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收集2篇)

时间: 2024-06-14 栏目:办公范文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范文篇1

关键词:游戏;画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31-01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而丰富多彩的世界可以唤起孩子们的智慧,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导孩子绘画。而小班的孩子小肌肉不发达,感知经验少,表象贫乏,思维的知觉行动性和对自己的控制能力较差,绘画技能很低。但是小班的孩子特别爱游戏,可以说游戏是孩子们的生命,是孩子绘画活动中创造性表现的需要,因此我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将绘画和游戏相结合,让孩子在游戏中绘画,将绘画过程看成是游戏过程,让孩子们感到绘画就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游戏。

一、自由发挥、大胆作画

对于刚入小班的小朋友,我并不要求孩子他画什么,只要孩子拿起作画工具在纸上图画就可以了,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发挥,他说什么是什么,养成爱动笔的习惯。刚开始时,孩子们比较胆小,不愿画。于是我并不强迫孩子一定要画,而是以玩伴的角色进入游戏,用形象的语言,简单的故事情节激发孩子们的愿望,例如:画冰糖葫芦时,自己进入角色,让孩子们看我作画,画了一条线就说是一根小棒,小棒有圆圆的葫芦,一个给宝宝,一个给谁呢……孩子们看着我边画边说,充分受到了感染,不愿尝试的在也愿意尝尝欲试,由于小班的孩子好模仿,因此我经常以玩伴的角色影响孩子,让孩子们边画边说,感觉不是在画画,而是利用手中的笔在交流,让笔宝宝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渐渐地,他们爱拿着作画工具大胆作画了,也会经常一边画一边说,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作画兴趣。在这活动的过程中,形象性的语言是很重要的,它能使活动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使孩子们无拘无束的情况下作画。

二、游戏画画、快乐无比

小班的孩子基本处于涂鸦的表现期,对枯燥单一的临摹不感兴趣,我针对小班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材料、不同的形式供幼儿自由的选择,这样不仅让孩子对绘画产生了兴趣,而且让孩子们感觉绘画就是游戏。例如:在装饰新年衣的时候,就引导孩子把宣纸新年衣纹样卷成一团,用毛笔沾颜料,而且沾的时候小手不动边数数,从1数到10,之后在换另一种颜色,也是如此的进行数数,直至这个小球全沾满颜料,结束时让孩子数一数刚才沾了几种颜料,,然后轻轻的打开,一件美丽的新年衣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个活动虽然对绘画的技能没有多大的提高,但是这整合了方方面面,如沾颜料时的数数,打开衣服时锻炼了孩子们的小肌肉群,在活动中他们的自信心、对美的欣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说,画画就是游戏,画画也是学习。在绘画中他们的思维想象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我们班的孩子利用皱纸进行绘画,孩子们首先把小的皱纸铺满空盘里,各种颜色都有,然后用纸放在这些皱纸上,然后用淋湿的手放在纸上,而且放着不动,一会儿,纸上就沾满了皱纸那五颜六色好看的色彩,惊奇之余一张作品就出来了,那五颜六色的花纹给了孩子各种联想的空间,有的说是小鸟,有的说是彩旗、有的说是太阳……孩子们在玩色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感官接受了色彩的刺激,对色彩产生一种情绪表达的需要和欲望。为孩子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作品,让孩子觉得绘画就是在玩游戏,同时让孩子感受到了绘画是件快乐愉快的事情,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因此,绘画就是游戏,绘画也是学习。

三、鼓励引导、增强自信

绘画过程是以孩子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过程,在孩子们活动的过程中,我经常观察孩子们的情绪变化,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闪光点加以表扬和鼓励,使孩子有充分的自信作画。只有让孩子听的赞扬声多了,孩子的自信心会由然而生。。例如:你画得真可爱。画得和别人不一样,你真聪明!你有进步了……如果对孩子提要求时,先肯定孩子的作品再提要求,如;你画得很多很漂亮,如果气球画得再圆一点就更棒了。在玩中表扬孩子、鼓励孩子,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孩子们的发展。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范文篇2

小班幼儿技能匮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艺术活动需激发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进而主动地表现美,具有审美情感的萌芽。绘画是幼儿表现美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一支笔一张纸在幼儿手里能出现千变万化的世界。但掌握一定绘画技能是幼儿顺利地进行美术表现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幼儿艺术表现的必要前提。小班幼儿正处于绘画的第一个阶段――涂鸦期,也就是说他们喜欢画,但缺乏目的性和表现力。他们生活经验缺乏,表现手段、方法、水平较低,绘画技能匮乏。然而绘画技能是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的动力定型,我们能让小班的孩子进行反复枯燥的临摹、涂色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如何克服小班幼儿绘画技能匮乏这一问题呢?

我们尝试从幼儿出发,以幼儿为中心,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为幼儿能尽情地挥洒心中的美做准备。下面以两个活动对比为例具体展开,从活动方案的确定、反复试教、反复修改、直至教学应用、教学水平、理论水平显著提升。

尝试与发现

第一次活动我们首先明确绘画活动的目标,精心设计了教案,认真准备了教具。开始导入时,我们设计提问:“小猫最爱吃什么?”幼儿回答:“鱼。”再问:“那小猫用什么办法捉鱼呢?”幼儿便嚷嚷开了:“用钓竿、钩子……”“还有什么办法吗?”教师继续启发,希望孩子们回答“鱼网捕鱼”。但是,孩子们没有喊出老师想要的答案,教师只得将鱼网教具展示出来,“这是鱼网,可以一次捕到很多小鱼,为什么……”正当教师想对鱼网的作用加以深入时,一个孩子快速钻到了我手中的鱼网下面,还用探询的目光瞄了教师一眼,教师灵机一动说:“这条调皮的小鱼被我给网住了”,可不等教师话音落下一个、两个、三个……不一会儿十几孩子钻到了鱼网下,“呵呵,我也被网住了!嘻嘻嘻!”孩子们乐在其中,而教师却束手无策。不可否认教师充分发挥了她本身的教学机智。经过教师的示范,“先画横线再画竖线,横竖线要交叉叠在一起”幼儿开始作画,每位幼儿分别在一张印有许多鱼的铅画纸上,用油画棒画鱼网,“比比,谁网到的鱼多、谁织的网又大又密”,教师还在不断提示评价,“赵老师,我画好了”声音来自平时能力较强的许涛,教师过去看才发现,他只将网画在一条鱼的身上。不一会儿,“我也画好了,我也画好”的声音此起彼伏,有只画竖线的,有只画横线的,还有倒是画了交叉的横竖线,但这网已破烂。活动并没有激发幼儿对画网线的兴趣,教师评价乏善可陈,无法唤起幼儿共鸣,幼儿以完成任务为目的。

活动的反思与探索首先,得益于幼儿的启发。孩子爱玩,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孩子们钻到鱼网底下”细细反思这个行为,使笔者深受启发,既然孩子乐意钻鱼网,那是否可以设计捕鱼的游戏来再现情景――“鱼网捕鱼”呢?让幼儿有形象直观的体验,突破鱼网为何能捕鱼的认知难点。让孩子们真实地体验到,横线竖线交叉织成的网能捕鱼,网织得越大捕到的鱼就越多。其次,得益于良师的指点。绘画活动要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激发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不一定从技能开始,不一定按教师的目标、要求进行;从幼儿原有的经验认知出发,从幼儿技能水平出发,从幼儿的意愿、需要出发,让幼儿画画成为一种游戏、一种获得快乐的艺术活动,让孩子既能获得愉快的体验,又能得到技能的发展,才是成功的活动。再次,得益于教师同行的建议:有些老师提议作品纸张再大点,有利于线条的延伸,更能让孩子们放开手脚;有些老师提议可以运用不同的作画工具和作画方法,孩子们早已对经常使用的彩色笔油画棒失去兴趣,提供一些新鲜的作画工具或许更能吸引幼儿,让幼儿能更专注地参与绘画活动,考虑到幼儿的能力差异,教师的评价指导必须有层次性。

第二次活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经过反复试教修改,我们又精心组织了一次活动。教师选择用简洁的导入方式:“小猫最爱吃什么?我们去小河边找找有没有鱼。”(白色铅画纸做成一条小河,并用白油画棒画上各种鱼虾――由每人一张改为全体幼儿一整幅)“咦!怎么没有呢?”“我们来试试”,教师轻轻拿起蘸了蓝色水粉的刷子一刷。“小鱼有了,小鱼有了!”孩子们兴奋得拍起手来。孩子们也兴奋地动起手来,“我找到鱼了”“我找到小虾了”“这里还有一个大贝壳”……“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小鱼,小鱼怎么游?”音乐响起《小鱼游》,孩子们随着节奏摆动身体,在教师带领下朝一个方向游,正当他们玩得不亦乐乎,教师忽然拿起旁边的鱼网一下网住了好几个幼儿。这时,教师再出示鱼网,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高高举起的小手有很多,“这是抓鱼用的,是网”。有些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喊出来了。与第一次活动同样的问题,却得到截然不同的反响。虽然,孩子们已经知道了鱼网,但通过教师的总结概括“它叫鱼网,由一条条横线和一条条的竖线交叉织成的”,提升了孩子的认识经验。最后,教师在示范画网时,又结合儿歌“横线、横线排一排,竖线、竖线排一排,织成鱼网大又密,网住鱼儿多又多”进行示范,一个个小脑袋看得可仔细了。孩子们纷纷拿起棉签、油画棒、彩色笔,在小河里帮小猫网鱼。

研究与反思

两次活动的比较,深刻地反映出:一切以幼儿为中心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一个突出特征,我们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可这又不得不依赖于绘画技能、知识经验等积累,还必须要避免技能技巧片面化和标准化的偏向。经过反复实践和研究,我们尝试以游戏情境,激发和保持幼儿学习绘画技能的兴趣;运用不同的材料、方法、形式,进行不同技能的练习;以情境化的评价方式,支持和优化技能的练习,颠覆反复枯燥的绘画技能练习,让小班幼儿轻松掌握绘画技能,为顺利进行美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尊重幼儿的意愿:以游戏情境,激发和保持幼儿学习绘画技能的兴趣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在他们眼里,几乎一切活动都是游戏。皮亚杰说儿童“具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同化”,游戏就构成了儿童的这个活动领域。小班幼儿认识和表达事物时会受到情绪情感的影响,他们乐于表现和模仿自己感兴趣的事。而游戏是幼儿最乐于接受的形式,所以我们尝试用游戏贯穿整个活动,来感染幼儿。在试教时,孩子们对鱼网这一新鲜事物敏感、好奇,导致“孩子们偷钻到鱼网底下”的这一幕,这是孩子的天性,更是孩子强烈的游戏愿望。于是在研讨活动中我顺应幼儿的意愿,融入了“小鱼游”,的游戏,让幼儿贴近鱼网,通过游戏获得网鱼的体验,让幼儿轻松地接受技能的指导。运用游戏贯穿整个活动,来感染幼儿,从帮小猫找鱼(刷色)――引出鱼网(游戏捕鱼)――幼儿作画(捕鱼)一直都在游戏、在玩,孩子们没有机械地画网格,只想着我要帮小猫多抓鱼,也没想横竖线要怎样才能画直画长画密,只知道要帮小猫多抓几条鱼。让幼儿愉悦、新奇的体验、活动中自觉的学习、成长。

满足幼儿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材料、方法、形式,进行不同技能的练习。点、线和涂色是进行美术表现的最基本元素。美国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六个时期,小班幼儿正处于第一个时期――涂鸦期(基于肌肉运动的最早的图画,随后成为心理活动的表征;各种各样的涂鸦包括无序乱图、纵向乱图和画圈;这个时期的后期,儿童可为自己的涂鸦命名),幼儿喜欢到处随意自由涂画,无目的性。幼儿喜欢到处随意自由涂画,他们羡慕老师手中的刷子和粉笔,他们想尝试各种能绘出图案和色彩的工具。在第一次试教里,教师提供的油画棒,孩子几乎每天接触早已厌烦,他们便随画了横线或竖线就没有兴趣再画了,他们渴望更多更新的材料和工具。而我却一心只想着自己的教案、自己的目标,忽略了孩子的需要。在最后一次执教时,笔者选择了孩子新奇的软毛刷涂色,在“捕鱼”活动中到小河里找鱼,利用白油画棒在白铅画纸上的色隐性事先画好鱼虾蟹等,“怎么没有鱼?”设置悬念,再让幼儿用软毛刷涂色,“我找到小鱼了,我找到了虾……”幼儿的兴奋溢于言表,为整个画面涂上了底色的同时完成了软毛刷涂色的技能练习。同时,一改往日进行绘画时一人一张纸的作风,以整条小河为作画纸集体作画,让幼儿有更大发挥空间。让幼儿进行反复练习(抓完这边再抓其他的)却仍兴致勃勃,也可以更直接亲近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充分体验集体作画的乐趣。我们准备了棉签棒、油画棒、彩色笔等作为绘画工作,适合不同水平层次孩子的需要,满足孩子对多种工具绘画的需要。

兼顾幼儿的差异:情境化的评价指导,支持和优化技能的练习不同个性的幼儿在绘画时的喜好也不相同,教师不要限制孩子的自由想象,不要求其所画内容都一样。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个体,也由于家庭背景、经验水平的不同,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孩子们可能会将苹果画成黄色,这时教师要尊重孩子,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幼为本,还具体表现在“促进每个孩子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的思想”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第一次试教时教师的指导“先画横线再画竖线,横竖线要交叉叠在一起”“比比,谁网到的鱼多、谁织的网又大又密”只是对全体孩子的一般要求,缺乏层次性、情境性。教师的指导与评价应最大程度地满足孩子的现实需要,使他们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获得发展。因此,在后来执教时,我改用儿歌的形式教幼儿学画网格线,并用情境化的评价来引导幼儿,“小鱼的头钻出来了哦,加些横线拦住它”――针对能力较弱不能完成交叉线的孩子;“网格的洞洞太大了,小心鱼偷溜出来哦”――鼓励完成交叉线的孩子反复练习画长线;“如果一个人的网不够大,试试两个人的网连在一起”――向成功的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合作。教师要伴随幼儿绘画的过程,根据幼儿绘画的内容情况做出适应的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孩子提出不同要求,在画网格线的技能习得的同时,让孩子获得了成功感和满足感。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玩玩说说排排数物匹配(收集3篇)
  • 下一篇:求职的自荐信(收集9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