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更新装备理念
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提供必要的书刊情报资料和教育教学资料及阅读服务。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图书馆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但基于目前学校图书馆建设的现状和学生、教师的课业压力,学校图书馆往往束之高阁,学生教师使用起来不方便,需要履行一系列的烦琐手续,致使其功能发挥大打折扣。因此,现阶段我们着力要求各学校图书馆要尽最大可能,方便和快捷地让读者获取所需资料,图书馆应是开放的、自助式的,要做到借书阅览一体。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要求图书馆的选址要科学合理,图书馆的设置要改变传统的有藏书室、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划分的概念。图书馆的功能不在于收藏、管理,更重要的是图书的使用、功能发挥。
我们提倡:学校图书馆应设置在学校校园适中位置,交通方便、环境安静,且宜布置在一楼或较低的楼层。规模较小的学校,特别是小学图书馆,建议不单独设置藏书室,而是设置借阅一体大空间的图书馆;规模较大的学校,考虑有较多的馆藏,可单独设置藏书室,但阅览室要有书架、期刊架,图书馆的图书应尽可能布置在阅览室,当阅览室摆放不下后,才考虑放置在藏书室内。而不是沿袭现阶段藏书室藏书,阅览室放桌椅、放期刊的传统方式。
为了充分发挥阅览室的功能,我们建议,阅览室尽可能根据读者对象划分年段阅读区、年级阅览区,也可依阅读内容分为专题阅读区。阅览室桌椅与书架、期刊架应相互交错排布,创设“人在书中、书在手边”的阅览氛围,方便读者阅览。
2提升装备品质
提升图书馆装备品质。图书馆建设不单纯是设备清单采购,每个图书馆建设前必须有设计方案、平面布局图及效果图。方案必须经论证,方可进行采购。设计时,图书馆设备的造型、色彩、高低、布局应该与学生和教师生理、心理特点和阅读功能相适应。同时,中小学图书馆也应是多功能的,既要能满足读者学习阅读的需要,也应能提供读者交流休闲的空间。图书馆不单要满足阅读纸质书功能,还应具备电子阅读功能。
教师阅览室不单纯是教师学习的空间,要集学习、休闲、研讨功能于一体。除配备必要的书橱、阅览桌椅外,还应配备必要的沙发、藤椅、茶几,吧台、咖啡机、显示设备等。
图书馆也是一个呈现文化的空间,应注重其环境设计与布置。教师阅览室室内环境,以优雅、清静为基调,以哲学、人文为主题,进行必要的装饰。学生阅览室的室内环境,以宁静、快乐为基调,以读书为主题,由师生共同创作一些书法、绘画作品,布置到墙壁、书柜上或空间中,或以校园文化为内涵进行环境装饰。阅览室宜布置适量的花草用于点缀与净化空气。
3拓宽装备范畴
近年来,我们着力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学校图书馆不单纯是狭义的图书馆室内空间,而是一个广义的读书空间,学校即图书馆。创设全方位、多元化的图书阅读环境,利用学校图书馆、教室、公共走廊等区域,打造阅读环境,使校园处处可读书,时时能读书,形成学校泛在阅览室。除了建设高品质的图书馆外,我们要求学校还要建设班级图书角,配置与班级格局相协调的,有特色的图书柜,将一定数量的图书馆图书、期刊或学生自荐的图书、期刊,存放到班级,实现开放式阅读环境建设。
同时,各校还应在校园具备建设阅览条件的公共空间、走廊等地,配置公共图书架柜、计算机网络终端和较为有特色的、舒适的阅览桌椅等,放置一定量的图书、期刊,开通网络端口,建设“阅读书吧”。在走廊、墙壁建设“墙面图书馆”,在校园网上建设电子图书馆,创建立体式的阅读空间,实现学生随时随地的阅读。
4提高图书质量
图书采购是学校的常规、基础装备项目,一要保证学校装备数量基本达标,二要保证学校图书逐年有所增长。
规范图书配备每年市里出台图书装备指导意见,从图书经费安排、配备原则、图书采购、图书质量验收等方面提出要求。
合理制订图书采购方案坚持主导目录配备与学校自采相结合的方式。主导目录配备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定程序和方法形成比较适合的学校供书目录,便于学校方便地了解、采购近期出版的优质图书。又通过化零为整,全市汇总集中采购降低采购资金。学校自采便于学校选择个性、特色需求的图书。
编制图书主导目录主导目录包含学校各类图书的需求,并有一定的合理比例结构。主导目录通过一定的程序与方法评选产生:
一是成立评选小组,评选小组由校长、教师、图书馆管理、学生组成;
二是公开、公正、透明地进行中小学图书馆(室)书目收集、编制;
三是评选书目;
四是审核样书;
五是征求意见,综合评议。
学校根据主导目录和经费计划自主进行选订市里进行统计汇总,公开招标,中标公司进行配送与服务。为了简化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所有通过自主目录采购的图书要求中标企业加工后配发到学校。
由于是经过层层选择编制的目录,保证采购的图书是近期出版、满足学校需要的图书,学校普遍感到满意。
5推进管理创新
市区装备主管部门抓好图书馆常规装备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图书馆工作的管理。成立了图书馆管理中心组,负责学校图书馆业务工作指导。市图书馆管理中心组定期研讨图书馆装备方案、管理规范,开展市级业务培训和学校图书馆工作检查指导。各区图书馆装备中心组定期开展区级的研讨活动,参与区级学校图书馆装备方案论证和项目验收,开展区级学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检查指导。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基础工作,全市所有学校均实行图书管理信息化。图书借还实行条形码借阅方式,图书馆所有设施设备均纳入省教育装备资产管理平台,能实时查阅学校装备现状。今后还将配置图书集群式管理系统,实现学校图书数据的实时查阅、联合编目与馆际互通互借,随时掌握学生使用情况、图书借阅榜单等信息。全市还将建设图书馆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实现图书馆工作管理,包括工作安排、建设案例、培训课程、业务研究、活动开展等信息的共建共享。
针对学校图书馆人员配备普遍存在的不足,多数学校创新图书馆管理模式,实行图书自主管理,通过培训,让学生参与图书馆日常事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图书馆工作评估上,我们将学校校园公共阅读区的面积纳入到图书馆馆舍面积的计算中,将班级图书角的图书纳入到图书馆馆藏图书的范畴,将学生到阅览室阅读、班级阅读、公共区域阅读纳入到对图书馆工作的评估之中,改变以往仅凭学生借书证记录来评价图书的流通量的单一模式。这一方面是一个评价导向,更主要是适合目前学校图书馆阅读的现状,有利于真正发挥出图书馆作用。
6健全培训体系
队伍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关键要素。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创新培训机制,健全培训体系。
一是将图书馆队伍培训纳入市教育局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在教育局备案,接受市局的考核监督。
二是培训对象做到全覆盖,要求每年所有在岗在职的教师均须接受一定课时的培训学习。
三是培训课程系列化。南京市每年组织图书馆高级研修班,各区推荐的优秀图书馆馆长代表参加,培训中邀请大学图书馆馆长、公共图书馆馆长到会作专业讲座与指导,提高中小学图书馆馆长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同时也是为全市图书馆中级班与基础班积聚师资力量。南京市每年组织图书馆基础知识培训班,开展上岗前的基础培训,把好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入门关,各区每年组织图书馆中级培训班,要求全员参加,按照市里的统一要求,每年确定1~2个主题接受继续教育的培训学习。
四是定期开展图书馆工作的研讨、交流,业务技能比赛,多层次、多形式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
7促进效益发挥
[关键词]“杭州范”;整合;实践
一、基于地域特色的课程开发背景
(一)地方文化的深度剖析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杭州市滨江区,其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所辖西兴、长河、浦沿三街道有2500多年历史。该区古迹遗存,随处可见,造就了滨江区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背景。而杭州,众所周知人文古迹众多,仅西湖及周边就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美食文化、西湖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文化传说等都成为了杭州文化代表,是教师可以挖掘的丰富的课程资源。
(二)学校具备深厚文化的积淀
从2005年笔者任职学校创办至今,就把开发校本课程作为落实新课程标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品质、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江南踏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笔者学校小学部开发的一门校本课程。“江南踏歌行”踏歌而行,这是一门行走课程,旨在让学生在行走中扩大活动范围,不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对自然的亲近。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极大地丰富了本校孩子的生活,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校外实践资源。
(三)学生丰富的课程经历
笔者所在学校较早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近几年在校长的带领下,许多教师积极投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中,学科教师用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整合学科教学,班主任运用主题探究形式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年级组借助“江南踏歌行”的平台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外实践活动。这些课程的建设,极大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课程实践技能。
(四)家长层面的强烈需求
滨江区极大多数人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杭州人”,他们在杭州创业、生活,但对于滨江乃至杭州的文化渊源却了解不多,他们有强烈融入本土的意识,因此“杭州范”课程的开发能够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
二、“整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整体架构
我们试图开发一门课程,将教材资源、人力资源、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试图告诉孩子一种探索地方文化知识的方法以及传递地方特色的方法。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笔者所在学校探索基于“整合・实践・活动”为路径的“杭州范”小学地方课程架构与实践。基于这样的构想,笔者所在学校在推进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做了整体规划,架构了寻访美食、走遍滨江、探访杭城三级课程设置。
低年级设置“寻访美食”模块,中年级设置“走遍滨江”模块,高年级设置“探访杭城”模块,每个班级根据自己年级的模块选择不同的项目进行探究。
低年级依据年龄特点,从最吸引人的杭州美食开始研究,通过搜集杭州美食的相关资料,对杭州美食进行实地调研、与父母合作制作杭州美食等方式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经验;初步知晓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认识和了解杭州美食,加深孩子们对家乡杭州的热爱和对传统杭州文化的认同,体验收获的快乐,促进家庭亲子关系的和谐。
中年级以自己所处的滨江地域文化为研究方向,通过走访身边的地方地域资源,收集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料,通过亲身体验,动手实践等理解滨江文化背景及渊源;初步掌握访谈等调查方法,提升孩子的实践能力;在对滨江本土资源的深入调查及随访过程中,感受到滨江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现已树立全国闻名的国际滨江形象,提升学生身为滨江人的自豪感。
高年级以品质杭州方向的研究为主,通过搜集杭州代表性文化的的相关资料,对杭州文化事项进行实地调研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经验;初步掌握问卷的设计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等,提升孩子们对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通过对杭州代表性文化的调研,加深他们对于杭州的了解和热爱,加深对传统杭州文化的认同,并树立起我是杭州小主人的意识。
从呈现的课程架构不难看出,笔者所在学校在地方课程校本化建设中,主打的关键词是:整合、实践、活动。“整合”,即将有关杭州的教材资源部分进行了全年级打通整合拓展,将地方区域的所有资源通过一个大模块进行整合,包括教师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实践”,即实施的途径以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的形式获取地方文化知识;“活动”,即课程_展的载体是以教师为引导且以学生为主体,在实施过程中呈现的一种教育教学样态。
三、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实践探索
在每个年级模块下,每个班级以项目为载体引领学生深度观察、了解身边某一特色文化。基于项目学习实施模式,其操作流程是:“项目确定-整合内容-课例设计-活动实施-成果交流-表现评价”逐步推进、环环相扣,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和学习过程。
(一)整合:打通界限,实现资源互通
1.打通教材界限,实现内容资源的整合
目前全市地方课程主要采用两套教材,很多地方课程的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这两套教材很难取舍,随着杭州不断地发展,教材中可以摒弃的内容和互相重复的内容详细区别见表格1。
2.打通学科界限,实现人力资源的整合
在内容上可以整合,在操作过程中也可以将资源进行整合,每一个地方课程项目都可以由不同的学生、不同学科间的教师合作开展,以求达成“学科优势互补、融合、延伸”的整合态势。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往往会收到意外的惊喜。
(二)实践: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理念的组织和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内容,以学生已有的认识、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主题’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强调学生经验的发展价值,注重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实现课程具有发展价值的经验性课程、体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体验、实践为主的这一理念适用地方课程的实施,地方课程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传承地方文化,课程的着力点也应该放在学生的探究、体验,而不是更多的知识上。以“探访杭城”实践模块为例,具体阐述这一理念下的地方课程,便可从课例设计到活动实施及成果交流与评价的全过程。
1.品质杭州知多少
(1)具体目标:每班选取一种能代表杭州文化的事物作为自己品质杭州地方课程的探究项目,成立假日调研小组,选择该项目下某一主题,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去调查、了解该主题。
(2)操作策略:每一小队设计调研方案,依据方案走访地方文化项目,鼓励采用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如互联网、报刊、书籍、实地走访等,注意资料的收集、保存和整理。
2.美丽杭州我呈现
(1)具体目标:汇总调查的资料,设计讨论成果呈现方式并制作完成。
(2)操作策略: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改进,讨论运用何种方式呈现收集到的成果,邀请相关学科教师或家长作为辅导员进行指导,并完成小队成果呈现整体布局。
3.成果展示我设计
(1)具体目标:整体设计教室布置的方案,呈现各组调研成果。
(2)操作策略:
①确定本班场馆主题,为本班的场馆设计一个响亮的名称(如杭州传说、杭州十门等),既要结合杭州独特的文化,又要突出班级的主项目文化内涵。
②教室场馆布置设计,将学生按教室布置的区域分成前门组、窗户组、板报组、走道组等,每个组负责一个区域的布置方案。学生整理出设计思路,写出设计方案。将自己组里的设计方案在班上同学面前展示并改进。
③教室场馆功能区设计,讨论本班的展示方案,将教室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功能区,讨论各个功能区所在的位置,需要哪些器材或材料,如何布置。每个班至少要有几个实践成果展示区(讲解区)、游戏互动区等。
④伴手礼设计:伴手礼既可作为在互动活动区给表现优异的参观者的奖励,也可以作为纪念物送给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伴手礼的设计要与班级的项目相一致,并且要做到既经济实惠又有纪念意义。
4.为您服务我能行
(1)具体目标:设计成果展示当天的服务岗位,重在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在向来宾介绍自己小队的实践成果过程中传播杭州地方文化,并完成项目学习的评价。
(2)操作策略:
①服务岗位设计,按照展示活动的内容,讨论不同的功能区里需要设置哪些服务岗位,这些岗位要做些什么事情、穿什么样的服装、需不需要相应的辅助工具、怎么换班等问题。
②服务岗位竞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报名相应的服务岗位。按岗位进行分组,填写服务岗位设计表并进行展示。
③服务岗位品质,要做到令人满意,每个队员必须就如何文明有礼地为别人服务到位树起大拇指,赢得夸奖。
四、基于“全员联动”的课程实施机制
学生在体验项目化地方课程实施中所带来的愉悦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可以在项目的选择中,有趣味地、自由地参加内容多样、形式多种的地方实践活动,在行走、体验、合作中,既有机会适时到校外去放飞心灵。同时,学以致用,在参与项目下的多元式主题实践活动过程中,捕获、收集信息的能力在发展,与人交往、团队合作的水平在提升,认识家乡变迁,热爱家乡的情怀在增涨。
在活动过程中,对家庭成员产生了极大的辐射作用。首先,家长资源的丰富多样性有效拓展了地方课程资源的外延,弥补了学校在实施课程时的一些短板。其次,活动的开展促使更多的家长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有些家长甚至充当家长辅导员的角色与孩子一起参与地方课程的探究,家长在关注、指导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传承了地方文化,与学生达到教学相长。
众所周知,“优质活动资源”是保障课外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地方主题项目下,笔者所在学校对周边的地方教育资源进行了统一的对接与管理,比如与白马湖创意管委会、长河、西兴等街道以及杭城的第一课堂实践点等建立了长期的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关系。如此一来,教师们在开设地方课程时,可以随时调取相应的地方文化资源,从学校用娓予了课程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2016版)[S].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08).
几盆花
要容易活的
比如仙人球
就不错
还有买几张白纸
布置一下学习园地
在上面贴些作文
资料等
二、制造氛围
办个比较好的黑板报,如果有兴趣可以做一些墙报。在教室的前面可以贴一些学有些教室布置是布置了,但很不理想:有的贴挂得五颜六色,花里胡哨,像一个联欢、游艺的场所;有的标语、挂图过多,繁杂纷乱,没有主题;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布置得缺少德育内容,充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色彩,等等。怎样引导学生布置好教室呢?
(1)强调教育性,突出思想性。教室的布置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思想性很重要。布置时,可以考虑: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培养目标;宣传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远大理想;宣传英模人物的思想、事迹;宣传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宣传班上的好人好事等。选择内容要有个总的主题,体现正确的奋斗方向,对全班同学起到激励作用。有些内容可以较长时间不变,保留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有些内容可以根据班级发展情况有所变化。比如名人名言,就可根据需要及时更换。
(2)布置教室的具体项目主要有:
①班训:一般以大字标的形式出现,安放在正前方黑板上方或侧面墙壁的上方,字迹要工整、大方,多用楷书、隶书或正体美术字。
②课堂常规:工整抄写,贴在黑板的一侧,字体不宜过大也不宜大小。
③课程表:贴或写在黑板的一侧。
④值日生名单:写在教室后黑板的一角。
⑤板报:工整书写,定期更换,体现班级一个阶段的发展主题,起舆论导向作用。
⑥主题宣传词:2-4条幅,不宜过多,可选自重要文献或名人名言。
⑦图书角:以书架或书柜摆放,设专人管理或轮流管理,借阅制度要清楚,严格执行。
⑧卫生角:摆放扫除用具,整齐有序,设专人管理或轮流管理。
(3)布置教室要严肃、庄重中求美观。上述各项内容的布置,要有总体的设计方案,不能零敲碎打,只管局部不管整体。每项的布置,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适当加以美化。比如图书角和卫生角的柜子(或架子)上,摆放一、两盆清新的花卉,可增加美的气氛。花卉最好是学生自己种植的,不太娇贵,易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