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范例(3篇)

时间: 2025-10-04 栏目:办公范文

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范文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及多文化共同交织所组成的国家,各民族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构成要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广西隆林苗族素来有魅力民族之称,其本民族固有的苗族服饰更成为原始生态下的符号,与中华文化渊源极深。本文将重点研究百色隆林苗族服饰中的图案,分析其与中华文化渊源之间的关系,便于今后众人了解百色隆林苗族服饰图案和学习民族文化。

【关键词】百色隆林;苗族服饰;图案;中华文化

“人靠衣装马靠鞍”是我国自古以来对着装重视的体现,服装文化伴随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百色隆林位于我国广西境内,隆林是多民族聚居区,全县有苗、壮、仡佬、汉等民族,其中苗族十分看重民族文化和礼节,拥有极为浓厚的民族热情,无论是民族服装还是民族节日、少数民族地区旅游,隆林苗族的民族风情都首屈一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十分重视信仰,而图案或图腾是其信仰的集中体现,多数是通过刺青、动物或服饰体现出来。基于隆林苗族实际发展特点,本文将重点以隆林苗族服饰图案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化渊源进行研究。

一、隆林苗族服饰图案概述

从历史上看,苗族伴随社会变革等多种原因,进行了多次的迁移,也使其民族服饰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的苗族所处地域文化和影响因素都不同,服饰图案类型也会有所不同。隆林苗族服饰图案是其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隆林苗族被众人称为“花一样的民族”,充分说明苗族服饰穿戴的讲究和多样。百色隆林共计有六支苗族分支,其服饰和图案保留相当完好,隆林苗族服饰大致可分为六种:素苗服饰、清水苗服饰、红头苗服饰、白苗服饰、偏苗服饰、花苗服饰,其中女性服装形态各异,男性则大体相同。伴随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在隆林我们已经很少能看到苗族人民身着本民族服装,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在于人们对服装的认知程度有所改变;另一方面,苗族服装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费用。基于种种因素,隆林苗族服饰制作工艺可能会失传。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百色隆林苗族服饰图案与中国文化渊源的研究,从而推动苗族服装的完善和发展,进而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和完整性。

二、隆林苗族服饰图案与中华文化渊源

对于隆林苗族服饰图案与中华文化渊源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针织技术;二是蜡染技术;三是服装款型的结构。

首先,针织技术并不是苗族特有的文化产物,而是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下得到的民族产物,和其他民族针织技术相比苗族服装更加注重使用麻、布、棉作为材料进行针织,即苗族人民常说的“苗锦”。从苗族妇女的“苗锦”针织技术可以看出其细心的编织和创新理念,内容既包含了我国的大江大河,也有历史人物;既有花鸟鱼虫,也有自然风光。另外,在环境作用下,隆林苗族妇女还会创造出属于其民族地域发展特色的新图案。

其次,在针织技术基础上,苗族人民的蜡染技术也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渊源,蜡染技术发展到现代,依然保留其原始的传统蜡染工艺,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苗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的服装蜡染方式,并在苗族中广泛流传,拥有极为浓厚的历史文化,在人民追求现代健康生活、绿色生活下,苗族的蜡染基础以其精细的工艺、绿色环保的制作方式,深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蜡染中由于涉及条纹走向,因此在设计中会将蜡染原料深入纹理之中而不影响服饰其他地方的布局,其技术手法高超依然被现代的服装设计者所惊叹。

最后,服装款型的结构设计。多样化的苗族服装不仅依靠条纹组成,也会依靠不同布料的服装上的拼接,图形呈现出其他的效果。苗族服饰中形状最特别之处在于上衣的前面留有两条长长的“燕尾”,通过“燕尾”可以使着装上衣置于裙内还是外部,不同的燕尾装饰也会起到良好的美化作用,而且也可以适当调节衣服的胖瘦,让人深感舒适。此外,百色隆林的苗族服装依然富有中国原始韵味,如在参加盛宴、比赛、民族节日中,部分男性的服装图案整体均呈现大型几何图案的布料结合,显得厚重的同时,更体现出男子的阳刚威武之感。

三、苗族衣饰纹样

纹样即纹饰,是按照一定的图案结构规律,经过抽象、变化等方法而进行规则化和定型的图形。服饰的纹样是由点、线、面组成的花纹和图形。苗族服饰在人们看来是“穿在身上的史书”,之所以说是史书,在于苗族的服饰是伴随着地域改变而进行发展变化的,其拥有一定的变化性。从苗族服饰图案看,有以历史时间为代表的人物、事件图案,也有山川大海、日月草木的图案,都是勤劳的苗族人民通过针织、刺绣、蜡染等传统民族技艺在服装上表现出来,苗族服装图案是几百年来苗族祖先刚强性格的体现,是历史发展的记录,更体现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民族文化的保留与追求。从发展上看,我国少数民族更看重宗族文化,因此,生育繁衍对苗族人民的意义非常重要,在服装的图案、针织手艺、蜡染技术上体现出苗族人民对传承的发展,恰恰也体现了我国文化的渊源,即对宗族、血缘观念的重视。尽管传统文化通过在服饰图案上进行体现,但苗族人民的表现手法则较为隐晦,其服饰图案表现,既体现民族发展、血缘宗族、生育繁衍的重要性,又有包含了中华民族固有的含蓄之美。以蝴蝶为图案的服饰特点几乎可以从百色隆林苗族的众多地方体现,也是百色隆林苗族服饰图案与中国文化渊源的主要基点。

以《苗族古歌》为例,其中对于蝴蝶在苗族人民心中地位就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即蝴蝶作为一种动物,其繁殖能力和生育能力都要明显高于其他动物,因此,蝴蝶受到苗族人民的喜爱,苗族妇女在进行图案描绘中也会将蝴蝶、鸟类与其他图案进行结合,通过变化的针织技法来体现不同的服饰特点。《苗族古歌》中讲到鹡宇鸟替蝴蝶孵12个蛋,苗族对它的崇拜不言而喻,如苗服中多有“鸟啄石榴”“鸟占牡丹”等图案寓意多得子孙。龙也是苗族的图腾,除了寓意它能驱雾降雨给人们带来吉祥、安康之外,龙还代表女性生殖器官,象征人类生命之门,因此产生持久不衰的生殖崇拜。苗族妇女根据自己对龙的认识,绣出了许多组合的龙纹,如“鸟龙”“鱼龙”等图案,象征一种雌雄生殖器,表示生命之延续。苗族人对牛的崇拜达到了圣神化的程度,他们希望男性生殖器像牛角一样强劲有力。由此也可以看出苗族服饰图案与中国文化渊源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对于苗族服饰的“美”众人皆知,其丰富的花纹、图样造就了多样的苗族文化,同时也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美”的代表,苗族服装并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图腾以动物化身为具体形态,而是将不同形态的花纹交织在一起,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图案,加上这种图案通过苗族妇女的手工完成,更能体现出我国传统妇女的勤劳,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武鹏冲.苗族服饰文化研究综述[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2]赵果.从符号学角度解读苗族服饰图案[J].山东纺织经济,2009(9).

[3]赵晶.湘西少数民族几何抽象图案中美学寓意[J].纺织学报,2011(3).

[4]白瑞荣.贵州苗族服饰图案在旅游工艺品包装设计中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3(11).

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土家族;服饰文化;时尚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越来越注重需求的发展,在服饰方面,越来越重视时尚化的需求。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我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服饰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铺垫作用,因此,必须要重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土家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而在时代变革带动需求转变的时代背景下,为了促进土家族服饰长期发展并满足社会需求,就必须具有时尚化的标志,在原本土家族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加上时尚的元素,保证土家族服饰顺应社会发展而发展。

一、土家族服饰的特点

土家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个,拥有丰富且悠久的文化历史,位于和我国湖南省、湖北省、重庆市、贵州省相连的武陵地区,其服饰文化的发展具有浓厚的土家族特色,比如: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同时服饰文化的发展也是区别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土家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土家族服饰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即:土家族服饰文化具有寓意性。由于土家族人们生活一般以农耕为主,所以他们服饰上面所绣的事物基本与日常生活相关,比如:鸟类、花朵等,同时土家族服饰又以节俭为原则,因此,他们的服饰通常带有生活的寓意和祈求;土家族服饰具有艺术特色。土家族服饰的结构、色彩、设计和其他民族服饰不同,土家族人们喜爱简单且宽松的服装,并且一般由手工制作,带有土家族风情和思想。

二、土家族服饰时尚化

时尚(fashion)是现阶段最流行的词语,代表着一种具有时代特色和品味的文化形式,也就是追求某一段时间内流行的事物,服饰时尚化即服饰文化的发展,带有流行的元素,体现着人们的个性和选择,是服饰文化长期发展的必要保障。土家族服饰具有独特的土家族文化和特点,使其时尚化发展,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土家族服饰款式时尚化发展

款式是服饰选择的一个主要因素,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偏好。土家族服饰的款式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土家族服饰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服饰的结构款式通常以俭朴实用为主,喜爱宽松且结构简单类服饰,但是很注重细节的设计,喜欢穿宽松、衣短裤短、袖口和裤管肥大类服装。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边衣领会绣上花纹,绣工精彩,色彩艳丽,这就是土家族传统服饰的款式类型。促使土家族服饰款式时尚化发展,就是将现阶段的设计理念和流行元素添加在其中,更好的满足社会大众多元化的需求,同时促进土家族服饰顺应时展。比如:“T”型轮廓发的服饰类型,在土家族服饰元素的基础上加入时代元素进行设计,满足社会需求。

2.土家族服饰色彩时尚化发展

色彩是土家族服饰发展关键的元素,土家族人普遍喜爱红色,所以他们的服装上红色是不可或缺的颜色,而红色也是中华民族的颜色,比如:红色的中国结、红色的喜字、红色的福字等,红色体现着祥和的意思,因此,对土家族服饰色彩进行时尚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化服饰设计有非常多的颜色结构设计,将流行的色彩元素和设计应用在土家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发展中,可以促使土家族服饰更具现代特色的发展。

3.土家族服饰文化时尚化发展

服饰文化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思想,土家族服饰文化是经历历史的积淀和人类智慧才发展起来的服饰文化,对于土家族服饰独特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维和需求逐渐发生变化,时代在变革,如果土家族服饰文化还一成不变就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和发展,因此,土家族服饰文化也需要时尚化发展,将时代流行的理念加入传统服饰文化观念中,丰富传统服饰文化的结构,促进土家族服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土家族服饰时尚化的发展。土家族服饰是我国服饰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为了迎合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必须要对土家族服饰进行时尚化发展和设计,才能更好的完善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促进我国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丽.民族服饰元素的时装设计应用――及西南地区土家族服饰个案[D].西南大学,2010.

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范文篇3

关键词:服饰造型;民族音乐教学改革;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66-02

民族音乐作品的编创及演出是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民族音乐作品的实质是以民族民间音乐理论为基础,结合地方文化背景编创而成的表演艺术。表演者根据剧目的内容将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肢体语言、服饰造型等进行的外在呈现,也是创新教育艺术实践核心理念的组成部分。

民族音乐剧目中的舞美服饰是艺术实践教学中涉及到的重要教具,其选择、应用、研究不仅应从学理的视角进行民族音乐文化思想上的升华,更应结合民众娱乐语境以及认知心理规律进行实质性探索。因此,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剧目的服饰,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借助他山之石并结合传统戏剧服饰的造型方法和应用规律尤为重要。

一、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服饰语境分析

传统民族音乐包括民歌、民间舞蹈、曲艺、戏曲等类型,传统音乐作品的表演者和组织者主要是演艺团体和相关文化部门。以高校民间音乐教学研究体系来分析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服饰发展更符合艺术文化发展赓续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例如,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编创演绎涉及到舞蹈的表演,而舞蹈被称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能够生动地展现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人文环境、民族服饰等历史变迁的轨迹[1]。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研究的历史脉络清晰,民族音乐作品的覆盖面广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从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入普通高校素质教育课堂的方式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着实重要。以舞蹈服饰造型作为研究对象,可在完善传统民间音乐教学系统的历程中,更多还原服饰的历史造型风格。

高校音乐教学,尤其是地方性院校的音乐理论教学中融入地方民间音乐的实践表演,其演艺服饰具有大众共识同一性。

传统民族音乐的表演服饰从广义概念来讲集中了民歌、戏曲表演和舞蹈等多方面的服饰特点。表演服饰的造型观念对传统民族音乐演艺的内容、风格和民间艺术审美倾向具有积极的意义,传统的表演服饰在民间音乐作品表演中扮演了双重角色。

从高校音乐教学体系来看,地方性音乐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表演在整体音乐教学中所占比例很小,甚至为零。在音乐节目演出中只有传统民族音乐与音乐教学改革个别的作品影射了民族民间音乐传统音乐文化根底,其意义及指向性依然模糊,缺乏与传统音乐理论教学的紧密联系,无法展示集群性的民族民间音乐特征,也缺失对民间音乐的归类和对比,尚未能与现代高校音乐理论教学改革步调保持一致。但是从中可以分析出传统音乐作品所包含的时代艺术背景要求服饰造型的社会公众审美一致性。

二、当代民族音乐作品服饰的现状考察

当代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尤其是地方性院校的音乐理论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演出相结和,经过理论的分析、指导和分类,再结合音乐作品的编创及视觉形象的演出,使教学环节开展生动且深刻。

(一)精神文化内涵在实践教学中的体现

当代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编创演出,是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化体现,多在教室内或小型多功能报告厅中进行。演出中所需的服饰,既有物理的保暖效果,又着重起到在表演活动中衬托角色、烘染表演气氛、营造表演环境的重要作用。不论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能在此氛围中体会到地方音乐表演的特色。演出服饰是现代民族民间音乐学生表演状态的物化显现,充分模拟了地域文化的艺术特点。这是高校师生对民间群众审美特点和传统民间音乐、民间美术及习俗的精神内涵,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舞台表演进行的艺术诠释。

因此,民族音乐服饰是地方民俗文化传播途径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音乐教学改革措施中突破了传统纯理论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二)当代民族民间音乐服饰是对传统服饰的延展

在民族音乐表演过程中,服装与表演者共同成为阐述表演内容的形象载体,通过说唱、舞蹈等演绎的形式揭示主题内容的同时,又具有形式美感的观赏价值。民族民间音乐表演的服饰的造型风格,在创意上与传统内容相匹配,它以是否准确的凸显表演的风格、表演的内容、演绎的情境为检验标准[2]。地域性的民间音乐作品涵盖了广泛的民族民间音乐题材和内容,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编创的作品,其具体的服饰风格与当地表演沿用的服装有地域文化、审美以及重新解读的差异性。

民族民间音乐编创作品艺术表演的服装造型,以不同地域人们崇尚喜爱的民间音乐为基础,其审美功能从服装的装饰性来看,不论款式、纹饰、缀饰、色彩等都强调突出服装的整体协调性。基于传统服饰的色调和图案特征,将色彩的明度、纯度和色相大胆运用到服饰图案中,同时将简约与朴素、华丽与端庄的多重艺术风格完成服饰的造型,从而达到色彩与造型完美的结合,丰富了演出服饰的层次感,突出了整体服饰的亮点,也为舞台艺术表演的角色成功塑造了艺术性格。

所以,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改革在尝试教学方法的突破外,还包含了对舞美的要求,服饰造型的改良,怎样既不失传统服饰艺术风格,又有现代审美倾向,这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尝试才能获取经验的艺术实践过程。

(三)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编创中服饰的形式美

服饰在民族民间音乐编创作品表演中都有比较显著的标志,并且在演绎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安徽沿淮花鼓灯舞的服饰,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头上夸张的大绸花,可以使演员的整体形象和精神气质得以提升,这也是形式美的一种体现。服饰配饰的合理应用,可以在表演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演员含蓄内敛的情感得以间接传播,与演绎的情境相交融,形成服饰独特的形式美。

民间音乐编创作品中服饰的形式美在服饰的造型体系中通过统一的审美要求,相同意义不同的元素符号将其地域文化内涵内化到音乐作品中,外延于具体的音乐作品表演者所着的服饰中。因此,形式美是服饰与相关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审美相一致的体现,也是实践教学中活态的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并且在支撑其地域传统审美造型的前提之下,承担着时代和高校音乐教育的责任。在民族音乐教学的改革实践中,能为教学拓宽思路,以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改革,丰富了21世纪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同时,为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拓展提供了隐性思路。

三、民族音乐作品编创与服饰造型的互动关系

首先,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是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之下,传统民族音乐理论与地方传统音乐、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三者紧密结合的成果。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传统音乐技艺、文化内涵、传承人及相关服饰审美造型等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其次,民族音乐作品编创,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将人文精神、民族情感在音乐作品中表达出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作品编创的成功与否与表演者的艺术技艺、对民间音乐文化理解的程度有关,同时与表演者服饰造型有密切关系。

再次,优美、恰当的服饰造型对于表演者演艺出角色的身份内涵或个性特征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民族音乐作品编创与服饰造型相互掣肘,又互相助推,民间音乐编创的作品服饰传承着地方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心理。时代的发展对地方音乐服饰的造型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服饰的造型随时间的推移发生流变。由此可见服饰是民族民间音乐时代印记的折射,同时也是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的具象呈现,它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传达出时代文化语境下,地区民众的精神状态和审美情操。更体现了民族民间音乐理论教学改革初期,勇于实践的高校音乐教师及学生所做的积极、主动的努力,有助于找出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总之,从教学实践的视角分析,民间音乐作品是具体舞台形象化的艺术形式,根据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合了角色性格特征、音乐、舞蹈、美学要求等多种元素。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中合理运用这些有利因素,对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传统民间音乐教学的纯理论模式有助推作用。

随着现代艺术教育的完善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科学逐渐形成跨学科的通识教育领域,覆盖了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民间音乐、民间美术等专业知识结构。面对历史文化的变迁,如何在民族民间音乐实践教学中,有效的运用服饰的审美造型理论和具体的技术研究,对于创新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体系的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现代音乐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单纯地注重培养的结果,更加关注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体验、感受民族音乐的过程。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改革,既让学生学习了地域特色的理论知识,又有创造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扩展了课程概念的同时,开发了课程活动领域,使民族民间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具体操作融合一处,既锻炼了学生舞台实践能力,又扩大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同时也为服饰的造型设计提供了发展空间。而服饰造型作为实践课程中涉及的与艺术相关的知识点,其具体研究的内容和过程以及涉及的美学思想,对民族民间音乐理论拓展与实践创新有开拓思维的启发,更有效推动了教学实践演示的形象开展。本文从传统民族音乐作品服饰的历时性出发,结合具体实践教学中服饰的造型,用民间音乐所需的造型特征的视角审视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的意义,以此反思服饰造型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问题。

参考文献: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范例(3篇)
  • 下一篇:超声医学高级教程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