为核心的纺织产业基地;以大丰专用机械产业园等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以滨海、响水化工园区为主体的化工产业基地。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物流类、金融和商务类、软件和服务外包类、科技创意类、商贸流通类和旅游类集聚区,促进服务业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重点建设23个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

三、江苏沿海区域经济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一)培养适应江苏沿海经济建设的高技能人才

“十二五”期间江苏沿海将坚持高效、高端、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格局,为适应优化经济结构、满足技术升级和产业调整的需求,急需大量高技能人才。“培养适应江苏沿海现代化建设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已成为江苏沿海各市的人才培养战略。

(二)根据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及时进行专业设置的调节

2012年江苏沿海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2.1U48.6U39.3,目前高职院校一、二、三产业相应专业在校生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3.97%、61.88%和34.15%。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应当按“构建江苏沿海现代产业体系”的人才要求调整专业设置。

(三)拓展高职教育服务功能

随着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兴旺和产业转型,在岗人员再教育、下岗职工再就业及新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均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培训,同时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经济信息资源和人才流通等服务,积极参与区域经济活动。

(四)需要建设高水平的高职院校

江苏沿海作为沿海经济带和陇海兰新产业带的结合部,是江苏实施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和沿海开发的主要承担者,是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枢纽,迫切需要一批与其城市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高职院校。此外,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构建学习型社会以及大众不断高涨的职业教育需求,都要求具有较高办学水平的高职院校作为支撑。

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立足区域经济,明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首先,江苏沿海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经济特征在江苏沿海三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均明确定位,高职院校要立足本地,主动与区域经济相融合,找准目标确定发展方向。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把江苏沿海港口与运输的特色作为发展目标,重点发展现代港口与运输有关的专业;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应致力于江苏沿海工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技人才的培养。

其次,江苏沿海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融合区域经济中应奋勇争先。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确定:“立足南通市,面向沿海经济,服务沪苏浙,融入长三角,实现学校与沿海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办学定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针对造船行业、交通运输设置专业,重点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人本发展”的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高技能高质量的应用型、开发型、创新型人才,通过“高职教育综合改革实验”达到创新办学机制、改革育人机制和转换社会服务机制,积极为江苏沿海大开发和长三角经济圈提供人才培养、信息平台、技术支持和社会培训等服务。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以沿海经济带、陇海兰新产业带和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为依托,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和实现“突出港口龙头带动、新兴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支撑、城市功能提升”的定位,通过育人机制和办学机制的改革,提升服务水平等措施,努力成为连云港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应用推广技术服务的平台和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随着产业升级及结构调整,及时进行专业设置调整

首先,优化涉农专业结构,适当加大涉农专业数量。未来江苏沿海要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都市型现代农业必将得到大力发展。高职院校要及时进行专业类型的优化升级,不断增加“会展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等现代都市农业专业,涉农专业建设必须跟上农业升级的步伐。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及江苏沿海的一些综合性高职院校,应该发展和增设涉农专业,注意涉农专业建设,优化涉农专业内部结构,淘汰那些落后的涉农专业,以满足江苏沿海第一产业发展的需要。而江苏沿海花卉产业、反季节水果和蔬菜、海洋养殖规模日益壮大,预示着花卉种植、反季节水果和蔬菜种植、海洋养殖人才将在很长时间内保持高就业率的态势,这进一步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涉农专业结构调整。

其次,发展特色专业群,加强支柱产业专业群的建设。江苏沿海有我国的著名港口,第二产业中的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船舶修造、港口运输、海洋养殖等是江苏沿海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但当地的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特色专业。制造类、土建工程类、化学制药技术等主干专业群,布点院校数较少且招生规模较小;新材料、新能源、港口运输、船舶修造等相关专业涉及院校更少;太阳能光伏、硅材料资源开发等具有江苏沿海特色的专业更是不见踪影。缺乏专业建设定位、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衔接性欠佳成为江苏沿海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软肋。对此,高职院校应加大支柱产业相应的专业建设,弥补专业空白,着力发展具有江苏沿海特色的专业群。

最后,扩大第三产业专业招生,增强生产业人才培养。“十二五”期间,江苏沿海第三产业中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流通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完成第三产业由服务业向生产业的升级。而目前江苏沿海高职院校生产专业覆盖面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流通服务专业的毕业生尤其偏少。因此,必须扩大第三产业专业招生规模,特别加强生产专业人才的培养。另外,还应注重第三产业相应专业内部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挖掘出待发展的朝阳产业,尽量避免“同质竞争”,适当缩减甚至去除重复率高的热门专业,逐步形成特色化的专业群。

(三)加强内涵建设,增加能力培养,建设一流高职院校

首先,加强引进和培养,提高师资水平。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培养有教科研特长、有社会知名度的学者、专家等,建立系统、科学的教师技术能力培养体系,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测评与培训;适当引进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系统及津贴制度,吸引企业技能大师和能工巧匠等高技能人才兼任教师。

其次,强化实践教学,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特色。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确立“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课程体系、调配教学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环节”的方针,构建完善的运行机制和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作为实践教学建设的重点。

再次,成立由政府、行业和高职院校参与的课程改革机构。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真正实现政府主导、行业和企业指导、高职院校具体实施,定期设计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筛选、增减和评议课程教学内容,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密切配合,达到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的目的。

最后,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企业的相关需求,给企业提供各种类型的培训,充分利用师资资源和优越的实验设备,帮助企业革新技术、改造工艺和设计产品,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与地方政府及区域内企业建立“共建、共管、共享、共用”机制,联合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人才培训与调剂中心,为行业、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和信息咨询。

[参考文献]

[1]董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互动――以天津职业大学服务滨海新区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8).

[2]戴涵莘,陶亦亦,吴增军.苏南地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0).

[3]丁世婷,乐莉,毛颖,等.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分析――以云南省10所高职院校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4]交通职业教育研究会编辑部.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简介[J].交通职业教育,2010(5).

[5]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要[N].连云港日报,2011-01-19.

[6]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连云港日报,2011-04-18.

[7]马树超.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任君庆,李珍,杨静.宁波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9]王清,顾庆龙,向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的调查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技工学校办学管理制度(收集3篇)
  • 下一篇:光学元件(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