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针对广西电网公司各信息系统应用及个人工作业务开展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为提升企业生产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有必要探讨信息系统资源整合优化措施。基于信息化系统应用现状分析,提出了信息系统整合原则及优化措施,建设了个人工作一体化平台。该平台的实施与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关键词:
信息系统;整合优化;工作平台
为了贯彻落实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深化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的要求,实现“信息共享,业务规范,服务便捷,管控有力,分析全面”[1],河池供电局结合自身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对员工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优化,建设了一体化工作平台(以下简称“工作平台”),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1信息化系统应用现状
“十二五”期间,公司按照战略导向、业务驱动原则,开展了一体化、现代化、智能化的企业级信息系统建设。随着公司“6+1”企业级应用系统的推广应用,资产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综合管理系统这6大企业级应用系统已基本建成并投入生产,实现了对业务的全面支撑[2-5]。6大企业级信息系统的上线,使公司一体化、规范化、精益化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同时,覆盖了各部门工作人员日常业务处理范围,大大方便了各工作人员的业务工作,使他们逐渐从重复交叠的繁重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然而,随着各信息系统的逐步深入应用及个人工作业务的开展,以下问题也开始逐渐凸显:
(1)各应用系统架构不统一,给使用人员带来兼容性困扰除了6大企业级应用系统,各分公司仍有其他生产系统(如图纸管理系统、95598系统等)同时运行使用,各信息系统既有B/S架构又有C/S架构,各级工作人员应用这些信息系统需在个人计算机上安装各种客户端程序或插件,且经常需要升级,因此在配置较低的计算机上运行信息系统经常出现卡顿现象。此外,大部分系统仅支持特定浏览器,且不同的应用系统所适配的客户端使用环境有所区别,再加上各使用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不一,系统应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兼容性问题,同时,也给系统运维及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6-7]。
(2)各信息系统之间仍存在壁垒,数据聚合度较低由于业务工作及管理需求,工作人员基本上每天会使用到多套不同的信息系统处理工作任务,例如提交工作计划、作业表单,审核会签等。目前公司计划通过4A平台实现登录功能的整合,即实现了统一身份、统一权限、统一认证、统一审计管理,除此之外,各系统之间并无其他的交互与数据整合。这意味着在处理工作时,工作人员需登录系统才能查看各事项消息和处理业务,工作过程中必须在各个系统频繁来回切换,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甚至容易遗漏待办任务。
(3)工作纪律技术保障不足虽然公司制定并执行了域控管理和内外网隔离的网络管控政策,但无法完全杜绝办公计算机私用的问题,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仍然可以使用与工作无关的软件。
2信息系统整合原则
信息系统整合优化是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尤其是涉及的应用系统架构和数据结构不统一时,其困难性和复杂度更高。因此,在进行信息系统资源整合优化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保持原有信息系统的软、硬件架构和数据结构这是建设工作平台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设定该原则是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已经投运的信息资产(尤其是已实现一体化、规范化的企业级应用系统),同时不违背公司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且能够加快新平台的建设与实施,同时降低建设成本。一旦涉及到改变原有应用系统架构和数据结构,平台建设的复杂度和工作量将会成倍增长,对应的建设成本也随之增长。
(2)数据完整及一致性这是一项基本原则,整合优化后新呈现的数据要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3)标准化建设[8],可扩展性强工作平台应该是个较为开放的系统,能够适应源信息系统的数据动态变化和工作人员需求改变的状况,即工作平台应该能够灵活地根据业务需求把工作人员每天需要用到的相关系统动态整合进来,能够获取各种系统的不同类型的消息、待办数据,能够及时更新动态变化的数据。同时工作平台的基础架构应以当前已有设施为基础。
(4)经济实用经过资源整合后建设的工作平台,要能够确实减轻工作人员负担,提升企业服务能力,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9-10]。
3工作平台建设
基于南方电网的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建设成果和上述整合原则,经过多方实际调研并借鉴同行经验,建设了工作平台,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改进融合。该平台能够将各个信息系统的工作任务信息整合进来,使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平台上一次处理多个信息系统中的待办任务,其主要功能如下:
(1)集成各信息系统一键登录功能,工作人员能够通过工作平台直接登录相应的信息系统,无需每次访问都输入身份验证信息;
(2)智能聚合协同办公系统、95598系统、内部邮件系统、营销MIS系统等,将各信息系统的消息提醒、待办事项等数据统一汇合到工作平台的桌面,工作人员无需频繁切换系统,且平台能够定期获取并刷新数据,使工作人员不再遗漏待办任务,减少延误几率;
(3)桌面独占功能,即工作计算机开机后,整个系统桌面被工作平占,禁止员工上班时间使用与工作无关的软件,只允许使用工作台以及内部关联的系统;
(4)提供常用软件,如office软件、pdf阅读器等,工作人员能够直接在工作平台中打开相应的软件并使用,无需额外下载安装包安装;
(5)标准化设计,兼容性强,解决以往各个系统客户端程序及安装要求不兼容带来的各种问题。为确保信息不被非法复制解析或中途截取,采用了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存储、服务器端与客户端之间使用SSL加密通道传输等技术手段,加强工作平台的信息安全防护。
4工作平台应用成效
为确保工作平台顺利地推广应用,制定了工作方案,建立分步试点、持续改进机制。经过几个月的实际应用,目前工作平台已在生产设备管理、企业管理、营销稽查、系统运行、人力资源管理、客户服务中心、员工服务中心、物流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使用,使用人数已达上百人,覆盖了河池供电局内部主要生产及管理业务。从应用结果来看,工作平台实施应用有效节约了人力和时间,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据反馈统计,各种兼容性和软件配置问题降低了50%,平均每人处理生产业务待办任务的效率提高了25%,任务延误率以及任务遗漏情况也明显降低。对于信息系统维护人员及各系统管理员而言,信息系统的维护与管理难度降低了,从而工作负担也减轻了。工作平台运行时占用资源较低,在部分硬件配置较低的工作计算机也能正常运行,无需再更新升级硬件配置,减少了投入成本。
5结语
本文基于信息化系统应用现状分析,建设了工作平台。工作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减轻生产一线工作人员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兴东.“6+1”系统深入推进管理信息化[J].云南电业,2014,20(4):6-7.
[2]唐玲丽,黄华林.业务流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及其升级改造[J].广西电力,2016,39(2):66-68,72.
[3]刘杰,李文婧.电力营销系统基础数据质量提升方案及其应用[J].广西电力,2016,39(2):69-70,76.
[4]黄鑫,莫勇.营销管理系统进程监控及告警工具的设计与实现[J].广西电力,2016,39(4):60-62.
[5]周迪贵,李林峰,欧阳.企业协同办公系统特巡特维工作的探索与应用[J].广西电力,2015,38(3):63-64.
[6]赵溪.电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反思及其今后发展的探讨[J].广东电力,2005,18(10):26-30.
[7]罗钰.电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15,34(31):104-105.
[8]石海峰,齐琳,朱永强.论电力生产班组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3,29(23):172-173.
[9]王永福.电力企业信息集成的研究与实践[J].电力信息化.2006,4(6):85-88.
关键词:激趣;导行;拓展
不少小学生抱怨作文难,害怕写作,写作时往往不知从何下笔。要让小学生从愿写、能写到乐写,习作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进行作文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走出习文困境的有效手段之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机地整合,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练习从说到写,从写话、写句到写片段,最终写出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文笔通顺、结构完整的作文,从而把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一、丰富的素材,开启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大门
1.信息搜集的便捷化,能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出一手好文章,必须要有个大前提:要有生活,有故事。即是说生活中你熟悉、感兴趣的人、事、物。如何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引导他们从“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呢?
乌申斯基说曾:“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小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正是在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的,因此感知和实际操作是学生认识的源泉,也是教学的重要过程。”故此,学生的直观感受,对于激发学生的习文兴趣是起着关键作用的。
正所谓“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知音”。网络资源的介入,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信息渠道的狭窄,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和筛选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便于查询、学无止境的资源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网上自主阅读,扩展阅读。既可以充分鉴赏美文佳句,仿之有据,又可以迅速、便捷地为自己选取生动、丰富、鲜活的作文素材,从而触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下笔难”的问题。
2.信息展示的多元化,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
网络是信息的大海,它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人情世故、风土人情、山川奇景一一展现其中,且声、形、色、图、文并茂。数目繁多的网络信息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虚拟的网络成了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窗口,是他们灵感创作的源头。
在网络情境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要求,组织学生在课前或课后通过网络搜索图文、片段、网络视频等资源,或在课中自主展示,创设习作情景。教师则可以对学生找到有关地理、生态环境和特色景观的图文介绍等,对所描述的景物有一个大致意义上的了解,对接下来的习文过程进行必要的铺垫,使学生行文轻松、直观。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语文园地一习作《介绍家乡景物》时,教师先播放几段网络视频,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看到了高大的香樟树、鲜红的山茶花、随风摇曳的紫藤、樱花、飘香的桂花以及在树间婉转鸣叫、欢快跳跃的鸟儿……这种声色俱全、动静结合的场景,仿佛使学生身临其境,创作的冲动油然而生,激发了学生想描绘美丽家乡的欲望。
二、巧妙地操作,铺就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大道
1.“每日一句”积素材
曾有人说过,作文是说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由于受认知能力、观察力和理解能力的约束,许多刚刚接触写作的小学生,写作的能力处于“待激发”状态。对于初学者而言,说作文的确是个好办法。因此,“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开始,利用录音机进行每日一句练习。如,上学路上、学校里有什么?你的同学、课间十分钟等等每日一句,每日一记。虽然每次的题目都不同,但又和前一个题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突然发现,每日一记连起来,一句话汇集成大文章,小题目变成了小标题。这无疑将大大提升学生的信心,也能加大他们对周围事物观察的兴趣,每日一句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这种独具匠心的安排,让学生巧妙地达到“汇小流以聚江河”的目的。
2.“说写结合”提效率
习作教学方式必须遵循“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并重”的原则,采取“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模式。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习作提高有极大的帮助,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受字词的约束,书写能力较弱。许多学生往往是口头表达的时候“滔滔不绝”,到了正式书写的时候,却捉襟见肘,写出的东西也不甚完美,甚至虎头蛇尾。
随着计算机文字处理方式的飞速发展,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几率也越来越大。针对“说写不同步”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采取将“先说再写”改为“边说边写”的方式,鼓励学生及时将讲述的内容录入电脑。电子书写不仅方便随意复制、增补、删除文字,即便遇到不会写的字词,只要通过拼音输入就能够轻松得到和选择,大大缩短了学生在书写草稿时因查字典时的耗时和反复修改而造成的版面不洁,提高了习作效率。许多学生不仅在网络习作、绘画,有的还建立了个人博客。
3.“多元整合”拓空间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对作文的修改,对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学习语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作文的修改不能完全依赖教师,教师的修改不能也不可能取代学生。传统的作文评改,局限太多,如将每篇作品提出评改,所耗费时且收效不高;小组评改缺乏教师提点,容易“捡芝麻丢西瓜”;教师选读作品,学生“耳听为虚”,听得支离破碎,无法及时获得有用的信息,评改效果不明显。
利用局域网对作文进行讲评,可以使这个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讨论交流,既可以展示小组内学生的习作,组织生生互动的评价,又能够互相学习和找出文章的语病、错漏等问题。通过互议互改,提升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教师则可以利用广播或演示功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组织讨论,或对范文的取材、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进行评价和修改。在“删、补、换、调、改”的过程中,感受修改后文章的变化,享受评价的快乐,积攒修改的心得,培养修改的能力。把评论权交给了学生,升华了作文讲评的意义,可谓一举多得。
三、多渠道展示,培育小学生习作成才的大树
1.多处投稿,展习文成就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有被肯定和激励的愿望,如果能找到一些激励学生的方式,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向上的积极性。
当富有新意、见解独特的作品出现时,教师应鼓励和帮助其精心修改并参与刊物或网络投稿。被发表的学生作品,会在学生之间、家庭之间乃至他本人心里产生巨大的成就感,继而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对写作充满了向往,产生了想写、愿写的浓厚兴趣与持续动力。笔者专设了一个习文博客,让学生自由投稿,师生、家长乃至网络读者在这里共享学生习作,大家一起对作品评头论足,有效地放大了学生的成就感。当学生的习作积累到一定篇目和上升到一定阶段时,笔者就要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作品汇集和整理成册,留作班级和个人终生的纪念。这种方式不仅鼓舞了学生,同时也让家长和社会多了一条欣赏孩子的渠道。学生、老师、家长在同一个世界里教学相长,形成合力,使幼苗茁壮成长,在这块沃土中逐渐长成参天大树。
2.百家争鸣,助扬帆远航
就参与而言,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学生喜欢针对不同的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那些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而形成的文字,往往趣味十足且情真意切。因此,在班级博客的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创设并管理自己的微博。在“不限主题,不求字数,不定文体,不设障碍,不为作业”的“五不”条件下,鼓励学生有感而发,自由创作,及时自己的发现和观点,在同学间争论和交流,在大家的评判和争鸣声中,学会分析,学会分享。
整合优质资源进行习作教学,是一门具有无限魅力的教学艺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课堂与网络的对接,必将使我们的教学更丰富、更精彩。让我们乘着资源整合的“东风”,助习作教学“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张明辉,李俭.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金融理论与教学,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