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参考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S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2-0173-01
一、前言
在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也加深了广大种植棉花的农户对于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的信任与关注,随着其宣传与推广力度的不断深入,在棉花抗病、早熟、灌溉技术、综合植保以及促控防控等措施上需要不断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农产品季节性特点也是现今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所要关注的焦点性问题。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棉花产量所构成的三要素,铃数、铃重以及衣分等应当在棉花的高密度栽培技术上不断加以区分。针对新特的气候条件,其气候非常适合棉花的种植,但如何进一步实现棉花的高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现有的栽培技术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广与宣传。
二、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主要措施要点
1.早期播种与田间管理
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的早期播种首要的前提就是要选用合适的种子,种子的发芽率应当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而且要在播种前进行晒种两天至三天左右,并需要将药剂与种子进行搅拌。在早期播种时期的种子品种选择上,需要以抗虫棉和中棉系列为主,进一步明确种子质量,在播种过程中需要对深浅、覆土位置以及下孔对位等方面进行正确地判断。一般来说,以新疆地区的气候条件,每年的4月早期可以进行开播,持续约二十天左右。
棉花在进行早期播种后,还需要进行较为科学的田间管理,实行科学的田间管理的目的是要塑造良好的棉花幼苗株型,进一步促进壮苗的早发。在棉花栽培技术要点中,对田间管理曾经有一项较为精确地概括,就是田间管理的意义要做到:“早、全、齐、匀、壮”等,这五个字也基本囊括了田间管理的全过程。在具体栽培技术中,应当认真做到早中耕,早定苗以及早放苗,其中定苗的过程尤为重要,这关系到后期棉花的生长是否可以达到较好的状态。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技术措施有要实施上密度降高度与早封土盖洞技术,这是田间管理步骤中的关键一项。
2.化学调控与花铃期管理
因为在使用化学药剂的间隔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天,因此,如果在使用化学调控与肥水调控两项举措相结合的基础上,再通过土壤肥力与种子品种相互之间的协调灵活掌握,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植株的生长。在五次化学调控的过程中,第一次的化学调控应当在第一片真叶长出,第二次在初蕾期内,第三次可以在头一次灌水之前,第四次在第二次灌水之前,第五次需要在化学调控打顶之后,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棉珠上部的成铃数目,从而进一步增加铃重,促进棉花的早熟。
在棉花的成长周期中,花铃期管理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性时期,这也是一个产量形成最大的时期,需要的水源与肥料也非常多,在这一时期,首先要密切关注的就是产量问题,其次要认真做好防虫、防害、防脱落以及防早衰等工作,特别是防止病虫害问题。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尤其需要谨慎小心,不能滥用杀虫剂。
3.合理灌溉与科学施肥
同样的,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需要的基础性关键因素就是要灌好第一次水,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掌握不旱不灌溉以及见花灌水这两项重要的原则。并且,在灌水周期上需要坚持两次灌水间隔需要在10-15天左右,一般从灌水到停水,以新疆地区的气候条件应当在8月20日左右。不过,如果棉花长势较弱,或者早衰的棉田可以相对而言推迟停水。
合理的施肥需要推广全层施肥法,特别重视基肥与花铃肥的功效,应当把磷肥与钾肥作为基肥,而尿素总量的百分之四十也可以作为基肥。由于新疆地区隔壁地较多,因此,要把追肥方式与戈壁地加以区分。在第一次灌水之前需要施氮肥总量的20%,且对于肥力较高或者长势正常的棉田,需要第二次灌水施氮肥总量的40%,最后一次再用氮肥总量的20%,这样才能最终取得全层施肥的良好效果。
4.打顶步骤与后期管理
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的打顶原则一般要求是要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在每年的七月二十日之前要打顶结束,在结束之前要打去1片已经相对展开的大叶和顶尖,然后单株保持在8-9台果枝的标准。特别是在棉田比较早发的情况之下,要使得规定的果枝台数得到满足,就需要立刻进行打顶的工作。其密度越高,最后保留的总果枝台数就越多,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棉花产量。
在后期管理中,主要应当把握棉花栽培技术中防止旺长以及防止早衰这两项主题,防止旺长的要求是未来棉田可以较好地进行生长,在肥水方面、化控方面都需要进行控制与管理。防止早衰则是为了在灌水之前可以适当进行停水,以便有充足的时间补施尿素,这一过程一般不能晚于8月20日,同时喷施1-2次的叶面肥最为适宜。
三、浅析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总结
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需要不断地进行科学的探究与分析,在实际运用中不断总结经验,科学创新,同时针对一系列管理步骤进行量化。针对新疆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进一步推广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有利于本地区棉户进一步实现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刘汉城.闵亚鹏.浅谈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11,04:29.
[2]杨青如.彭壮瑜.印万利.刘洪林.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研究与实践[J].新疆农垦科技,2000,03:5-7.
[关键词]春花生地膜覆盖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8-0153-01
如何高效准确的使用这一技术,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春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进行阐述:一是技术前期的准备,包括土地准备,种子筛选等。二是覆膜技术的准确使用,如紧密防风等。三是后期管理,也可以说是田间管理。主要是对土地,作物,膜等进行管理,有了这一项技术并不意味着产量一定增加,同时也需要细心的照料。
1前期准备
1.1选择合适的时间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农业这个曾经的主要产业成为了一个弱势产业。但并不意味着农业不重要,相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这一产业更需要巩固和加强其基础地位,也正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因此,除了重点建设水利基础工程,开发开放农产品市场,还需要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建设现代农业!例如,像福建省厦门市的同安区,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自然气候资源十分丰富,但之前的同安区整体人均种植面积不高。因为地膜花生比一般花生在播种时间上可以提前10~15天,所以,在播种时间上可以提前到2月下旬左右。而其生育期可以延长15~20天,所以其积累的有机物比一般花生更多,这也是使用地膜技术的优点之一。
1.2选择优良的品种
无论一项什么样的技术,都缺乏不了最基本的条件,即种子本身的优良。如果是残种或是被虫咬,不经过挑选,任由劣质种子掺杂其中,可以说,再好的技术都无法保证较高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在进行地膜栽培时,对春花生应进行仔细的挑选。如直立型或半直立型的高产良种。
1.3选择适宜的土地
首先,根据春花生本身的生长环境而言,应选择那种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充足,水源充足,通风较好的地块。其次,对土地进行整理,根据各自情况,做成规范的播种畦。这种畦在宽度,长度,深度等方面都有其相对应的要求。最后,要及时对土地进行除草。
1.4选择适当的肥料
这个适当的肥料准确来说应该是足够的基肥,一般而言,在整理土地的时候,可以用优质栏肥,过磷酸钙,硫酸钾,标准氮肥等在最后一次翻耕整地之时施作基肥。
2准确覆膜
作为一项技术性强,需要一定生产条件的综合性技术,春花生地膜覆盖栽培不仅着重解决产量问题,更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技术措施之一。其主要作用就是提升地温,保护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防止肥料的流失,提高出芽率,保护花生苗的顺利出苗和生长等,最终实现产量和质量的双提高。根据播种和覆膜顺序的先后,大概有两种播种方法,一是覆膜后再播种,在播种前5天左右盖膜,等地温上升后,通过打孔器的打孔来进行播种。另一个则是在播种后再盖膜,把花生进行播种后立即盖膜。相对而言,后一种方法应用较为普遍。但不管是哪一种方法,在覆膜时都应做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地膜的作用。如地膜的除草,保温作用。并且,盖好地膜后,需要将地膜进行拉直、摆平、拉紧等一系列的处理,使得地膜紧贴畦面。同时要在播种畦的两侧开好小沟,以方便压住地膜的两边。当风大时,还应在膜面每隔2~3m就放置少量土块压住。
3后期管理
任何作物的种植都离不开长期性的,经常性的管理。作为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综合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更需要进行日常管理,也就是在覆膜以后的后期管理。具体而言:
一是查苗护膜。查苗护膜也可以说是查田护膜,其目的是一样的,即查看膜的完整性,是否可能被破坏或掀起;是否被风雨冰雹等自然或非自然的因素破坏。同时要注意苗的生长状况,及时并对其进行破膜引苗,同时用土封好破口处。
二是防治病虫害。从苗的生长阶段来看,前期主要是有茎腐病、根腐、冠腐病等,中后期则是有叶斑病,这些都有相对应的药剂进行治疗。而至于虫害,则有蚜虫,红蜘蛛等,可以用相关的药剂进行清除。另外,在实践中发现,采用地膜覆盖技术栽培的春花生可能出现脱肥和徒长的现象,具体特征则是后期脱肥、叶片基本变黄。这时,可以用磷酸二氢钾或尿素液。对于这些病虫害,可以结合清除病源,合理轮作,化学防治等措施进行防治。
三是注意除草。这里说的除草是指防止杂草滋生,及时破除板结。并且,在膜内发现杂草时,可以用土压在其膜上面,几天过后,杂草就会窒息枯死。另外,如果草比较大,则是可以用铁丝做成钩状,通过膜孔,除掉杂草。
四是适时施肥。在花生进入壮实饱果的时候,一般是在7月中旬以后的20天左右。可以用磷酸二氢钾或过酸钙澄清液喷洒在花生叶上。还可以对生长瘦弱的植株喷洒尿素和过酸钙混合液。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同安区的农业从传统农业发展进入到现代农业,逐步利用起各种新技术,建设各种基础设施,使得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种植产量逐步提高,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因此,充分了解地膜覆盖栽培等科学技术,深入了解其技术要点和应注意的事项,对各地的农业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才宽,邹彬.春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重庆.重庆市农业科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