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景观小品、绿化景观、游憩设施、绿道
1项目背景
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片区公园位于五期用地的核心位置,距高新区管委会在两公里以内,地块北临规划道路华科大道,南依规划道路天乐路,西临交通大道,三面环路,交通便利。
依据《荆门城市绿地规划》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片区公园定位为区级公园绿地。
2建设规模
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片区公园规划总面积约185609.80m2,净用地面积160358m2。其中铺装面积24783m2,绿地面积117054m2,水体面积18221m2,绿地率72%。
3项目现状概况分析
3.1地形地貌
现状场地南高北底,最高点为108.36m,最低点为101.31m,平均南北高差约5m。西高东底,平均高差约5m。
设计主入口,土质良好地势平坦,适宜园路的铺设和地形的营造。场地视野开阔,大面积为耕地,土壤湿润,适合湖心岛景观的营造和水生植物生长。
3.2现状道路
场地内现有道路系统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现状道路多为菜地园路,路况差,雨天湿滑;局部地形坡度较大,不宜车行。且地势稍有起伏,易造成安全隐患;杂草丛生,暂无处理;道路及铺装设置时需考虑高差及台阶的布置。
3.3现状植被
3.1.1现状苗木被区。分布于房屋周围,以荆门原生植被为基础,主要植物品种有香樟、紫薇等,在本次工程中予以保留,为林路植物设计奠定基础。
3.1.2杂草区。分布于场地的东、西、南侧,主要为大面积的野草荒地及少量的菜园。平坦且植被稀疏的场地,为设计工作提供更加便利的创作空间。
4项目存在主要问题
4.1场地内原生植被薄弱,现状植被可塑性差
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片区公园占地广阔,在城市中难能可贵,场地及周边现状环境一般,不适宜人的参与游赏,可达性较差,急需改造提升。
4.2服务设施不完善,吸引力小
目前,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片区公园不具备景观游赏功能,无相关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对周边居民及游人的吸引力小,利用率不高。
4.3作为门区级公园,亮点不突出
南片区公园作为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公园,仅在基地外侧有植被覆盖,在临近的华科大道、交通大道,绿化覆盖率不高,缺乏特色,难以吸引眼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项目建设意义
5.1提升区域景观品质
区位优势使南片区公园承担多重战略角色,既是城市重要的生态景观节点,又是进出高新技术产业园的重要节点区域,同时也是城市重要的形象展示区域。本项目的建设有助于完善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园的景观功能,提升其景观品质。
5.2公园林路系统,增强其参与游憩功能
建成后的南片区公园植被丰富,是城市中难能可贵的绿肺,对内部林路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分级设置,增设绿道及游憩小径,既保证安全消防的功能要求,又能强化其休闲游憩功能,增强人的参与性,更好服务于大众。
5.3丰富林路植被,完善生态植物群落构建
目前,现状场地内原生植被类型较为单一,在本项目中,以原生植被为基础,丰富林路植被,增添各区域特色。
6设计主题
“大地苏醒的旋律”景观总体构思时,结合周边环境及项目区域特点,引用了“从森林走向城市”的思路作为整体框架,采取公园与广场相结合的造景形式,合理规划布局景观水系及广场景观,取文化之精髓,借自然之独特,悟“人文・生态・历史”之主旨。
面对快节奏的土地开发模式,人们对土地合理利用的方式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而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园林新兴技术被运用到土地开发中,如海绵城市技术、雨水收集与利用、低碳节约科技等技术,让沉睡的大地苏醒,谱写出生态绿色的乐章。
7景点分布
公园内分布10个景点,分别为“香林曲径、香韵心境、陶然逸趣、杉杉湿地、湖影幕天、树影叠翠、水木明瑟、绿野仙踪”。“香林曲径”北区小游园有周围的植物围合起来,一条小径蜿蜒其中,意在营造一种曲径通幽之意境。“香韵心境”北人口由花镜引入,营造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植物景观。“陶然逸趣”由植物围合的休憩空间,如水般流动的曲线在视觉上形成协调的旋律,广场上设有健身器材,让紧张工作的人们有促膝倾诉和休闲健身的场所。“杉杉湿地”由杉树组成的湿地景观,营造一种不造作的生态景观氛围。“湖影幕天”游人在近水的草坪上可以观赏到傍晚的湖水景色,晚霞映照,天空的云朵倒映在湖水中,景致迷人。“树影叠翠”主入口有植物花池相互交错,阳光洒下,树影斑驳,给人带来视觉及感官的双重享受。“水木明瑟”近水区有观景平台和木制阶梯组成,可供游人短暂游憩,微风吹过,周围植物发出瑟瑟声响与水声相呼应,是一个避暑纳凉的好去处。“绿野仙踪”雨水花园与下凹式绿地组合,充满奇趣感,走在不规则的栈道上放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能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切感,使身心得到放松。
8分区设计
8.1南入口
南入口设置了亲水平台、特色景墙、艺术钢构架、雨水花园、生态绿地、生态停车场、景观灯柱等景观设施;场地标高为106.45;广场主要铺装采用花木纹碎拼,烧面芝麻白、塑木地板等。
8.2西入口
西入口区设置了树林草地、钢结构构筑物、景石跌水、景墙休闲健身场地、地雕景观、景观灯柱、下沉式活动草坪等设施。场地标高为105.50m;广场主要铺装采用花木纹碎拼,烧面芝麻灰。
9植物设计
根据公园系统布局,对道路(主要车行道、绿道、游憩路),园区及节点广场进行绿化配置设计。
9.1道路
以车行为主,满足园区消防要求。道路两侧上层为行道树,营造规整的氛围,引导交通。下层为花灌木及宿根花卉,丰富园内色彩。
行道树品种选择:栾树、樟树、乌桕、枫香、朴树等。
花灌木及宿根花卉品种选择:锦带花、喷雪花、杜鹃、小叶栀子、金丝桃、大花金鸡菊、美丽月见草、蝴蝶花、虞美^等。
9.2园区
植物景观采用丰富的群落式种植。主要以团块交错、草坪花边共镶路边,营造纯林穿行的情趣。配合远景林冠线、场地起伏变化种植形式,充分展现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多变性,使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品种选择:乌柏、枫香、银杏、栾树、桂花、石楠、黄花槐、红枫、紫薇、海棠、樱花、梅花、杜鹃、红木、石蒜、美女樱、葱兰、沿阶草等。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现状;问题;对策;大连市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128-02
①大连市统计年鉴,2007。
收稿日期:2010-01-18
基金项目: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阶段成果(DUTHS2008310)
作者简介:宿长海(1968-),男,辽宁大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从事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研究;宋晓露(1985-),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研究。
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农产品物流市场,农产品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大连市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发展农产品物流市场的条件。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大连市农产品物流产业虽然正在蓬勃发展,但也受制于各种因素制约,培育、完善和发展大连市农产品物流市场非常迫切。
一、国外农产品物流特点借鉴
20世纪初期,在一些发达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的实现,物流开始被人们注意。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物流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发达国家物流发展迅速,效益显著。本文主要列举美国、欧盟和日本在农产品物流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
第一,从农产品发展模式上看,由于欧美的超级市场发展很快,因此批发市场的部分功能逐渐受产销一体化组织的冲击被削弱,出现了市场外流通规模不断扩在的趋势。而日本,由于农业生产者规模普遍较小,超级市场尤其是综合性的大型超级市场的发展落后于欧美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作用较为突出。总的来说,欧美模式流通环节少,效率高,日本比较复杂。
第二,从农产品流通组织上看,美国的农产品物流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化经营的农场、农产品批发与零售企业以及农户联合起来的协同组织,而非个人。同时,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程度较高。欧盟农产品流通组织主体是流通合作社,合作社制度起源于欧洲,因此农业合作制受到欧盟众多国家的极力推崇,欧盟各国政府都有支持和扶持合作制的历史。在日本,约有97%的农户加入了“农协”,90%的农产品由农协销售,80%的农业生产资料由农协采购。在发达国家,单独的农户在农产品物流组织体系中不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从物流配套设施上看,美国、欧盟和日本都拥有发达的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美国的公路、铁路、水运四通八达,高速公路遍布城乡,公路能够直接通往乡村的每家每户。欧盟各国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以德国为例,其领土面积不大,但高速公路非常发达,拥有全世界第四长的高速公路网。同时高速铁路闻名世界,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德国发达的物流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如荷兰的航运、航空货运业非常发达,并且拥有鹿特丹港、阿姆斯特丹港等世界性的重要港口。日本在大中城市、港口、主要公路枢纽都对物流设施用地进行了合理规划,高速公路网、新干线铁路运输网、沿海港湾设施、航空枢纽港、流通聚集地等基础设施完善。
第四,从农产品物流技术上看,发达国家的加工和包装技术都非常先进,例如日本在港口码头附近就有加工工厂,美国还发展起了一个现代化物流装备体系,这个体系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储运技术、包装技术等物流的专业技术为支撑的。欧盟物流专业的学术水准高,物流人员都具有很高的水平。
第五,从政府支持上看,美国和日本政府都致力于为物流的发展创造良性的运营环境。从法律保障上,美国和日本针对农产品物流颁布了许多法规,规定了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组织体系和操作规范。欧盟则更重视财政、信贷和技术支持。
二、大连市农产品物流现状
(一)大连市农产品特点
大连市素有“水果之乡”的美誉,盛产核果、浆果、仁果三大类100多个品种,水果年产量达百万吨。苹果是大连的传统果品,占水果总产量的60%以上。①大连还有三水梨、葡萄(包括红、黑提葡萄)、李子、桃子、杏等优质水果,每年都有大量的出口。
大连市畜牧业发达。肉鸡、蛋鸡、生猪、肉牛等饲养规模较大。肉鸡是大连的主要出口产品。全市拥有九家规模较大的肉鸡养殖、屠宰、加工企业。大连“咯咯哒”鸡蛋已经进入日本、香港市场,韩伟企业的蛋粉加工项目建成后其年产1万多吨产品将全部出口。①
大连市水产资源丰富,水产品年总产量在200万吨以上。水产品出口主要以鱼类、贝类、藻类、虾类、蟹类为主,产品销往欧洲、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②
(二)大连市典型农产品物流现状
1.粮食物流。大连现代粮食物流业起步早,拥有世界一流的粮食仓储、运输和港口设施、粮食期货交易市场和东北地区唯一的保税区。东北粮食大部分通过大连实现北粮南运,内销到南方或出口到韩国、日本、东南亚及世界各地。2005年东北地区沿海港口完成粮食吞吐量2809万吨,其中散粮吞吐量约2300万吨。
2.水果物流。大连水果加工业比较发达,大连的水果罐头远销欧洲、美洲、日本等20多个国家,其中,苹果罐头出口总量占全国苹果罐头出口总量的60%,每年速冻草莓出口在万吨以上,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草莓出口地区。①
3.水产品物流。根据对全球、全国及环渤海地区水产业发展的预测,未来十年大连市的水产业将保持快速增长,大连市将成为全国水产品产量、产值、市场交易量、进出口量最大的城市之一。预计到2010年,大连市水产品总产量可达380万吨,产值达170亿元,市场交易量达500万吨,其中国际贸易量达150万吨。
三、大连市农产品物流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滞后,技术水平低。大连市物流设施相对落后,技术水平低,致使大量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因损耗过大而加大了成本。
2.主要农产品加工率低,加工企业分布不平衡。据统计,目前大连市16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中等规模以上仅占1/3,企业平均规模较小,主要农产品初级加工率在35%左右,其中二次以上深加工比例仅占20%,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加工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且,大连市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主要集中在水产品上,深加工地区也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
3.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服务薄弱。大连市农户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市场主体分散,信息传递手段落后,导致产品流通时间拉长,农户在供应链全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及时获得有效的供求信息,具体表现在:物流信息网络缺乏,网络覆盖面不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4.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不完善。具体表现在:(1)大型合作组织数量少。上规模、上档次、被列入市级以上的合作组织仅占2.7%。(2)信息服务手段相对落后。信息来源与传递大多是依靠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信息内容主要停留在技术咨询方面。(3)合作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四、发展大连市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对策
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连市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整体水平不高。因此,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发展与改进各式农用运输车;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提升产地、销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当务之急。
2.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能力。从大连的资源优势出发,围绕水产、畜牧、蔬菜、水果和花卉五大优势产业,整合力量,突出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结合大连实际情况,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技术方向,定期组织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对农产品加工业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
3.健全农业信息平台。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为农产品的流通构建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地向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经营者提供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库存信息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帮助生产者制定生产计划,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尤其要加强硬、软件建设,加快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推广网上订单、拍卖、配送等物流方式,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11]。
4.提高农产品物流组织化程度。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发展多元化的农产品合作组织模式,努力促进农业协会等各种农业中介组织的建设,发挥各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使农民有组织依托,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公司+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或者“农户+中介+组织+市场”等形式,就可以减少农户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赵敏.农产品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3-15.
[2]曹军,陈兴霞,姜君.浅析中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06,(4):63.
[3]朱自平,和金生.中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J].现代财经,2009,(2):27-30.
[4]韩一军,张宇萍.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特点分析及启示[J].农业展望,2006,(5):32-36.
[5]贺锋.世界农产品物流的比较分析[J].世界农业,2004,(1):21-24.
[6]周桂香.国内外农产品物流管理研究及启示[J].物流管理,2009,(7):75-77.
[7]牟燕妮.依托大连物流优势加快东北粮食物流业的发展[J].科技信息,2008,(22):187.
[8]杨惠文,张永欣.大连市水产品物流需求预测[J].海洋经济,2006,(4):15-17
[9]刘日平.大连市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产品加工业,2008,(10):45-46.
[10]郭军.大连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J].建设新农村,2008,(2)48-52.
关键词生物农药;推广应用;现状;问题;对策;广东兴宁
中图分类号S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7-0167-02
1兴宁市生物农药推广应用现状
兴宁市是农业大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其农业生产优势也比较明显,其中农药的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兴宁市致力于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推广普及无公害技术及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使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得到快速发展。
从调查情况来看,农药经销商和农民对生物农药这个词还比较陌生,对究竟哪些农药应纳入生物农药范畴缺乏了解和认识。大部分农民无法准确说出几种生物农药的名称,甚至将草甘膦、氧化乐果、吡虫啉、丁烯氟虫腈等认为是生物农药。从使用情况来看,农民主要使用的生物农药有Bt、苏云金杆菌、井冈霉素等,且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技术指导难以将生物农药推广应用。
因此,近年来食品安全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政府部门也出台了鼓励生物农业推广应用的政策,但总体情况是生物农药的市场占有率仍然很低,农民不轻易接受和认可,推广难度较大。
2生物农药推广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药经销商及农民缺乏对生物农药的科学认识
农药经销商和农民对生物农药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对究竟哪些农药属于生物农药缺乏了解,无法准确使用生物农药。其次,生物农药经销商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低,不能给农户提供相应使用技术,致使农户技术掌握不到位,影响使用效果。
2.2生物农药速效性差
对于高毒化学农药来说,其速效性好,病虫一旦接触到农药,在较短时间会被杀死,防效较快。与化学农药不同,病虫接触到生物农药需要过一段时间后逐渐死亡。因此,有些农户认为生物农药防效差。
2.3使用生物农药的防治成本高,严重影响推广应用
生物农药通常含量较低、稀释倍数低,单位面积土地用量大。与一般的化学农药相比,相同功效的生物农药使用成本要高2~3倍。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生物农药通常需要在作物的一个生长季节连续使用多次才能达到防治效果。因此,对于使用量较大的农药,农户自然会考虑使用成本。
2.4缺乏使用技术指导和引导,影响生物农药推广应用
对生物农药来说,农药不按标准配比或错过喷药时期,药效会降低。而化学农药使用时若施用浓度和施药时期控制不严格,使用效果不会受太大影响。因此,应对生物农药的使用给予技术指导和引导,扩大生物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5生物农药产品缺乏,可供选择的品种不多
目前,我国生物农药生产企业有200多家,乡镇企业占很大部分,多数企业规模小,其产品和技术研发能力不强,品种比较单一,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满足不了市场发展的需求。
2.6“三品”基地建设缓慢,生物农药推广应用也缓慢
绿色、有机食品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不快,导致生物农药推广应用面积小。调查发现,对于像出口蔬菜种植基地的农户较乐于使用生物农药,而从事传统种植业的农户对于生物农药的使用少。因此,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利于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
3生物农药推广应用对策
3.1实行农产品市场监测和准入机制
加大对农资市场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行为。加快限制化学农药使用和农药污染农产品上市的立法进程,用行政手段来引导生产者使用无公害生产技术,严格执行上市农产品化学农药残留量检查[1]。政府监管部门要把好农产品市场准入关,严禁高毒、高残留的农产品进入市场,严格监管化学农药超标农产品生产销售。在蔬菜生产重点县市,严防高毒农药用于蔬菜,建立销售流向记录、开展高毒农药定点经营试点等鲜食农产品生产等具体措施[2]。
3.2发挥生物农药的优势,找准生物农药的正确定位是生物农药推广应用的立足之本
生物农药的最大优势是对环境和人畜相对低毒、安全[3]。因此,生物农药的市场定期应该是在化学农药限制使用的作物和区域。如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等以及大田粮食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方面。另外,生物农药主要用于病虫害的预防方面,一旦病虫害暴发后,生物农药就很难达到显著的防控效果[4]。
3.3依托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各级涉农部门要依托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加大生物农药防治技术的推广和宣传[5]。要发挥种植大户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对农药经销商及基层农技人员,举办农民学校或者开展生物农药使用知识培训,宣传生物农药的正确施用方法,引导农民严格使用生物农药[6]。
3.4完善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
依托农资补贴机制对应用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害进行直补,重点对病虫害统一防治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高产创建示范区和种植大户进行综合补贴[7]。各级政府应制定激励政策,设立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对农民使用生物农药实行财政补贴,并在各类病虫害防治补贴中,明确一定的比例用于采购和使用生物农药,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和项目扶持,切实促进生物农药的发展。国家应继续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的优质优价,调动农民使用生物农药的积极性[8]。
4参考文献
[1]张霁,.生物农药推广应用滞缓原因分析及对策[J].植物医生,2006,19(3):35.
[2]侯文英.生物农药应用前景与推广策略初探[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14):14-15.
[3]郭荣.我国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1,27(1):124-127.
[4]庾莉萍.生物农药推广应用现状及促进措施[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7,11(4):38-40.
[5]王宁堂.生物农药及推广应用滞缓的原因[J].植物医生,2004,17(2):28.
[6]何美仙,陈桂华,盛仙俏.生物农药推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5,22(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