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地域文化的概念范例(3篇)

时间: 2025-07-29 栏目:办公范文

地域文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概念转喻英汉习语眼睛形成机制连锁映射

1.引言

习语(idioms)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习语这一语言现象似乎给我们一种表里不一的印象,多数情况下,我们难以从字面意义直接得知其真正要表达的语义。以往对习语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习语的概念界定、语音结构、内部语义关系、句法特征上,而对于习语语义形成机制的研究,则是近些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才开始的。认知科学认为,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概念转喻(conceptualmetonymy)、世界知识(worldknowledge)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三种基本机制。现有认知科学对习语语义形成机制的探讨,主要是从概念隐喻的角度进行的,概念转喻这一重要认知机制则相对处于被人忽视的尴尬境地。本文将从概念转喻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含有人体名词“眼睛(eye)”的习语语义形成机制进行探讨,以期对英语词汇教学有所启示。

2.概念转喻

转喻的研究,很长时期内都被看作是修辞学家和文体学家的任务。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和转喻进行了全新的研究。转喻和隐喻同是语言运作的两个重要机制,但是人们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隐喻研究,而转喻研究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深度上来讲都是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张辉、孙明智,2005:1)。伴随着Lakoff和Johnson(1980)对转喻机制的重新定位,概念转喻冲破了原有仅限于修辞的禁锢。近来有学者认为,认知视角下的转喻在一定程度上是比隐喻更为基本的认知机制(文旭、叶狂,2006:1),它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方式,体现了人类认知最基本的原则:经济原则与结构原则。实际上,转喻是人类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我们自身的身体经验,遵循于一般系统的规则,并且构成了人类思考和行动的基本框架。由此,人们逐渐开始在认知视角下看待、理解和运用转喻,同时,转喻也正对我们的日常思维、交流和行为方式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Lakoff(1987:84-85)认为,转喻不是简单的语言实体,而是一种用语言实体表达的概念或认知组织。

2.1语言模糊性与转喻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和非客观主义的经验现实主义哲学。桂诗春把认知定义为知识的习得和使用(桂诗春,1991)。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卢植,2006)。这包括人类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因此,认知结构的内在制约会在语言系统的结构中有所反映。而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某些思维的模糊会导致我们能够感知到某些存在,却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我们会借助某些较为相似、邻近或凸显的概念来表达这些存在。因此,语言具有较强的模糊性。例如,英语中的uncle一词,可表达的意义包括:叔父、伯父、舅父、姑夫、姨夫,在某些场合下,也可以被用作一种小孩子对父母的朋友的称呼。在使用的过程中,说话者使用uncle这样一个上位范畴中的概念来代替下位范畴中某一意义,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听话者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推理来理解对方的语义。语言的这种模糊性为转喻机制提供了可能。

概念转喻机制所涉及的是“邻近(contiguity)”和“凸显(salience)”。具体说来,就是用属于同一认知域的概念去表达与其相邻的概念,或用该认知域中凸显的部分来代替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概念。对事物属性凸显的认识来源于人的心理上识别事物的凸显原则。在这种情况下,转喻就产生了。此时,概念表达就带有了典型的模糊性。例如,我们都知道有关和氏璧的故事,因此在表示归还某个物体时,人们常用“完璧归赵”一词来代替将某事物完整地归还主人这一事件,而无需像物理学家做实验时那么精确地用数据描绘出物体被借出与被收回时的重量、尺寸等,听话者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理解出说话者所要表达的语义。这也体现了话语表达中的经济原则。

2.2概念的拓扑空间与转喻

前文提到,认知就是我们理念上普遍接受的认识事物的机制和方式。认知模式就是知识组织的方式,它允许我们理解各式各样的概念和语义现象。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手段,概念的形成依靠语言中的词。有些概念是可以直接被理解的,其它复杂概念是通过它们与直接概念的关系间接被理解的,如概念隐喻、概念转喻。

我们知道,概念的形成是以认知范畴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人类大脑并不是一个一个地认识事物,而是一类一类地认识事物。概念的产生,往往依赖其所在的拓扑结构(Typology)。分析概念的性质我们就会了解,概念所在的拓扑结构是指概念与概念之间具有一种极限的联系和连续性质,这些概念形成了一个空间关系,也就是概念的拓扑结构(江怡,2008)。概念的拓扑空间是指,每个概念都不是孤立的,都具有决定了它的存在位置的邻域关系,我们对某个概念的把握和理解往往是通过该概念与其它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完成的。这些概念之间是连续的,具有连续性,并且具有相互映射(mapping)的关系。当互相映射的概念同属一个认知域,这种映射关系便是转喻,且转喻所涉及的往往是某一认知域中相互临近或凸显的概念。同一认知域中概念间的连续性与概念的拓扑结构为转喻机制提供了映射基础。

2.3连锁转喻模式

李焱伟等(2009)认为转喻实际上多数属于连锁转喻,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往往是多步骤阶梯式的。他们引用了FranscoRuizMendoza的观点:“转喻中存在认知域的双重扩展和压缩,第一次概念映射中的目标域也同时成为第二次映射中的源域。”李焱伟等人通过语料库分析总结出,转喻的多次映射是多个相关转喻的连锁反映,这些连锁反映是经验相关的体现。词汇层面的连锁转喻模式有些已经被固化,特别是习语,其中间步骤有可能会被忽略,这就会导致对习语语义理据性的争议。

3.概念转喻在习语语义形成中的作用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经验主义认为,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概念的形成是我们主观意识对客观体验形成印象的过程。“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着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卢卫中,2003:28),正所谓“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认知语言学认为,“大脑的认知是以自身为基础向外扩展的”(赵艳芳,2001:6)。生活经验的获得依靠人体与外界的接触,因此人们往往选用表示人体名称的词汇来表达概念。

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概念化与范畴化中,眼睛作为人体这一母域的一个凸显的次域,往往被用来指代与其临近的概念。中英两种语言有着丰富的含有人体名词的习语,本文将在概念转喻框架下对含有“眼睛(eye)”的习语语义形成过程进行分析,以了解习语的可分析性及其意义理据性,从而探讨概念转喻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3.1“眼睛(eye)”的概念拓扑空间

李勇忠(2005:6)认为,某个概念域是由多个次域组成的矩阵域(matrixdomain)。人体域也可被看作一个矩阵域,是由多个次域组成的母域。眼睛是人体一个重要的器官,其所属的概念域即人体或生命ICM。眼睛的功能是用来观察、了解世界,如:“闭目塞听(turnablindeyetosomething)”,从人的目光中,我们可以判断对方的注意力,如:“目不转睛(bealleyes,keepaneyeonsomething)”;态度,如:“有相同的看法(seeeyetoeye)”,“狠毒的目光(anevileye)”;判断力或能力,如:“目不识丁”、“火眼金睛”,在某些情况下,无需言语我们便可以通过眼神所透露的表情达到某种交流的目的,如“眉目传情(givesomeonethegladeye”。

3.2习语中“眼睛(eye)”的连锁转喻

由此可见,提到眼睛,我们可以想到人体,想到眼睛的功能,与其临近的概念包括人的眼神、注意力、态度。在话语表达过程中,“眼睛”这一基本概念可以映射至其上位范畴或与其临近的概念上,并将其激活,从而形成概念转喻。

(1)EYESTANDSFORATTENTION

catchsomeone’seye引人注目

eyevisionattention,即眼睛视线注意力

(2)EYESTANDSFORATTITUDE

turnablindeye视而不见

givesomeoneanevileye翻白眼

“目中无人”、“反目成仇”、“狗眼看人”

eyevisionattentionattitude,即眼睛视觉注意力态度

(3)EYESTANDSFORPUNISHMENT

givesomeoneablackeye

eyeblackeyesocketbruisehitpunishment/notoriousness

以上所举三例中所含“眼睛(eye)”均为“眼睛”的转喻含义。如例1中概念转喻先由眼睛作为“一种人体器官”映射到其功能范畴即视觉,而视觉所捕捉的范围就是人们注意力的所在,又由视觉投向注意力这一概念。因此,眼睛的转喻链就应为:eyevisionattention。而例3中的转喻映射则较为复杂,人们在注视眼睛时,不可避免地就会注意到眼窝,眼窝的异常往往是由于受到重击造成的,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受到打击,而往往是在打架时被打到眼睛,这是打架这一事件域中非常凸显的一个事件,并且黑眼圈往往会让人感到尴尬。因此,该习语中的映射应为:eyeblackeyesocketbruisehitpunishment/notoriousness。

通过上面的例子分析我们知道,习语中的有些转喻是由源域所属的拓扑空间经过多次映射才到达目的域。英汉习语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并且其转喻途径也有很大的相似。这也表明不同文化下人类认知规律的相同性。

4.结语

不同于以往对英汉习语的研究,本文以含有人体名称“眼睛(eye)”为例,从概念转喻这一认知机制的角度对英汉习语进行阐释,分析习语中概念的拓扑空间和连锁转喻。本文认为,语言模糊性为概念转喻提供了可能,交际中使用习语可使话语简洁、表达更为经济。而同一认知域中概念的连续性及概念的拓扑空间则为概念转喻提供了映射基础。这为英汉习语的概念意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也将为习语教学提供启发和理论指导。在习语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帮助学习者认识到英汉两种文化中认知规律的异同,掌握概念转喻的运作机制,那么在理解和掌握习语的过程中,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LakoffGeorge&Mark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39.

[2]LakoffGeorge.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

[3]桂诗春.认知语言[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3):3-9.

[4]江怡.什么是概念的拓扑空间[J].世界哲学,2008,(5):71-77,90.

[5]姜媛媛.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阐释[J].语文学刊,2009,(3):85-87.

[6]李焱伟,封伟,马丽华.连锁转喻模式的语料库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4).

[7]李勇忠.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J].外国语,2005,(6):40-46.

[8]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6):23-28.

[9]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57.

[10]文旭,叶狂.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1-7.

地域文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本体学习;自动化;本体构建

一、本体的定义

本体一词来源于哲学,它指的是一种存在的系统解释。近年来,在计算机科学中关于本体的研究越来越多。在人工智能界,Ontology被定义为“给出构成相关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利用这些术语和关系构成的规定这些词汇外延的规则的定义”。在信息系统、知识系统等领域,最著名并被引用得最为广泛的定义是由Gruber提出的,“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W.N.Borst对该定义进行了引申“本体是共享的概念模型的形式化的规范说明”。Fensel对这个定义进行分析后认为Ontology的概念包括4个主要方面:

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客观世界的现象的抽象模型。

明确(explicit):概念及它们之间联系都被精确定义。

形式化(formal):精确的数学描述。

共享(share):本体中反映的知识是其使用者共同认可的。

目前,关于本体的公认的定义是Gruber在1994年提出的:“本体是关于领域共享概念的一致的形式化说明”。这个定义包含3层含义:

共享概念包括用来对领域知识进行建模的概念框架、需要互操作的主体之间用于交互的与内容相关的协议以及用于表示特定领域的理论的共同约定等。

本体必须是一致的,即本体概念和关系不能出现逻辑上矛盾的陈述或推理上的逻辑矛盾。

本体的描述是形式化的,支持对领域概念和关系的推理。

二、基于本体学习的自动或半自动本体构建方法

由于人工的方法费时费力,使得本体的构建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如何利用知识获取技术来降低本体构建的开销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国外在该方向的研究很活跃,把相关的技术称为本体学习技术(OntologyLearning),其目标是利用机器学习和统计等技术自动或半自动的从已有数据资源中获取渴望的本体。根据源数据结构化程度,可以将本体学习技术分为以下类别:

(一)基于结构化数据的本体学习

结构化数据主要是包括关系数据库或面向对象数据库中的数据。现在的应用大多采用关系数据库来组织和存储数据。但是关系模型有一个致命弱点,即它不能用一张表模型表示出复杂对象的语义。

基于结构化数据的本体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分析关系模型中蕴涵的语义信息,将其映像到本体中的相应部分。

从数据库中抽取本体,一般的做法是:利用数据库的逆向工程或映射技术将关系模型转换为一种中间模型,然后将该中间模型转换成本体。

例如,Johannesson提出了将关系模型转换成一个概念模型,该概念模型实际上是扩展的实体――关系模型的形式化表示,然后由用户对该概念模型进行修订生成最终的本体。

Rubin等人提出了一种使用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来丰富指定本体中的实例,并自动获取这些实例在相应属性上值的方法。Stojanovic等人使用映射技术将关系数据库模式映射为本体。通过考察数据库中的表、属性、主外键和包含依赖关系,给出了一组从关系模型到本体的映像规则,在根据这些规则的基础上能够直接获取候选本体。由于关系模式中蕴涵的语义十分有限,所以只适合构建轻量级的本体。Kashyap提出首先根据关系模式得到一个初步的本体,然后基于用户查询进一步丰富该本体中的概念和关系。由于用户查询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很难保证结果的质量。Astrova通过对数据库中的元组的分析,得到了概念间的继承关系。

(二)基于非结构化数据的本体学习

非结构化数据是指没有固定结构的数据,例如纯文本、Web网页、Word文件和PDF文件等。目前,基于非结构化数据的本体学习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纯文本中获取本体。由于缺乏一定的结构,要使机器能够自动地理解纯文本并从中抽取出需要的知识,必须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LanguageProcess,NLP)技术对其预处理,然后利用统计、机器学习等手段从中获取知识,重点是从文本抽取领域概念、实例,并发现概念之间的关系。

对于概念的获取,常用统计方法是计算概念在文本集中出现的频率,如果该频率大于指定的阀值,则将其作为领域本体中的概念。对于概念间关系的获取有基于模式,概念聚类,关联规则挖掘的方法。基于模式的方法需要判断文本中词的序列是否匹配某个模式,如果匹配,则可以识别出相应的关系。概念聚类的方法是利用概念之间的语义距离,对概念进行层次聚类,聚类的结果就是概念间的分类关系。关联规则挖掘的方法常用来获取概念间的非分类关系,其基本思想是,如果两个概念经常出现在同一文档(或段落,句子)中,则这两个概念之间必定存在关系。

目前,从纯文本中获取概念和概念间分类关系的研究比较多,但对概念间非分类关系的获取,大部分方法都停留在判断两个概念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的层次。该方法需要人工预先制定模板。

(三)基于半结构化数据的本体学习

大量的XML格式和HTML格式的网页,以及它们遵循的文档类型定义(XMLSchema或DTD)等具有隐含结构的数据都是半结构数据。本体学习的方法是利用一些映射规则从中获取本体。

另外,机器可读的词典也是一种特殊的半结构化数据,通常使用语言学分析,语义分析和模式匹配等方法来获取特定领域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鉴于传统字典对于每个字词所定义的同义词、字根、原形等关系,该建构方法就是利用这种词汇与词汇之间的关系――上位词、下位词来确定概念的阶层关系。基于字典的建构方法是其他建构方法的基础,然而以此方法建构的本体通常为一般性的描述,并不是与特定领域相关的本体,因此必须结合其他方法以及由领域专家的参与才能形成有意义的本体架构,故此方法无法独立使用。该建构方法不仅受限于字典本身的范围大小,而形成不同范围的子领域,还存在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而造成遗漏信息。

Papatheodorou等人提出了一种从XML或RDF格式的文档中获取概念间分类关系的方法;Modica等开发的OntoBuilder工具能够用户浏览行为从XML和HTML标记的半结构化数据源中生成本体的功能。2003年,Volz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XMLSchema和DTD的本体学习方法。该方法依赖于一组从源数据到本体的映射规则或模式匹配规则,如何获取这些规则就成为关键。

总之,采用本体学习技术,虽然可以简化人工构建本体的工作量。但在实际的知识获取过程中,有些知识虽然人能理解,但很难确切地表达出来,比如很多隐含的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隐含在人的头脑中或者是文档中的。另外这些隐含的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要用形式化的方式确切地表示出来更加困难。

参考文献:

1、邓志鸿,唐世渭,张铭等.Ontology研究综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5).

2、ThomasR,Gruber.TowardPrinciplesfortheDesignofOntologiesUsedforKnowledgeSharing[J].Revision,1993(23).

3、FenselD,HarmelenFVl.OIL:AnOntologyInfrastructurefortheSemanticWeb.IEEEIntelligentSystems,2001(2).

地域文化的概念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概念隐喻;大学英语教学;隐喻能力

一、概念隐喻认知机制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们进行抽象思维的认知工具。lakoff&johnson认为,隐喻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在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人类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都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被lakoff&johnson等称为概念隐喻,如“lifeisajourney”。这里的“life”被称为目标域,“journey”为源域,“is”被看作是“经验集的简化,隐喻以它为基础,据此理解隐喻”,即“经验基础”。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建立在经验和概念相似性基础之上的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概念映射。换言之,概念隐喻能使人们用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和感知抽象或复杂的概念,其方式就是把源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这样的映射是在两个不同认知域之间实现的,其基础就是经验和两个域之间的概念相似性。根据隐喻的构成,lakoff把概念隐喻分为结构性、方位性和实体性概念隐喻三类。隐喻式认知过程使概念之间相互参照、相互关联,不仅减轻了大脑认知、储存、记忆新概念的负担,同时也是语言符号简化和词义丰富发展的过程。

二、概念隐喻思维的语言表现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相对于纷繁复杂的客观外部世界和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言都是极其贫乏的。因此,为了有效地进行交流,人们经常借用其他方面的词汇表达相同或者类似的意思,即利用事物的相关性,将指称该事物的词语从一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所想表达的物体的认知域。概念隐喻不是词、句的单纯替代或比较,而是认知过程中两个认知域相互作用的产物。它能以已知映射未知,以熟悉映射生疏,以简单映射复杂,以具体映射抽象。如经济学家形象地运用多米诺(骨牌)效应(dominoeffect)隐喻一件事情的发生导致相同事情相继发生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人们通过使用隐喻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把既抽象又复杂的事物、思想和概念具体表达出来。再如:

“iwascrushed,”engelbreitadmits.(“我被击垮了,”恩格尔布莱特承认)。“crush”作用的对象是某个物体,“把某个物体压碎或使变形”。在此例中,人被隐喻为脆弱的物体,“被压力击垮”。这样的表达既简洁又生动,易于读者理解恩格尔布莱特当时的困难处境。

lakoff&johnson经过统计,发现普通语言中大约百分之七十的表达方式源于概念隐喻。正因为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所以语言中概念隐喻的使用极为普遍。正如richards所指出:“在日常流畅的话语中,我们三句话少不了一个隐喻。”由此可见,概念隐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隐喻认知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隐喻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

1.隐喻能力定义

自20世纪末期起,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影响下,隐喻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受到了广泛关注。隐喻能力(metaphoriccompetence)概念由gardner&winner首次提出。他们指出,隐喻能力等同于lakoff&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即在目标语中通过隐喻性结构和其他认知机制对概念进行映射或识解的高级语言能力。danesi首次将这一概念引入外语教学研究领域,他认为隐喻能力指的是讲话和写作过程中辨认和使用新隐喻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两方面,即对目标语中隐喻概念的识解能力和交际中正确使用概念图式的能力。根据王寅和李弘的观点,隐喻能力是指人们能够识别、理解和创建跨域概念类比联系的能力,这里不仅包括被动地理解、学得隐喻,而且还包括能创造性使用隐喻的能力,更高目标还可包括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能力。从各种定义可以看出隐喻能力作为语言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隐喻意义映射与构建、类比创新和识解这三方面的内容。

2.隐喻能力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学习外语是为了获得语言应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概念隐喻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日常言语交际中,因此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与交际者是否具备一定的隐喻认知能力密切相关。danesi指出,外语学习者所产生的语篇从语法和语义层面无可挑剔,但是缺少交流的自然感。他认为这一现象已超越了语言范畴,因此只能从认知领域予以理解;在他看来,外语学习者一般能达到极高的言语流利程度,但缺乏以目标语的概念图式进行思维的能力,换句话说,外语学习者以目标语的形式结构说话,但却仍然以其母语的概念结构思维。littlemore发现,隐喻往往是外国学生学习语言的一大障碍,因为他们缺乏隐喻认知能力,无法准确及时地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大量隐喻。同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注重语言的准确和流利性而忽略学生隐喻认知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可能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由此可见,隐喻能力对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概念隐喻现象释例

概念隐喻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影响并决定语言表达和交际,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可以让他们在更好地识解和创造隐喻的同时,习得和掌握英语语言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提高语言能力。隐喻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三册中的课文engelbreit’sthename,cuteismygame中的概念隐喻现象为例进行分析。

例1:“indeed,it’shertrademark.”(的确,可爱是她的标志)。作者在这句话中巧妙使用了“trademarkischracteristic”(商标是性格特点)这一概念隐喻,“商标”和“性格特点”两认知域相互映射的基础是基于其表示人或物的“典型特征”的概念相似性。通过“商标”这一人们经常接触的具体目标域来映射“性格特点”这一抽象源域,可以让读者对恩格尔布莱特的性格典型特征有一个更形象的理解,这是因为人们都已习惯于通过某商品的商标来理解其关键信息。

例2:“old-fashionedart-andvalues-havealwaysbeenatthecoreofengelbreit’slife.”(传统艺术及传统的价值观一向是恩格尔布莱特生活的核心)。“coreiscentre”(果核是核心)这一概念隐喻被巧妙地用来说明艺术和传统价值观对于恩格尔布莱特的重要性,即“如同果核一样具有核心地位”。“果核是核心”这一生动概念隐喻可以让读者由“果核的中心位置”这一目标域来映射“核心和关键作用”的源域,两者基于的概念相似性是“位居中心”。

例3:“…,awomanwithshort,straighthair,bigglasses,hatandanacidtongue.”(她有一头短短的直发,戴着一副大眼镜和帽子,言语尖刻)。这一句中的概念隐喻可简单概括为“beingacidisbeingsarcasitc”(酸味是尖刻)。用“酸的刺激性和腐蚀性”这一目标域来映射源域“言语的尖刻”是基于两者都“对他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概念相似性,形象地再现恩格布莱特的言辞犀利,表达生动有力。如果学生无法识解两认知域的关系,也就无法领略该修辞语言表达的妙处所在。类似的例子还有“therootsofeducationarebitter,butthefruitissweet”(beingbitterisbeinglaborious)。

例4:“withherworktakingoffinsomanydirections,...”(由于她的工作在多方面都取得成功)。在这句话中,作者使用了“takingoffissucceeding”(起飞是成功)的概念隐喻,用飞机起飞时的直上云霄形象地刻画出恩格布莱特事业的成功和蒸蒸日上,两认知域基于的概念相似性是“方向向上”。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概念隐喻理论强调不同认知域间的概念映射过程中意义生成的动态性和创新性,启发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以隐喻意义、认知域的理解为出发点,透过语言形式挖掘概念图式结构,加深学生对相关修辞语言表达的认知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掌握,指导学生积极利用自己的概念隐喻认知机制识解特定语言表达的深层隐喻含义,培养语篇分析能力。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生物技术市场现状范例(3篇)
  • 下一篇:足球运动员个人训练总结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