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财会专业前景(收集2篇)

时间: 2024-06-13 栏目:办公范文

财会专业前景范文篇1

[关键词]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规模不断增大。会计专业毕业生曾经是非常抢手的,就业是非常轻松的。很多高校看到了会计专业的良好前景,纷纷开设了会计专业,甚至一些非财经类高校也开始尝试开设此专业,据统计,截至2012年已有将近1000所高校开设了会计学本科专业,又恰逢国家的扩招政策,全国高校会计专业的招生规模日益庞大。但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并没有得到提升,而且目前,我国经济处于改革瓶颈期,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深化,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实际就业需求不一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非财经类高校本身缺乏学科优势,其问题更加凸显。本文首先梳理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就这些问题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最后为非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建议。

1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现存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非财经类高校也开始尝试开设会计专业,自开设以来非财经类高校的会计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大量高水平、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但是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非财经类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目标不明晰

2001年以前,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分行业会计制度,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分行业进行的,培养出来的是服务于不同行业的“专才”。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统一会计制度,取消了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会计制度不再分行业制定,在统一会计制度指引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从“专才”转向“通才”,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再考虑行业背景和特点。但是毕业生就业去向是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仍然要面对所处行业的特征和背景。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虽然取消了,但是各行各业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还是存在的,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仍是有其特殊性的。然而在“通才”教育模式下,各个高校的培养模式大同小异,都未给学生讲授具有行业特色的通识知识,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模式化和同质化削弱了会计的行业特色教育,培养出来的会计毕业生就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尤其是非财经类高校,本身缺乏学科优势,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又没有结合学校或所在地区的特色和优势,显然其培养出的毕业生很难与财经类高校的学生相抗衡。

1.2与市场需求不吻合

会计学是强调实践性的一门学科,跟理工类学科及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很多非财经类高校,并没有专门为会计专业老师制定考核标准,也是注重对科研的考核,这就导致会计专业教师仅把科研作为工作重点,轻视教学。另外,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高校的考核过分重视教师的学历、科研成果、留学背景等,导致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并没有考虑教师的实务经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实践知识。再加上,非财经类院校没有学科优势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实践机会也较少,使得培养的学生与市场的需求不吻合。

1.3自身特色不明显

非财经类院校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学校背景制定自己的办学特色,课程设置一般也遵从学校背景。例如,海运类高校可以倾向于船舶、航运行业等人才的培养,在会计人才培养上,可以开设水运会计、航运会计等特色课程形成自己的人才特色。但是很多非财经类高校并没有立足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具有针对性、专门化的会计人才。有些理工类高校给会计专业学生多开设了几门理工科课程,人文类高校也给学生开设了文科课程,但是都没有结合会计学科,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行业的会计人才需求。

1.4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软件应用”等,但是对专业课程体系以外的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课程体系重视不够,例如“财政学”“税法”“金融学”“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等课程,而这些课程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非常有用的。另外,基于学校硬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非财经类高校普遍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大纲仅是围绕课本理论知识,只是就题论题,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2.1基础课程缺乏重视

非财经类高校会计学科由于缺乏学科优势,往往不能得到学校的重视,限于资金、师资力量投入不够,非财经类高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基本都是100多名学生的大班授课。在此教学环境下,教师只能是单方向的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罗列和解释,很难尝试使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互动式的双向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下面做笔记,缺乏创造性、主动性,学习热情很难被激发,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也不容乐观。

2.2实务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匮乏

基于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高校的评估机制,使得学校在招聘人才时过分重视学历、留学背景、科研成果等,引进的很多博士、博士后教师虽科研成果很丰硕,但多是从“校园”来到“校园”,完全没有任何实务经验。另外,高校每年的绩效考核与教师科研工作量有很大关系,一些讲授会计核心专业课程的老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忙于、课题研究,不重视专业实践经验的积累。会计学又是重视实践经验的学科,缺乏实务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很难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

2.3学校投入不够

从硬件设施看,由于非财经类高校的会计专业没有学科优势,得不到学校领导重视,虽然大多数院校都配备了实验室,但从调查结果看,实验室资源还是比较匮乏,不能满足逐年扩招的需要,而且有些设备也都形同虚设,计算机设备配置过于老化,相关财务、审计教学软件与新的现行的会计制度不匹配。从师资投入来看,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的专职教师数量过少,有些教师甚至一个学期身兼4~6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课教师的“术业无专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3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改进建议

3.1找准自身特色

目前非财经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差无几,均是培养出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教学、科研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各个院校的课程设置也没有较大差别,完全没有体现出学校的自身特色和行业背景。而这些特色、背景正是有些财经类院校所没有的,所以非财经类院校一定要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校的行业特色紧密联系起来,将普遍性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例如,如果学校不仅招收本科生,还具有硕士、博士的招生资格的话,在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上,可偏重于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基础;如果学校的行业背景比较突出,由于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会在相关行业工作,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多开设一些相关行业背景知识、业务流程和其特有的会计知识的介绍。例如,航空类高校可以开设航空概论、航空企业会计等。

3.2改革课程体系

一是强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高质量会计人才必备的条件,非财经类高校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增加任课老师的数量,尽量做到30~50人的小班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二是适量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开设的专业课程不能仅局限于会计领域,与会计相关领域的课程也可适当开设,如“金融学”“货币银行学”“数量分析法”等。三是加强实践教学。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应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及时更新相关的财务软件,积极引进具有实务经验的师资。将课程重点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转移: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置身其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应充分利用所处的行业背景,加强校企合作,尽力多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

3.3加强师资建设

一是在引进师资时,不能仅看重人才的学历学位、科研成果等,应加大引入虽不具有博士学位但实务经验丰富的人才。二是由于会计学科较强的实践性和实务性,对于会计专业教师的业绩考核不能“唯科研论”。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奖励政策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同时可以提供一些资金资助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走入企业”,丰富教师的实务经验,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定期邀请会计实务界的专家来校与师生做交流,使师生及时了解会计实务工作的情况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

参考文献:

[1]杨有红.二十一世纪的会计和会计教育[J].会计研究,2000(8).

[2]杨皓宇.非财经类院校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10).

财会专业前景范文篇2

财务教育主要是指财务会计教育和财务管理教育。通过进行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等方面的知识的专业教育,培育出从事财务管理教育、金融管理、工商管理、科研、财务管理工作的专业型人才。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对专业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专业素养的深入解读,结合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出一批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具备扎实基础、较高综合素质、有创新合作意识、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

二、当前财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财务教育发展新环境

1、财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培育“精英人才”而非“专业人才”。“精英人才”注重对专业知识的精通,学习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过分的钻研于某一特定领域只会使个人眼界更加狭窄,不知变通,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专业学科的进步,最终被社会所淘汰。而“专业人才”则要求更高,不仅要求精于专业知识,还要求人才具有更加高的素质:基础知识扎实、知识储备雄厚、团结协作能力强、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过关。当前财务教育面临的考验就是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教授,而轻于选修课、特色课程以及实验课的安排。不能够满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二)当前财务教育课程设置较为不合理。应当“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夯实基础、专业过关,具有高素质、高能力、个性化发展的课程设置能够弥补专业人才能力差的不足。(三)当前财务教育教学方法略有落后,应当转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引进国外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教材。包括自主学习、创新意识的培育。打破传统的只注重枯燥课堂,注重应试能力,而轻视专业能力实践,并能够联系现实经济生活进行教学。

2、当前财务教育的新环境:(一)信息化新条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新环境下企业对信息的运用、发展也对财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二)经济全球化新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紧,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财务教育也应当加紧国际化的步伐,不断的开拓新视野,引进新的财务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模式。(三)国际化新背景。经济全球化伴随着国际间经济活动的交流深入进行,财务教育中在引进国际化理念的同时,更要注重本土财务教育的根基不动摇。取其精华,推陈出新,走出有本国特色的财务教育道路值得思考。

三、新背景下财务教育的服务方向和培育目标

1、以就业为导向的财务应用人才的培育

应用为导向一直就是教学的目的。专业人才服务经济社会,也是财务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财务教育不能够只局限于传统的记账、做账与核算,还应该培养能够对财务数据综合分析、综合应用的人才。这种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侧重点:(一)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面向就业,首先要了解企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性来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财务教育中成为主导。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的提升,包括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就业能力的提升。除了掌握必要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对财务数据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处理能力。而就业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计算机能力、学习思考能力都很重要。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竞争力。(三)要形成科学的就业导向型人才培育模式。无论是财务教育还是其他教育,教育模式构建很重要。根据人才实际状况以及行业人才需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育模式。结合网络教育,互动实践,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拓展学习范围和方向,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全面发展。(四)注重实训和实践。课堂实训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校外实习增强应用技术的培养。理论和实务并重的财务教育,才能适用于行业需求。专业实训和创业实训并重,模拟实训和岗位实习相结合,计算机实训和传统财务项目实训相结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应用能力。

就业导向型应用财务人员的培育,目的是为全球化经济背景的财务活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储备财务后备人员。这其中要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实训模式,从而不断提升财务教育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增强学生日后在财务岗位上的个人优势。

2、国际化财务人员的培育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变革的一个趋势。国际化财务人员的培育也成为财务教育的培育目标,从而服务于财务的国际化管理和应用。培养国际化财务人员主要有以下几个侧重点:(一)制定国际化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目标。开设国际化的课程,引进国际化财务教育的教学新模式、新思维。注重“国际化视野”“全球化”视野的财务人员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重。高素?|和实践能力兼具。财务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更具国际化内涵。比如说设置双语教材进行教学,引进国外的课程与教学模式,设置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国际会计、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让财务教育内容接触到国外财务教育的前沿,展现国际财务发展的现状。(二)运用国际化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准确定位财务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引进国际化职业资格的考试培训体系。以上两点都为国际化财务人员培育提供了新思路。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档案鉴定工作(收集2篇)
  • 下一篇:100岁生日祝贺词(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