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校本课程课程纲要(整理2篇)

时间: 2025-10-16 栏目:办公范文

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范文篇1

关键词:建国初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历程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材建设,具体分为两个阶段:1949―1952年是拟订讲授提纲、推荐参考书,开始编写讲义、教科书及参考资料;1953―1956年是着重修订、编写教学大纲,大量翻译和出版前苏联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籍。基本形成了以教科书为基本教材,教学参考书等教学资料为辅助教材的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政课”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具备统一编写教材的条件。所以,一方面是教育部组织自编或委托学校、研究机构、个人编写讲授提纲、课程纲要及参考书,另一方面是翻译苏联的“思政课”教学大纲,以供教学急需,各地教师、学者自编讲义、教科书进行教学。[1]1950年2月初,在教育部的主持下,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革命问题教研室牵头组织召开了首次“新民主主义论”教学讨论会。这次会议拟定的“新民主主义论讲授提纲”,经教育部审定之后,成为当时京津各高校讲授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依据。京津各高校春季开学后,均按照“新民主主义论讲授提纲”开始授课。[2]1950年5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苏联学者奥斯特洛维强诺夫编写的《政治经济学讲授提纲》。后来,中国人民大学也出版此提纲用于教学。这一年夏天,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对近一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总结,进一步讨论了“讲授提纲和基本参考书”。[3](P91)到1950年8月,《新民主主义论讲授提纲》、《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教学纲目》和《政治经济学讲授提纲》皆在《光明日报丛刊》(第二辑)上全文刊登。1950年10月4日,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情况及下学期政治课应注意事项的通报》中有两个附件,附件二是《华北区1950年第一学期政治课“社会发展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及《华北区“社会发展史”教学进度表》。规定“社会发展史”的基本参考书为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艾思奇的《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修订本)》;关于“政治经济学”一课,教育部曾介绍三联书店出版的苏联奥斯特罗维强洛夫著的《政治经济学讲授提纲》,三联书店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各分册》为参考书;“新民主主义论”是以的《新民主主义论》和胡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为基本参考书。1951年,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出版发行了傅尚民译、苏联高等教育部社会科学教育司公布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教学大纲》和苏联尤菲列夫著《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东北师范大学到1951年也已编写出《新民主主义讲授提纲》。当时,在没有科书的情况下,有的学校就把参考书当作基本教材。如,中国矿业学院成立后,“以《新民主主义论》……为统一的政治教材,……组织学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副院长朱献民亲自为学生上政治课”。[4]

这一时期,艾思奇编写的《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和《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两书,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时候密切结合了新中国的政权、阶级状况等现实内容,成了教师宣讲“社会发展史”的主要教材。艾思奇编写的《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于1949年9月由群众书店印刷,10月由北京新华书店以《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书名出版发行。第三次订正本于1951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发行。1950年6月,由解放社出版的《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新订本,也成为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普及唯物史观、推动思想改造的一本重要读物。艾思奇根据讲授提纲整理的《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于1950年4月由工人出版社出版。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累计发行了46万多册。[5]此后,艾思奇还将这本书做了进一步修改,《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由三联出版社出版,书名改为《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到1955年,此书共出版了10版,到1958年先后印刷13次,前后发行上百万册,成为当时重要的学习参考材料,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开展。[6]中国人民大学胡华编著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于1950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初版后到1953年1月,人民出版社已修订11版,仅东北人民出版社重印发行的就达28万多册。[7]“这本书系统而简明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是新中国第一本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现代革命史。它很快成为全国干部、青年和高等院校学生学习中共党史的基本教材。该书在‘’以前印了13版,发行230多万册”。[8]后来,该书被中央教育部定为全国高中历史读本,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材。1951年,由胡华主编,戴逸、彦奇编辑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参考资料》,作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一书配套的辅读物,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从4月初版到11月已是第9版了,这是建国后最早出版的中国革命史参考资料。当时北京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也相继编辑了一批《新民主主义论》的教学参考资料书。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教材出版料发行了一套《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参考资料》。

1952年9月5日,教育部在《1952年工作计划要点》中强调:“拟订各级学校政治课的教学大纲”,同时“大力编译各级学校的教科书。”[9](P167)为组织全国各高校及有关人力,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这一工作,教育部于同年11月27日又发出《关于翻译苏联高等学校教材的暂行规定》,要求各高等学校制定翻译苏联教材的计划,并对翻译苏联教材的原则、组织、规划等作了规定。1952年12月25日高教部成立后即在教学指导司内正式设置了专职的教材编审机构――教材编审处(高等教育出版社前身)。根据教育部的指示,从1952年秋开始,包括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修订、编写、出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教科书及翻译、出版苏联的“思政课”教学大纲、讲义、教科书、政治书籍等成为建国初期教材建设的中心工作。

自教育部在1953年2月7日规定“马列主义基础”于1953年度为各类高等学校及专修科(二年级以上)二年级的必修课程后,6月17日又发出通知把“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于是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组织和安排就被提上了日事议程。关于“中国革命史”的教学提纲,高教部表示:“拟试用人民大学1953年起草的‘中国革命史纲目’,该纲目现正在修改中,暑假中即可印发。”[10](P16)刘辉在《中国人民大学与建国初高校“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课程的开设》一文中说:“从通知到正式开课,只有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高教部规定,先以中国人民大学起草的‘中国革命史纲目’作为教学提纲。同时,在此提纲的基础上由何干之负责组织编写教材。”“为适应教学需要,何干之受高教部委托,负责主编示范性教材,这就是195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初稿)》的由来。”“起初,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只能将‘中国革命史纲目’印发给学员使用。后来,讲义初稿写好后,便分章印成小册子,发给学员边讨论边学习。”[4]这时,教育部为了便利组织教学大纲、教材的翻译、审校和出版工作,于1954年5月正式成立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同年12月,何干之主编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被高教部定为全国高等学校最早的革命史教材。此后该书一版再版,截止到1956年,累计印行160余万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1955年4月25日,高教部副部长刘子载明确要求各学校领导“切实执行教学计划中关于政治理论课的规定”,“大力改进马克思主义教研组的工作……真正发挥集体作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审查和讨论讲稿,精简分量过重和内容重复的教材书”。[10](P21)

在短短的几年里,各高校马列主义研究室及相关专业的教师相继编写、翻译和出版了一系列讲义、教材、学习资料等,对“思政课”的教材建设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如,东北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参考资料(第一辑)》(1953);苏联列杜诺夫斯基等著、北京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译《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1955);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室编《〈马列主义基础〉参考资料》(1952)、《〈马列主义基础〉学习资料》(1954)、《〈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课堂讨论提纲》(1954)、《“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经典著作摘录》(1955);中国人民大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研究室编《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课堂讨论问题与参考书目》(195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科学》(195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论自然界与社会中诸现象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1953)、《发展是对立面底斗争》(1953),等等。还包括一些注明“校内用书,请勿外传”、“校内教学用书,定期收回”等字样的讲义和参考资料等,如《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讲稿》、《中国革命史参考资料》。

1956年9月,高教部对“思政课”的课程作了一些调整。关于教学大纲,高教部指示:“马列主义基础的新教学大纲已发,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仍用原来的,但各章节的原定学时,学校可做适当变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大纲,正在编写……”[10](P28)在1957年停开四门“思政课”,改开“社会主义教育”课程之前,《中国现代革命史教学大纲(初稿)》、《“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初稿)》、《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初稿)》、《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初稿)》都已经于1956年全部出版发行。上述四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除《中国现代革命史教学大纲(初稿)》、《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初稿)》由国内几所大学联合编写外,其余都是译自苏联高等教育部社会科学教学司编的教学大纲。其中,北京大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研室、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研室翻译《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初稿)》(1956),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翻译《“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初稿)》(1956),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还有,1954年由北京群众书店发行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教学大纲》(卡尔达赫强编著),是经苏联文化部高等教育局社会科学教育处审定、供高等学校非哲学系使用的教学大纲;人民出版社在1955年也出版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苏联共产党中央直属高级党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研室审定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于195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一时期,“马列主义基础”的教本是“苏共党史简明教程”;“中国革命史”课的主要教材是何干之主编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政治经济学”课的教材是苏联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课由教师自编讲稿,其内容实际上是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专家克列的讲稿。有的学校用苏联康斯坦丁诺夫著的“历史唯物主义。[10](P33)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期,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年时间,但在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与基础课、专业课一样,成为高校各系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且被提升到了居于整个高校课程改革中心环节的高度,确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材建设也开始提上了议事日程,基本上形成了以教科书为基本教材,教学参考书等教学资料为辅助教材的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60年回顾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9):4-12.

[2]刘辉.中国人民大学与建国初高校“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课程的开设[J].教学与研究,2008,(11):86-93.

[3]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刘勇.京华风采:建设新型大学的努力和探索[N].中国矿业大学校报,2008,09:22.

[5]卢国英.一代哲人艾思奇[J].高校理论战线,2009,(6):19-26.

[6]曹光章.建国初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C].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7]谢振声.胡华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1,(5):80.

[8]戴逸.胡华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J].百年潮,2009,(6):77-80.

[9]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Z].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

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范文篇2

【关键词】湖北省高校;指导纲要;现状及对策

OntheCurrentSituationofandCountermeasuresinImplementingGuidelinesontheTeachingofMartialArtsCurriculainPEMajorinHubeiCollegesandUniversities

HUANGQiang1,PANXiao-bo2,YANGLei3

(1.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HubeiUniversity,Wuhan430062,Hubei;

2.DepartmentofP.E.,TheSecondHubeiInstituteofEducation,Wuhan,430205,Hubei;

3.Jingzho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Jingzhou434000,Hubei)

【Abstract】BasedonasurveyoftheimplementationofGuidelinesontheTeachingofMartialArtsCurricula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HubeiProvince,thepapermakesananalysisofthenotionembodiedintheGuideline,overallstatusquoandmajorproblemsinitsimplementation.ThestudysuggeststhatWushuteachersshouldre-examinethespiritoftheGuideline,changetheirperceptionsofWushuandboldlyandactivelyreformtheteachingofWushucurricula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Keywords】Hubeicolleges,Guideline,thestatusquoandcountermeasure

2009年5月,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基本功大赛在武汉举行。在武术赛场上,各代表队分别展示了自2005年以来贯彻实施《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刚要》〔1〕(以下简称《纲要》)的教学改革成果。纵观整个比赛,赛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竞争也异常激烈。然而,作为一项比赛或成果汇报表演,各队也不乏有作秀的成分掺杂其中,其比赛的结果很难真实地反映《纲要》的具体落实情况。4年来,《纲要》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施情况怎样?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目前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施《纲要》的现状调查入手,以点带面,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主体思想及内涵的阐释

2004年,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人才,教育部组织有关高等学校起草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刚要》(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9号文件)。针对现行学校武术教学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新《纲要》进行了大胆的变革。“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应当说是新《纲要》所推崇的主体创新思想,这一思想是武术发展方向和教学思想的渐进螺旋式变革,是武术新时期顺应时展方向改革的成果。其创新点在于: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框架,并进行了适度的拓展与延伸,提高了教师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目标上,更注重武术文化的传承、突出学生武术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武术的育人功能;在课程学习的评价上,不以成绩考核为目的,更强调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在总体指导思想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的学校武术发展新思路〔2〕。

2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贯彻实施新《纲要》的现状

湖北省地处中原腹地,是全国的教育大省,现有16所普通高校开办有体育教育专业,《纲要》在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施现状如何,从一个侧面能折射出《纲要》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的实施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的16所高校中,共有13所高校组织教师对《纲要》进行了专门的讨论与学习,并将相关的文件精神传达到位,占调查总数的81.25%;有5所高校根据大纲精神进行了完全的贯彻落实与改革,占调查总数的31.25%;有8所高校部分地实施了新大纲,占调查总数的50%;另外,还有3所高校既没有组织教师进行专门的讨论学习,也没有实施新大纲,占调查总数的18.75%。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各高校针对新大纲都有一个探讨与研究、并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制定新计划而逐步实施这样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漫长过程;二是在具体的实施和教学活动中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一时半会儿难以解决;三是少数高校对新纲要的实施在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

结合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纲要》在湖北省的总体贯彻落实情况是良好的,但要使《纲要》的精神真正落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教材及参考书的选用

在我们调查的16所学校中,有9所以上学校的教师都表示对现行教材不太满意。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选用的教材偏少、针对性差。如:虽然2005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武术》、2005年4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武术教程》、2006年8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专科主干课程系列教材《武术》等,但总体来说还是偏少,且内容上很难全面地体现地域性特点。二是教材缺少先进的武术教学理论及教学理念,与现行的《纲要》精神相差甚远。由于现今武术教学的相关理论、教学理念更新很快,而教材的更新一般落后于教学实际,所以教材本身与现代武术教学目标难以吻合。三是教学内容与实际教学不符。虽然现行的各种参考教材、资料很多,且内容也很丰富,但教师水平的差异及教学过程中的实际使得教师不得不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从某种层面上看,这似乎又反映出教材内容上的不足。

3.2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的基本要求。由于本次《纲要》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没有规定非常具体的教学内容,加之很多教师没能深刻理解《纲要》精神,这就给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虽然很多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了讨论,但由于很多教师不知该从何下手,最后,在具体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制定上,只在教学手段、方法以及教学要求、教学评价上略作了修改,而在教学内容上却沿用了过去的教学内容,最后形成了换汤不换药的局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仅有5所学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完整的修改,其它学校只作了部分修改或沿用过去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3.3教学内容的统一及地域性特点体现

此次《纲要》与以往相比,有一个显著性的变化,那就是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自主性及灵活性,这固然是好事。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也难以避免出现教学内容难以统一的问题。如:在传授一个简单的扎刀动作时,可能这个老师以弓步扎刀或其它动作组合出现,而另外一个老师以歇步扎刀或另外的动作组合的形式来出现。应该说这两种方法都没错,但问题是没有接触过武术的学生对此是很难理解的。同时,由于这种不统一,给考核的标准化评定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这种问题很普遍,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包括学生都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如何体现地域性特点方面,湖北省各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教学应当说有其独到的优势。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除有极个别与武当山相邻的学校及专业性院校在武术教学内容中涉猎到了武当拳的教学内容外,其它学校则完全没有开设这方面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状况就很难体现湖北省的地域性特点,且与《纲要》的精神是相违背的。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武当拳在湖北省各高校内的普及情况不太好,没有真正进入大学课堂;二是随着新《纲要》的实施,武术课程内容、结构、模式的变化,部分教师的知识体系还未及时进行更新,满足不了教学改革的需要。这说明传统武术内容要真正进入武术课堂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3.4教学手段运用与更新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影像教学、网络教学等。这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程度高低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各高校对武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湖北省本科体教专业仅有2所学校的武术课程(为湖北省武术精品课程)在教学手段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更新,并建立了完善的武术课程网页,以供学生查阅、自学之用。而其它的一些院校则基本上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或有课程网页,但并不完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各学校对武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不够或经费投入不足。

3.5学习评价

根据新《纲要》精神,武术类课程的学习评价包括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运动技术、基本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内容。一般考核成绩理论知识占40%,能力部分占20%,技术部分占40%。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各个部分的比重,在考核中,应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生学习进步的情况。在调查中,有70%以上的学校都反映如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评是目前在执行新《纲要》中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其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能力部分和技术部分的考核上。虽然目前各高校都制定了相关的考评方法,但却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究其原因在于:一是新《纲要》没有给出具体的范例或实践性的指导,导致实际操作中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时间的实践过程;二是教学内容的不统一或多样化,致使考核标准的难以统一,给评价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目前,针对这一问题,各高校也正抓紧对考评措施的研究,以期拿出更为合理、标准、规范,且易于实际操作的评价方法来。

3.6武术场馆设施与经费投入

武术场馆设施与经费投入是武术课程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新《纲要》中也明确地对武术教学场地条件提出了要求。据统计,湖北省16所含有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普通高校中,武术教学常用器材虽都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但在场地条件方面能达到新《纲要》要求的学校只有4所(即拥有专用武术馆、有地毯和露天场地),基本达到《纲要》要求的学校有9所(即拥有公用馆和室外场地),而还有3所学校仅有室外场地。鉴于这种情况,很多学校的武术课程教学只能“靠天收”,遇有雷雨大风天气,只能停课作罢。因此,湖北省各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亟待解决和完善武术教学场地及环境的建设。

湖北省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隶属于各高校的体育学院。(个别学校及专业性院校除外),各学校每年划拨给各自体育学院的经费大概在20-50万元不等,有的学校划拨的经费可能更少。这些经费不仅要维持公共体育课程的开支,还要维持其它专业的正常运转,最后,能真正落实到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经费就少之又少了。没有经费的投入与支持,武术的课程建设就很难上台阶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4对策

4.1转变武术教学观念,完善武术教材

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中,武术是唯一带有鲜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色彩的运动项目,其课程地位和开设目的可谓不言而喻。广大武术教师只有在思想认识和教学观念上发生实质性的转变,才可能从各校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带有各自特色的武术教学改革方案。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相关学者、专家积极攻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出版一批高质量的配套教材和参考用书。

4.2建立辅助自学模式,改善教学硬件设施

各高校体教专业的武术教师可发挥集体力量,制作武术课程网页,将理论课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视屏、教学手段等课程相关内容挂于网上,以供学生自学之用和查阅,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灵活性、针对性和自主性。同时,通过各种渠道筹措经费,加大投入,改善武术课程教学条件,为武术课程教学改革能得以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5结语

我们只有全面认真地重新审视、学习、领会《纲要》精神,解放思想、积极进取、踏踏实实地去做、去实践、去改革,“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武术教学思想才能在学校武术教学中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艺〔2004〕9号文件.

〔2〕黄强.对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新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剖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8):36-37.

〔3〕蔡仲林.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62-64.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对象(整理2篇)
  • 下一篇:世界建筑史论文(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