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健康教育(6篇)

时间: 2025-11-14 栏目:实用范文

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健康教育篇1

【关键词】糖尿病;泌尿外科疾病;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77-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男性是泌尿外科疾病的高发人群,而糖尿病中80%~90%的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又多在60~70岁,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两病并存率也随之上升,如需有效治疗,一般多采用手术。由于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主要以血糖升高为特征,且并发症较多,又为不易治愈的终身性疾病.手术和麻醉的应激反应均可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所以.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必须将血糖控制到一定水平才能手术.为了使患者顺利地度过围手术期.预防和防治感染.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很有必要。现将我科自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对68例合并糖尿病的泌尿外科疾病患者实施手术后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我科共有68例糖尿病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男58例,女10例.年龄56~86岁,平均(70±16)岁。入院前已确诊为糖尿病患者60例,病程6个月~18年,其余8例为首次发现糖尿病的患者。68例糖尿病患者中.1型糖尿病5例.2型糖尿病63例。52例糖尿病患者入院前均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隋程度不同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注射控制血糖。8例入院后经检查发现血糖增高.平均空腹血糖(13.6±2.8)mmol/L。在68例患者中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6例,冠心病8例,其他心血管疾病10例。2例术前有尿道感染,经抗炎治疗后.感染控制.手术治疗后进一步抗炎治疗后均痊愈。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患者在患糖尿病后,由于肝火太旺心情不好,,所以变得特别爱发脾气。在他们心目中,常希望治疗后能“立竿见影”,药到病除。针对这类患者首先要做好耐心的思想工作,做好卫生宣教及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解除患者顾虑或思想负担顺利的接受手术治疗

2.2饮食指导饮食护理在糖尿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术前进糖尿病饮食,应向患者及家属讲明饮食治疗的重要性,以取得理解、配合,使患者饮食定时、定量,禁食高糖食物,应以低糖、高蛋白饮食为主。最好是粗纤维含量较多的食品,如糙米、面、蔬菜等,因含粗纤维较多的饮食能增加胃肠道蠕动.促进排空.减少消化吸收,有利于控制高血糖。合理安排膳食结构.

蔬菜应选择含糖分较少的小白菜、大白菜、油菜、白萝b、空心菜、芹菜等。总之.术前既要控制含糖食物摄入,又要保证有充足营养,这样,既能补充营养.又可以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避免因营养不良而造成患者术后伤口不愈。

2.3控制血糖根据入院时的空腹血糖.术前1周停降糖药改用胰岛素,可以静脉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泵治疗,也可以餐前30min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胰岛素的剂量可根据血糖高低调节.降糖速度不宜过快,要特别注意有无出冷汗、饥饿感、乏力、头痛、心悸、手足震颤、恶心及精神状况等低血糖表现时.应立即口服糖块、糖水或糖类食品。血糖最好控制在8~11.1mmol/L之间,尿糖保持在(+)~(++)。

3术后护理

3.1按泌尿外科术后常规护理,患者因麻醉作用消失对胰岛素抑制作用也消失,加上禁食,最易发生低血糖。因此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葡萄糖胰岛素。在输液的同时检测血糖、尿糖并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要随时控制滴速,观察生命体征和神智变化,如有无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出汗等情况。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急查。术后猿耀缘天内连续检测血糖用量,发现血糖升高或降低,随时调整胰岛素与葡萄糖用量,用平衡液、生理盐水配制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时继续饭前半小时皮下注射胰岛素

3.2呼吸道护理由于患者是老年人.术后患者自身免疫力降低,特别是开刀手术的患者,卧床时间长,因害怕切口疼痛.不敢深呼吸和用力咳嗽使气管和支气管内分泌物潴留,增加了肺不张和肺炎的发生率。同时伴有糖尿病者更易导致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术后鼓励患者做有效深呼吸、咳嗽、咳痰.协助其每1~2小时翻身拍背1次,但动作不要过于剧烈,以免引起出血。对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常规应用超声雾化吸人抗炎及稀释痰液2~3次/d,降低肺不张及肺炎的发生率。

3.3预防感染:由于糖尿病本身为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高尿糖状态下,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水、电解质紊乱,蛋白质缺乏,营养障碍易导致感染,尤其是老年患者,术前应注意预防感冒。一些前列腺增生患者因排尿困难需留置导尿管,因此更易并发泌尿系感染。需每日尿道口护理2~3次,保持各引流管的通畅,保持床单的整洁。更换引流装置时严格无菌操作,防逆行感染。

3.4皮肤的护理:手术后给予睡气垫床。鼓励患者加强个人卫生,切实做好五勤。特别对水肿患者,注意做好皮肤的护理,防止外伤,预防褥疮。定时翻身,根据季节每日用温水为患者擦洗全身皮肤及会皮肤员―圆次,用缘园豫红花酒精按摩骶尾部及骨突出的部位,撒上滑石粉或痱子粉,随时更衣,防止感冒。因糖尿病患者发生趾端病变较多,所以鞋袜宜宽松舒适,每日用温水泡脚后轻轻擦干。

4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因糖尿病不能彻底治愈。长期使用药物费用较高,许多患者对坚持治疗有抵触情绪。所以护士要对患者家属耐心宣教.目前虽不能根治但治疗要持之以恒,强调只要合理饮食、用药。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具有重大意义,不但是治疗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对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出院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培训,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部位、时间、剂量及无菌操作等。了解所用胰岛素的类型、作用时间、强度及高峰期、尿糖的检测,注意低血糖反应。同时动员患者家属共同关心患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糖尿病健康指导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指导、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管理、急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生活常识、心理生理指导等8个方面。出院后定期测血糖、尿糖,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5小结

糖尿病患者在整个围手术期都处于应激状态。其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较无糖尿病患者上升50%。在进行泌尿外科手术时,护理虽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只要通过术前认真准备。术后严密观察和护理.把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严格饮食护理.细致深入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合理配膳管理。手术前后血糖严格控制和调控,并随时掌握血、尿糖的检测结果,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胰岛素用量。术后做好对伤口的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通过以上几点精心治疗护理,患者均能顺利地度过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何戎华.老年糖尿患者围手术期处理[J].实用老年杂志,2002,14(1):10-11.

[2]王广霞.老年糖尿病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5):973.

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健康教育篇2

关键词:健康教育;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应用

随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其护理观念和模式也随之有较大的变化[1]。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医院和病房为教育基地,住院患者及家属为教育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患者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和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2]。我科近年来对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患者进行有计划良好的健康教育,颇有成效。

1临床资料

2015年1~3月在我科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0~61岁,平均47岁。

2教育形式

口头讲解、文字图片、多媒体播放

3教育方案

3.1碎石前教育

3.1.1心理护理针对首次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的患者,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充分对患者宣讲体外冲击波碎石相关的基本原理、优点、目的及注意事项,还应积极告知患者术中及术后可能会出现的不适,从而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甚至不信任心理,稳定患者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治愈疾病的信息,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

3.1.2术前准备术前行充分的肠道准备,以确保术中图像清晰;告知患者术中禁止随意改变体外以增加碎石成功率。

3.2碎石后教育指导

3.2.1饮水护理鼓励患者每日饮水量3000~5000ml,以确保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充分告知患者大量饮水可以达到稀释尿液及“自净”作用,有利于结石的排出,减少碎石术后细小结石的堆积;还可以防止术后血块形成而阻塞尿道不利于结石的排出[3]。告知患者多饮水的方法是24h内饮水量达到2000ml以上,睡前饮水250ml以上,否则如在短时间内引用过量的水,会加重肾脏的负担,从而对患者肾功能造成损害。因此,需严格掌握饮水禁忌,以免加重肾功能的损害。

3.2.2一般护理①嘱患者注意观察术后尿液颜色变化,告知患者术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一般2~3d可自愈;②告知患者正确的观察排出结石的方法,嘱患者将尿液排入浅色的容器内,收集并观察碎石沉渣排出情况,必要时可行碎石沉渣成分分析,据分析结果指导患者合理饮食;③充分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出血、肾绞痛、感染等,让患者了解术后并发症常见原因及防治措施。

3.2.3排石充分利用泌尿系解剖图谱及相关文字解说举例告诉患者应根据结石的不同位置而采取不同的排石方法,从而以利于结石的排出。①肾中下盏结石:可采取头低脚高位,并叩击腰背部以加速结石的排出[4];②肾盂或输尿管上段结石:适宜采取头高脚低位;③肾脏巨大结石:为避免术后大量细小碎石沉渣堵塞输尿管而形成“石街”,故术后宜采用患侧卧位且不易早期下床活动,从而减慢细小结石进入输尿管的速度,注意适量饮水或输液以促进结石随尿液排出体外[5]。

3.2.4运动护理向患者解释术后活动的意义,可减少结石沉淀物质形成。①肾结石:如术后2~3d无肾绞痛、血尿者,可适当做跳跃运动;②输尿管上段结石:如术后24h无相关并发症者,可根据个人情况做跑步、跳跃、上下楼梯等运动[6]。

3.2.5术后用药指导①碎石术后有少数患者会出现排石疼痛,一般可忍受,无需特殊处理,待结石排出后疼痛症状可自行消失;②如若出现肾绞痛并伴呕吐及尿路刺激症状,可遵医嘱予解痉、止痛等治疗;③如若碎石前检查存在感染或结石较大者,可予对症抗感染等治疗。

3.2.6去除病因护理如患者属甲亢、痛风等代谢异常引起的结石,应该让患者充分了解治疗病因的意义。

3.2.7院外教育指导①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利于结石的形成及复发;②向患者详细讲解结石的形成与饮食物的关系,据结石成分分析结果指导患者调节饮食习惯。如尿酸盐结石患者宜少吃含嘌呤较高的食物;磷酸盐结石患者宜食低磷、低钙、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草酸盐结石患者宜避免吃含草酸较高的食物及少吃高动物蛋白;含钙结石者宜用含纤维素丰富食物,限制含钙及草酸成分过多的食物的摄入如牛奶、坚果、浓茶、土豆等;③嘱患者定期复查尿常规、腹部平片、泌尿系彩超等,观察治疗效果及有结石残留及复发等;④在院外如若出现严重肾绞痛、恶心、呕吐、血尿等症状时,嘱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⑤指导患者填写科室满意度调查表,做好随访工作。

4结果

通过针对性地对我科50例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泌尿系结石的认知水平及生活质量,使患者对结石的预防和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率达96%,自动复诊率为93%,患者对医疗服务态度满意度100%,使医疗和整体护理达一满意效果。

5讨论

通过充分运用护理程序和专科护理知识,规范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模式,让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接受一套完整的健康教育,以此代替传统的无标准、无质量追踪的“经验”教育,将健康教育结合到治疗与预防保健中。使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了正确的认识,达到对患者不良心态及生活习惯等行为正确干预的目的,使患者对不良行为和负性情绪有了自觉约束能力。同时健康教育及系统整体护理的实施也进一步提高了护士的地位,护理工作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密切了医、护、患三方关系,而且可以减少疾病治疗的不利因素,从而进一步促进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与保健。因此可知,健康教育不仅是治疗的手段,而其成为医护患沟通的桥梁,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江妙聪,黄丽玲.泌尿系结石患者的健康教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2):3075-3076.

[2]姜安丽,石琴.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1-42.

[3]苏红琼.泌尿系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3):84.

[4]秦萍.泌尿系结石患者健康教育的实施及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16(29):2048-2049.

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糖尿病;率先;心理保健

马克思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率先糖尿病心理保健,即通过施以心理保健手段,疏导、调适糖尿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引导患者科学地认识、充分理解、掌握、重视糖尿病及其防治的相关知识、治疗目标及其治疗方法,培养并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品格,树立应对糖尿病的信念和勇气,激发人的活力和潜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调节人体平衡,抵抗疾病的能力。为作为糖尿病综合治疗法的“五驾马车”——糖尿病教育、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病情监测及药物治疗等保驾护航,强化其综合治疗的效用。

1科学认识糖尿病、直面现实、正确对待糖尿病

1.1科学认识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其英文简称为DM,是甜性、多尿的意思。源自于希腊语,Diabetes意思是“通过”;mullitus意思是“糖蜜”,即“糖通过身体而不变化”。

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症”。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祖国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消渴患者的尿是甜的,具有口渴、多饮、多尿、多食等临床特征,后期患者常伴有消瘦、疲倦、乏力等症状,故名“消渴”,并提出糖尿病发病与营养过度、肥胖等密切相关。伴随着人类进步和科技发展,人们对糖尿病相关因素的认识与探索不断深入,1869年一名德国医生发现人体胰腺存在“胰岛”,可以分泌胰岛素;1889年另外两名德国医生进一步证明了胰腺与糖尿病的关系;1921年加拿大医生班亭等首次成功从动物胰腺中提取出胰岛素,为挽救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做出贡献,班亭医生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并成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糖尿病专家;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共同发起,决定将班亭的生日——11月14日定为糖尿病日;2006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议,该决议指定每年的世界糖尿病日为联合国日,旨在引起全世界对糖尿病的重视,呼吁联合国各成员国政府正视糖尿病对人类的严重危害,制定相应的国家政策,增加对本国糖尿病防治投入的力度,改善糖尿病的预防、治疗和护理。

目前医学界一般认为:糖尿病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长期共同作用下,由于胰岛素分泌缺乏和(或)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人体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慢性、终身性疾病。简言之,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升高而导致尿中有糖的疾病。糖尿病通常分为Ⅰ型、Ⅱ型、妊娠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Ⅰ型糖尿病占5%,主要发生在青少年,主要由于免疫因素导致胰岛β细胞严重毁损,使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Ⅱ型糖尿病占90%以上,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主要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身体对胰岛素抵抗所致;妊娠糖尿病,即在妊娠中后期发生的糖尿病;特殊糖尿病类型包括病因已明确以及继发性糖尿病。

1.2直面现实、正确对待糖尿病迄今为止,医学界对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虽然糖尿病作为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终身性的疾病,一旦患病则无法根治。但是糖尿病并不是不治之症,它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目前医学研究成果及临床实践证明,针对糖尿病已经具备一整套规范、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方法与手段。临床实践表明,糖尿病患者只要坚持规范治疗,将血糖、血压、血脂等各项指标控制在基本正常范围内,就可以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与反复,同样可以与健康人一样地学习、工作、生活并长寿。关键是需要糖尿病患者在积极配合综合治疗的同时,保持一种坦然、平和、安详的心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坦然面对、接受现实、科学认识、正确对待。

2实施心理保健,培养、提高糖尿病患者心理素质

深圳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邹光宇教授(《心理偏差与心理保健》)将心理保健定义为:是人类个体与组织,为了保持心身的良好状态,良好的环境适应、改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完善自身所进行的相关活动与努力。包括发展性心理保健活动,与恢复性心理保健活动。大致分为三个层级:心理教育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将心理保健总结为:心理保健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通过心理调适,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格保持完整,情绪管理正常,人际关系和谐,环境适应能力强,具有积极的心态及合理的行为方式,保持心理健康、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举措。其中包括:身心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护理等。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保健,培养、提高糖尿病患者心理素质,使其以健康心理应对疾病,以积极心态和行为配合“五驾马车”的综合治疗,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学会并善于调适各种负面情绪,防止并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发生与发展,发挥心理保健对糖尿病维护的积极功效与作用,走出糖尿病的心理困境。

2.1身心健康教育人的身心是个有机、和谐统一的整体。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互为结果。现代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表明:当人处在心态平和、安详、愉悦的状态下时,免疫功能增强,新陈代谢旺盛,气血和顺,达到阴阳平衡,保持“精、气、神”,具有强身健体之功效。反之,当人的身体患有某种疾病时,生理的异常变化或多或少都会引起心理上的异常反应。此异常反应,亦必然会通过神经生理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影响到人的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进而导致心理失衡、情绪失常、行为异常等。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中岛弘博士呼吁:“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许多人不知道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规律,缺少预防意识和具体的预防措施,这是导致发病或出现并发症的关键因素。相关部门必须重视糖尿病教育工作,使糖尿病患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糖尿病教育是综合治疗的重中之重,是“五驾马车”的驾辕之马。糖尿病患者要多学习有关身心健康方面的知识,至少要掌握该方面的常识,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掌握关于糖尿病“五驾马车”综合治疗方法和心理保健方法,学会管理病情,做自己健康的主人,科学对待糖尿病并驾驭其发生与发展,将其各项指标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2.2心理咨询关于心理咨询的概念,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均有定义。我国著名心理专家,浙江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马建青教授在《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学》著作中将心理咨询定义为: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解决咨询对象(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包括发展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来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简言之,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及其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及方法,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技术、方法及手段,帮助来访者发现自身问题及其根源,协助来访者通过挖掘自身潜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从而提高对情绪、情感的管理能力以及对社会、生活及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发生、发展与变化,一旦出现紧张、激动、压抑、恐惧、焦虑、抑郁、多疑、懊丧、失望等心理问题,在自己不能很好的调适时,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可以协助求助者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处理各种关系,逐渐改变那些不合理认知、情绪、情感反应及行为方式,引导并协助其学会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应对方式与方法,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增强直面现实的勇气和配合医生应对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信念和行为,以改善生活质量,享受与健康人同样的人生。

2.3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亦称精神治疗。主要是针对情绪、情感问题的治疗方法。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受过心理学和医学专业训练的临床心理工作者和医生),与病人(主要是精神疾病和某些躯体疾病的患者)建立起一种职业关系,遵循心理学原则,运用心理学原理、技术、方法和手段,消除、矫正或缓减病人的所存症状,调整异常行为方式,促进病人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治疗主要是说服患者听从医生的指导,并通过实施影响改变病人的认知模式、情绪、情感反应和行为方式,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主体的积极性,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促进代偿功能、抗病能力,改善或消除病理异常状态,使病情得以控制、好转或康复。

由于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一旦患得此病,会对很多患者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冲击,所产生的心理、精神压力会使患者情绪、情感及其表达方式出现异常,因此医生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的心理治疗,以心理疏导、行为引导等方法、手段调适其情绪、情感异常,缓解其心理压力则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之一。

2.4心理护理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反复,与人的情绪、情感因素密切相关。由于紧张、激动、压抑、恐惧、焦虑、抑郁、多疑、懊丧、失望等不良情绪的发生,会引起体内肾上腺素等多种应激激素大量分泌。诸多激素升高必然会引起糖尿病情的反复,以致于影响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见,在糖尿病治疗中,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同样十分重要。

所谓心理护理,正是运用了系统论原理,从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角度出发,观察、追踪病情,进行身心护理,是以组织患者情绪、情感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护理方法。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实施心理护理的主体是能够接触到这些糖尿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家属及其亲朋好友。

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健康教育篇4

关键词:2型糖尿病;电话随访;护理干预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增多,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患病率达到9.3%[1]。而糖尿病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所以开展护理干预,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对疾病的康复意义重大。由于糖尿病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故居家治疗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了使患者更好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我们采用电话随访方式对糖尿病患者实施院外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内分泌科出院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30~71岁,平均51.5岁。所选病例均符合WHO1999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所选患者均具备正常沟通能力,无认知功能障碍,无严重并发症。按其住院号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相同健康教育内容,出院前均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并发放糖尿病宣教手册。对照组出院后仅于第1w随访1次,但鼓励其随时自己电话咨询。实验组出院后第1个月随访1次/w,以后1次/2w,随访1年。两组患者均建立随访登记本,登记本所设立的内容两组一致。随访人员为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并在上级医院进修过内分泌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沟通能力好的护理人员。

1.3评价指标以邮寄方式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发放前电话告知问卷的正确填写方法。问卷包括6项内容:①糖尿病知识:包括糖尿病概念、危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急慢性并发症及防治;②规律锻炼;③合理饮食;④主动监测血糖及血糖水平;⑤足部护理;⑥遵医用药:包括口服用药、正确注射胰岛素。

1.4统计学方法两组样本均数间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见表1。

2.2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比较见表2。

3讨论

3.1定期电话随访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再住院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主要通过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来获得。糖尿病健康教育被认为是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之一,在糖尿病治疗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更有人形象地认为缺乏糖尿病教育就像缺乏胰岛素一样危险[2]。但是,几乎所有患者随着出院后时间的延长,其自我护理能力会逐渐下降。不知如何合理运动及饮食,不定期监测血糖,中断门诊随访,不规律用药,出现低血糖等并发症不及时就诊等,从而导致急慢行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再住院率增高。电话随访是一种方便快捷的院外护理干预方式,是住院期间健康教育的延续及扩展。

3.2定期电话随访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其生活质量。

3.3定期电话随访有助于糖尿病患者自觉监测血糖,使血糖控制达标。

3.4定期电话随访可以加强护患沟通,提升患者满意度。定期电话随访可以提升护士专业水平及服务意识

4小结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3]。然而患者在住院期间很难完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护理技巧。电话随访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院外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降低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急性并发症的处理能力,并有效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赵佳萍,吴丽华.健康教育与糖尿病患者治疗护理依从性的观察[J].健康教育杂志,2008,29(6):764-765.

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健康教育篇5

摘要:目的:探讨尿石症患者手术前教育的内容、特点及应注意的方面。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的尿石症患者120例,总结各个环节健康教育的做法。结果:试验组60例尿结石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对治疗的满意度均较对照组高,疼痛减轻程度也较对照组显著,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健康教育对尿石症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意义显著,是确保手术成功和术后快速康复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尿石症;术前;健康教育

尿石症是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易反复发作、反复感染,复诊率高,给患者身心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由于患者对疾病认识的限制和对不良反应的不耐受,很多患者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黑龙江护理杂志,1999,5(5):71.

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生殖医学;精神静脉曲张;包皮环切术;隐睾;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R179R6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8-0752-02

为了解北京市西城区男性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现状,为进一步做好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引导广大男性青少年正确认识自身生理和心理变化,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北京市西城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联合北京市西城区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区教育委员会、区计划生育协会、北京市第二医院泌尿外科等多家单位,对西城区2006年中学新入学男生进行了生殖健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北京市西城区2006年入学的初一(12岁)、高一(15岁)年级男生共计6084名,其中初一年级学生3256名,高一年级学生2828名。

1.2方法在保健所每年组织全区中学新生建卡体检期间,对所有受检男生检查外生殖器。按照泌尿外科专业要求[1],检查学生有无包皮过长、包茎、包皮炎、包皮环切术后、精索静脉曲张、隐睾等生殖器疾病。根据体检情况向相关学生家长发送通知书,建议就诊;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向相关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随访,共计选择103名学生和324名学生家长(监护人)。相关资料由校医保管,并于1a后再次随访,了解治疗情况。

2结果

2.1患病情况检查发现共有2793人次,2365人患有外生殖器疾病,占总检查人数的33.87%,其中与包皮有关的疾病(包皮过长、包茎、包皮炎)检出率最高。

2.2患病学生及家长对相关疾病认知情况95.14%患病学生不知道自己所患疾病及其危害,认为没有必要知道和惧怕治疗的学生分别占1.94%和2.91%;而家长或监护人对疾病不了解的也占大多数(83.33%),了解但认为不重要的占11.73%,认为重要但未治疗的占4.32%,有2位家长(0.62%)拒绝调查。

3讨论

与青春期男性生殖健康有关的疾病主要包括包皮过长、包茎、包皮炎、精索静脉曲张、隐睾等。包皮过长、包茎、包皮炎主要由于包皮垢的沉积引起的炎症,长期患病可导致癌[1-2];患有包皮过长、包茎的男性成年后还极易导致女性的生殖器官疾病,包括宫颈炎、宫颈糜烂甚至宫颈癌[3]。有调查发现,未切除包皮男性的配偶子宫颈癌发病率比做过包皮环切术男性的配偶高8倍[7]。精索静脉曲张会直接导致温度升高,影响的生成和成熟,进而导致成年后不育[1,8]。隐睾的后果更加危险,除影响男性的和生育外,在青少年时期即可因为长期处于腹腔高温环境下而导致癌变[4-5]。此外,上述疾病还有引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在危险,成年后不育更会导致家庭的不稳定甚至深层的社会问题[6]。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医疗卫生部门在男性生殖系统健康服务方面仍存在较大缺陷。本应在婴幼儿时期发现和解决的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延误了早期发现和治疗[7-9]。在学校卫生服务方面,青少年男性的健康教育被忽视,导致学生生殖系统的疾病知识相当匮乏[4],而家长和监护人、教师、学校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因素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了解自身及相关疾病的环境[10]。绝大多数家长尤其是男性家长自己就缺乏相关知识,少数了解此类知识的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和严重性并不清楚[11];学校生殖健康教育重点为女生,相关部门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女生的生理卫生方面,涉及男性生殖系统疾病方面的教育几乎为空白[12];医疗保健部门更多地围绕女性开设各种妇女保健工作,对男性生殖保健并未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各种社会因素导致对男性生殖健康问题缺乏关心[13]。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建议:从源头入手,开展和完善新生儿外生殖器的常规检查制度,并在家庭随访中进一步追踪[3];幼儿园或学校在新生入学体检中开展男性外生殖器检查,尽可能早期发现疾病并采取相应措施[4];学校的健康教育应增加男性生殖健康内容,有条件地开设家长课堂,扩大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全社会范围内的男性生殖健康工作需要教育、卫生等相关机构更好地协同解决[8]。

4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696-1697.

[2]常喜华,谷欣权,孔祥波,等.癌215例临床分析.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2,10:520-521.

[3]孙志明,吴玉,岳慧,等.男性生殖健康教育对夫妇性传播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中华男科学,2003,9(1):11-15.

[4]李敏,杨金瑞.230例隐睾临床分析.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4,25(5):348-350.

[5]庄乾元,韩见知,主编.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疾病.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1.

[6]王丽华.男性青少年生殖器官疾病的病例分析与防治.中国学校卫生,2001,22(2):170-171.

[7]王洪通,骆霞,吕乐群,等.1080名男性生殖健康保健服务需求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4):1717-1719.

[8]赵亚玲,陈新,李竹,等.关注男性生殖健康发展生殖保健服务.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5,10:595-598.

[9]郭应禄,李宏军.男性生殖健康面临的挑战.中华男科学,2003,9(1):1-6.

[10]许俐,宫露霞,等.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93-96.

[11]余小明,张佳持,宫露霞,等.中国4城市青少年生殖健康就诊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2005,5(5):333-336.

[12]张德英,王斌,余小明.我国青春期生殖健康服务的现状.中国生殖健康杂志,2003,14(6):331-333.

[13]周建芳.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探讨.中国健康教育,2002,18(1),39-40.

[14]闵坚.某中学569名初中男生外生殖器异常情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38.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6篇)
  • 下一篇:泌尿外科医学(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