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资产评估;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8-0023-04
“企业价值评估”是一门理论与实务兼具,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为提升教学效果,探索从教师教授为主的被动式教学向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的主动式教学法转变,我们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企业价值评估课程中探索项目教学法,通过增加课堂互动环节,课后持续学习,强化学生互动学习和团队学习,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加深专业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有效结合,提高本科生社会交往和互助合作能力。
一、“企业价值评估”实践教学的困境
“企业价值评估”是资产评估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性很强但同时也需要结合实践才能融会贯通,因而实践性教学成为“企业价值评估”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嵇尚洲(2010)提出“企业价值评估”教学应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实践课教学方法革新来改进教学效果[1]。很多学者提出资产评估的实践课应包括案例教学、模拟实验、专业实习等方法,而案例教学是最常用的提升课程实践性,增学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但案例教学的效果也受到很多教师的怀疑。一方面,有研究从教师角度分析,认为高校缺乏具有从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使得案例教学难以深入,学生真正从案例中获得实践知识的可能不大(赵剑锋,2013)[2]。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分析也有观点认为案例教学的随意性很强,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主动参与讨论(孙旖旎,2012;程玉英等,2012)[3]。陈蕾等(2015)通过首都经贸大学资产评估课程案例教学的问卷调查发现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规模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合理分组,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投入度;开展小组讨论与问题辨析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有明显效果[4]。陈蕾等(2015)已经采用
GROUPSTUDY合理分组的一些方法,但还是停留在小组讨论阶段[5]。
二、“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模式的引入与误读
小组讨论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很多教学环节都会采用,很多人认为小组讨论就是GROUPSTUDY,导致这种教学方法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教学研究中笔者没有发现任何文章对GROUPSTUDY在资产评估系列课程的应用进行研究,而这种教学方法却是北美实践性教学最为常用,并且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
很多教师认为GROUPSTUDY只是教学环节一种辅助方法,忽视了这种团队学习可以贯穿课堂内外,是北美MBA教学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把课堂教学的问题带到课外,通过团队的共同调查、研讨,寻找解决方法,获取可能结果,最后在课堂再进行总结和提炼,这是一种可以贯穿始终的方法,在学生的暑期实习、社会活动中都可以采用,而事实上在大学阶段获得成功的大部分学生都是采用团队学习的方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三、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模式的应用
经历高中阶段痛苦的“填鸭式”教育,现在的大学生对互动体验强烈的电子游戏疯狂热爱就很容易理解了,而现有的教学方法仍然偏重“讲述性”,轻互动式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兴奋点和满足感,相较于单调乏味的课堂,学生更乐于从事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大部分学生的社交经验和组织能力都来自社团活动。而我们的教学中互动类教学却过于稀少或流于形式。
GROUPSTUDY是互动教学的重要方式[6],包括四大要素,即小组构成、小组学习计划、小组考评、小组学习地点。其中:1.小组构成包括小组成员的知识背景、学习风格,以及成员数量等。小组成员知识背景相对统一有利于大家达成共识,团队合作会相对容易;小组成员知识背景复杂则会带来多方面的知识分享,有利于小组对问题形成正确认识。而学习风格主要指不同成员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形成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1983年由Peter・Honey和Alan・Mumford在总结kolb的理念基础上,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学习风格:行动型、反省型、理论型、实际型。
2.小组学习计划包括选举小组领导、成员分工和学习承诺等,选择一个好的小组领导非常关键,小组领导负责召集讨论、组建微信群、安排讨论地点和引导讨论进程。如按照CaseStudy,MarketSimulation等需要对小组讨论进程进行引导,选取估值计算中一些重点环节进行重点演练、比较和讨论;GroupStudy首先从责任分工TeamContract开始,建立自我评价机制,小组间竞争机制(Jigsaw)。
3.授课教师需要对各小组的案例讨论、模拟实验等建立Observation考评机制,在小组考评中需要把讨论过程、成员参与的程度、解决问题方法以及外部资源利用等综合在一起,结合最后的小组结果陈述进行打分考评,因此教师需要在各小组之间来回走动,参与讨论,观察小组的讨论过程。考评通常分为各小组互评和教师考评。
4.学习的地点选择也非常关键,北美的图书馆一般设有专门的讨论室,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微信等方式越来越常见。GROUPSTUDY在“企业价值评估”课程中的使用可以促使学生对估值中一些复杂环节保持持续讨论,可以不断对市场中价值评估的动态信息进行及时讨论,尤其对于课程论文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团队学习对学生社交能力有显著作用。学生在团队相互学习中可以学得更好,更好理解教学内容,比传统教学方法延续更长时间,更好地提升项目质量和业绩(Dillenbourg,1999;GrossDavis,1993;SolimanandOkba,2006)。团队教学也帮助学生开发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和推理能力,表现为语言交流,清楚明白的表达,承担责任和愿意合作(Schlichter1997)。团队每个成员的作用和交互作用决定团队的效率和成功,团队成员在交往过程中社会交往能力会得到极大提升,尤其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沟通的学生,通过团队学习能够更容易主动接近其他人,培养主动沟通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对比北美大学生,国内大学生往往较为内敛,不具有主动承担责任的勇气,走上工作岗位后工作方式往往较为被动。这种现状可能与大学缺少团队学习等互动类学习方式有关。
团队构成对团队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团队如何构成可能会影响学习的结果(WebsterandSudweeks2006;MartinandParedes2004),因而采用合适的方式组成团队可能会解决很多问题(Muehlenbrock2006),国外对于团队成员多样性的研究已经关注到团队成员的心理特征、个性以及价值观的差异,偏好和信仰(Harrisonetal.2002)。团队不同的构成方式中有一种是根据成员的不同学习风格来分,在很多研究者看来这种方式组建团队似乎是非常有效(Al-DujailyandRyu2007)。Groupstudy可以让不同风格的学生互相帮助,通过合理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不同学习风格的人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合作型或者主动型的学生更容易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而被动型进入深度学习较难(EsmaColak,2015)。学习团队的异质性对相互补长取短,不同的学习风格对团队的复合型思考非常重要(MariaKyprianidou.etc,2012)[7]。团队不同的知识背景同样对团队的合作与交流产生重要影响,在科研团队中不同的价值观和知识结构会增加团队交流的障碍,降低创新活动的成效。而在企业管理团队决策中,过于单一的知识背景和行业经历会使得团队学习效率下降,群体性思维现象严重,增加决策风险。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团队学习对于国内大学生开展互动式学习、培养社会交往能力非常重要,鉴于大学生知识结构普遍差异不大,我们认为团队成员应尽量精炼,因此形成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一:在团队学习中,成员数量少学习效果更好。
在国内开展团队学习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知识结构相对一致,因此团队中出现有差异的知识结构可能会对学习效果有显著作用,形成假设如下。
假设二:在团队学习过程中,知识结构的多样化与学习效果正相关。
相对于北美大学生,国内大学生学习风格较为被动,主动沟通型的人在团队中较为重要,因此团队的风格越多样对学习效果的作用越显著,形成假设如下。
假设三:在团队学习过程中,学习风格的多样化与学习效果正相关。
四、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在“企业价值评估”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利用2015―2016第二学期同时上“企业价值评估”5个班的机会,选择102名学生,共12个小组,在教学中开展GROUPSTUDY,从团队构成、学习风格、知识背景、学习环境、讨论时间以及学习效果等对团队学习的过程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耐哦尤嗽笔量上,团队人数分别有10人以上、8―10人、6―8人、5―6人。学习小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再调查不同小组的知识背景和学习风格等基本信息。
从学习风格上,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主动沟通性、被动接受型和思考沟通型。
从知识背景和学习特长方面,主要有三种背景,分别为数理背景、公司金融背景和文学背景。资产评估专业学生主要知识背景都是大学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获得财务管理、会计学等公司金融知识,其他知识背景的学生相对较少。
从小组学习环境来分,主要通过微信、教室、寝室来进行小组讨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小组讨论采用微信群方式越来越方便。
从讨论时间看,最长的为半天,最短的20―30分钟,一小时左右比较常见。
案例讨论的评分是由教师打分和学生自评综合而成。案例资料会事先分发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外的学习和讨论,再到课堂参加案例讨论,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因而小组的讨论结果是综合了课堂和课外两方面的学习过程。
我们把单一学习风格人数占团队总人数60%以上定义为同质性风格团队,设为虚拟变量,值为0,其他的则视为异质性团队,值为1。我们把单一知识背景占团队总人数60%以上视为同质性背景团队,设为虚拟变量,值为0,其他的则视为异质性团队,值为1。再通过对12个小组的课堂案例分析打分,研究风格特征、知识背景对团队学习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12小组的各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我们对相关数据进行POOLEDOLS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学习风格、知识背景和小组成员数都与学习效果显著相关,其中小组成员数量与学习效果负相关,而学习风格和知识背景均与学习效果正相关,我们的研究结果与北美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五、总结及展望
我们的研究涉及了团队构成、团队评价与学习地点等多个环节,我们对于团队成员数量与学习效果的研究与国外研究基本一致,国外研究发现团队成员5―6人最为合适,我们的小组构成中5―6人恰好是最小规模分组,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也是最好的,而人数较多的小组学习效果普遍下降,这提醒我们今后在小组人员数量上要控制在5―6人,见图1。
我们发现广泛的知识背景对于小组学习效果有利,现在大学生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都较为接近,因此组建团队时要形成复合的知识背景并不容易。在实践中通常会采取把相似背景学生置入同一小组的做法,按照我们的研究结果以及国外相似的研究,这种做法都是不合适的。
我们发现了学习风格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通常认为小组中主动沟通型的人越多小组学习效果越好,我们的研究发现并不如此,学习风格的多样化更为重要,不同学习风格的人集合在一起更容易取长补短,善于交流加冷静思考会使得每次小组讨论的质量更高,因此异质性的学习风格对于GROUPSTUDY更有利。
GROUPSTUDY在国内的研究不多,我们的教学实践还带有实验性质,在团队学习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组建团队时,教师本身缺乏经验,团队采取教师主导组建,还是学生自主组合,教师主导团队组建有利于贯彻团队合作的总体策略,但由于对于学生的学习风格等具体信息不明,也难以操作;学生自主则变成自组织,缺少总体把握和控制。
团队课外活动完全是小组学生的自发学习过程,学习过程面临无法监督和检查的问题。笔者发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开展的金融案例大赛在学生中影响很大,而为比赛组建的团队凝聚力很强,经常主动找教师请教问题。这个现象反映了团队的学习也需要激励,如果我们最后对团队学习的结果给予优厚的奖励,对团队自发学习会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因此笔者在动员学生组建团队时,鼓励他们以此来形成金融案例大赛团队,或者争取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让GROUPSTUDY真正成为学生大学期间的长期学习形式。
团队学习要能长期持续下去,保持团队的凝聚力非常关键。团队凝聚力需要有一个可以随时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最好有一位指导教师能长期跟随,这显然不太现实。但是微信群给团队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空间。利用微信群一位教师可以同时指导3―5个学习小组,随时了解不同小组面临的问题,并且参与讨论,微信群这种移动互联网学习方式为团队学习开创了新的学习空间。
团队学习中如何平衡积极型的学生和消极型的学生也很重要,主动沟通型学生通常在团队学习中付出更多,而被动接受型通常缺乏主动参与意识,造成团队合作的不平衡。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制定比较详细的团队分工,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特点,积极型学生多做组织工作,而消极型学生可多做资料收集等案头工作,相互配合。
团队学习的另一个难点在于考评,我们强调考评方式一定要包含OBSERVATION,要把讨论过程作为考评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只看结果。某种程度上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案例讨论、模拟实验等环节增加教师,可以把教学团队、助教等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相互之间可以双向合作,支持对方的互动教学。
GROUPSTUDY方法初步\用已经取得较好效果,我们在总结基础上,将充分借鉴北美商学院成熟经验,发掘上海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探索“海派”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嵇尚洲.企业价值评估教学方案设计探讨[J].黑龙江教
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3).
[2]赵剑锋.案例教学模式在资产评估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4).
[3]孙旖旎.资产评估专业企业价值评估课程案例教学实践
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6).
[4]程玉英,刘丽,周晓辉.资产评估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4).
[5]陈蕾,王敬琦.资产评估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资产评估,
2014,(12).
[6]杨慧瀛.“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针对经管类课程[J].北方经贸,2012,(5).
[7]EsmaColak,Theeffectofcooperativelearning
onthelearningapproachesofstudentswith
关键词:家庭背景;成绩;家庭住址;性别差异
1引言
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是仍然不可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接受到高等教育,高考还是决定一个学生能否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同一所高校中,学生往往来源于五湖四海,家庭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
关于学生的成绩和家庭背景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一理论,早期最具影响力的论证来源于美国和英国教育机关所的报告[1]、[2],在这两份报告中明确的指出了,学生的成绩和家庭背景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此后,学术界对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学生成绩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Duncan[3]对学生的家庭社会地位给出了定义,把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父母职业作为主要的衡量参数。在以后关于社会家庭地位的研究中,许多研究都指出,社会家庭地位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一定的影响[4]~[10]。
在后续的研究中,许多研究不仅仅考虑了社会家庭地位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还将诸如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结构等因素纳入了考虑,进一步讨论了家庭环境不同对成绩所带来的影响[11]。同时,在家庭背景和成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上,还有针对于不同成绩的学生与其家庭环境的研究,包括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与其家庭环境的研究[12]~[15],以及学习较好的学生与其家庭环境的关系[16]、[17],以上关于特定成绩学生和其家庭环境的研究所考虑的家庭环境因素虽然不相同。但是,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家庭环境的确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部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也指出,家庭背景的不同会对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18]~[20]。
在以上关于家庭背景与学生成绩的研究中,大都将家庭的财富以及父母的工作等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少有考虑由于家庭所在的地区不同所造成的差异。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不同地区不仅仅存在着地理上的差异,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更加发达,城市的基础建设以及相应的各种生活配套设施也更加完善,同时也拥有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地区的学生,即使是家庭社会地位类似,也可能在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仅有一些考虑流动人口教育问题的研究[21]、[22],在文中作者并没有发现学生生源地与学习成绩之间所存在的联系。根据以往的研究可以知道,城乡差别会导致教育质量的差别[23]~[26]。因此,将学生的学生生源地以及所在地的具体情况纳入考虑可以更加全面的对家庭背景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一定的研究。
在本文中,我们不仅仅考虑了学生的学生生源地,同时还将学生生源地的行政级别纳入了考虑。通过回归分析,研究了以上两个因素和学生的学业学科成绩、德育表现以及文体成绩之间的关系。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环境系10级和11级的期末考核数据,共有学生172人,其中由于2名学生未能参加期末考试,因此,实际的有效数据为170份,其中男生共计115人,女生共计55人。
在关于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其学习成绩的研究上,由于所分析的因素会涉及到许多的不同方面,难于得出不同的影响因素之间具体的相关关系。考虑以往关于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其学习成绩的研究,在进行回归分析的时候多采用的是线性回归的方式,因此,在本文中,使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生生源地与其学习成绩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
在本文中,自变量包括家庭地址与行政级别两个,而因变量包括德育表现、学业学科成绩与文体成绩三个,变量的具体说明见下表:
表1变量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没有按照之前的研究那样将学生的学生生源地分为本地和外地两类,而是按照学生生源地与学校所在地的差异大小将其分成了四类。之所以将四川省单独分出来是因为重庆市原属于四川省,许多情况很接近,同时语言也很相似。但是,相比起重庆周边地区来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这里我们将四川省单独作为一个赋值。在家庭地址这个变量中,数字越大代表与学校所在地的情况越接近,而数字越小则代表与学校所在地的情况差异越大。在行政级别这个变量的设置上,一共有乡镇及以下、县级城市、市级城市、省会或直辖市四级,同样是数字越大代表与学校所在地的情况越接近。
3实证检验结果
本文中所使用的分析软件为SPSS13.0,通过该软件分别对男生和女生的学生生源地与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表3。
通过表2、表3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生源地的差别对男女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学生生源地对女生成绩影响的模型中,不管是学生生源地的行政级别,还是学生生源地的位置,都是和女生的学业学科成绩显著相关。而在学生生源地对男生成绩影响的模型中,同样是学生生源地的行政级别和学生生源地的位置都是和男生的德育表现显著相关的。考虑到是多元线性回归,因此,我们进一步考察了两个自变量的共线性,通过研究发现其容忍度均接近于1,而条件索引接近5,因而可以认为他们是不存在明显共线性的。
表2女生成绩回归分析结果
(其中*p<0.05)
表3男生成绩回归分析结果
(其中*p<0.05)
可以看到,我们这里所得出的结论和之前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成绩的研究[20]、[21]所得出的“户口所在地和学生的成绩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这个结论是矛盾的。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之前关于户口所在地和学习成绩的研究都仅仅考虑是学生的家庭地址和学校地址之间的关系,仅仅将学生划分为本地和外地两类,而没有考虑学生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同样是外地的学生,来源于城市和来源于农村在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教育环境上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别。就算只考察来源为城市的外地学生,来源于东部发达地区于西部地区也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由于考虑了学生生源地的具体情况,所得到的结果难免和以前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分歧。同时,根据以往研究可以知道[27],男女学生对于学校的适应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这里将男女学生分开研究所得到的结论难免和以前未分开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不一致。
(2)从表2可以看出,女生学生生源地区的行政级别与女生的学业学科成绩正相关,而女生学生生源地离学校的距离与其智育负相关。对于第一个结论,在以前的文献中都多次提到,也就是“城市的学生往往可以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从而相对来说比农村学生成绩要好”。而就第二个结论来说,在以往的研究中曾经指出[28],“女生的家庭亲密度远远高于男生”。基于这个结论,家庭的远近对男生的学科成绩没有影响,而对女生的学业学科成绩有显著影响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3)从表3可以看出,男生的德育表现与学生生源地离学校的距离正相关,男生学生生源地的行政级别与男生的德育表现负相关。对于第一个结论来说,人处于陌生的环境往往会比较谨慎,因此,学生生源地离学校越远,越可能遵守学校的纪律。而对于“学生生源地行政级别的高低与男生的德育表现负相关”这个结论来说,无论是以往的文献,还是一般生活中的常识,都很难找到相类似的结论,因此该结论究竟是该学校的特殊现象,或是一个普遍情况,则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才能说明。
4结论
本文通过对学生生源地与学生成绩所进行的回归分析,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女生学生生源地区的行政级别与女生的学业学科成绩正相关,而女生学生生源地离学校的距离与其智育负相关。(2)男生的德育表现与学生生源地离学校的距离正相关,男生学生生源地的行政级别与男生的德育表现负相关。
由于数据的限制,本文的研究全部基于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因此,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学校之间的差别。在其它学校中,由于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研究结果。
在以后关于学生生源地与学生成绩的研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行研究:首先,学校的差别对家庭背景与学生成绩之间相关关系的影响;其次,将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纳入考虑,从而可以更加全面的对于学生生源地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考虑到经济发展程度也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将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也纳入考虑。
参考文献
1ColemanJ.equalityofeducationopportunity[R].Reportpreparedfor
theUSofficeofeducation.WashingtonDC:USgovernmentprinting
office,1966.
2PeakerG.Theplowdenchildrenfouryearslater[R].LondonNational
foundationforeducationalresearchinEnglandandwales,1971.
3Duncan,O.,Featherman,D.L.,Duncan,B.(1972).Socioeconomicbackground
andachievement.NY:SeminarPress.
4Leibowitz,A.(1974).Homeinvestmentinchildren.JournalofPoliticalE
conomy,82
5Walberg,H.J.,Marjoribanks,K.(1976).Familyenvironmentandcognitive
development:twelveanalyticmodels.ReviewofEducationalResearch,
466MurnaneR.J.,MaynardR.A.,OhlsJ.C.(1981).Homeresourcesand
children’sachievement.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63
7White,K.(1982).Therelationbetweensocioeconomicstatusandaca
demicachievement.PsychologicalBulletin,91
8HeleneF.B.,DavidC.G.(1984).Father’soccupationandsocialback
ground:RelationtoSATscores.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Jour
nal,21
9Matthijs.K.(1994).Mother’soccupationalstatusandchildren’sschool
ing.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59
10谢西金,杜屏.家庭背景对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育
学术月刊,2009(1)
11张翔,陈贵言,赵必华.家庭环境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J].宁波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4(4)
12Margalit.M,Almougy.K.(1991).ClassroomBehaviorandFamilyclimate
instudentswithLearningDisabilities,24(7)
13SchreinerGB,(1994).Familytherapywithjuveniledelinquents:impact
oflearningdisabilitiesantisocialattitudesandfamilyresourcesthehu
manitiessocialscience.54(8)
14KronenbergerWG,DunnDW.(2003).Learningdisorders.Neurologic
clinics,21(4)
15KatikireddiV.(2004).Inappropriatephysicalrestraintharmspatientswith
learningdifficulties[J].BMJ:BritishMedicalJournal,328(7438)
16FeldmanDH.TheDevelopmentofCreativity.Handbookofcreativity,1999
17SimontonDK.Creativityfromahistoriometricperspective.Handbook
ofcreativity,1999
18蒋莉,胡江倩,邹涛.学习动机和家庭环境与高考成绩的相关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
19杨志伟,刘少文,李雪荣.儿童行为问题、学业成绩与家庭环境的相关
模型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
20黄平,李志榕,杨建华.初中生家庭环境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
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
21夏雪.河南省流动人口子女初中教育状况比较[J].青年研究,2007(2)
22李荣华.兰州城区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2005(11)
23Barker,B.(1985).Researchanddataneedsforsmall/ruralschools.(ERlC
DocumentReproductionServiceNo.ED299062)
24Lutz,F.(1990).Trendsandoptionsinthereorganizationorclosureof
smallorruralschoolsanddistricts.(ERlCDocumentReproduction
ServiceNo.ED321964)
25Smith,R.M.(1951).Educationinruralandcityschoolsystems:Somes
tatisticalundicesfor1947-48.(ERlCDocumentReproductionService
No.ED142332)
26Swiger,J.R.(1989).Anoverviewofthesmallschooldistrict/ruraledu
cation:factorinWashingtonstate.(ERlCDocumentReproduction
ServiceNo.ED312120)
27赵燕鹰,张东生,白波.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家庭环境关系研究[J].中
国学校卫生,2005,26(2)
【关键词】互联网+微学习大学英语英语课堂
前言
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也进入全新的时代,即“互联网+”时代。针对当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教育形式逐渐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使用。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微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给我国高校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课堂体验,同时也丰富了传统形式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微学习在大学生英语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微学习嵌入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具体实践进行分析。提出利用微学习作为大学生学习的平台、发挥微学习自身的高效性、畅通性和开放性的具体策略,吸纳更多的大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英语课堂中,使大学英语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吸收知识、平等交流和良好互动的高效课堂来达到全面提升大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根本目的。
一、P于微学习的概述
所谓微学习,指的是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以音频、视频、FLASH等多元化形式的工具为载体,通过如实记录教师整体课堂的教学侧重点、优秀教学环节以及课堂教学的精彩时刻等为学生展现更加人性化、现代化的教学效果,从而打造符合现代学生学习需求和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高效性课堂。比如微信APP中的“公众号”,通过构建英语学习的专属领域,以公众号作为一个集中的英语交流平台,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从公众号中相互传递英语信息与英语知识,真正实现了英语教学行为的现代化发展。
关于实行微学习的有益之处:一方面,微学习中的远程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形式多元化发展。“互联网+”中的远程操控技术,使得在微学习教学模式下更加细致和充分的动态展现英语情景和英语对话语境。微学习的教学模式下通过采取远程教学的应用形式,能够有效提升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从而全面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微学习模式中的实时互动环节,能有效调动课堂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积极性来突显学生在课堂之上的主动性,以此来有效提高英语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微学习有效促进了英语信息的交流速度和频率,使更多学生在微学习方法的带动下提升了英语学习效率,也调动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微学习嵌入大学英语课堂的立足点
1.立足于彰显大学英语课堂的延伸性。对于微学习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而言,将其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能够彰显“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的延伸性。由于大学英语课堂的课时有限会使得很多具备发散性的英语知识无法在课堂上全面地讲解。那么微学习创造出的教学模式来说便能够弥补固定课时的缺陷,使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时间更加多样、自由。在微学习教学模式的引导下,英语课堂更加丰富和充实,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因人而异的教学目的。
与此同时,为了充分体现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高效性和全面性,微学习形式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其他相关技术,与微学习形式充分结合起来。比如,通过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利用“微互动”作为每个英语章节的主要讲解模块,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视频以及同声传译的方式,使大学生能够对视频中的每个英语语句都能够从汉译、语法、语境等多方面进行解读。这种建立在微学习基础上的英语教学模式,能够使得既定范围内的大学英语课堂内容得到充分的延展和引申,同时更提高了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高了英语教学工作的时效性,充分地彰显出现代“互联网+”应用的现实意义,突出微学习自身的应用价值。
2.立足于体现新媒体融入英语教学的优越性。微学习自研发开始,其最大的特色便是利用精湛短小的视频作为传播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和途径,这样既能够传递带有英语信息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达到为学生动态讲解英语知识的目的。微学习作为新媒体形式之一,其通过视频的方式对教师以往教学工作的精彩课堂以及优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演示,让学生在实际的课堂视频中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式,达到对大学生“点拨”的作用。因此,微学习实现了多元化的英语教学流程,构建出在现代化“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互动式英语教学平台。
3.立足于突出大学生的学习主体角色性。微学习具备了较为显著的特征,其实现了实时性的双方信息的沟通和传递,那么作为信息沟通对象和进行信息交流的主体――大学生而言,在微学习形式下的英语活动中应该树立良好的主体性思想。教师也要发挥自身的引导,要突出现代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地位,从而帮助课堂的重心是立足于大学生群体之上的。微学习能够使每个大学生更加自主和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英语课程和学习内容,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了大学生对不同英语课程的自主选择性。基于此,通过利用微学习的多元化形式,将带有英语信息的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综合的方式插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甚至多方的互动式交流。
三、“互联网+”背景下微学习嵌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实践
1.课前学习环节。学生作为英语课堂中的学习主体,在课前导入的学习环节中,教师要利用多元化的微学习平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教学与学习氛围,并为大学生全面介绍和讲解具体的英语语言与英语知识学习的背景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正确认知,提升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科学图式”。这样才充分契合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宗旨,以体现学生做为课堂学习主体的重要地位。教师通过在微学习下的英语课堂模式中利用课前学习导入的方式初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加细腻的英语语言学习模式,从而加强大学生群体对英语文章和语句阅读的理解程度,实现微学习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标准。
在微学习下的英语教学课堂中,以微学习的互动手段结合课前学习问题导入的方式,教师能够在课堂英语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准备更具定向和辐散性的知识储备,使大学生在更加特定的状态下完成对英语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开始英语微学习行为之前,利用课前学习导入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对本次课堂讲解的内容有大概了解,教师通过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来发挥问题导入的“引言”作用。在英语课堂开始之前,教师也可以通过“Advertising”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自主分析模式中,接着利用学生之前对课堂知识的预习,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其中提问的问题可以为以下几种:
(Ⅰ)question:Whatdoyouthinkofads?
(Ⅱ)question:Whatadvantagesarethereofadvertising?
(Ⅲ)question:Howaboutitsdisadvantages?
通过以具体问题作为微学习教学内容的载体,对英语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向学生导入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教师通过设定这些具体的提问问题,让学生在课堂正式开始之前便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并能够充分体会到英语课堂内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大学生群体对英语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2.课上教学环节。微学习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分析也能够更加系统化和高效化。将微学习教学应用在大学英语课堂之上,其能够φ体英语课堂的重点教学内容进行预测并作出进一步分析,从而指出学生在英语语句或者文章阅读中的重点与难点并为学生做出难点解析。在微学习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利用快速浏览这一手段能够大大提升课堂效率。教师利用微学习平台上的多媒体软件,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英语素材和资料,以此来积极锻炼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所以建立在微学习上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英语文章的快速浏览与提问相结合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从英语语篇的整体性角度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准确性。其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快速浏览之后提出以下问题,来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自由发挥性:
(Ⅰ)Howdoesadvertisinghelpconsumersandcompanies?
(Ⅱ)Whyisadvertisingpopular?
(Ⅲ)Whydoadvertisersoftenhavetoworkhardtoattractpeople’sattention?
以上问题为具体例子,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英语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和安排,从带动学生主动对英语知识进行初步分析为目的,以此来循序渐进的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和掌握能力,实现大学英语微学习课堂教学目的。
3.课下巩固环节。“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全面吸收并提升了学习效率。针对学生的课下时间来说,微学习方式构建出来的“在线学习平台”,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在课下之余良好巩固以往学习过的英语知识,从而达到稳固英语能力的目的。将微学习英语教学模式移用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利用整体吸收的方式,在更加具体和详细的状态下完成一系列的英语教学行为,以现代化的微学习平台进行系统知识讲解,并不断重复学生未掌握扎实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掌握能力和综合英语素养。课下巩固环节作为微学习形式的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中最后部分,其推动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整体巩固和全方位训练。比如可以在微学习平台中,加入训练学生的相关习题与测评模块来有效巩固并二次训练学生当前掌握的英语知识,同时也能够达到帮助学生审核自己学习水平的目的。因此便可以在微学习平台中加入如下习题巩固训练的模块,来帮助学生扎实记忆英语语法:
(Ⅰ)Partone:Adsandreactiontoadvertisements.
(Ⅱ)Parttwo:Theadvantagesofadvertising.
与此同时,微学习是立足于“全面巩固”目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高效吸收与扎实巩固,增强大学生对高难度英语文章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自由化的微学习平台环境中能够积极调动大学生自主训练的能力,从而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目的。针对微学习理念引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教学理念便是突出课堂学习的主体角色,即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领导学生进行相互沟通和自由交际,从而在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角度培育学生的英语综合互动水平,以此来全面深化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利用微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为详细的“知识结构”,能够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记忆和背诵英语语法知识,来达到巩固英语知识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应在“互联网+”模式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微学习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妥善运用在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上,发挥微学习模式的高效性与自由性,使微学习方式与英语教学工作实现无缝对接,形成一种极具创新理念和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全新教学模式,从而推动我国英语教学工作实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ArneHendricks.EvaluatingPerformanceandEnergy-EfficiencyofaParallelSignalCorrelationAlgorithmonCurrentMultiandManycoreArchitectures[J].ProcediaComputerScience,2016,80-81.
[2]费,袁晓斌.“互联网+教育”对微学习资源建设的启示[J].资源建设,2015.
一、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
一个好的活动环境,可以使学生主动、有效地接受来自各种途径的信息,进而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具有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和喜欢创新的精神。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重视创设以下几种环境:
1.开放自主的环境。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告终。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2.合作互动的环境。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几种,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而且,一方面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3.探究问题的情境。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准备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通过呈现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例如在研究“环境污染的危害和防治”的课题中,先布置学生调查环境污染的危害,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会减少环境污染?再进一步设问:实施这些措施需要哪些部门的参与?你计划用什么办法协调这些部门间的联系,促使其共同参与治理环境污染。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开展各项研究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展开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因此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参与并获得体验的学习方式。事实上,学生在选定了研究的课题之后,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资料,这一点是创新的前提。我们知道,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厚度,即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例如研究“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如果我们没有相应的遗传学知识作为铺垫,如何来思考相应的问题?那么,怎样在开放的情境中来主动地搜集资料呢?像上题中资料的来源主要依靠课本知识、上图书馆查找、登陆英特网搜索等。除此之外,搜集资料的方法还有:音像资料、调查、走访专家等等。
二是加工处理信息,这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过程。它是将各种来源的、比较繁杂的信息(资料),整合成一个新的、较为清晰的整体。因此,这种整合是包含了明显的创造。当然这种创造是在特定的问题、资料范围内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理论或方法的框架范围内进行的,是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对信息(资料)找出联系、重新构造、进行创造的整合。如在“鲜花保鲜手段的研究”课题中,在综合所查阅的各种资料后,可通过设计表格等方式对各种保鲜方法以及保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归纳与整理。这就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设计出比较合理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计划或操作程序;能够通过对生物现象或事实的研究,进行分类或重组,发现内在规律。可见,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显得较为突出。
三、展示多样化的研究性成果
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1.归类整理。即把每位学生或小组的活动成果、报告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归类,在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互相质疑、补充,让每一个学生接触整个研究活动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背景音乐;教育教学;应用
一、背景音乐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已有研究成果
关于背景音乐对学习的影响国外已有很多的研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背景音乐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生理和心理上的研究。保加利亚哲学博士Lozanov(1989)开发了一种“暗示学习法”的技术,他的这种方法就是运用舒缓的背景音乐来提高人的记忆力,促进学习效率。他通过实验和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证明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可以刺激大脑,消除心理紧张的情绪,使音乐节奏与信息输入的节奏协调起来。AdrianFurnham(1999)所做的研究也显示出轻柔优美的背景音乐对孩子完成认知任务具有积极影响,相反,过分活跃带有攻击性的背景音乐有消极影响。StephallieHurst(2001)以20名中学生为被试,比较了他们在古典音乐和无音乐两种条件下完成阅读理解测验的结果,结果表明,在古典音乐下学习的学生成绩稍好于在无音乐条件下学习的学生成绩,但是差异并不明显。
国外研究者RobynBoyle和VeronikaColtheard(1996)让参与实验者们在激烈音乐、舒缓音乐和无音乐三种音乐条件下完成记忆任务。结果表明,舒缓的音乐对记忆有促进作用,相反,激烈的音乐对记忆任务有消极影响。国外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研究,而我国国内关于背景音乐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却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更多的是对现阶段一线教学的个别运用情况的研究。国内学者李宁宁(2006)等人研究了不同类型背景音乐对各个年级学生的影响。古典音乐对各年级学生的阅读成绩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流行音乐却对初中生的阅读产生了干扰作用,对高中生则没有产生影响。国内关于背景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大多是基于教育实践所做的研究,缺乏实证研究,所以我国对于背景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对国外以及国内这些关于背景音乐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了解到正确合理地运用背景音乐对教育教学是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的。
二、在教学中运用背景音乐存在的问题
虽然背景音乐在教学中的运用无论从研究还是实践上看都具有很大的积极性,但是当下基础教育阶段背景音乐的运用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对于省会城市以下的地区,基础教育课程中背景音乐几乎没有得到任何的运用。大多教师并未形成运用背景音乐促进教学的理念,某些教师认为这是多余的、麻烦的运用。其次,在教学中运用了背景音乐的学校也通常存在运用方法上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背景音乐在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师的审美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很多教师在选择背景音乐时缺乏对不同音乐风格、类型的初步了解。有时会出现背景音乐运用不恰当的情况,例如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时背景音乐选择得过于轻快,虽放松了学生学习的紧张情绪,却也容易使学生难以静下心来阅读。轻快的背景音乐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有部分学生身体有随音乐而动的迹象,这表明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没有集中反而被分散了。有一定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师就会知道这样轻快的背景音乐更适合放在课堂开始时师生交流问好的时候,从而起到调节学习气氛以及有助于师生建立轻松愉快沟通氛围的作用。而在学生进行阅读时需要的不是轻快的音乐,而是能够让他们静下心来的节奏性不太强的、舒缓的轻音乐。这一点在前人的研究中可以得到证实,国外研究者RobynBoyle和VeronikaColtheard(1996)让参与实验者们在激烈音乐、舒缓音乐和无音乐三种音乐条件下完成记忆任务。结果表明,舒缓的音乐对记忆有促进作用,相反,激烈的音乐对记忆任务有消极影响。由此可见,背景音乐的运用不是教师可以想当然地去随意运用的,背景音乐用得不符合教学情境的时候反而会干扰到教学。
三、关于基础教育教学中背景音乐运用的建议
既然背景音乐在教育教学中能起到如此大的积极作用,我们就应该要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但从我国目前关于背景音乐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研究和运用现状来看,却又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在此我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国内的运用现状提出一些建议:
1.背景音乐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师对背景音乐的运用要有指向性、针对性。
2.根据前人的研究可知,不是所有的背景音乐都适合运用到教育和教学中,流行音乐、带歌词的音乐对学生的学习不但起不到积极作用有时甚至会干扰到学生的学习,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轻音乐和古典音乐更适合在教学中使用。
3.要加强对普通学校的综合课程、课程相互渗透的理念,让背景音乐在普通学校的教学中发挥其优越性。达到提高普通学校教学效率,提高普通学校教学质量,丰富普通学校教学过程的效果。
4.选取适合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中运用的背景音乐对教师的审美能力和教育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紧紧跟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不断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运用背景音乐前能主动去学习、了解国内外关于背景音乐在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达到正确、科学地使用背景音乐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俊三、雷小波.教育学原理[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5
[2]吴爱兰.背景音乐在英语教学中的初步应用[J].医学教育.1998年第3期(总第165期)
[3]王治.背景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13年3月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在小学、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减少简单、烦琐、低效的训练,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向学习语文的深层次、高层次深入,形成语文学科的科学素质。
倡导这种学习方式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前人发现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发充分开发。下面谈谈几点体会。
一、在课堂中创设情景去探究
这种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师问生答的启发式教学,而是教师把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归纳整合为对语文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反馈给学生。这种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对讲座为交流方式,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习者都成为研究者。这亲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了浑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目前的教学环境中而言,学生大规模的实践锻炼机会并不多见,因而在必要时虚拟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质疑等手段进入情景尤显重要,当然,在进入情景阶段最容易受条件限制,教师要创造条件,适时点拨。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课文,然后将课文中的难点、疑点提出来经仔细研读,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则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出诸如烛之武是个什么性格的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等问题,然后对学生四个一组开展讨论,找对依据回答问题。只有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才能引起其他情景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习惯、兴趣、能力和氛围,学生课下的探究才有了示范、基础和条件。
二、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去探究
探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的探究意识。而这种意识恰好是来自于平等地审视教材,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同时也是分析甚至批判的对象。如学习《荆轲刺秦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很多人的眼里,荆轲是一个具有大侠胆识,又浑身充满正义感的英雄。但在史学家眼中的荆轲并非如此简单,文学史家和史学家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也是不大相同的。韩兆琦认为:“荆轲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也是他争取自己的生存权的最后一搏。也有不少史学家认为,“对荆轲的评价不应拔得太高。”张传玺说:“荆轲处在一个个人主义的时代,他被一种‘义’的观念所驱使,虽然他的确勇敢,但他的‘义’毕竟是个人的小‘义’,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才是大‘义’。因此我认为不必要把他拔高到英雄人物的高度。”所以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不同层面的见解,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课文学习中设立主题去探究
探究性学习并非泛泛而谈,毫无边际的空学,它完全可以对某一学科、某篇教材、某个问题进行探入研究使学生能够更多地获取寻觅知识的方式和渠道,而不少教材的内容为我们提供探究性学习的好机会。例如学习论语选读这类课文,就可以采用课内向课外拓展、讷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这类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典名著的积极性,扩大阅读量。
这种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无论对课文的理解、知识画的拓宽,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锻炼,都是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所无可比拟的,同时,学生的阅读品位也得到了提高。
四、在学科联系中开拓领导去探究
探究性学习在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上偏重于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由于高中生喜欢进行丰富而奇特的幻想,敢于提出大胆的想像和假设,在诸多方面会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如果我们的探究性学习能够寓于现代化科学发展趋势相联系的学科之中,并以此为延伸,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便会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仔细钻研甚至大胆解决一些开放性、前瞻性、实效性的社会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