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课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所以,我先设置了阅读课。一般是每一单元的第一、二课时,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第二,指导读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路标和向导。关于读书方法,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阅读的全过程来说要看到、读到、写到。所谓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读到就是心到,边读边思考。写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上述读书法,从导言课开始逐步向学生介绍,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习中的问题,就是推动学习深入前进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在学习阅读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
1、联系实际提问题。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后,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文中那样的桥吗?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桥,和现代人造出的形式各异的立交桥,那个更美、更先进?它们就仅仅像文中所说的‘天上的彩虹吗’”?于是出示了自己制作的关于各种桥的幻灯片(即自制的课件)和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这样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2、反过来想想提问题。如学生在阅读《口技》一文时,先放几段有关艺人吹拉弹唱的录像,再放几段音乐,问“这几幅图画上的人和录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听吗?为什么?”“对,好听,因为演奏技艺高超!”再提出“如果他们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听吗?”这样反过来想想提出问题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记忆。
3、前后对照提问题。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首先介绍有关故宫的一些历史,再出示几幅有关图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苏州园林》一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文都力图将有关的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但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联系各科提问题。如《气候的威力》一课,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南极的冰川,然后让学生联系地理、数学、理化提出问题。当然,提问题的方法很多,这是普遍常用的四种方法而已。
二、讨论课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师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讨论的重点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有时围绕对某个概念理解展开讨论。
其次,提出明确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对学生要求勇于发表自己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
第三,指导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做出结论。
教师组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代表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讨论。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直接参讨论,但应做到“引而不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起穿针引线、因势利导的作用。在全班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产生兴趣时,教师应作画龙点睛的讲解,使学生对问题有明确认识。
三、解惑课
讨论课上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尚未解决,特别是全班争论的重点问题,意见不统一,或理解不够深透。这时,学生把希望寄托于老师,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到了。为此,我设置了解惑课,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易明,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
第一、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三点”上,所谓“三点”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前后各节之间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这些都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兴奋点是为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力求把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同学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
第三、教师的讲解要从形象入手,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语文课上的内容和有关问题,都是属于理性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应使学生以形象为入门的向导,步步深入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道理。
四、探索课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应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为达此目的,也就不能只要求学生做完几道教师规定的练习题,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前进的能力。于是我就在解惑课后设置了探索课。做法如下:
第一、专题探索。每学习一课,都要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在各自分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第二、自拟复习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拟定本单元的复习提纲和自测题目。不搞束缚学生思想的所谓答案格式,而是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对具体题目进行具体分析,归纳总结出分析各种问题的思路。
一、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研究现状与发展前瞻
“问题意识”是中外思想家、教育家认同和推崇的教育方法。雅斯贝尔斯、怀特海等教育家对于问题式教学进行过学理上的论证;柏拉图、孔子等则是提问式教学的杰出践行者。“法无定法,道有常道”,设计切中要害的教学问题,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深刻揭示出了探讨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查阅“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策略研究”文献综述发现,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甚少。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苏联和美国两大流派:苏联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赫穆托夫、鲁宾斯坦等人;美国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布鲁纳和帕内斯等人。与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研究相关度最高的是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法。这一教学策略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尽可能提供资源,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解决问题。PBL教学法最早由美国教授Barrows提出,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之中。近年来,多学科开始加以借鉴,PBL教学法成为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而如何将问题意识导向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从国内研究成果看,目前学界关于问题意识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策略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只是浅尝辄止。我们在CNKI中输入“问题导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主题和关键词,仅仅找到5篇文献。上海大学忻平等学者在《从问题出发:六个“为什么”教学实践与解决大学生问题的思考》(忻平、谢宝婷等,2010)一文中指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提升问题意识,问题应体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积极实施“问题解析式”教学。中南大学谭希培教授在《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谭希培,2012)一文中指出,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陈殿林博士在《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路径研究》(陈殿林,2013)一文中强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采取“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的路径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何益忠教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彰显问题意识》(何益忠,2010)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中心,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王天恩教授在《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索》(王天恩,2015)一文中认为:强化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经达成的共识。
对相关研究成果做一些简单梳理发现,这几篇文章对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都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但我们认为,这些研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相关研究成果大都比较零散和浅白,主要侧重于强调问题意识对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或问题意识在特定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经验片段性的总结,就事论事的色彩浓厚,缺乏系统的实践设计方案和完整的教学策略,系统探讨和理论架构支撑更是空白。问题导向教育教学模式如何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
二、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的价值分析
问题意识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把问题意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明确问题意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深入探讨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中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以“问题意识”视角突破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为起点,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教学,让教育教学变得有的放矢,沿着答疑解惑的认知路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有利于解决思政课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足等问题,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推进理论问题意识与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纵深发展,形成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理论,最终会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丰富和发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具有推动作用。
三、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
(一)兼顾理论和实践,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问题和问题链
深入研究学生和教材,是抓住真问题、形成问题链的关键。全面分析思政课教学内容,提炼出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点、难点,为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切准脉络,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准备工作。结合课程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教学问题体系。问题设计包括教师提出和学生提出两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负责筛选。问题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可以是理论问题的纵向延伸。既强调对学生思想实际问题的关注;又强调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参考,给予学生持续探究的动力。在教学问题和问题链生成过程中,重视对思政课教学现状和学生实际学情的调查与分析。在方法上学期初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获取问题导向下思政课教学实施现状、学生困惑、?P注的问题等真实情况,为之后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现实依据。问卷调查对象是本校目前在校的大一、大二学生。访谈对象主要是思政课一线任课教师,编制访谈提纲,采取面对面访谈、教学研讨与书面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借助电子邮件和微信的沟通交流功能,获取一线教师对问题意识导向下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感受和体悟,凝练教学问题和问题链。在此基础上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概括出本校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策略。
(二)用问题意识引导教学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确立“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组织运行体系。课堂上,在问题引导下鲜活思政课内容;课堂外,学生们用实践和行动来解答“问题链”里的问题。兼顾理论与实践,让问题更鲜活,使“问题链”动起来。问题引导教学策略微观上可分解为课前布置安排、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巩固交流等环节。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包括课前查阅资料、教师和学生分组发布信息、课堂讨论、理论研讨法、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多渠道采集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解答学生问题的情况,教师指导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包括:微信(群)、E-mail、博客、QQ、飞信、微博等。
(三)配合问题意识导向下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实施,强化过程性考核
配合问题导向的进程,可根据小组展示情况和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程度,进行针对性考核,考核成绩纳入实践教学成绩部分,最终按照科学比例计入期末考试成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考核过程中要摒弃死记硬背的考核方式,即使理论教学考核也应积极回??平时课堂中涉猎过的问题,使学生真正投入学习,乐于学习过程。
(四)重视实施与检测环节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策略的前期研究成果,会在2016年秋季和2017年春季学期的课题组成员教学实践中得以实施,最终形成教学实施方案。结题前,通过问卷调查、典型访谈、成绩分析等方式检测改革成效,并在不断检测和教学实践中得以完善。
(五)设计实施社会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思政课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部分。其中社会实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对接的重要方式。切脉民生――思政课京郊农村社会调查实践项目的具体方式是拟就一系列京郊农村社会调查题目,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真正走入京郊农村社区、走进民生,了解社情民意、关注百姓诉求,发现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积极思考、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京郊农村社会调查已经被设计、部署成经年持续的、宏观规划的、成体系和规模的体现农民生存状态变迁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体现“变迁理念”,又从问题意识出发,调查者采取开放的学术态度,对调研中出现的如农村环境、农村教育和医疗、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加以关注并做出翔实的记录,拓展调研的维度。
四、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创新策略的难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