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整理2篇)

时间: 2025-10-01 栏目:办公范文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篇1

关键词:海洋生态文明;海洋经济;海洋强国

作为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广阔的海洋国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对海洋的开发和保护并不十分充分,海洋经济发展依旧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十报告着重强调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这不但表明了海洋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同时也表明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海洋经济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因此,积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当前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海洋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当前,学术界对于海洋生态文明内涵的认识尚不统一。其中,基于对其价值导向的考量,有学者认为海洋生态文明是以人海和谐相处为主题,以科学开发为重点,以增强海洋意识为导向,以保护海洋环境为支撑,以科技和管理创新为驱动,全面改善人类海洋开发利用观念、方式的一种文明形态。基于对其内容体系的思考,有学者认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是实现人、海和谐共生,推动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并认为其主要包括意识、行为、道德、制度、产业五个层面的内容。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究视角,也有学者认为海洋生态文明实际上指的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来维持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以自然的客观规律为基础,所建立的一种保障人、海关系健康发展的文明形态。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海洋生态文明实际上涵盖了一套十分丰富的理论内容,它既非一味地强调海洋开发,也非单纯地强调海洋保护,它最终寻求的是一种“人与海”协同发展,“经济与环境”双重并重的最佳平衡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它既有利于人类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无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长久稳定,并能使二者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因此,海洋生态文明实际上指的是人类在保障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状态下,对其资源、空间进行科学开发利用,从而推动海洋经济的循环发展,实现人海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形态,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则包括与海洋相关的意识、环境、产业和管理机制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1、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落后

我国早在古代就已提出“顺应自然”的生态价值观,但在传统生态意识中却极少强调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虽然,近年来“维护海洋生态稳定”的呼声开始在国内有所增强,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当前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较为落后的现状。首先,传统海洋意识中海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落后观念仍根深蒂固,以“利本位”为主导的对海洋资源的疯狂开发和捕捞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其次,海洋环境保护的群体意识并未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上升到应有的水平,“置身事外”的心理依旧使内陆居民对于内陆污染源通过河流污染海洋的现象熟视无睹。最后,公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长久以来对于海洋生态的漠视和无知,使得大多数公民既缺乏与海洋生态破坏者作斗争的勇气,又缺乏参与建设的热情。

2、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我国海洋环境质量尤其是近海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据《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我国,不仅海水富营养化,海洋生物物种锐减,海洋生态失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同时部分近岸海岛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纵观发达国家的海洋经济发展史,发展初期也往往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而我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客观规律和基本国情的主导下,这一现象则显得更为严重。对其污染来源进行分析,内陆地区产生的工业废水、农业污水以及生活垃圾,临港工业、海滨旅游业等沿海产业集群产生的废水、废物,海上石油、天然气开发以及化工物品运输所造成的泄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海洋污染的三大主要源头。

3、海洋资源开发不合理

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这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然而,随着对各项海洋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我国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一方面,资源过度开发问题严重,在我国长达1.84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当中,已有超过一半的海岸线已成为人工岸,已严重威胁到了海岸生态链的稳定,同时对渔业资源的过度开采也同样致使海洋物种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大力发展填海造陆等海上工程来扩展海洋发展空间的做法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特定海域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往往造成生态的恶性循环发展。此外,海洋产业结构单一,布局不均衡,也造成特色海域的优势难以发挥,致使海洋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4、海洋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海洋事业起步较晚,管理制度中也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尽管我国部分海洋法律已经对海洋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作出了规定,但是由于立法主体混乱,立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往往致使我国的海洋法令难以维持系统性和连贯性。其次,管理部门权限划分不明确。由于权责不清,不但降低了部门联合执法的行政效率,同时也使得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再次,缺乏相应的应急机制。惯性思维下的海洋管理,往往更习惯于对传统海洋事务的处理,而一旦发生诸如海上漏油等突发事件时,则往往表现乏力。最后,尚未形成有效的追责机制。由于相关处罚规定并不明确,管理部门在对破坏海洋生态的行为进行界定和处理时,往往缺少相应的追责机制作为保障。

三、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不但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现实实践,同时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属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范畴[8]。因此,在对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探究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其长期性和艰巨性,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

1、强化宣传引导力度,全面提升生态意识水平

充分发挥“意识先行”的积极作用,面向全社会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宣传力度,争取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公民海洋生态意识落后的现状。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形式积极宣传“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的中心思想,使公民从心理上充分意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我国市场经济的带动作用,通过公开竞标、广告招商等方式将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外包”给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打破传统地域限制造成的公民对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置身事外”的消极局面,使得内陆地区的居民能够在积极参与建设的同时共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2、引入科学有序的环保机制,综合治理海洋环境污染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中片面注重经济效益的惯性思维,不断强化海洋生态污染治理。建立河海污染防治一体化机制,在内陆重点流域加强环境监控,严格控制化工废弃物的排放总量,对于不符标准的排污企业应及时予以警告。改变传统“重陆轻海”的思维定式,对陆地工业废水、农业污水以及生活垃圾进行科学处理,避免陆地污染源对海洋环境造成间接破坏。建设海上生态保护示范区,及时处理海洋突发性污染事件,对特定海域生态环境进行重点保护。始终坚持走“科技兴海”之路,积极进行科技创新,研发新式防污治污设备,不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预报系统。

3、增强科学开发能力,统筹规划空间产业布局

改变传统海洋经济粗放式发展模式,依据“五个用海”的总体要求,对海洋功能区域进行科学划分,不断提升综合开发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逐步淘汰原有的污染重,产业效益不高的海洋产业,加大对海洋生物医药、矿产开发、绿色能源利用等新兴产业的投入。合理规划沿海地区发展,避免开发项目对同一地区过度与重复的开发,充分利用我国海岸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沿海地区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高效能海洋经济产业链条。科学统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针对不同海域的资源状况,采取集中与适度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科学开发海岸线资源、海岛旅游资源以及海洋渔业资源,避免无序开发和恶性开发。

4、完善海洋法律体系,创新海洋管理机制

树立“依法治海”的法治意识,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划分部门权限,积极加强海洋管理创新。明确立法主体,加强立法交流,从多个层面入手制定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法律,确保其系统性和连贯性。创新部门管理机制,明确部门权限,加强各主管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积极开展多部门、跨区域的海上联合执法。健全海上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强化工作人员专业训练,完善环境监管配套设施,提升对突发性海洋事件的处理能力。明确海洋生态破坏的追责机制,加大处罚力度,严厉打击恶性破坏海洋生态的行为,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根本上保障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

参考文献

[1]曹英志: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J].生态经济,2016(1).

[2]杜强:推进福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

[3]俞树彪:舟山群岛新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J].未来与发展,2012(1).

[4]陈建华: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4).

[5]马彩华、赵志远、游奎:略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公众参与[J].中国软科学,2010(S1).

[6]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EB/OL].

[7]罗新颖: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J].发展研究,2015(4).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篇2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海洋主导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7)02-0007-06

Thecurrentsituation,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thedevelopment

ofDalian’smarineindustry

WANGAi-xiang1,BAIYuan-yuan2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Qingdao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Qingdao266061,China;

2.ManagementSchool,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266100,China)

Abstract:DalianisanimportantportcityintheCircum-BohaiSeaRegion.MarineindustryinDalianhasbeenaffectedbythedevelopmentcompetitivenessofcoastalregionsanditsweakencompetitiveinthetraditionalsuperiorindustries;therefore,itisurgenttoexplorenewideasfortheindustrialdevelopment.BasedonthecurrentsituationandtheconfrontingproblemsofDalian’sleadingindustries,suchasmarinefishery,marineshippingindustry,marinetransportationindustryandcoastaltourismindustry,thepotentialofmarineindustrydevelopmentofDaliancanbeeffectivelyputtogooduseaslongasitcombinestheadvantagesofitsmarineindustry,formulatesoundpolicyforthedevelopmentofmarineindustry,optimizethestructureofmarineindustry,andstrengthenthecross-regionalcooperation.

Keywords:marineeconomy;marineindustry;emergingmarineindustry;marineleadingindustry

一、引言

大B市地处辽东半岛南侧,南邻黄海与渤海,北依东三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的重要出海口,东北亚地区经济的重要连接点。全市海岸线长1900余公里,可管辖海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1],约占辽宁省管辖海域面积的80%[2]。其岛屿众多,气候宜人,海洋产业种类齐全。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是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36.9%。大连市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理应为环渤海地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2014年大连市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2773.7亿元,占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12.5%,占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4.6%[3]。发展大连市海洋经济,对振兴东北经济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孙才志等对环渤海地区产业布局进行了分析,对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进行了综合指数评价,认为大连市在资源禀赋基础及社会结构基础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生态环境基础及科技智力基础方面发展不足[4]。覃雄合等对环渤海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测度,认为大连市可持续发展度处于中度可持续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是制约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5]。乔翔对大连市海洋经济进行了分析,认为大连市海洋经济在经济价值补偿、社会价值补偿、自然价值补偿、海洋经济增殖方面存在压力,并提出了对策思考[6]。郑德凤等建立了海岸带生态足迹模型,设立了海洋生态压力指数,从海洋生态压力方面对大连市海洋经济进行了分析,认为大连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7]。李飞认为,大连市海洋经济面临的机遇主要有海洋产业基础坚实、外部环境推动、国家政策支持等[8]。

狄乾斌等通过对大连市1998―2007年海洋产业结构的分析,认为各类海洋产业产值按比重大小排前5位的为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9]。宋欣茹对大连市港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以及海洋产业结构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大连市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年的27.3:17.5:55.2演化成为2009年的26.0:19.7:54.3[10]。林原认为,大连市未来具有发展前景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与高技术船舶业、海洋风能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高端服务业、滨海旅游业[11]。包特力根白乙论述了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历史,将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恢复发展阶段、传统产业鼎盛发展阶段、多元格局发展阶段和陆海经济互动阶段,并分析了1998―2010年三次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化,认为大连市海洋产业结构由“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型,并向“倒三角型”结构优化[12]。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选取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四个海洋主导产业对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

二、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渔业经济总量平稳上升

大连市渔业资源丰富,渔港众多。海水养殖、海水捕捞产业在环渤海地区占有较大比重,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大连市渔业经济总量平稳增长,2008―2014年渔业经济总产值年增长率为15.1%,渔业产值年增长率为13.8%。2014年大连市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893.1亿元,占大连海洋经济总值的32.3%,占辽宁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的56.7%,较2013年增加6.6%,渔业产值442.1亿元,较2013年增加6.5%(见图1)。2014年水产品产量237.5万吨,占辽宁省水产品总量的46%,海洋捕捞产量77.7万吨,其中近海捕捞66.4万

(二)滨海旅游业区域特色凸显

大连市地理位置优越,海岸线长,有170多个岛屿,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是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被誉为“北方明珠”“浪漫之都”。大连市滨海旅游特色显著,东部以金石滩、老虎滩海洋公园、黄金海岸等海岸沿途观光为特色,西部以海岸海水浴场、温泉等休闲度假为特色,西南以旅顺抗战历史纪念为特色,东南以长海各大海岛旅游为特色。2015年,大连市旅游经济收入1008.7亿元,占辽宁省旅游总收入的27.1%,较2014年增长12.8%;全年接待海外过夜游客人数98.5万人次,较2014年增长2%,创外汇收入5.16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2.1%;接待国内游客6828.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977.2亿元,较2014年增长13.2%[14]。“十三五”期间,大连市逐步健全旅游产品体系,坚持“1+3”发展模式,即优先发展滨海旅游产品,将其作为建设东北亚国际滨海休闲旅游城市的核心产品,形成“海岛-海岸-海港”的滨海旅游结构。2016年,大连市与丹东市依托丹大快铁,联手打造“北黄海旅游新干线”,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发展。

(三)港口运输业出现波动

大连市港口资源丰富,有港口30多个,是中国北部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东北地区连接国内外的最大出海口。虽然大连市港口吞吐量每年在增加,但是环比增长速度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见图2)。2015年,大连市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15亿吨,占辽宁省全省的39.6%,较2014年下降2%;外贸吞吐量1.3亿吨,较2014年增加3.9%;集装箱吞吐量944.9万标箱,占辽宁省全省的51.4%,较2014年下降6.7%。2015年,大连市拥有海运航线111条,其中外贸航线86条,内贸航线25条;开通航线188条,覆盖13个国家,109个国内外城市,与2014年基本持平。

(四)船舶工业集群效应初步形成

大连市是我国重要的船舶工业制造基地,造船历史逾百年,拥有国内先进的船舶设计技术。2014年大连船舶重工集F有限公司位居大连市出口100强企业第2。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大连湾、旅顺以及长兴岛三大造船基地集群效应初步凸显。2014年,大连市船舶拥有量26713艘,总吨位42万总吨,功率79.8万千瓦;投资民用钢制船舶产量107.8万载重吨,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85.5亿元,金属船舶制造15.63亿元,船用配套装备制造45.5亿元,船舶改造与拆除8.2亿元,娱乐船与运动船制造16.2亿元;船舶出口18亿美元,机动船出口265艘,较2013年增加3.1%,净船重量766.7万吨位,较2013年增加2.6%,总功率114.9万千瓦,较2013年增加2.6%[15]。

三、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优势海洋产业竞争力减弱,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缓慢

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是大连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大连市传统海洋产业不断受到挤压。以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船舶工业为例。滨海旅游业方面,厦门市以打造高端旅游产品诸如邮轮、游艇为特色,不断扩大旅游市场;青岛市以独特历史、人文为特色,消费市场庞大。除此之外,三亚、烟台、威海、天津等城市的滨海旅游业都各有特色,发展迅速。由于滨海旅游产品具有较强的替代性,大连市的滨海旅游业发展受到国内同类城市竞争的挑战。

大连市虽然渔业资源丰富,但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连市海洋捕捞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近海捕捞规模过大,造成渔业资源衰退,部分捕捞品种濒临灭绝,传统作业渔场急剧缩小,一些渔场已经形不成渔汛。其次,由于相关单位积极性不高,项目审批程序繁琐,致使建设工作无法及时展开,导致渔业基础设施薄弱,规模能力不足,公共安全基础能力难以保证。大连市受渔船落后、核心技术掌握不够、船员素质低等因素制约,相比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的沿海发达城市,远洋渔业发展有待提高。再次,环渤海海域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质富营养化、赤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大连市水产品养殖品种主要以贝类和藻类为主,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使水产品总产量和质量双双下降,给大连市海水养殖渔业带来巨大损失。

船舶工业方面,2014年,上海外高桥有限公司、江苏扬子江船业(控股)有限公司、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和青岛北海船舶重工位居全国新承接船舶订单前4,加之世界造船业市场订单的持续下降,大连市船舶工业传统优势逐渐减弱[16]。青岛市、上海市拥有发达的海洋科技资源,众多的涉海科研机构,涉海科研投入全国领先,青岛市已形成高新区、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核心区三大海洋产业基地[17],为青岛市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大连市虽然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方面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但相比青岛市,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上海市远超大连。大连市作为国内老牌的船舶工业基地,拥有较好的海工装备制造基础,尤其是可以依托腹地纵深的沈阳和鞍山等全国著名的装备制造基地,具备了打造全国一流的海工装备基地的基础。但是,除船舶工业外,在其他海工装备制造领域,大连市的知名度并不高。虽然大连市拥有我国较为发达的海洋科技支撑,海工装备制造业是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人才为一体,但是大连市在海工装备制造领域的设计能力不足,缺乏海洋科技人才队伍的支撑与对核心技术的掌握。

(二)海洋主导产业资源依赖严重,产业结构升级面临压力

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多样化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从海洋产业比重来看,2007年大连市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比重为33:30:27:9[9],大连市四大海洋主导产业占据主要产业比重超过99%。由此看出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种失衡状态。从产业结构来看,大连市海洋产业第一产业比重过大,近些年虽然海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升,但是总体来看,大连市海洋产业还是以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三大传统海洋产业为主,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业等新兴海洋产业比重很低,l育迟缓。“十三五”时期,大连市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巨大的压力。

(四)港口运输市场被分割,滨海旅游功能亟待完善

长期以来,大连市一直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港口运输是大连市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近些年来,随着周边营口港与丹东港的发展,尤其是营口港的港口货物吞量及集装箱吞吐量的迅猛发展,对大连港的挤压效应不断增大,大连港的腹地箱底资源被分割,大连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比较优势正在被削弱,影响到了大连市港口运输业的稳定发展;大连港的主要经济腹地是我国东北地区,由于东北三省经济不景气,市场规模小,出口能力有限,对大连港的助推作用明显减弱。

滨海旅游业是大连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但是相比青岛、厦门等国内滨海旅游城市,大连市的旅游景点较少。虽然大连市海岛资源丰富,但在海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面相对滞后,特色海岛资源开发不足。全市的旅游周期较短,季节性明显,旅游最佳时期集中于夏季,淡季长,旺季短,旅游产品单一,游客数量不足,停留时间短,旅游收入较少,加之近海海域污染严重,致使大连市滨海旅游业的优势逐渐减弱。大连市虽被誉为“北方明珠”,定位于“国际旅游大都市”,但是相比香港、上海等发达旅游城市,除了旅游功能不完善外,在城市开放程度、城市文化底蕴、对国内外先进文化吸收等方面均相对落后。

(五)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区域间竞争不断增强

世界各国包括我国许多沿海城市都十分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纷纷制定了各种鼓励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在海洋科技、海洋治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海洋经济竞争力不断提升。例如美国制定了《世纪海洋蓝图》,日本制定了《海洋基本计划》《第二期海洋基本计划》等[18],确立本国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规划;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青岛市“西海岸经济新区”等重大国家战略项目的获批及落实,增强了地区海洋经济竞争力。

从大连市与青岛市的对比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大连市的总体经济状况都好于青岛市,在开发区建设和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也优于青岛市。但是近些年,大连市和青岛市的差距逐渐拉开。在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方面,青岛市已经反超大连市,2016年青岛市成为全国第12个万亿城市,大连市仅为8150亿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青岛市较早地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例如电子家电产业),工业名牌产品也远多于大连市。2.青岛市县域经济比较发达(包括整个山东地区),这主要得益于实施“全域统筹”发展战略,即墨、胶州、平度、莱西都进入了全国百强县之列。3.随着青岛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城阳区、即墨市的快速崛起,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等重大战略的实施,青岛开发区与大连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消除。

(六)海洋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增大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2014年大连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40150.3万吨,仅次于上海;直排入海27086.4万吨,居全国首位[16]。相比上海、深圳、宁波等港口城市,大连市在港口基础设施、海洋污染治理方面投入不足,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环境污染矛盾日益突出,海洋环境治理亟待加强。大连市船舶工业和港口运输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比重较大,由于大连长兴岛、甘井子区等地的不断开发,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产生的污染物直排入海,不少海域如大连湾、营城子、庄河新港、普兰店湾等附近海域中的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污染物严重超标。每年环境污染导致的生态灾害对大连渔业经济产值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到大连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依托黄、渤海地区,大连市海域面积较大,深水岸线长近300公里,海洋资源丰富,养殖空间大。大连市东部海域海水交换能力强,适宜推广海洋牧场,实现渔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近些年,大连市依托丰富的海岛资源,借鉴国内外海洋牧场成功经验,发挥獐子岛、长海海洋牧场示范作用。在近浅海养殖基础上,离岸深水养殖业发展迅速,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另外,大连市拥有众多天然优良港湾,适宜海洋生物资源生长,可以引进适宜大连水域的国外海水养殖新品种,如鲍鱼、刺参等。

海工装备制造业是我国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制造。大连市船舶工业制造基础深厚,拥有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产业发展环境优越。近些年,世界船舶制造业市场不容乐观,面临产能过剩困境。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十三五”时期大连船舶工业实现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今后,大连市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要注意向腹地纵向延伸,加强跨地区产业合作,搞好地域技术协作,加强自主研发、自主设计核心配件,依托沈阳、鞍山等装备制造业基础较好的城市,打造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以新型集装箱船、大型钻井平台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型海工装备为主,共同建立国内一流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将大连市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海工装备基地。

大连市在沙滩浴场、近海、海岛、城区旅游方面可挖掘的潜力很大,潜在竞争力很强。目前,全市旅游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根据2016年中科院公布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大连排第4位。今后大连市滨海旅游业应以度假旅游为主要发展目标,合理规划旅游开发项目,制止无规划盲目式的旅游开发。开发新的反季节性旅游产品,缓解淡旺季旅游反差。加强游轮、游艇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海底、海上观光项目,涉海体育,邮轮、游艇旅游。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加大文化事业投资,打好旅顺历史文化牌、口岸优势牌。完善剧院、主题公园、广场、特色美食、教堂、主题旅店、星级酒店、会展、节庆旅游设施建设,办好国内、国际主流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大连市岛屿众多,沿岸潮汐能充足,滩涂辽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洋科学技术有一定的积累,资本条件充裕。另外,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大连市起步较早,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大连市在海洋新兴产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如海洋能源开发产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食品加工业与海洋药物产业、港口物流、海洋风能等领域。大连市应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进行海洋产业布局,特别是要完善大连长山群岛、长兴岛以及黄海海域的海洋产业布局,尽快形成新的海洋主导产业体系,加快全市海洋经济发展步伐。

五、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策略选择

(一)做好海洋产业发展划,协调三次产业发展

从海洋三次产业发展序列看,今后大连市海洋发展的策略选择是:一要优化提升海洋第三产业。从产值比重看,今后一个时期,大连市的海洋产业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为主要支撑。在巩固提升传统海洋服务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如涉海金融保险、涉海法律服务、海洋科技教育、海洋信息服务等。二要大力发展海洋第二产业。以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为主攻方向,努力寻找海洋第二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寻求海洋制造业的新突破。三要努力拓展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的战略空间。控制近海养殖规模,通过建设海洋牧场,发展离岸深水养殖,壮大海洋食品加工,发展远洋渔业等,努力提高海洋第一产业的技术含量。“十三五”期间,大连市发展海洋产业应以科技创新和环保低碳为主要理念,精准施策,严把项目用海准入关,提高用海生态门槛和产业准入门槛,整体推进海洋三次产业发展,促进全市海洋产业逐步向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过渡。

(二)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

大连经济一直是一种典型的“腹地经济”模式,作为东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重要出海口,大连经济与东北地区经济息息相关。因此,任何时候大连市都要重视依托东三省腹地经济,重视跨区域经济合作。对此,在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以及海工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领域,应努力加强跨地区经济合作。大连市是一个港口贸易城市,开放程度比较高,有百年以上的开放历史,同时大连市经济也是一种开放型经济模式。“十三五”期间,大连市要进一步巩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深化对外开放,努力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深化对外开放,要突出观念意识和商业规则意识,强化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主动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接轨。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要积极利用外资,尤其要大力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以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着力打造“环黄渤海蓝色经济带”,加快推进大连湾、大小窑湾、金州湾、普兰店湾四大海湾海洋经济圈发展,依托现有的城市产业基础,努力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如船舶和海洋工程设备制造、临港产业集群等,尽快形成产业国际竞争力。面对激烈的国内港口竞争,大连市港口转型升级应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要求,增强大连市港口竞争力,提高港口产业的经济效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东三省、华北地区的经济严重下滑,而深圳、杭州、重庆乃至青岛等城市经济表现不俗,主要原因是上述城市较早实现了产业转型尤其是服务业转型,特别注重超前进行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逐步打造出了国内一流且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近年来,通过持续的努力,大连市正在形成以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为主体的服务产业集群,并依托口岸经济,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实施“海洋+”战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加快建设大连市蓝色优势产业集群。

(四)注重海洋资源科学开发,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大连市应十分注重海洋生态保护,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规划一、二、三产业。应注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稀缺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力度,逐步加大对污染治理项目的投入,科学合理开发海岸带资源、海岛资源、滩涂资源;加强海域监管力度,不断完善海水质量检测体系、污染物入海排放量达标指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海洋环境监管方面的地方法律;扩大海洋生态红线制度范围,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海洋生态受益补偿力度,完善环境污染赔偿机制。应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合理开发海岛资源,保护好海洋生物资源;明确管理主体,防止管理重叠以及管理盲区,避免资源过度使用或浪费;推进无居民海岛、海岸、沙滩、滩涂、海岸线、重点污染海域修复工程建设;统筹兼顾长山列岛渔港群、北黄海岸渔港群和东渤海沿岸渔港群,实现全市海岸线渔港均匀分布;加强基础服务功能建设,为渔船提供安全回港避风、停泊休整等良好服务,提高渔港防灾减灾能力。

(五)夯实海洋科技基础,营造利于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现代城市竞争本质上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目前,大连市海洋科技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拥有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海洋局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等海洋科研院校。但与青岛、天津和上海等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海洋科技支撑力较弱。大连市应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引进海洋科研院所,诸如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技术等的研发单位,努力提升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力。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为此,大连市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口岸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对海水养殖业、远洋渔业、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等产业的补贴力度。推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搭建好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参考文献]

狄乾斌,王小娟,刘东元.金融危机对大连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9):91-95.

张耀光,刘锴,刘桂春,等.基于定量分析的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的时空差异[J].资源科学,2011(5):863-870.

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2016-03-16)[2017-02-10].http:///gongbao/nrjingji/nr2015/.

孙才志,杨羽E,邹玮.海洋经济调整优化背景下的环渤海海洋产业布局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10):83-95.

覃雄合,孙才志,王泽宇.代谢循环视角下的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测度[J].资源科学,2014(12):2647-2656.

乔翔.大连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思考[J].辽宁经济,2011(7):76-79.

郑德凤,臧正,苏琳.大连市海洋生态压力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1):94-98.

李飞.统筹资源突出特色推进大连海洋经济科学发展[J].大B干部学刊,2012(3):47-49.

狄乾斌,王小娟.大连市海洋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10):887-891.

宋欣茹.大连海洋产业发展分析及结构优化升级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11):112-116.

林原.浅谈大连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思路[J].辽宁经济,2012(1):79-83.

包特力根白乙.大连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历程、产业结构和推进方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11-415.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15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2015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3-25)[2017-03-12].http:///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52&id=11193.

2015大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2015中国海洋年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2025年度三农人物盛典优秀心得体会(10篇)
  • 下一篇:校本课程研究报告(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