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小学语文特色校本课程(整理2篇)

时间: 2025-08-21 栏目:办公范文

小学语文特色校本课程范文篇1

【关键词】校本课程特色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08-01

河北省光明实验小学小学是建于1993年9月,有着长达20年历史的6年制小学。我校结合时代特色和德育精神,以“生命教育”为办学特色,以“走进学生心灵,呵护生命成长”为办学理念,以“创建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的理想学校”为办学目标,坚持“跃动生命,光明人生”的校训,让每一位学生,真正享受丰富多姿的校园生活,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对校园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进行整合,对学习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使校本课程积极性得到全面调动,构建起以学生兴趣的生命教育系列校本课程,使我校走出了独特的办学特色。

一、构建体现学校育人目标的横向“生命教育”系列校本课程

我校特色课程以“让每一个生命精彩跃动”为价值取向,紧密联系国家课程体系,与我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发出更加利于学生智力多元化培养、学生思维拓展、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等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选修课。创新校本课程,可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实用性,使教师工作开展更加得心应手,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教学课程。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我校将课程价值重心定位在个体生命本位的展现上,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内容和年级等局限,使校本课程有了更好的诠释。并紧密结合“生命本真,生命健康,生命色彩,生命智慧,生命价值”的校本育人核心,以专题和层次的方式实施系列活动。

英语是国际交流语言,其在我国也具有重要地位,帮助学生精通和掌握英语,在丰富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全面推进英语教学目的。我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开通了手工制作校本课程,通过小发明等特色课程,这不仅满足了小学生好动的个性,同时也达到了培养学生养成自己动作、自己思考的良好习惯。紧密结合小学生特点积极开展“快乐校园――个性班级――魅力教师”、“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国旗下讲话”、“模拟天安门升旗的国旗班”、唱校歌、颂校训、班级宣誓活动以及“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建设活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教育活动等主题德育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中得到最好的教育。

我校致力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情操,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技能和广博学识的现代人才。通过精彩跃动的校园文化接活动,为学生打造自我展现的平台,通过“健康光明体育节、多彩光明艺术节、创新光明科技节、书香光明读书节、迎新英语文化周”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快乐,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从而达到自我塑造,自我提升的自我发展目的,主动养成自觉合作、主动探索、善于表达的习惯,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基础。鼓励更多教师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截至目前为止,我校共开设的校本课程包含了体育类(足球、健美操、蓝球等)科技类、英语类、经典诵读类、历史、手工制作类等,课程涉及范围广,特色课程多大20多个,每一位学生均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大展拳脚。不仅如此,我校打破了按年级开设校本课程,以每周一下午为校本课程活动时间,所有学生不论年级、年龄和性别,并配备专业老师倒班开课,在校内形成了非常良好的校本课程学习氛围。

二、形成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纵向分层校本课程

我校从两个方面推动纵向校本课程开发,一是以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为基础,与学校特色、地方特色和传统特色充分结合,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所开发的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二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重点落实“开发的作用?如何开发?开发什么?”这三大问题。根据校本课程课型可以分为拓展型、基础型和探究型这三种课程。(1)拓展型课程:各学科在发挥本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构建起以拓展本学科知识、指导方法以及能力开发三位一体的练习和培训,在巩固学生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指导方向[1]。(2)基础型课程:严格落实新课改教学课时计划,教师在掌握住学科课程标准后,拟定符合该学科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案,并将教学目标细化,严格执行各个教学环节,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3)探究型课程:此类型主旨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课程的创新精神,与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能够满足各个层次阶段的探究学习的方案,使学生的脑、手均能够得到锻炼[2]。提高信息技术和课程的融合,打造校本课程网络体系平台,使复杂多变的课程得到充分满足。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特色校本课程范文篇2

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目前,我校语文教研组非常重视会宁乡土德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开展以校本教研为主的地方乡土德育校本课程。这些都成为我们弘扬本土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的新契机。我们遵循这一基本理念与导向,结合我校的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挖掘乡土资源开发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研究》的探究,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初步的成绩。两年来,我校在充分结合乡土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了有自身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对此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那么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如何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呢?本文就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一些做法做初步的探索。

一、以收集整理文献资料为基础,以学习实践传统文化为目的,初步建构了学校德育校本课程体系

为了保证开发教材的质量,我们语文组成员不断进行交流与沟通。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体例的编排、活动的设计等重点环节上多次修正,使得我们的校本教材更直观、形象,更贴近学生。我们通过查找资料,我们从采访中获取信息,我们带着相机从各个历史古迹去收集图片资料……总之,一切可能的办法都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使用。

课程开发组对“会宁风土人情”和“长征精神”等进行研究开发、收集和整理,终于开发出了具有会宁乡土文化特色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这套校本教材涵盖小学六个年级,初步构建了学校乡土文化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我们经过探究以内容决定形式的理念确定了教材编排体例。

其中各年段的教材编排如下:

低年级(一、二年级)主要以当地民间游戏和童谣为主,并从游戏逐渐带领学生走进家乡,了解家乡,从而增进学生对会宁乡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三、四年级(中年级)以了解家乡为主,除了简单的乡土民间故事、传说及红军故事,还有一些传统习俗以及民间艺术等。

五、六年级(高年级)从了解家乡深入研究家乡的历史文化,走近会宁历史,了解红军长征会师精神,聆听红军小故事,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二、整合各种乡土文化资源,构建乡土德育校本课程

“乡土德育校本课程”是具有本土特色,贴近学生生活,能在德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教育资源,经过分门别类整理后而形成地方乡土德育校本课程。

从内容上我们将乡土文化分为三部分

1.低年级乡土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1)学童谣,唱儿歌:童谣(如:小雨点、板凳谣……)增进学生对会宁乡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2)玩民间游戏:如“抢板凳”“踢毽子”“打陀螺”等。

2.中年级乡土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1)听红军故事、民间传说:培养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敬仰之情。

(2)走进传统习俗:比如:过春节“接先人”,正月十五“闹社火”等,让学生感受家乡习俗的丰富多彩。

(3)了解会宁特产:走进自己的家乡,认识会宁特产_小杂粮。

3.高年级乡土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1)走近会宁历史:培养学生对红军的敬仰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走进革命遗址:牢记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感悟会师精神:从身边大学生的实例中感知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

通过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乡土资源,构建一套有地方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将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有助于切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以德育校本教材为载体,打造乡土文化特色课堂,提高德育实效

学校把乡土德育校本课程纳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彰显乡土文化特色。我校体育组教师将踢毽子、跳绳、打陀螺等这些富有游戏特色的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中,这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更是让学生了解了丰富的民间游戏的特色,又增进学生对会宁乡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美术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注重挖掘乡土德育校本课程中的美术资源,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兴趣爱好,成立绣荷包、剪纸(剪窗花)、编花篮等手工制作兴趣小组,让学生在手工制作中感受家乡的艺术美。

英语学科的“说英语、话家乡”独具特色。英语课堂上,教师根据授课的需要恰当选取家乡的各种风土人情为素材,并用英语进行介绍,让学生从中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比如:端午节“插杨柳”,重阳节“登高山”等感受家乡习俗的丰富多彩。

语文组教师还利用练笔、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家乡风土人情,了解家乡传统文化。

学科活动紧贴乡土,在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了乡土资源,教育学生亲近家乡、热爱家乡,从而提高德育实效。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婚前医学检查的目的(整理2篇)
  • 下一篇: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