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大全(整理2篇)

时间: 2025-08-14 栏目:办公范文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大全范文篇1

关键词:地理知识;历史地图;史地知识课题

整合历史教学中的地理知识主要形式为坚持历史课为主体,解释分析地理知识对历史现实的影响,以便凸显史实。纵观高中历史教材,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其中有关的地理原理知识较为丰富,历史进程中大多数发生的历史事件都能从一定的地理空间找出促使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某些地理要素还能影响到历史活动或者历史结局的变化。

一、历史地理知识概述

历史地理学在学术研究中,其含义为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同时也涉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分析。因而,历史地理知识是有关历史时期自然环境转变、影响人类社会变化的知识体系,其核心实质是指人地关系知识。历史教学中整合地理知识可从历史自然地理(地貌、人文、生物、气候、灾害)、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宗教、风俗)、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文字文献、历史地图)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浅要涉及,教师可利用丰富历史与地理方面的知识以便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在历史上某一段时期内,人民迁移较为明显,主要为北方人民向南迁移,进而增长南方人口,造成耕地缺乏的问题,但在发生后采取围湖造田和梯田的措施予以解决,这种典型的地理地貌特征反映出当时历史事件的发生。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整合地理知识的策略

(一)善用历史地图教学

地图在地理学科中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而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亦将反映出历史学科的相关问题。历史地图主要是以地图语言展现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现象、事件之间的空间状态,直观反映出某段历史时期内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历史地图图例

历史地图的图例与普通地图的图例较为类似,但历史地图因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地理空间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具有某些独有的含义。理解掌握历史地图应先了解历史地图的图例,增强地图的阅读能力。

2.古今地名的转换

大多历史地图册下方都会标注古今地名的对照表,以便学生可通过表内信息明确相对应的方位。例如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中讲述的《西周分封示意图》中有关燕、齐、鲁、卫、陈、楚、吴等封国的地名,在现今地图中并不能找出相关的地名显示,但学生可根据图中明显标注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理位置作参考,以便结合当前地名的地理位置进行辨认,进而促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一套完善的西周分封体系,加深对西周分封制等历史知识的记忆。并且学生只有熟悉古今地名的转换,才能更好地结合历史时期判断历史背景。

3.综合分析地图信息

地图中的知识点较为零散,但其数量较大,涵盖的范围较广,如地理特点、演变规律、历史现象等都通过地图而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运用地图将能更好地记忆历史理论知识,拓展思维,全面地理解历史现象、事件以及发展趋势、规律等,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判断等综合性能力。例如对比《元朝行省图》和《秦朝疆域图》等历史地图,教师可善加引导学生对这两幅图的对比分析,总结概括图中所显示的信息,既能完善学生掌握秦朝至元朝疆域变化的情况、形成良好的思维体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授课时可结合合理的地理知识

历史地图中的江、海、湖、泊、山脉等相关名称与现在地图中显示的名称有所不同,但其河流走向和山脉的走向变化不显著,因而了解河流、山脉的地理位置能够为明确历史事件发生位置提供一定的帮助。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的历史地图册设置较为简单,只描绘了历史某一时期的地理布局。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地图需提醒学生了解古今地名的转换,还可利用历史地图上的经纬线分布来进行地理位置的辨别,还可分局对历史地图有着一定的概念之后再带入现今使用的地名,促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方位,实现加深学生对历史相关知识印象的目的。

(三)课程复习时可整合史地知识课题

在历史学科总复习过程中,教师可在复习范围内通过某一知识点或社会现象等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一个综合性稍强的综合性问题,学生可结合历史、地理知识予以解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能够言之有据即可。如学习到有关清朝历史疆域等章节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制作清时期全图概括,用不同的颜色标明清朝时期的省份、位置,并以独特的方式了解清朝的疆域边界线等,再结合现今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予以两相对比,观察其中的省份名称、省与省之间界线等的变化。这种复习方法将能促进学生对中国地图的变化情况有所认识,又能串联较为零散有关清朝变迁和中国地图绘制等知识点,图文并茂地理解、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综上所述,促进史地整合教学取得显著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积极提高课堂效率,即在历史课堂中可从历史地图切入,在常规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地理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有效分析史地知识的相关问题,以便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爱军.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整合地理知识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1(9):52-53.

[2]马海峰.浅谈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11):126-127.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大全范文篇2

【关键词】新课改;知识结构;高中历史

伴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出现的新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历史知识结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构建知识框架,将各模块、各专题分散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网络,对于基础年级学生日常学习、高年级学生备考有很大帮助。

一、顺应新课程改课教材变化,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改变传统通史教学体系,不再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循环,而是采用“模块+专题”的课程结构。知识体系庞杂,包罗万象,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演变。结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教授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历史学科的教和学亦离不开基本知识结构的构建。较之于传统通史教材体系,每个单元介绍同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使用现行的“模块+专题”的教材时,构建知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专题,每个专题主题明确,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特点,揭示历史发展线索和基本规律,注重主题性和系统性,“强调历史学科内知识整合”。这种体系设置强调需要整体、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开阔的视野,较强的思维能力。不仅提高综合分析及应用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素养,也带动其他人文学科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教和学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像传统历史课堂只是关注教授具体历史知识,将历史事件及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要素划分为干巴巴的条条框框让学生记忆。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在是机械的死记硬背,更要求理解和运用,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

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知识的网络,将各个模块分散、孤立的历史知识和原理,纳入完整体系之中,反映其内在联系,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符合新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按照通史体例设置,“模块+专题”的教材结构完全避开与之重复,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是,教学实践表明,现行考试制度决定了历史是一小学科,加之有些地区历史中考开卷考试,很大一部分学生初中不重视历史学科学习,基础知识并不扎实。在教学过程中常遇到学生混淆中国古代历史朝代,历史事件和人物张冠李戴,缺乏基本史学常识的现象。初中知识储备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基础。初中基础不稳固为高中学习埋下隐患,部分学生遇到有时间跨度题目时常出错。通过构建知识框架虽然不能完全弥补初中知识缺乏之不足,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理顺思路,改进学习方法,取得更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更要注意专题内部、专题与专题之间,甚至是不同模块之间的多方位的联系。通过架构知识联系网帮助学生整体掌握教材结构,加深学科教学目标的理解,突破重点难点,夯实学科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二、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课堂学习中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忽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缺乏全局观,在课内练习中尚能做对,但是在综合练习非常容易出错,客观题混淆选项,主观题审题不准,不能将学过知识恰当应用。在大型考试中,基础题目能得分,而中等难度的题目失分严重。这就要求加强构建知识知识框架。教师要指引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知识全局出发,把握学科整体知识,从大纲到主线,从主线到知识点,层层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的来源和内在联系,理解知识点内涵和引申含义,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查漏补缺,将知识点“一网打尽”。

在平时学习和考前复习中注重构建知识结构,还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挽救具体知识遗忘造成的失误。通过不断训练,即便遗忘了具体历史事件的要素,保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历史知识结构会帮助学生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时间重新串联起来,形成整体认知,准确解决问题。

三、有利于顺应高考命题趋势,提高复习效率

伴随着课程改革,高考命题也出现新趋势。据研究,“新课程改革开始后,单元式主体命题所占比重就下降了,学科式和学习领域式的主体命题逐渐唱主角”;而“学习领域式的主题所占数量是第一位”。高考更加注重专题与专题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结构的联系,侧重考查主干知识,主干知识反映出历史主题发展线索和基本规律,与之联系密切的知识点成为考试重点。在历史教学,尤其是复习课中,不仅要精讲基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学习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加强体系建设。

新课改主张发挥学生主导作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构建、深度解读知识结构,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方法”。在复习备考中,老师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构建的方法,然后要求严格学生自己去做。真正达到每一课都归纳,每一专题都有总结,自我构建起每一模块的立体知识体系,实现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复习效率。

在课改的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更大挑战,教学方式需要改变,不能仅仅识记具体知识点即可,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师要严格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抓住基础知识的同时,自主构建学科知识结构,从整体把握教材,提高解题能力和复习效率,让学生实现自我突破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汉国,郑林.高等师范院校教材・新编历史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61页

[2]许霁.试论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知识框架[J].新课程(中),2015年11期,144页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后十章(3篇)
  • 下一篇:体育校本课程计划(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