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调理骨质疏松的方法范例(3篇)

时间: 2025-07-13 栏目:办公范文

调理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篇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中医学中并无“骨质疏松症”一名,而根据骨与骨质疏松症相互关系、病理变化和症状描述等,将其归入“骨痿”范畴。笔者选择了绝经后骨质疏松和失重引起骨质疏松两种骨质疏松症,总结前人工作成果,进行中医药辨证与干预措施的比较。

1病机辨析

1.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机辨析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PMOP)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单位体积骨量减少、易骨折的代谢性骨病,多发于绝经2年以上、70岁以下的妇女。根据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骨痿”、“腰痛”、“骨痹”、“骨折”、“绝经前后诸症”、“虚劳”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肾虚为该病形成之根本。肾乃先天之本,《医学精义》中提到,“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足则骨强”。而“女子七七,天癸竭”,即绝经后,肾气日衰,元气虚少,导致各个脏器功能失调,经气不利,水谷精微得不到充分吸允,恶性循坏,进一步加重肾精的流失,人体加速进入衰老阶段,直至骨痛齿脱,筋骨失养而枯。正如《内经·素问》中所提到的“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动不正,而无子”。通过临床观察,也佐证了肾、骨间的紧密联系。如魏氏等[1]通过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与年龄、产次、绝经年龄年限等的相关性,比较非肾虚证组与肾虚证组PMOP发病率,证明了肾虚证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具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肾虚与机体的衰老包括骨衰老的发生关系密切,认为肾虚衰老的实质可能是机体以大脑-下丘脑-垂体-靶腺为轴心的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以至细胞分子水平的特异功能减退状态。

脾虚为该病形成之诱因。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骨之生长发育必然受到脾脏影响。脾胃虚弱则化源不振,四肢百骸无以充养。《灵枢·本神》有云:“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若饮食失调,久病卧床,四肢少动,经脉失和而脾气受损,运化无力,气血乏源无以化精生髓,则会发为骨痿或其他并发症。绝经后妇女脾胃运化功能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素体脾胃虚弱,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功能失常。脾主肌肉,脾气不足无以运化,则肢体失养,形体消瘦,肌肉痿弱不用,肉痿而髓空,骨失充养致骨痿。同时,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方不断成熟和充盈。脾虚日久,气血阴阳俱虚而易致肾虚,肾气虚则脾气不升,肾阳虚衰而难以温煦脾阳,必致运化失常。两者一为先天之本,一为后天之本,若二者不能相济,则易脾肾两虚。

肝失疏泄为该病形成之关键。中医认为,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可贮藏血液,调节血流,肝失疏泄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医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从排卵、月经、妊娠到哺乳都与肝主疏泄紧密相关。肝失疏泄,不仅影响情志和脾胃,还会引起月经紊乱甚至闭经或绝经期提前。而肝肾同源,肝肾阴阳之间关系密切,息息相通,相互制约。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即“水不涵木”;若肝阴不足,可致肾阴亏虚,而肝火太盛也可下劫肾阴,造成肾阴不足的病理变化。因此,肝失条达引起肾精亏虚,骨髓失养,骨质脆弱,易发骨折。很多研究也表明,肝郁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养血调肝对该病的治疗有帮助。

《医林改错》有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绝经后妇女肾气日衰而元气虚少,无力鼓动血脉而致脉络瘀滞不通。正如清代医家王清任所说:“元气既虚,必不能布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脾统血,《景岳全书》曰:“盖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脾不摄血,妄行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则形成瘀血。气虚而血瘀,瘀血则阻络,筋骨失养,四肢无力,经脉不通,不通则痛。疼痛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也是瘀血阻络的主要表现之一。在病理研究上,眭氏等对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与30例健康妇女进行对照研究时发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甲襞微循环评分、血液流变学的ll项指标均较健康妇女高,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存在着“血瘀”的客观性病理变化。“血瘀”是引起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之一。

1.2长期失重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机辨析

长期失重导致的骨质疏松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的一种,在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它已成为突出的阻碍力量。失重使骨骼处于无负荷、无应力刺激状态,失重性骨丢失是一种局部机理起主导作用并受多层次调节的复杂变化过程,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基本原因。航天飞行的骨质丢失并非在所有骨骼上表现均一,而是集中表现在承重骨,骨骼的反映表现出较明显的对太空环境的生理性适应。主要原因为无重力负荷状态使骨正常代谢失调,同时受到肌肉收缩力刺激减弱、流体静压消失、血液头向分布、血流变化导致骨供血不足等影响,而导致骨质进行性丢失、骨折和异位钙化。非承重骨虽不及承重骨明显,但也有所反应。提示除局部应激性外,内分泌也受到影响。或者说失重导致骨质疏松也是全身综合变化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研究显示,长期失重状态可对前庭、骨、肌肉、心血管、血液、肾脏和肺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是单纯用激素或药物不易防治的原因之一。

如何挖掘中医学进行病机分析并做出合理有效辨治,很多中医工作者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从症状表现上来看,出现骨质流失速度极快,易骨折,肌肉萎缩性改变,水、电解质流失,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情志不畅,血液头向转移且粘度大,免疫力下降等。据此辨证,有学者提出了肾精亏虚,脾气不足,血虚血瘀,肝郁气滞,筋骨失濡的可能病机。“肾主骨”,因此,骨质的丢失必然和肾的虚弱紧密联系。水和电解质的大量流失,佐证了肾水泛滥而肾气自虚,最终肾精亏虚的说法;脾属土,远离地面,乾坤扭转使脾气虚弱,难以上下交通,灌溉四旁,以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血液头向移动且粘度大符合血虚血瘀之说,而环境改变带来的情志不畅和肝郁气滞相互作用,进一步减弱了对血流的调节功能。有学者尝试从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阴阳五行生克制化论及气血论展开思考,推测人乍入太空,外界阴阳变化使体内阴阳失序,肾脾二藏五行调控不利致脾之充养督摄失职及肾精流溢虚其本位,最终肉痿肢弱、骨消髓减。目前,中医学界没有对该病的病机辨证及论治达成一致意见,尚处于初探阶段。中医理论体系认为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且“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灵枢·寿腰刚柔》)。疾病的发生发展源于阴阳失调。因此对待任何疾病,无论了解与不解,调整阴阳,使其恢复相对平衡的原则不会变。基于此,本课题组也在尝试从阳主阴从的角度,考虑在太空环境下,由于远离地面,缺乏阴气收敛交融,阳气发散之性无所束缚而自由外溢,阳走卫失,阴营不固,最终阴阳俱虚。对此,大胆提出阳浮于外,固护失权,阴绝于内,筋骨失养的可能病机。由于病源少,取证难,中医学界主要通过国际公认的动物后肢卸载或人体-6°卧床进行失重造模。本课题组也正在尝试通过以方验证,以药测机的手段对该病进行认识上的深化,这是值得期待的,不过需要很多的研究人员进行大量的资料积累才可能顺利实现。因此,在该病的辨证上还会有相当一段时间的争论之声。

1.3两者比较

两种骨质疏松症之间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之处。发病机制的比较可为对抗措施的提出和开发开拓思路。两者均以骨质丢失、易骨折、肌肉萎缩为主症。发病的根本原因都是肾虚。但从发病对象上来看,航天员多为青壮年男性,这和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全然不同。从直接原因上看,女子绝经后出现肝郁气滞为影响骨质之突出因素,全身脏器衰老功能减退为诱导,同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卵巢功能密切相关;失重性骨质疏松则由承重骨失去机械应力刺激,阴阳倒转脾肾失职直接引发。从发病部位上看,绝经后骨质疏松为全身骨量的明显减少,而失重造成的骨质疏松则主发于承重骨。从伴随症状上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伴有绝经期前后的相关症状,多有疼痛,也可出现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功能减退;失重性骨质疏松患者则伴有水、电解质大量流失,头晕,烦躁,消化不良等症。从病程上看,失重骨丢失最为迅速,少则几日,多则十几日便开始出现症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自绝经后骨质以每年两三个百分点的速度加速丢失。

2中医药治疗研究

2.1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合理的钙和维生素D平衡膳食摄人,减少生活中长期吸烟、过量饮酒、日晒较少等易导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适当进行负重锻炼可维持并增加骨密度,增进肌肉力量和平衡,可降低发生骨折的危险。在中药治疗方面,众多学者则注重补肾健脾、疏肝养血。

与老年型骨质疏松症相似,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补肾为主,如常选用淫羊藿、补骨脂、杜仲、续断、肉苁蓉等。现代研究发现,多数补肾中药含有的甾体物质,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可影响垂体促性腺功能及卵巢生殖激素代谢;这可缓解绝经所带来的快速生理变化引起的内分泌紊乱,对抗骨质的快速丢失。季氏等用摘除卵巢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以淫羊藿总黄酮不同剂量连续给药3个月,骨钙、骨密度、骨小梁面积百分率等明显提高。表明淫羊藿总黄酮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一定防止作用。葛根异黄酮也被证明可明显提高摘除卵巢大鼠骨矿盐含量和结构强度。中医学界也基本认可了这些药物的作用,并应用于临床,效果斐然。女子绝经所伴随的一系列症状并非单纯补肾可以解决,根据烦躁、疼痛等特点,还要辅以舒肝活血的药物。总之,对于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要把握标本兼治,既要以滋补肝肾为重点,又要兼顾活血止痛,健脾益气乃至补充营养。

专方验方方面,丁氏[10]运用补肾健骨胶囊(熟地黄、淫羊藿、煅牡蛎、泽泻、山茱萸等)对去卵巢大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大鼠股骨载荷、硬度、骨强度、弹性模量等指标显着好于模型组,说明该药可明显改善去卵巢大鼠骨生物力学状态,提高骨骼抗外力冲击的能力,可有效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避免骨折的发生。林氏等[11]研究表明,健骨颗粒(煅狗骨、淫羊藿、山茱萸、党参等)可明显提高模型大鼠骨密度,提高血清雌二醇、降钙素水平。王氏等[12]实验研究表明,用补肾方剂密骨灵(人参、鹿角胶、熟地黄等)可提高切除卵巢大鼠生物力学性能。临床方面,战氏等[13]观察补肾养血汤(熟地黄、鸡血藤、牛膝、淫羊藿、当归等)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疗效结果表明,X片、血清磷酸酶、钙等有显着差异,总有效率90.0%,大于对照组(葡萄糖酸钙60.0%)。邹氏等[14]观察六味地黄汤加减对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疗效同样显着,总有效率86.67%,改善了患者的骨密度。陈氏等[15]通过补肾中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者骨密度影响的Meta分析,肯定了补肾中药可显着增加患者下肢骨密度。张氏等根据中医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对100味中药进行了统计,发现补肾药使用频率及种类最多,其次为健脾、益气和补血药。这不仅说明了当前中医治疗该病的方法手段,同时证明了肾虚对骨质疏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以及补肾之外兼顾其他的治疗原则。还有学者[17]通过Meta分析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结果表明,中药疗效确切,且好于西药,虽有一定局限性,却表现了中药在该领域存在着独特的优势。

2.2失重导致骨质疏松的中药防治研究

从根本上说,建立人工重力环境是对抗失重最好的方法,但就目前而言,这只是一种设想。当前对航天员废用性骨质疏松广泛应用的防治措施可分为:体育锻炼、改变体液分布和药物防护。但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中医中药是我国的一大特色,整体论治的观点使其在治疗该病上有着先天的优势。我国在应用中草药进行航天药物防护的研究上,从单药到简单合剂再到复方,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沈氏等[18]比较丹黄钙和参川熟两组合剂,发现均可改善模拟失重鼠的骨骼肌肉及血循环。这为今后在该领域深入进行复方研究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信心。李氏等[19-20]研究的强骨抗痿方具有补肾健脾活血益气的功效。通过骨密度、骨生物力学、骨生化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证明其对尾吊大鼠以及模拟失重状态下成骨细胞有抑制骨丢失的作用。马氏等[21]用续断、红花等组成活血补肾复方,干预失重骨丢失,发现大剂量组对改善骨矿含量有较好作用。本课题组针对此症总结出肾精亏虚、脾气不足、血虚血瘀、肝郁气滞的可能病机,并研制了科研处方五加补骨方(刺五加、黄芪、当归等)。经实验验证,对2周及3周模拟失重大鼠均有较好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承重骨丢失,促进骨形成及矿化,提高BMD及力学性能,对抗肌肉萎缩,增强股骨Ⅰ型胶原合成,改善钙化环境[22-23]。本组又从阳主阴从的角度提出阳浮于外,固护失权,阴绝于内,筋骨失养的可能病机,尝试通过扶阳固阴、阴阳双补的方法进行科研处方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

3结语

加强锻炼、合理饮食、调畅情志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要点。在中医药治疗上,两者均以补肾为首要方法。中医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多从补肾为主,兼以健脾益气、养肝调血,效果良好。治疗失重性骨质疏松目前没有统一方法,但无论辨治如何,都离不开“肾主骨”的理论,也可以借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继续寻找有效的中药。为航天事业提供医疗保障。总之,中医药就两种病症研究比较广泛,后一种则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航天医学的不断发展,它也必将成为新的热点。

参考文献

[1]魏绍斌,杨家林.绝经后骨质疏症与肾虚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6,16(6):337-338.

[10]丁桂芝,曾天舒,周勇,等.补肾中药对去势大鼠骨生物力学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3(1):1

[2]刘燕萍,马建华,冯尔宥,等.健骨颗粒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预防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69-371

[3]王玲,吕晓东.补肾中药对去势大鼠骨生物力学影响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O):629-630

[4]战美玲,杨艺飞,张静,等.补肾养血汤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2007,20(2):37-38

[5]邹崇祺.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2(4):267-268

调理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东莞市;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流行病学分析

AnalysisofEpidemiologyofOsteoporosisinMiddleAgedandOldPeopleinDongguan/CHENYong-en,FENGYong-hong,LIUJing-feng,etal.//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6,13(04):087-088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bonemineraldensityof30yearsoldinDongguan,andtoprovideareferencefortheprevention,diagnosisandtreatmentofosteoporosis.Method:inourhospitalsetuparesearchgroupinDongguanCity,township6adispersedcommunityofIsraelsunlight2000sportableultrasonicbonemineraldensitytesterforlargerscale,age(over30yearsold,every5yearsage)Nationalbonedensitydetection,wasto1052residentsofwristofdistalradiusbonedensitydeterminationandfullandfractureandfracturetreatmentandcognitiveknowledgeofosteoporosisandotherconditionssurveybyquestionnairesurvey.Result:withtheincreaseofage,theincidenceofosteoporosiswasincreasing,andthenumberoffemalepatientswasmorethanmalepatients.Although55%ofpeopleknewthatosteoporosiswasamedicaldisease,but84.3%didnotknowthatthediseaserequirestreatment,and89%hadneverbeenexposedtothediseaseeducation.Conclusion:Osteoporosisisacommondiseaseintheelderlypopulationinourcity,anditispositivelyrelatedtoage.Thecityshouldactivelystrengthentheknowledgeandtraining,andstrengthentheworkofpropagandaandeducation.

【Keywords】Dongguancity;Middleagedandoldpeople;Osteoporosis;Epidemiologicalanalysis

First-author’saddress:Dongguan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ongguan52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4.025

骨质疏松症(OP)是临床上常见的骨质代谢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其特点为以单位体积内的骨骼的微结构退化、骨小梁数目减少、骨量减少、骨髓腔增宽、骨皮质变薄以及骨强度减低为主,从而进一步导致患者骨质量的降低,增加脆性,即使在轻度外力的作用之下也极易发生骨折[1]。骨质疏松症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较为常见的多发老年性疾病,严重影响着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2-3]。本文研究东莞地区30岁以上人群不同年龄段骨密度情况,为我市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特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市东莞城、镇区的6个分散社区的1052名市民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496人,女556人(402人已绝经),年龄阶段分布:30~34岁86人,35~39岁92人,40~44岁101人,45~49岁112人,50~54岁108人,55~59岁98人,60~64岁95人,65~69岁122人,70~74岁106人,75~79岁86人,80岁及其以上46人。

1.2方法进入东莞城、镇区的6个分散社区应用以色列SUNLIGHT2000S便携式超声波骨密度测定仪进行较大规模的、分年龄阶段的(30岁以上的、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全民骨密度检测,共对1052个居民(其中男496人,女556人)进行右腕桡骨远端骨密度测定,同时应用调查问卷进行是否全并骨折及骨折处理方式、对骨质疏松知识的认知等情况问卷调,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是否知道医学上骨质疏松症、是否知道该症需要治疗、是否接触过相关宣传教育等。

1.3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使用SPSS18.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经过统计调查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且女性多于男性,见表1。男性中,骨量减少45例(9.07%),骨质疏松94例(18.95%),女性分别为110例(19.78%)、147例(26.44%),不同性别人群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1052例居民不同年龄段骨密度情况比较

年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有合并骨折史

30~34岁(n=86)000

35~39岁(n=92)4(4.3)00

40~44岁(n=101)7(6.9)00

45~49岁(n=112)12(10.7)2(1.8)0

50~54岁(n=108)18(16.7)8(7.4)0

55~59岁(n=98)24(24.5)16(16.3)2(2.0)

60~64岁(n=95)23(24.2)18(18.9)7(7.4)

65~69岁(n=122)22(18.0)37(30.3)34(27.9)

70~74岁(n=106)28(26.4)64(60.4)46(43.4)

75~79岁(n=86)11(12.8)60(69.8)42(48.8)

80岁或以上(n=46)6(13.0)36(78.2)31(67.4)

3讨论

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继发性、特发性及原发性3种类型,其中主要为原发性的骨质疏松症,约占总数的90%,可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亚型[4]。Ⅰ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PMOP),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enileosteoporosis,SOP)。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一种极易发生骨折,以骨量减少、微观结构退化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症则是由于药物或者其他疾病引起的;特发性的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不明原因且发生于青少年、儿童及成年期的骨骼疾病。

由于中老年人越来越多,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也随之逐年增加[5-6]。笔者从事骨科工作十余年来,目睹了因骨质疏松并发骨折而住院的患者逐年增加,对其所带来的病残及生活质量下降等危害深有感触。老年人骨折可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导致肺部感染和褥疮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病死率可达10%~20%[7-8]。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重经济负责,并严重限制患者活动,甚至缩短寿命[9]。近年来全球学者均提议要重视骨质疏松的有效防治,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刻不容缓。随着年龄的增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10]。

综上所述,本文为分析研究东莞地区30岁以上人群不同年龄段骨密度情况,为我市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特在本院成立研究小组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虽然55.0%的人知道骨质疏松属医学疾病,但84.3%不知道该病需要治疗,且89.0%从来没接触过相关疾病教育。由此可见,骨质疏松是我市中老年人群的常发疾病,与年龄呈正相关,我市需积极加强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培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付坤,王永峰,刘光义,等.某市社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医药,2014,18(4):637-638.

[2]刘伟,徐成丽,朱自强.浙江省2769例健康人群跟骨骨密度测量结果及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1,l8(86):89l-895.

[3]张清学,邝健奎,王文军,等.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新医学,2004,32(1):23-25.

[4]李广盛,陈广谋,郑锦畅,等.湛江地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24):3304-3306.

[5]马祥,刘雅,韩文群,等.成都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J].四川医,2013,34(12):1790-1793.

[6]陈峰,白卫东,孙云伟,等.广州市萝岗区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3-14.

[7]马宗军,王一农.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7,28(5):315-316.

[8]吴智娟,刘晓娟,钟文明,等.老年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5):15-16.

[9]何红,吴丽萍,曾芳芳,等.广州市2304名体检老年人指骨骨密度检测结果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3,31(1):21-23.

调理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密度;自我效能

中图分类号:R681.5+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193-02

骨质疏松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容易导致患者的骨骼脆性增加,使患者容易发生骨折现象,在临床上多见于老年患者[1]。骨密度异常人群中主要包括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人群,通过对骨密度改变者进行调查,能了解他们对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2]。本门诊对103例骨密度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内科门诊于2012年8月1日~2013年7月30日收治103例骨密度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在46~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0±5.5)岁。本次研究发出的103份评分表均顺利收回,回收率为100%。

1.2方法

1.2.1测量方法

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骨密度测定,采用X线吸收测定法进行测定。在光子峰从身体穿透之后,扫描系统就将接收到的信号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处理,从而求出骨矿物质含量。

1.2.2骨质疏松知识问卷

向每位患者发放知识问卷,以了解患者对骨质疏松知识的掌握情况。该问卷主要由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运动知识及钙知识3方面组成,共26道题目,答对为1分,答错为0分,最高分为26分,最低分为0分,分数越高,说明知识掌握程度越高。每项维度的标准分=(实际得分/维度满分)×100%。

1.2.3骨质疏松自我效能问卷

向每位患者发放问卷,该量表有12项条目,其中骨质疏松症运动效能与钙摄入效能各6项。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100分。计分标准是:10分为非常有信心;0分为毫无信心,数字越大,说明信心程度越高。总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得分=各自总分/各自条目数×100%。

1.3测定标准

①正常:T≥-1SD;②骨量减少:-2.5SD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骨质疏松知识问卷平均标准分与各条目的正确率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骨密度测定情况

经检测,所有患者中的骨量减少者75例,占72.82%,骨质疏松者28例,占27.18%。

2.2骨质疏松知识的得分

在本次研究的103例骨密度异常患者中,其骨质疏松总知识标准分为57.31分;而危险因素量表的标准分为58.52分,运动量表的标准分为52.62分,钙量表的标准分为59.73分。所有骨密度异常者的0KT总知识量表、不同维度的平均标准分与各条目的正确率,如表1所示。

2.3自我效能得分情况

所有患者中,其自我效能总量表的平均得分为(73.58±7.5)分,运动分量表平均得分为(66.83±6.5)分,钙摄入分量表平均得分为(81.02±7.5)分。

3、讨论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虽然部分骨密度异常患者对骨质疏松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回答的正确率还是比较低的,如运动呼吸强度、成人每天的钙摄入量、最需补钙的人群等方面。因此,要加强对骨质疏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广度与深度,让每位患者都能全面掌握有关骨质疏松的知识。另外,在本次研究中,以运动知识回答的正确率最低,因此,应以运动知识作为宣教的重点内容进行教育,以提高患者对运动的重视程度,如慢跑、登山、骑自行车等[3]。

同时,本次研究中还发现,骨密度异常患者无论是自我效能总得分,还是各分量表的得分均在50分以上,表明患者对钙的摄入的信心还是比较大的,但喝牛奶的人数仅为76人。说明患者水平具有较强的补钙信心,但实际的实施方法还有待改进。因此,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就要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的持续性,使他们形成健康的行为。综上所述,由于骨密度异常患者的骨质疏松知识比较缺乏,其自我效能较高。因此,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健康知识宣教,同时在宣教的前提上增强患者的信心,使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从而起到预防骨质疏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萌萌,李亚刚,刘颖,潘雪娜,梁斌斌,刘忠厚.长春市16019例汉族人群骨密度调查及骨质疏松发病率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9,15(7):14.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企业文化活动建设范例(3篇)
  • 下一篇:篮球基本技术教学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