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社会文化学;湘西地区;民俗体育;发展
湘西地区民俗体育凭借其多样性、独特性等特点曾经一度影响了我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形势和走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受社会争权逐利风气的影响,湘西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精髓逐渐被人们淡忘、篡改,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日渐失去了其原汁原味的色彩。保护原生态文明,发展湘西地区民俗体育应当成为当前体育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社会文化学概述
社会文化学,是一门研究文化起源、发展规律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其综合性比较强、分支学科相当广泛。社会文化学研究的内容包罗万象,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的起源、积累以及变化过程;二是自然生态文化环境等客观因素对于文化产生、发展以及分布形态的影响;三是文化自身具备的诸如民族性、阶级性等社会属性;四是文化发展变化的周期、动因以及规律;五是文化与社会化、文化与文明、文化与生活方式等的关系;六是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只有对社会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够真正地在此基础上对民俗体育有所研究,才能够让民俗体育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二、目前湘西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
(一)人们认识不够,参与度呈下降趋势
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居多,工业落后,由于山区众多,其农业发展也相对滞后。最近这些年,不少青壮年为了谋取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留下“老弱病残冶“留守家中冶。但是所留下的人员根本没有精力或者能力参与当地的民俗体育,导致湘西地区民俗体育文化后继无人,出现“文化断层冶的状况,也让当地居民对于民俗体育的保护和传承认识不足,年轻人因为外出打工的现状,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熏陶更是相当匮乏,加上当地居民对民俗体育开展投入的不足,导致许多民俗体育的开展缺乏必要的物质和人力保障,这些现实情况都让民俗体育在湘西地区的活跃程度逐渐下降。
(二)活动内容简化或篡改,民俗气息遭淡化趋势
在现代文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冲击下,笔者发现近期的民俗体育活动内容被简化或者篡改的情况比较严重,失去了民俗体育活动该有的元素和特色。湘西地区当地的居民将定期开展的民俗体育运动的内容和形式简化的情况,造成不少原汁原味的民俗体育运动失去了其原有的生机,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形同虚设,成为走过场一种表现。
三、社会文化学视角下实现湘西地区民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居民意识
到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从湘西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影响湘西地区民俗体育发展的社会因素角度来看,要想让湘西地区民俗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现阶段当地居民的思想状态和意识,加大对当地居民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当地居民,尤其是青壮年群体了解到民俗体育的起源和巨大的社会价值,改变现阶段当地居民被动参加民俗体育的现状,激发居民自觉主动地接受民俗体育文化的熏陶。
(二)保留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的文化氛围,合理推陈出新
文化氛围是开展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关键,是吸引当地居民自觉参与的重要因素。笔者从社会文化学的调研角度发现,文化环境是文化活动得以继承、延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的文化氛围的建设,加大对相关体育设备的投入力度,健全相关管理、组织部门,使每期每个民俗体育文化活动都有所保障。另外,针对民俗体育被简化、篡改这一事实,一味单纯继承也会与现代文化相背离。因此,民俗体育要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既满足了许多年轻人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努力实现民俗体育文化的创新,在保留民俗体育的精髓推动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三、结语
湘西作为重要的文化积淀基地,其在推动民俗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对于湘西地区民俗体育来说,其更加需要人们的关注和保护,需要从文化的起源以及发展规律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对其予以把握,感受湘西地区民俗体育的魅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卫华,张继生.试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体育的起源及其发展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11(03):32-35.
在拿到民俗文化课题的一手资料以后,我首先通过网络和相关书籍、报刊和杂志查询柯桥区民俗文化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到柯桥区原指山阴、会稽两地,流传下来的大概有七大类百余项民俗习惯,这些民俗项目可以概括为以下七大类:岁时类、礼仪类、社会类、娱乐类、信仰类等。这七大类民俗文化中绝大多数是积极的和正能量的,诸如祈福、崇贤、家风等等。这些对家族和睦、社会和谐,扬风正气,针贬时弊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有些甚至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民俗节目。例如三月三修褉,五月五赛龙舟,黄酒开酿节,祭大禹等等,这些名俗习惯或者节日都与党和国家弘扬的正能量相吻合,部分节日甚至上升到了国家的活动层面。在通过网络、文献等资料查阅以后,我又对柯桥区目前给我列举的18项民俗文化进行了分类、归档和整理,筛选了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进行详细了解和调研,同时进行了大量的人物专访。以期发掘出详尽的资料。柯桥区文广局绍兴区级的民俗文化项目有社戏、舜王庙秒会、水龙会、古城村迎会,腊月风情节、绍兴祝福、脚划船俗、绍兴端午习俗、吃讲茶、绍兴就婚俗、绍兴丧俗、绍兴寿庆、绍兴上梁仪式、绍兴黄酒开酿节、绍兴酒俗、绍兴开宕习俗、兜会习俗、火着饭习俗、柯桥龙华胜会、共计十八种。在实地走访和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在现今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往往是对一些房屋建筑的拆除比较关注,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渐行渐远的民俗文化却往往持冷漠的态度,使得这些民俗文化往往处于自生自灭的尴尬境地。除了一些具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独特项目以外,和人们日常生活结合的比较紧密的一些岁时节令的民俗项目在各个地区自发的传承下来,但是由于区域不同,传承方式各异,也体现了“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特点,部分民俗由于生活方式改变,正在逐步的失传。总的来说,目前柯桥区的民俗文化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于价值观积极向上的民俗活动应该没有采用正确的解读方式,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和推广;二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俗活动赖以生存的场所和氛围正在逐步减少;三是由于疏于管理和必要的引导,原来在农村约定俗称的民风习俗,在乡村改造回迁以后由于落户的村落比较多,民俗习惯有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在民俗习惯的传承方面带来了一些变化。例如在舜王庙会实地走访的过程中,通过舜王庙庙会的传承人董永忠老先生介绍的和查询的相关材料了解到,舜王庙庙会活动目前也有一些消亡的痕迹,目前虽然有当地政府部门主导,每年也都还会举行一些庙会活动,但是由于当地居民大量外迁,相应的人群越来越少,举办活动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根据舜王庙会的传承人董老先生口述,舜王庙庙会的举办周期大约有6天的实践,参加的表演人数在在兴盛时期大约有400多人,通过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走进各个村落之间进行表演,是的舜王庙庙会不断地深入人心,而庙会举办的资金大多也就是各村经济实力比较强的村民自发共同出资举办,但是由于居民大量的外迁,庙会活动赖以生存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也就逐步丧失,赞助人群不断减少的同时,表演的规模和参加的人数也就大不如前,再者由于这项民俗活动需要大量的传承人和参演人员,由于缺乏场所和资金的等赖以生存的环境,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针对柯桥区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过程中的问题,结合自身的调查研究,针对民俗的保护河传承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1.需要适时出台编制相关文献和书籍,从相对良性的角度来引导民俗文化在民众生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发展,来获得民众的认可,与此同时,也要对民俗文化进行筛选,用其自身的正气和正能量来引导民众过健康的民俗节气。2.加强政府层面的宣传和引导,把民俗习惯、优秀的传统文化、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像祭祖、修族谱等这些传统的具有追思和怀念的民俗活动,宣扬的是忠孝节义,这与当代我们宣传的对党和国家要忠心,对于父母长辈要孝顺等核心价值观都是不谋而合的,这些民俗活动从正面的角度利用报纸、自媒体、网络电视等加强引导和宣传。3.在城市化进程中,针对回迁居民尽量给定当地安置,这样能够较大程度的保持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稳定以及保护和传承。4.柯桥区的地方旅游开发过程中能够把民俗文化活动和文化表演融入到民俗活动中去,例如在鲁镇的活动中加入旧婚俗,在柯岩风景区人流量较大的时间加入开宕习俗表演和祝福表演。5.可以尝试针对目前柯桥区存在的民俗文化项目分类整理,打包申请省级甚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柯桥的民俗文化作为一项地方特色推广出去。总的来说,通过暑期的学习和调查,认识到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来源,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值得深思和挖掘。同时民俗文化作为接地气直接来源于民众生活的活动,这种文化最能够扎根于民众,也具有极强的保护而后传承的必要性。由于目前还是在了解调查初期,很多观点尚不成熟,需要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