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文物数字化保护方案(收集2篇)

时间: 2024-06-07 栏目:办公范文

文物数字化保护方案范文篇1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积淀的产物,是一个地区、民族、国家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成文历史而言,民俗中所承载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底蕴更为朴素丰厚。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对民风民俗的记录和整理,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公派官员到民间对民风民俗进行采风的制度和传统,并将其载入历朝历代的史书、政书、类书、方志等官方典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民俗生活的丰富,民间逐渐出现了集中记录各地民风民俗的私人著述,诸如应劭的《风俗通义》、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干宝的《搜神记》、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杨慎的《古今风谣》、广璠的《便民图纂》等等,此外民风民俗相关记录还留存于各类杂记、游记、文集、笔记等私人文献之中。概而观之,我国古代社会的民俗文化记录整理多依附于官方记忆系统,具有浓厚的政治属性和单一性。20世纪初以后,西方近代学术思想传入,我国涌现出一批近代学者,他们对各地民俗文化展开了调查研究。以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的歌谣征集处、1927年中山大学成立的民俗学会为主要阵地,全国掀起了以民俗文化收集记录为主的调查研究活动,所获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谜语、谚语等多刊于各校报专栏和创办的《歌谣周刊》、《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民间文艺》等刊物上。随着对民俗实地调查的陆续展开,学会出版了一批民俗丛书和研究专号。此外,中山大学还建立了风俗物品陈列室,收集陈列民俗实物。民国时期,近代学者把民俗文化的记录整理活动纳入了学术研究的科学轨道,收集积累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献资料,但由于历史时局的特殊,资料大多散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民间历史文化的调查、保护工作。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组织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三大史诗调查以及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民间文艺三套集成”等调研活动。进入21世纪,国家逐步启动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证、抢救、保护和研究工程,开展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等工作,建立保存了大量民族民俗调查手稿、照片、影片和实物等。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立档”保护的要求。我国于2004年正式加入该公约,开启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记录和建档工作;2005年开展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证和命名工作,并正式启动首次全国非遗资源普查工作;201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法律上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要求。至此,我国民俗文化记录整理活动正式进入建档管理阶段,档案理论与实践经验成为民俗文化保护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

2档案部门参与民俗文化建档及其现实困境

从实践层面看,我国档案部门较早开始了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档案收集整理工作,通过利用文字记录、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方式对口述历史、非遗等民俗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和建档保护。近年来,各地档案部门积极主动收集整理民俗文化档案,如2013年甘肃省临夏州档案局专门抽调采集组,深入各县(市)、州直单位,以走访、实地拍摄等方式,采集反映临夏地方民族民俗文化档案的图书、照片、视频资料、电子文字等等。2014年,河南省新郑市档案局积极参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并对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进行了及时细致的整理归档。湖南省长沙市档案馆面向社会开展广泛的档案征集工作,截止到2015年3月,已征集到反映老长沙风土人情的老照片8200余张和各种地方文献、政策汇编52册等等。目前,档案学界提出了“民俗文化档案化”、“民俗档案”、“民俗文化档案”等概念,并开展了一定程度的研讨,民俗文化档案研究呈现出蓬勃的学术生命力。然而,当前档案部门开展民俗文化建档工作,也面临诸多困境:一是民俗文化的剧烈变迁。在全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冲击下,传统民俗文化正经历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剧烈而迅速的嬗变重构,甚至面临消失灭绝的处境;与此同时,大量的新生民俗不断产生。这既对民俗文化建档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又给建档工作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二是民俗文化档案具有多样性和分散性。民俗文化档案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字档案,还包括照片、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民俗文化档案表现为小集中、大分散的状况,虽在一定程度得到了集中整理,但仍然广泛分散于各部门和社会民间。三是参与主体的多元分割。涉及到民俗文化建档管理的实际,参与主体不仅有官方的文化部、民委、非遗保护中心等政府部门,还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有学术性研究机构,也有广播电视、电影制作商、唱片公司等商业性营利机构,还有民间团体、业余研究者、民俗文化传承人等民间力量。目前,缺乏统一系统的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标准规范,多元分割、各自为政、互不相通的问题十分明显。四是档案部门的角色缺失。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档案部门应当承担起民俗文化的建档保护和传播传承责任。目前,档案部门虽然提出了非遗“建档”理念和要求,也是此类档案的实际参与主体,但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却未对档案部门的角色予以认定,这导致档案部门介入民俗文化建档工作时出现了许多问题,对民俗文化建档工作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3构建我国民俗文化档案资源的几点思考

3.1民俗文化档案与民俗文化档案资源构建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民俗文化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民俗文化档案资源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构建起完整统一的民俗文化档案资源体系。民俗文化档案资源构建的首要问题是界定民俗文化档案是什么,进而明确它的建档范围,以便开展记录整理工作。笔者认为,民俗文化档案指有关民俗文化信息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原始记录。民俗文化档案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直接形成于民众的民俗文化生活实践,二是直接形成于对民俗文化的调查记录和研究活动。另外,在原始档案已经损毁或散佚的情况下,应当考虑将以原始档案为基础编纂出版的书籍、期刊、报纸、非正式文献等作为档案补充资料纳入民俗文化档案资源体系中,真正体现民俗文化档案资源构建的可拓展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民俗文化档案资源的建档范围不仅应包括我国古代社会形成的有关民俗文化的史书、方志、游记、笔记、家书、文集、文书及民俗绘画等,还应当包括近代以来形成的和当下不断生成的手稿、照片、录音、录像、实物及数字民俗文献等。

3.2集中统一与多元合作的构建模式当下,我国民俗文化建档参与主体呈现多地域、多部门、多行业、多学科等特点,民俗文化档案的收集意图、整理方法、保管条件、利用服务等都存在较大差异;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使得民俗文化数字信息迅速增长,并以大规模无序的异构状态呈现和传播。民俗文化档案资源构建需要对复杂多样、分散无序的民俗文化建档工作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然而,由于民俗文化建档的复杂特殊性以及社会环境、政策条件的限制,档案部门无法单独胜任民俗文化档案资源构建工作,而宜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体制下的多元合作构建模式。早在1928年,美国民俗文化档案馆第一任馆长罗伯特•W•戈登在开展美国民间歌谣收集时就曾指出这是“一项由众人参与的国家项目”。民俗文化档案资源的构建离不开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具体而言,可以由国家文化部门牵头主导,由其统一规划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确定相关的组织体制和规章制度,同时联合国家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相关部门为民俗文化档案资源的构建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协作,并且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搭建多元合作平台,鼓励相关研究机构、组织、团体和个人参与民俗文化档案资源构建活动中,以实现多方力量的优化整合。

文物数字化保护方案范文篇2

(池州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声像档案作为档案中特殊的载体形式,其保护有着特殊的方式.本文着重探讨了磁性档案、缩微胶片档案、新型数字化声像档案的具体保护措施,并提出了加快声像档案数字化进程的保护新途径.

关键词:声像档案;保护;研究

中图分类号:G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77-02

声像档案是“记录声音或影像的档案,包括照片、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现在计算机科技的迅速发展,现在许多声像档案都归属于电子档案的行列,同时也对一些原来的磁体实体档案进行了电子化处理,转化为电子档案.正是由于声像档案这种复杂、多样的结构和内容,所以对其的保护措施不可能简单化,必须结合多种保护措施,并确立属于自己特殊的保护规则,以保护声像档案这种特殊的档案载体.

1磁性载体、缩微载体及新型数字化声像档案载体的保护

1.1磁性档案的保护

磁性载体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磁带,录音带和录影带是其最主要的构成部分.磁性载体不同于传统的纸质载体,其信息记录于聚酯基、磁物质(磁粉)和聚氨酯粘合剂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材料上,具有机械性能、化学性能和电性能等特殊性能.当然磁性载体档案也不同于感光载体档案,虽然两者都是高分子化合物材料,但是它们的构成成分不同,其性能与记录机理也是不尽相同的.

相较于纸质载体,磁性载体记录的资料内容信息密度大,比如C-120盒式录音带,就可以记录长达两小时的声音信息.还有一点不同之处就在于,纸质载体人们可以用眼直观的看到其记录的信息内容,而磁性载体必须借助特殊的读取设备将其记录的信息数据转化为人们可以直观感受的资料形式,这使得其保管寿命不仅仅与自身的存在时间相关联,同时也同读取硬件的更换周期紧密相连.又因为磁性载体由高分子化合物材料构成,其化学稳定性、老化的速度都与环境要素密切相关,对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磁场等都有着更为苛刻的要求.

对磁性档案的保护措施将从入库前准备、入库管理、档案利用中的保护、几种档案载体的特别保护要求和管理人员要求上入手去探讨.

1.1.1磁性档案归档入库保护前的准备工作

被保存的档案文件不能被破损、污染,胶带应绕在钢性轮毂上.且长期保存的磁性档案的信息要用完好设备录制.如果是磁带,要在在相对湿度低于40%的环境下快封到专用密封容器中.

1.1.2磁性档案的入库要求

温湿度:档案保存的最佳温度为18℃、相对湿度为40%.在24小时内温度变化不得超过±3℃、相对湿度变化不得超过5%.库房:要保证磁性档案与磁场源之间的距离76mm,存有重要档案的档案库房,应设置测磁设备,保证档案安全;应保证空气质量,减少灰尘对档案的损坏,保证通风;应避免强烈的阳光及紫外线直接照射磁性载体档案;装具和库房使用耐火材料,并严禁易燃品;应配备二氧化碳灭火器等设备;应尽量少放置如纸张等物品,如有需要必须摆放整齐;应对重要档案要专柜存放.

1.1.3磁性档案利用中的保护

磁性档案利用中要注意磁带档案的缠绕,若卷绕不紧就要重新加以缠绕,然后才可以使用.确保档案使用环境整洁,确保档案、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1.1.4磁性档案中几种档案载体及器材的特别保护要求

一要在拿取磁带卷轴时,要拿轮毂处,不能将磁带末端接触脏的地方;二要在开始记录前,留lm的空白带;三要定期检查磁带机,不能把录像带放在电磁物体附近;四要把磁带机放在上风口,而易产生碎屑的设备放在下风处.

1.1.5磁性档案管理人员的特殊要求

档案管理人员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坚实的档案义务理论和实践功底.应该成为复合型的多方位人才;二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三要具有开拓创新、不断学习、加强宣传、通力合作的能力,变封闭、被动型的服务为开放、主动型的服务,特别是创新能力和观察、参与能力的培养.

1.2缩微胶片档案的保护

缩微胶片载体作为声像档案的一种重要物质载体,包括有胶片、照片、相机底片和光学录音片等具体形式.与磁性载体一样,缩微胶片载体不同于纸质载体,它采用缩微技术,利用感光学原理,通过化学物质的反应变化,经过特殊的冲洗技术处理和加工,把经过编辑和整理的原始整理信息缩小记录于感光胶片上,形成缩微胶片档案的物质载体.

缩微胶片载体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耐冲击性优异,拉伸、弯曲、压缩强度高,吸水率小,尺寸精度高,尺寸稳定性好.耐热性和耐低温性好,在60~120℃下可长期使用.但是也存在一些具体的缺点,比如其怕紫外线、怕强碱、抗疲劳强度差、易产生应力开裂现象、抗溶剂性差、耐磨性欠佳等,这些问题都必须时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缩微胶片档案在保护措施上其特殊性.它的储存环境需有适宜的温湿度,不含有害气体,防止霉变;要选择适当的保管器具和存放位置,以防强光和紫外线;要减少其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应使用密封性能好的金属容器储存,并进行密封;同时,不常用的缩微胶片最好以站立方式排放,以免挤压变形或磨损破坏.而且,在缩微胶片的利用过程中,手不接触胶片,只能接触胶片上的边缘,以避免污染和划痕缩微图像表面.另外,在卷绕胶片时,不要卷得太紧,使用橡皮筋保护,不同种类的胶片应该保持分开,以避免化学反应.

1.3新型数字化声像档案的保护

当今社会,计算机与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工具.过去的各种影片、照片、录音资料,都可以使用电子化、数字化的技术加以记录,并由此产生了新型的电子化、数字化档案.而电子化、数字化档案与载体的相分离性特征却给其载体的确定带来不小的麻烦.“以电子文件为基础的电子档案是数字化时代下的产物,计算机是其的生产载体和处理工具,其表现出的信息形态也是数字化的.人们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由文字、图形等构成的电子档案只不过是电子文件的一种输出形式而已”[1].在计算机内,相关信息的传输或存储、电子文件等都以数字编码形式存在.可以说,新型电子化、数字化载体不再是物质载体,而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新型的虚拟化载体,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就理所应当的成为电子档案的实际载体.这种虚拟载体也使得声像档案的利用率大幅提高,不得不说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载体形式.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由于虚拟化载体的数字化、虚拟化特征,而给电子化的声像档案带来的危害.任何对于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的攻击,都会极大的威胁这些电子档案的安全,这也是急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保证电子档案载体物理上的安全.要建立一个合适的储存环境,存放档案的库房应达到的有关标准,要符合一些具体档案不同的个性化的具体要求,远离磁场和有害气体等.

其次,要保证数字化声像档案逻辑上的准确.电脑技术运用和档案形式上存在着许多的差异,这也使得数字档案在使用的时候,使用技术手段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用新型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对档案数据进行转换、利用.

再次,要建立与数字化声像档案相对应的制度管理措施.建立和执行科学的档案归档制度;建立和执行严格的档案保管制度;建立数字化声像档案利用管理系统.

最后,培养数字化声像档案的管理的专业保护人员.主要通过两个常用途径:一是从社会上广泛招集具有理工专业的人员并进行集中培训以适应对数字化声像档案的管理保护需要.二是从档案战线抽调一批具备档案管理基础知识,且对电子档案有一定了解的档案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来达到数字化声像档案管理保护要求.

2加快声像档案数字化进程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生成文件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视频、照片、音频文件还必须通过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的网络通信线路运行,这样就导致传统的磁性声像档案和缩微胶片档案的使用也越来越少了,而这些档案在利用上与新型数字化档案有很大区别.而传统的磁性声像档案和缩微胶片档案因为其本身的价值和限制,不能一直以传统的载体来储存资料信息,而新型数字化档案则给传统声像档案以新的储存和保护手段.由此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声像档案的数字化是档案利用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

2.1加强数字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

数字档案馆的内涵是档案工作标准化的最重要的部分.建立健全档案标准,保证标准的执行.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促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

2.2改进数字化档案的管理体制

集中统一是管理体制所必需的,其对于档案数字化的建设也是必需的,管理系统的理想模型,是一个分布式系统模型的统一管理下.而“我国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同时存在集中统一管理不力和使用不方便的问题.”[2]应从管理制度上确保业技术规范、标准,硬、软件的使用要符合实际,对不同部门实行统一管理,各个部门不能各自随意自行发展,防止资料链断裂和档案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等各种现象的发生.

2.3加强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和管理

推进档案数字化的关键在于人才.加强对档案人才的培养教育,造就一大批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成为档案学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由于数字档案馆的骨架系统是计算机技术人才队伍,其质量水平的影响程度的直接数字档案馆的建设.

声像档案的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但是这些难题都会随着保护技术的完善与更新而逐步解决.随着档案保护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声像档案的保护技术会随着时代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声像档案的保护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使更多的声像档案信息被完好的保护并深层次开发出来,声像档案的价值得到有效的体现.

参考文献: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成功自测信心测试信心测试(收集3篇)
  • 下一篇:斗志昂扬的励志的好句(收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