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春节民俗文化研究(整理2篇)

时间: 2025-10-18 栏目:办公范文

春节民俗文化研究范文篇1

[关键词]春节;传统节日;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2-0042-02

民俗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民俗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就民族而言,这门学科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甚至原始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的民俗学概念有四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认为民俗学只对远古遗留下来的信仰、风俗、传统加以研究,第二种认为民俗学仅以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为限,第三种认为民俗学只研究民间生活中的仪式、禁忌,第四种认为民俗学只以民间口头文学为研究对象。国际学术界逐渐趋向广义民俗学的科学研究,认为民俗学是研究整个民间生活和文化的科学,它既研究民间的精神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甚至野蛮民族的大众生活与文化。这样,民俗学的概念越来越摆脱了民俗学形成前身或者早期各执一端的偏狭倾向,成为与其他社会科学可以并驾齐驱的独立学科。

民俗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岁时节日与信仰习俗,其中岁时节日包括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和庆贺节日。中国农历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属于庆贺节日的一种。春节寓意辞旧迎新,是一年到头喜庆丰收、预示来年吉祥如意、迎喜接福的节日。在这个节日中有很多有意义的和重要的民俗事项,在各个方面都显示或喻示着民俗学的研究范围。

一、信仰民俗

春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民俗传承类型,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春节中有很多信仰民俗事项,除夕这一天,即农历旧年的最后一天,家家户户要贴对联、福字、门神、财神和各种民间剪纸等。对联的内容通常是有关好运、平安和发财的;“福”字通常要倒着贴,表示福到家了;而门神会给家人带来出入平安的吉兆,财神是老百姓信仰财运会降临到家里;剪纸大多是有关五谷丰登的,这是人们希望来年有好的收成。这一天还要献祭,就是给已故的亲人烧香纸,洒酒、放食等则与人们对鬼灵的信仰有关,保佑他们在阴间平安。

二、文化民俗

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包括说唱歌舞以外的民间游戏、表演、竞技等活动。春节期间,中国南北方各地有着不同的民俗,给新春增添了喜庆和祥和。北方春节民间游艺活动有扭秧歌、打腰鼓、踩高跷等;南方春节民间游艺活动有逛庙会、耍狮子、舞龙,有的地方还有赛龙舟等。总之,这些春节游艺民俗以流行在民间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或者自发参与的形式为标志,构成了春节作为传统节日的一道大餐,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三、经济和社会民俗

经济民俗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民俗和消费生活民俗。春节期间,在邀请亲朋好友摆宴席时,桌上的盘碟数目、菜肴名目花色等,都有祝福新年好运的意义。春节前的腊八粥和除夕辞岁的饺子象征着平安,正月十五的元宵则代表着团圆和美满。另外,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敬酒的礼节等,也都反映了春节期间长幼、男女祈福避讳的关系礼节。而春节的社会民俗是指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都以食品、酒类为主要礼品,这些礼品的赠答往来,是重要的民俗事项。这种春节送礼的习俗在民间很流行,人们通过这种往来,维持着亲族、邻里和朋友之间的社会关系。

通过以上对春节各民俗事项所体现和象征的民俗学研究范围和内容,可以看出春节这样的传统佳节在中国人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民俗特征。

其一,传统性。春节这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庆祝丰收、喜迎新年的最重要节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春节的民俗历史面貌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保守状态,但其基本形式和内容沿袭到了现代社会,从而深印在广大中国人民的心中,具有很强的历史性。从古至今,按汉族、蒙古族、满族习俗,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便进入过年,汉、满族称这一天为过小年,全家要团聚饮宴,接着就是房屋大扫除、床褥的洗换、准备新衣等,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紧接着的三五天就是每家准备年货的日子,其中包括生熟肉、蔬菜、水果、烟酒、糖果的准备,以便家人在春节来临之际食用和迎接亲朋好友之用。到了除夕之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沉浸在欢乐、祥和、幸福的气氛中。等到12点,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到处都是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五彩缤纷的礼花,将整个黑夜照耀得五彩斑斓、花团锦簇。此时,全家人开始准备包饺子和做元宵,以便在新年的早晨吃。饺子象征着平安,而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大年初一早晨,就有亲朋好友来家里拜年,有的晚辈给长辈拜年要下跪、磕头,此时长辈要掏出压岁钱,并说一些祝福的话。大年除二、除三以后就是走亲访友的日子。总之,人们都是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

其二,地方性。民俗的地方性是指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征。这种特征也叫乡土特征,即民俗因不同的地方而表现出的差异性。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民俗具有地方性特征的很好说明。春节就因各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不同而表现出地域风情的差异和庆祝方式的不同。在中国北方,每家每户在新年的早晨要吃饺子和长寿面,预示着平安和幸福;而在南方,人们通常吃元宵,预示着团圆。就算在同一个区域,人们庆祝新春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我国东北地区,大年初一这一天有扭秧歌、打腰鼓和踩高跷等民间活动;在华北和西北地区,主要是唱戏;在南方沿海地区,如福建和广东等地,有逛庙会、烧香拜佛、耍狮子和舞龙,有的地方还有赛龙舟等活动;在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人们去赶集和看灯会等。春节民俗活动地方性特征的形成,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生产发展及社会风尚的独特性有关,但从总体看,都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喜庆,预示着吉祥、发财和安康。同时,这些春节民俗的地方性特征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交叉联系、互为补充,组成了内容丰富、表现多样的春节民俗。

其三,传承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指在发展过程中,民俗显示出的具有运动规律性的特征。对民俗事项的产生和发展来说,这样的特征应该是主要特征,并且具有普遍性。春节作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喜庆丰收、迎喜接福的最重要节日,民俗内容以其合理性赢得了广泛的认同,并世代相传。腊月二十三的扫尘、洗尘和吃腊八粥,除夕辞岁的年祭和吃团圆饭,晚上看春节联欢晚会和放鞭炮,大年初一的拜年,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和吃元宵等,都是沿袭了千年以上的岁时习俗,标志着该节日的主要内容和形式都被沿袭下来。又如除夕这一天,中国很多地方的老百姓都要到家中已故亲人的坟前烧香纸、洒酒食和放炮等,如果是晚辈还要给他们磕头,说一些保佑的话,也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个年。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春节所具有的民俗传承特征,即使春节的某些民俗事项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也可以找到这种传承特征所显示的继承和发展的脉络。

其四,变异性。民俗的变异性是指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甚至在不同地区的传播,其内容和形式发生的改变。民俗的变异和民俗的其他特征――传承性、历史性和地方性有着紧密的联系,标志着民俗事项在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传承出现种种变化。春节作为中国人民最大和最重要的节日,其内容和形式在保持其原有的基本特征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发生着变化。如今,许多家庭在除夕晚上不是在家里吃团圆饭,而是到酒店定餐,这样既省时又省力;有的家庭还通过到外地去旅游观光的方式来庆祝春节的到来,让新春的喜庆陶醉在异地的美景之中。大年初一,人们的拜年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采用电话拜年、手机短信来相互祝福等。这些春节民俗事项的巨大变化,与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同时,这些春节民俗的变异也对整个节日民俗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春节的许多民俗事项推陈出新、删繁就简,让民俗中许多事项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从落后走向进步,从愚昧走向文明。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2]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杨.社会学与民俗学[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6.

春节民俗文化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春节;习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47-01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人生活中最大的喜庆节日,它以家庭团聚为中心,集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尊老爱幼、礼尚往来、休闲娱乐为一体,连绵几千年不间断。

一、关于春节的说法

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之说。在岁尾年初之际人们杀猪宰羊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夏朝建立时,此俗流传下来逐渐形成了春节。《尔雅》一书中说春节:“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先秦时期节日的节期难以固定,汉代是节期的定型期,汉武帝在全国实行夏历,春节则是指立春。至南北朝时,春节指整个春季。到辛亥革命后,全国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活动内容可以说名目繁多、丰富多彩,迎春扫尘,除夕守岁,祭祖敬神,宴饮拜年,走亲访友,娱乐狂欢,各种禁忌等。相传“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团团转”,“正月十五闹元宵”,春节的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

二、春节习俗

春节这一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节日,历经几千年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下面介绍一下春节习俗:

1.贴门神、春联。贴门神是我国的一项流传久远的重要春节习俗。“门神”一词始于汉代,据《汉书·广川王传》记载:“其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绔长剑。”门神的种类多为神荼和郁垒。唐代门神的位置则被秦叔宝和尉迟取代。

2.守岁。经过一番忙碌,全家人一起吃完了年夜饭,开始了“围炉而坐,聚桌攀谈”的守岁习俗。除夕守岁,既有对即将过去的旧年留恋,也有对到新年的希望。最早记载守岁风俗的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唐代守岁习俗已很盛行,到宋代守岁习俗已遍布城乡。

3.放爆竹。放爆竹庆祝春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爆竹又称“爆仗”,为中国特产。春节燃放爆竹始于汉代。上古先民起初燃放爆竹是为了驱逐一种被称“山臊”的恶鬼,但如今已没有驱鬼和迷信的色彩了,而成为烘托喜庆氛围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也要燃放爆竹祝贺。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它点缀了节日气氛,有着深层的文化内涵。

三、春节文化习俗的功能与地位

春节民俗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它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春节把祭招拜祖、风土人情、庆祝活动组合在一起,融入了文化意境、文化象征、文化功能,包含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和世俗内涵。

数千年来,春节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认同感之所在。直到现在人们在春节期间仍遵守着一些禁忌,说明春节习俗仍然影响着我们生活方式,在社会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有所淡化。春节文化逐渐被推向娱乐化、平庸化。如今在城市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过年方式,春节活动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最引人瞩目的是央视春晚已成为被全社会所接受的能最大程度体现中华文化的除夕大餐。除夕年夜饭在大饭店举行也成为春节餐饮的新形式。另外,人们已不再满足传统的过节方式,如今外出旅游、出境游成为时尚,同样春节购物在大城市也成为亮点。

四、春节民俗现代化的内涵与困境

民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有其现代化的独特内涵。民俗的现代化是随着社会生活环境和民众的社会心里变化,民俗与新的生活方式进行整合的过程。民俗的现代化应该是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时,促使新的需要生产的过程。在民俗中,这种需要反映为“民俗资源意识”和“民俗保护意识”的增强。“民俗资源意识”是当代人对传统文化认识与回味的需要和第三产业开发需要的体现;“民俗保护意识”是针对社会变革中一些民俗正因主客观因素的作用而迅速走向衰亡的现象而产生的忧患意识,尤其警惕对民俗的认为毁坏,从维护民族与地方文化生态的立场出发,强调对民俗传统的重视与理解。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城市化的生活方式盛行,传统的春节民俗在与现代化生活方式对接中面临着困境:一是源于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带来的困境。春节民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既要保持其原生态的形式与内容,又要与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相融合,这种矛盾与冲突势必带来一种两难的选择,是全盘肯定,还是完全抛弃?二是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矛盾带来的困境。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源于农耕文化的春节民俗能否与成长于商业文化的西方节庆文化相对抗,而保持其民族的特色?

五、春节民俗现代化的意义及对策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它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春节中祭祀、请神、请祖先等民俗,表现了人们应如何应对自然,以及希望自然创造什么条件,体现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哲学内涵。春节民俗的现代化对于推动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进一步增强种花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动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对于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措施:

(一)正确处理春节民俗在变迁现代化中的复杂关系

有扬有弃,处理春节民俗在变迁现代化中存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冲突、融合。春节留下的珍贵民俗遗产要善待、善加维护和适度弘扬,同时不能以保护传统之名,排斥现代社会生活当中更新的节庆方式。既要很好的保护原生态的春节民俗;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现今的生产生活方式,淘汰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相互间既有冲突也有交融。一方面我们要继续保持春节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要融合西方节庆文化中的游戏部分,对传统民俗进行改造。吸引现代社会更多的年轻人积极参与春节民俗变迁中的现代化。

春节民俗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力。正确处理春节民俗自身的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要警惕对春节民俗的破坏,从维护民俗与地方文化生态的立场出发,强调对春节民俗的珍视与理解,重视对春节民俗的研究保护,在应用中可以开办民俗产业,发展经济同时使用民俗文化重现魅力。

(二)发挥社区在春节民俗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

社区是指有一定数量居民组成、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从文化功能型社区来划分,社区主要有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和集镇社区。三个区域担负着协调发展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活动的基本职能。发挥社区在春节民俗的社会功能。展示春节民俗饮食、服装、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和游戏娱乐功能。全国人民,尽管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族姓,都在这个时段自觉自愿的共同欢度春节。

增强民众对春节民俗的认同。社区牵头,整合政府、学校和家庭的力量,加强春节民俗文化的教育。呼吁政府重视春节民俗的研究和资料的整理,辨证的总结春节民俗文化,编纂书籍。学校开设民俗学的课程,宣传和教育中国传统的优秀民俗文化,家庭配合学校,在旧常生活中重视对春节民俗内涵和形式的了解。组织社区集体参加春节民俗的活动,展现春节民俗的功能,显示春节民俗的传统文化魅力。

六、结语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新中国成立以后,春节被定为法定节日,为各族人民所认同。2006年全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时,春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非物质遗产”,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应注重对春节民俗的保护。保护民俗文化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根。面对西方文化的日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作起,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让春节民民俗文化这条永不停息的长河,在变化中继承,在传承中发展。我们坚信,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节日,也将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人民的节日。

参考文献:

[1]张本瀛.春节的由来和习俗[J].全国新书目.2009(03).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整理2篇)
  • 下一篇: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