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基本信息管理(收集2篇)

时间: 2024-06-14 栏目:办公范文

基本信息管理范文篇1

一、我国企业r&d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管理过程化是增加企业价值的创新管理。在我国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换中,经济体系已由工业经济转向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服务经济。在这一趋势下,企业r&d活动只有采用管理过程化的方式,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与企业整体管理的特征(管理过程化、组织扁平化、职能综合化)相适宜。

本课题组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对广东省27个带有r&d机构的大中企业的实际调研数据表明:被调研企业对r&d活动的控制主要是从输入、输出两个环节。输入控制主要是从该项目的申报中,了解其技术创新或应用研究的特点、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经济承担能力。输出控制即项目验收,查看项目是否达到预定效果和效益。企业对r&d输出结果(outpus)控制的占85%;对r&d既有结果控制、又有输入(input)控制的占33%;对r&d活动既有输入、输出控制又有过程控制的仅占7%,但都没有设计一些指标衡量活动的信息指标加以控制,数据表明,我国企业在r&d管理上,缺乏过程控制。如何对r&d活动的过程控制,特别是信息交流、沟通、共享的方式和途径加以管理、评估、考察,几乎没有。

众多的事实表明,一国的r&d是以企业r&d为主,企业r&d又以应用研究为主,而应用研究重点之一是新产品的成本控制(在设计阶段考虑);同时,应用研究阶段本身的成本、费用控制则是降低应用研究投入的基本问题。由于r&d的不确定性,在保证r&d质量、时间进度及r&d人员物质激励的前提下,对r&d过程控制可表现在对r&d信息的交流、沟通、共享设置指标加以检验,这是降低r&d研究阶段成本的重要途径。而我国企业在r&d管理过程化控制方面的欠缺,这是造成企业r&d绩效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就r&d管理过程化的基本特点及r&d管理过程化的信息评价指标加以研究。

二、r&d管理过程化的基本特点

企业管理过程化需要具备四个特点,而企业r&d项目具备管理过程化的四个特点即:

(一)企业的每一个r&d过程都有资源的输入或专利、新产品、工艺过程等单项输出或多项输出;

(二)企业的每一个r&d过程都有顾客,无论是种子型导向还是需求型导向在新产品的开发阶段都是“需求型导向”;

(三)企业的每一个r&d过程都有一个核心处理对象,即r&d目标的逐渐实现过程;

(四)企业的r&d过程是跨职能部门的。即由r&d部门、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共同参与。既然r&d项目具备了管理过程化的四个基本特点,就可以以r&d项目为凝聚点进行一系列跨越时空的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即在新的分工、协作体系下再造新的r&d管理模式。

美国推行的“并行工程”正是将管理过程化引进产品开发活动的典型例子。“并行工程的概念是美国学者维纳(r.i.winner)在美国国防分析研究所r-388报告中首先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推行一体化设计的系统化工作模式,力图使产品开发人员从一开始就考虑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的所有因素,包括品质、成本、进度和用户需求。”

并行工程最大的特征是打破传统的职能部门条块分割,建立有效的多学科在同一层面、同一时间协同工作。这是将与新产品有关的设计、制造、物料、生产等人员组织成一个多学科的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在一起协同工作,这实际上改变了两种状态:既改变了各个部门的独立状态,加速了与产品有关的所有工作之间的多向信息的交流,又改变了上下时间段的脱离,强化了上下时间段之间的信息交流。

并行工程的后果是将新产品的品质、质量在设计阶段就根据顾客的需要,从产品的可制造性、可测试性、可维护性以及成本等方面一起考虑,使新产品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就考虑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所有约束条件。设计过程和其它过程的集成有助于新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发现问题并马上给予解决。这样,当最后的设计被验证以后,该新产品就是可制造的、可测试的、可维护的,并具有很高的品质,满足顾客的需求。

将美国“并行工程”与日本5阶段r&d模式相比,可以发现日本学者在r&d日程进度安排的五阶段上,具有三次设计安排(见下划线)。

第一阶段:决定开发进度决定开发阵容决定开发预算

第二阶段:技术模型的布置技术模型的设计与研制技术模型的制作

第三阶段:技术模型的测试技术模型的详细设计试制品的制造

第四阶段:试制品的测试测试评估与变更设计销售部门的评估制作技术记录表

第五阶段:转移给制造部门开始准备制造

“并行工程”所谈的“设计”既包括日本第二阶段的“设计”,又涵盖了第三、第四阶段的设计内容。因为它是从“考虑概念形成”为起点,这样就将日本学者在第四阶段才需考虑的设计、生产技术、质量管理参与,计算预定成本和损益的平衡点提升到第二阶段,即在思考产品雏形的同时思考相关的设计、生产技术、质量、成本和损益问题。这种处理给了我们以下启示:

1.“并行工程”变革r&d工序安排,使r&d由原来前后阶段的协作形式变为同一阶段的协作形式

原有的前后阶段的协作形式,不适应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多变特点。当r&d处于前后阶段的协作形式中,技术模型的提出、测试、修改、整合与新产品的预计成本、计算损益平衡点分别在不同的阶段,分属于不同的任务。各因素冲突、磨合、适应、协调的进程,要通过各阶段的依次循环完成。此时,技术整合越频繁,循环越多,r&d周期越长,r&d成本越大。采用并行协作形式利用了现代信息手段,为r&d进度与质量等多重标准之间矛盾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合理的途径。各项过程的交集使技术模型的提出、测试、修改、整合与新产品的预计成本、计算损益平衡点等不同任务都属于一个时间段,各种约束条件同时得到考虑,在各有关职能人员共同参与下,各项矛盾的“冲突与平衡”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同时解决。比如,采用某项技术模型,会增大开发成本,使顾客的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但若预计产品售价难以被客户接受,无法保证企业预期盈利的完成,就要修改该项技术模型……在技术与市场因素的“冲突与平衡”中,最终使r&d成本目标与新产品的技术目标融为一体,实现绩效目标的最大化。

2.“并行工程”的实质是利用信息交流手段,降低r&d成本、缩短r&d周期

r&d管理的难点是新产品的质量效用、成本与时间之间的兼顾。不同程度的技术创新应有不同的开发成本。如果以削减周期和成本作为统一的财务目标,r&d人员和设计师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现有产品进行简单的改革上,因为这样做更容易、更迅捷,也更有把握,而不是集中精力开发突破性的战略性产品,其长期财务后果,很有可能是捡了当前的芝麻,丢了未来的西瓜。

r&d管理实行“并行工程”,加速各项任务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单个部门的信息在其他部门及时得到共享,这使r&d新产品的质量效用、成本与时间之间的矛盾有可能同一层面得到协调。由此可见,信息社会在协调r&d质量、成本、周期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给予我们全新启迪:①成本概念的拓宽。在企业r&d开发中,信息已成为r&d的重要成本,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就能降低成本、缩短周期。②信息时代“提高质量与降低成本”的“双赢”策略是寻找与信息相关的降低成本的渠道和方式。③“并行工程”表明新的r&d效率点是“信息系统效率”,即如何安排程序,加强信息的交流、沟通与共享,这是提高r&d绩效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r&d管理过程化的信息评价指标

在信息时代,实行r&d管理过程化的主要方面是实行r&d活动的“信息系统效率”管理。因此,探讨、制定r&d管理过程化的信息评价指标,使r&d管理过程化的实施更具有可操性。笔者围绕着r&d信息的质量、费用、传递、沟通四个方面提出15条r&d系统效率的评价指标。

(一)r&d信息的质量指标

反映系统收集的信息质量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系统提供信息的内容、形式是否恰当。在“并行过程”的管理模式中,各职能部门所需的是不同层面的独享信息与共享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是否恰当。对大型的高科技r&d项目而言,将独享信息用于共享信息,会造成信息的消化不良,使信息的吸收成本大于信息使用效率,还可能错过信息的时效。二是系统提供的信息是否及时、其灵活性、适应性程度如何。这是反映r&d人员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是否能得到所需要的信息。比如,在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推行一体化设计的系统过程时,当新产品概念形成所包括的品质发生调整时,系统能否为相应的成本、进度计算提供信息。三是系统是否能处理新的数据、更换信息的周期、提供r&d信息的频繁程度。上述三方面的质量内容通过以下指标反映:

1.信息的满意率=r&d人员平均获得有用信息的次数/r&d人员平均获得信息的总次数

2.信息的增长率=信息增加额/基期信息总量

3.信息的更换率=年度时间/各条信息平均持有时间

上述指标值越高,表明信息的质量越高。

(二)r&d信息的成本费用效率指标

信息收集的成本费用包括信息的获取、吸收、选择、分类、提供和更换的费用,其收集的次数越多,频率越高,费用越大。这些费用的效率需要通过计划的完成状况和市场的变动状况综合考虑。反映这方面的指标有:

4.阶段性r&d信息的费用率=阶段性r&d信息的实际费用/阶段性r&d信息的预算费用

5.阶段性r&d绩效=r&d进度和预订的技术指标的完成额/r&d进度和预订的技术指标+市场变化的调整率

6.r&d信息的费用弹性系数=阶段性r&d绩效/阶段性r&d信息的费用率

7.r&d信息费用的结构比例=r&d信息费用/r&d总费用

在该套4个指标中,第6指标是核心指标,当指标值大于1时,且大于的程度越高,反映信息的成本费用效率越高,同期的其他指标也是合适的。反之,反映其效率低,其他指标也是不合适。其他指标应与核心指标相匹配,不宜单独判断。

(三)r&d信息的传递效率指标

r&d信息的通道包括:信息分享通道、信息共享通道、信息沟通通道、信息反馈通道。信息传递效率涉及:r&d信息传递通道设置是否经济、是否有更短距离的通道、还有什么分享通道能作为共享等问题。这方面的指标有:

8.信息通道设置的修改次数

9.信息通道的共享率=系统内信息共享通道/系统内所有的信息通道

10.信息通道的使用率=r&d人员平均从系统内获得的所有信息的数额/r&d人员平均获得全部信息的数额

11.信息传递效率=r&d人员从系统内获得信息的实际时间/预计时间

在该套4个指标中,第10、11指标是系数越大,反映信息通道的使用率和传递效率越好。第8、9指标的判断应与第5指标相联系。阶段性r&d绩效系数越高,该阶段的信息通道设置的修改次数和共享率是合适的,反之则不合适。

(四)r&d信息的沟通效率指标

信息沟通效率是指r&d信息沟通系统的效率如何?是否存在结构上的障碍?沟通系统能否配合企业的战略需要?信息沟通渠道是否有利于对r&d设计、测试,调整中的不断地思考、讨论和修正;是否有利于在r&d活动中形成共识,目标一致的行动。

美国休斯公司在r&d生产率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r&d中,“信息交流不畅通,生产率就受损失。研究结果认为这是整个工业的主要问题。工作越复杂,组织的联系越多,就越需要有效的信息交流。”这方面的信息交流的层面归纳为:管理部门与雇员、r&d部门与用户、r&d部门同级组织、r&d部门与制造部门、企业r&d部门与外部之间五个方面的信息交流。这些层面信息沟通的效率指标可设计为:

12.各个层面交流(协商、开会等沟通)的次数、时间

13.r&d项目设计、测试的调整次数

14.r&d项目的预期完成率=实际完成时间/预计完成时间

基本信息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03-0002-01中国图书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

基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作用认知

将现代信息技术介入到农业生产、农业经营与经济之中,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其核心在于农业信息的收集、挖掘与利用。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需要以高质量的人才为基础,基于此,需要關注农民信息化教育,切实提高群众信息化认识水平。此外,还应实现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如空气、水与土壤等,引导农民了解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依托信息化管理,还可有效把握市场动态,为构建市场主导模式的农业经济创造了条件。

基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实作用来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依托农业信息,合理优化与调配农业资源,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依托网络平台,可以高效率共享农业信息,加强不同区域间农业信息的交互程度;及时获取市场动态与市场需求信息,指导与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为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提供信息条件;切实提高农业经济整体质量,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2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具体路径

2.1强化政府引导作用,为信息化实现创造有利条件

在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引导专业人才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之中,关注发展规划与整体布局,协调各部门,合理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资源。增加财政支持力度,监督资金应用状况,切实将资金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提高资金利用率。政府部门应结合区域实际,考量农业发展结构与水平,编制符合本地实际的信息化发展方案,如在农村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引导专业对口大学生返乡,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优化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2.2推动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

建立并逐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站,构建规范性的信息交流制度,明确信息发布规范,提高农业信息交流频度与广度,推动农业信息共享,以更好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在构建农业信息网站后,需要是安排工作人员定期进行维护更新,做好农业信息收集工作。做好农业信息挖掘,并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导生产活动,并满足不同种植户信息的需求。网站信息在收集与发布时,需要确保信息具备有效性、及时性与完整性。此外,农业信息应表现出鲜明的针对性,综合本区域内农业发展的实际,重点收集相关的农业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坚持信息渠道效益,切实让农民体验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变化与具体效益,从而让更多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之中。此外,信息化实现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群众力量。而农民整体存在着信息化意识低问题,基于此,需要面向群众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通过具体培训让农民准确把握信息化内涵,了解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引导农民掌握信息化应用方法。可以在农民设置信息化工作小组,为农民提供信息化咨询与技术支持,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

2.3构建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进行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可以为发挥示范基地引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更为直观感受与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现实价值,提高群众信息化重视程度。政府应通过补助政策、发挥项目带动作用,通过农户自筹与企业优惠等方式,普及农户计算机应用率。引导农民学会通过互联网查询与获取相应的农业信息,加强农业信息沟通与交流,为现代化农业建设奠定基础。

结束语

基于农业开展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必要条件。在大力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发挥政策导向优势,并积极做好农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结合区域实际编制发展规划,合理调配资源,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之中,为信息化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关注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构建信息交互平台,强化农民培训工作,培养与发展群众信息化意识,发挥示范基地引导作用,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信息化价值,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扫平障碍,并服务于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毕业生简历的自我评价(收集9篇)
  • 下一篇:每天一段清晨励志说说(收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