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校本课程;有效性;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3
初中教学过程中教材质量对于学生具有重要影响。为了保证初中教材的质量,国家鼓励初中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是国家统一课程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人们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实现科学高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还不高,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低效率问题。校本课程的低效率最终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入手逐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
一、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
当前我国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还很低,具体表现在校本课程管理还很不规范,校本课程中有许多内容与学生实际联系不紧密,同时课程本身的教学质量也很难得以保证。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多种因素的决定的。造成校本课程实施低效,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二是学校的文化塑造与校本课程实施存在矛盾;三是校本课程与学校的外部评价有矛盾。接下来,就来深入分析这三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对于校本课程实施的效率具有重要影响。教师素质过硬,校本课程实施就有效,相反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校本课程的实施就会存在低效率问题。在对初中校本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有许多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还很不足。不能够开发出高水平的教材。此外就是教师自身由于工作压力而没有时间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这也是造成校本课程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二)学校文化塑造与校本课程的实施有矛盾。当前我国的校本课程实施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机制推动的,而这与学校自下而上的文化塑造是相背离的。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外部评价相脱节。当前在针对学校的外部评价中,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占据的比重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会导致当前人们对校本课程的实施重视程度不够。此外当今的校本课程开发由于与学生的升学考试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因而针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并没有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制。这是导致校本课程实施低效率的主要原因。
二、实现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措施
上文详细探讨了初中校本课程开发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接下来就来详细论述实现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措施。实现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是要科学定位课程目标;二是要完善参与机制;三是要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四是要加强信息反馈。
(一)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定位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步,只有有正确的课程目标,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方向不发生偏差,也才能谈得上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效率。校本课程的实施必须要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来进行设计。在校本课程实施前,必须要明确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要认真分析学生自身的需求和学习特点,而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一般性的目标,在确定了一般性目标之后再来根据初中各年级的具体特点来设计具体目标。这样做可以使得课程目标的定位更加科学,更有效。
(二)完善参与机制。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初中学校教师的参与机制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实施的效率。我们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完善教师的参与机制。学校应该建立教师广泛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要协调好学校教师资源,要通过广泛参与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校本课程实施队伍。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必须要认真对自身的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要根据调查结果来科学设计实施方案。要根据课程开发的目标,结合初中学校教师自身的特点来分配开发任务。在分配开发任务的过程中必须要让每个教师都清醒地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要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三)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校本课程开发效率的提高,重点在这个环节。广义上的课程资源整合包括课程资源筛选,课程内容规划与整合。在课程资源筛选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选择性,教育性,适应性原则。课程的筛选必须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要能够达到实现教学的目的。在筛选过程中必须要从以上几个环节入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校本课程实施的效率。在课程内容的规划阶段,必须要根据课程目标来进行规划。在规划的时候,进行专门实验非常必要。在规划过程中学校必须要设计具体的课程案例并且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确定课程效果,从而最终决定是否实施这一课程。整合课程资源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当前整合课程资源的方式有综合式,引入式,延伸式等方式。
(四)加强信息反馈。校本课程实施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常的信息反馈。只有获得正确的信息反馈,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同学生的沟通,要多倾听学生的意见,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学生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参与者。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如何,学生感受的最为真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倾听学生的意见,要加强信息反馈。
校本课程实施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环节。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校本课程的影响。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校本课程实施效率的三个因素,而后又详细论述了提高实施效率的四个措施。在初中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从这四个方面出发,这是提高校本课程实施效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目标预设;有效达成
我校是一所新撤并的农村初中,为了创出“全面发展”的特色之路,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此,首先对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的目标进行了有序设计,并根据预设的课程目标制订出了一系列实现目标的措施,同时,为确保预设目标的有效达成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一、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目标的有序设计
课程目标的预设是课程开发的首要工作。只有明确了课程开发的目标,才能使课程的后续开发能有序进行。校本课程目标的预设要从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多样性发展的个性需求,并以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为依托进行有序设计。
1.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自2004年三校合并成立以来,学校毅然决然确定以“全面发展”为办学特色,并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学校领导层一致认为,作为育人的场所,学校不仅要教孩子知识,还要保护学生的兴趣。从这个角度讲,单靠抓课堂远远不够,课外文体活动与课堂学习同样不可或缺。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一个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环境和空间,因此,搞好课外文体活动对他们的身心成长尤为重要。
如何抓好课外文体活动,形成学校特色,取得丰硕成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带动学校各项工作高效开展,学校领导班子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达成了共识,把抓课外文体活动作为推动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创办“省内一流的现代化学校”的一个重要举措来实施。利用我校的师资、场地器材、环境一流等有利条件,我们确立了学生在校“每天快乐健身一小时”的课外文体活动主题,制订了“还给学生自己的童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全员参与,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活动目标。
2.课外文体活动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初中学生是人生中最生动的年华,他们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在学习之外他们需要一个能充分放飞心灵和尽情挥洒个性的时空。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肩负着培养人的崇高使命,因此,坚持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有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和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以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是学校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而课外文体活动正是学校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课外文体活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课外文体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的重要手段,在遵循体艺科技教育规律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蕴涵着品德修养、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社会适应、学会合作等众多教育因素,是学校素质教育创新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目标的多元设计
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及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的目标设计也应呈现多元化、分层化的特点。(1)近期目标:①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倡导“创特色教育,办品牌学校”的办学理念,促进师生身心素质的发展;②推进课外文体活动文化价值的逐渐形成和日臻完善;③发挥该活动在实现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高效的发展环境”的学校发展目标过程中的促进作用;④充分体现活动在促德、健体、益智、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⑤逐渐形成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体系,促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及家庭的一体化活动进程,激发学生对课外文体活动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⑥探索适合义乌环境,同时具有我校特色的学校课外文体活动多元模式,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和谐发展。(2)远景目标:①不断强化全校师生的课外文体活动意识,突显学校办学特色;②通过课外文体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健康发展的水平、团结合作的意识、终身体育的思想和审美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得以全面增强;③将体育与艺术,健身与娱乐,传统与时尚融汇一体,融合多学科的教学因素,体现多元化的育人功能,呈现多层次的活动形式,将“快乐教育”“养成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有效整合,体现“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④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推动学校的科学管理和教师特长、学校特色逐渐形成。
二、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1.精心组织,确保各项活动有序开展
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并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我们把课外文体活动内容设置为“竞赛类、特长类、娱乐类和其他类”4个大项和篮球、无线电测向、篆刻等44个小项。在具体实施中,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从安全管理、技术指导、场馆设施、评价激励、制度保障及舆论宣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合理的组织分工。
课外文体活动时间长,学生参与多,涉及场馆广,其间如果没有精心的组织和人员的落实,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因此,学校鼓励全体教师的参与,既有助于加强管理和指导,同时教师的亲自参与也是对学生的有力示范。如,班主任负责检查督促和管理本班学生的参与情况,体育、艺术和科技等专任教师系统安排活动的内容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参与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引导有特长的教师或聘任校外人士组织专项活动的开展,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安全管理和学生参与质量效果的评价等,这是开展好课外文体活动的必要保证。
2.加强管理,反馈及时,调整到位
由于课外文体活动项目多,时间长,参与活动的学生多,涉及场地广,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为此,必须加强管理,及时反馈,调整到位。如,部分学生无法在课外文体活动前完成作业,从而影响了对活动的正常参与,对此,学校及时做出决定,允许他们带作业到专门阅览室继续完成作业,但老师将对该教室实行“监控”。如果一段时间内,同一班级未完成作业学生人数较多,学校领导将了解任课老师布置的作业量是否过多,防止增加学生负担。又如,有时发现因动作迟缓而迟到的、因没有确定自己的活动项目而到处瞎逛的学生较多。这时,学校会马上作出决定,由政教处对学生活动到位情况给予检查,并与班级三项竞赛挂钩,从而杜绝此类现象的再次出现。
3.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激发师生参与热情
为了激发广大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外文体活动的积极性,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保证课外文体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学校在活动管理、评价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在构建课外文体活动评价和考核体系方面,我校提出学生评价看参与态度和活动效果,教师评价看参与情况和协调指导效果,班级评价看学生参与面和班级文体特色的形成,具体要求每天都有纪录,每月总结一次,学生每学期评价一次并记录到成长记录册中,班级考核与文明班级评选挂钩,期末开展“课外文体活动先进集体”和“课外文体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的评比,有力地促进了“课外文体活动”长效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耀辉.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东莞实验中学,2007-09.
[2]胡建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