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校本研修的主体(收集2篇)

时间: 2024-06-14 栏目:办公范文

校本研修的主体范文篇1

【关键词】校本研修;提炼主题;聚焦共识;行为跟进

校本研修是开展教师在职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引领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虽然特殊教育校本研修已经具备“主题化、规范化、重实效”的研修常态,但仍存在“主题随心、内容空洞、虚浮低效”等问题,整体效益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活动前,校本研修主题没有源于真实需求,参与者没有做好研修准备;二是活动时,校本研修浮光掠影,没有解决真问题;三是活动后,校本研修未能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真改进。

实践证明,校本研修的目的是将研修共识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改进,以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提升。因此,温州市自2017年起,实施了为期三年的“特殊教育校本研修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在原有专题研修的基础上,紧扣“真”字下功夫,抓紧抓实特殊教育校本研修全过程:研修前多方参与、深度对话,提炼真主题;研修中聚焦关键、深度研讨,解决真问题;研修后行为跟进、持续有恒,实现真改进。由此,特殊教育校本研修质量得以真正提升。

一、多方参与、深度对话,提炼真主题

虽然校本研修一直提倡“研修活动主題化,主题活动系列化”,但要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梳理问题,提炼主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在研修前,通过组内调研、多方会谈实现深度对话,方能聚焦“真问题”,提炼出“真主题”。

教师的真实参与,是校本研修成败的关键;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则是提升校本研修实效的核心。因此,利用每学期期末教研组总结会议开展组内调研,以问卷、座谈、沙龙等形式进行深度对话,从疑惑中找出教学疑难,为提炼“真主题”奠定基础。站在教师立场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局限性,教研组长需要通过多方会谈整理、归类问题,并结合每周课堂督导情况梳理出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再组织骨干教师、学校主管领导、专家团队开展第二轮多方会谈,综合课改方向、学校发展,以“急需、可研、可改”为原则提炼出研修主题,为讨论拟订具体研修方案指明方向。

例如,聋盲语文组、数学组都提出了“如何优化课堂练习设计”问题,经过多方会谈、深度对话,最终以“个性化学习单设计”为抓手,从中提炼出不同教研组的研修专题。如聋盲小语组的“基于新教材的课堂练习单优化设计”、聋盲中语组的“导学单的设计与使用”、聋盲数学组的“借助学习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启智生活数学组的“基于趣味游戏教学的作业优化设计”等。正是在这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多层面的深度对话中,每个教师不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是提炼校本研修主题的实践者,共同提炼出急需解决的“真问题”,为后续的主题研修高效参与埋下了伏笔。

二、聚焦关键、深度研讨,解决真问题

每位教师都期待能够从校本研修中得到启示,获取有利于自己教学行为改进的好方法、好建议。然而教师在参加完校本研修后却备感失望,因为主题校本研修缺乏体系,只不过听了几节课,对问题解决策略缺乏事先梳理和提炼,没有达成现场共识,以至于陷入“没有解决任何真问题”的尴尬境地。

针对校本研修不解决真问题的现状,我们提出了“聚焦关键问题,提炼研修共识,应用真实可见”的改进要求,从而使校本研修在观点碰撞中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直至解决真问题,达成真共识。

(一)预设关键策略,编制观课量表,为解决“真问题”做好准备

提前预设关键策略、编制观课量表是有效开展现场研修的关键点。在开展研修活动前,教师通过商讨选取问题解决策略,评估预设关键性策略的可行性、实操性,确定可执行、可观测的策略实施监测点,最终确定观课量表,使每个参与研修活动的教师能借助观课量表,有目的、有分工、有合作地开展课堂观察,聚焦关键问题开展针对性讨论,为研修活动解决“真问题”做好准备。

以康复组“提高协同教学实效性”主题校本研修为例,教研组在研修活动前通过10多节调研课发现:只在1节课中看到助教有比较积极的作用,其余课的助教没有对需要个性化支持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与辅助,由此提出此次研修的关键问题——影响协同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是助教,并预设了改进策略:一是预设助教的具体任务,做到在教案中有备注并提前告知;二是选择“分合式教学”,设计不少于1次的分组活动,主教、助教分别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以确保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个性化支持。

教研组针对预设的改进策略,编制了两份课堂观课量表。第一份主要观察和统计主教、助教“独立组织活动次数、时间”“配合组织活动的次数、时间”,借助观察数据来分析主教、助教的实际作用;第二份则重点观察“需辅助学生的参与度”“个性化支持方式及时长”,以分析协同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变化。

由此可见,“预设关键策略”为有效研修提前规划了活动路径,而“课堂观察量表”则为教师有效研修搭建了脚手架,二者两位一体,成为推进真实、有效研修的关键抓手,既紧扣了主题,又解决了问题。

(二)借助量表观课,紧扣主题评课,为达成“真共识”夯实基础

教师在观课、评课活动中,往往容易“跑题”,导致校本研修的低效而肤浅。而依托聚焦关键策略编制的观课量表,可以帮助教师确定观课任务,合理小组分工,聚焦观课重点;可以引导教师提取观察数据,紧扣主题点评;还可以根据预设的改进策略所造成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与解读,使校本研修从现象的描述走向理性归因。例如,康复组在“提高协同教学实效性”的观课评课环节,就围绕“提前预告助教”“助教配合或独立组织活动次数与时间”对“需辅助学生的参与度”“个性化支持方式及时长”的相关性开展讨论,教师纷纷借助量表的数据,紧扣主题来表达观课感受,有理有据地提出协同教学中的优点、不足以及改进建议。在这样的观课评课中,研讨都基于科学的数据,避免个人情感、喜好的干扰,评价相对更加客观,为达成“真共识”的深度研修提供了科学的支撑。

此外,校本研修必须把握“聚焦主题、各抒己见”原则。对于预设的关键策略,要允许教师在畅所欲言中提炼观点、表达想法,可以是“所有人的共识”,也可以是“小部分人的共识”,还可以是“个人观点”。只要是有理有据的观点,都可以帮助教师在“个性”的评议和辨析中走向“共性”,形成彼此认可的“共识”,得到更多教师的支持与响应,为后续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的真改进提供认知保障。

三、行为跟进、持续有恒,实现真改进

常态的校本研修往往以专题评课或反思为活动画上句号。至于活动中提出的建議、反思是否在现实中有了真改进,并没有人会去关注、了解。这样的研修过程是不完整的,因为没有将研修成果及时应用于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校本研修应该在激起教师共鸣与响应后,再接再厉,以基于典型课例的“一课一策一改”为手段落实“行为跟进”,做细做实课例研讨,将研修中达成的共识、提出的建议显性化,帮助更多教师实现教育教学行为的真改变。

(一)落实三大操作要点,在循环深入中真改进

实施“一课一策一改”手段的关键是落实三大操作要点:选取“一个典型课例”,即基于主题研修需要而策划的课例研讨专题;提炼“一个关键策略”,即在研修中提炼出解决关键问题的有效策略;实践“一次教学改进”,即将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应用于自己的常态课堂。参与校本研修活动的教师在“上课—问题研讨(聚焦问题)—改进建议(具体建议)—二次上课(真实改变)—应用研讨(评估实效)”的循环深入中,逐步达到主题研修所期待的真实改进,实现集体智慧到个体教学的创造性应用。

(二)应用三种活动形式,满足不同改进需求

实施“一课一策一改”手段要根据改进需求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如一课多人异构、一课一人多构、一课多人同构等。

一课多人异构,是指不同教师在同课异构的教学对比获得最佳发展。如“基于个性化目标达成的课堂策略”是启智唱游与律动组的专题研修活动,两位教师都以《小青蛙》一课为教学内容,根据共性目标、个性目标以及班级学情,各自设计了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环节。一课多人异构,有助于参与研修的教师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比较,从而找到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

一课一人多构,是指教师在连环跟进的深度研修中进行持续改进。例如数学组入职期教师“站稳讲台”系列研修活动,以“培智低段数的认识”为教学切入点,组织新教师开展“一课一人多构”活动。教师A以“4的合成”为题,按照“说课试讲—上课实践—一对一指导—反思改进—再上课指导”的循环形式,反复改进这一课的教学行为。历经几轮持续改进后,教师A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获得了质的飞跃。

一课多人同构,是指教师在共识应用体验中实现自我改进。如康复组通过研修达成了“不同动作发展水平需要匹配不同的学习活动”的共识后,组内教师及时执行“行为跟进”计划,将共识应用于各自的课堂,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改进。

(三)把握两个不同阶段

在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水平不同,应用研修共识持续改进教学行为的能力也不同。因此,校本研修要根据教师实际,提出不同改进要求。

1.建模:让新手期教师从“入格”到“合格”

新手期教师在把握教学常规、理解教学目标等方面存在不足,急需帮助他们解决最常规的、最基础的问题。因此,针对新手期教师的校本研修应从“建模”入手,为每个新教师配备实践导师答疑解惑,指导其学习参考、模仿应用优质课例,从而实现教学行为的改变,帮助他们先“入格”再“合格”,逐步成为“会教书、能带班”的合格教师。

2.破模:让熟练期教师从“升格”到“风格”

校本研修的主体范文篇2

校本研修的含义

校本研修和校本培训两者之间关系非常密切,校本培训是校本研修的前身和源头,校本研修则是校本培训的发展和完善。校本研修就是以校为本,重在研修。校本研修是指立足于本校工作实际,根据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修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校本研修是由学校组织管理、在学校进行研修、最终是为了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主要阵地,主要采取专家辅导等形式,已达到帮助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的目的。校本研修与校本培训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校本研修与校本培训的主体不同。校本培训的主体是培训者。在校本培训开始之前培训内容是由培训者选定,培训的形式是由培训者策划。而本应在培训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受训者(即参训教师)却处于被动的位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培训的实效性。校本研修则更加强调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研修的内容由参训教师共同商议选定,研修的形式也更加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参训教师成为研修过程的主体,有利于充分发挥参训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研修的高效性。

校本研修与校本培训的形式不同。校本培训通常采用讲座的形式,专家在讲台上讲解、阐述,受训者则在下面倾听和做笔记。从这个角度看,校本培训就很容易变成简单枯燥的说教,培训就会变得单一化和模式化,缺乏启发性和操作性。校本研修提倡教师的协作、交流和共同探究,其内容多由全体研修教师共同商议提炼而成,与教育教学一线联系紧密。校本研修的形式也丰富多样,如小组讨论、观摩、演示,充分发挥了研修教师的主动能动性。教师主动的参与到研修的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不言而喻。校本研修中也会有教育教学专家和名师,但专家和名师在研修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研修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提炼者。

校本研修的特点

校本研修是以教师为研修的主体,研修的内容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其目的是试图通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的发展。校本研修前期更像是一种制度建设,而随着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就会建立起校本研修的文化,这就更像是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发展中的校本研修,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是强制性。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每个学校都制定了校本研修的相关制度以保障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权利和义务。学校对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时间、形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全校教师都必须参加。校本研修的强制性还体现在学校对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考评上,教师的校本研修记录是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指标。

二是全面性。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参与校本研修,校本研修的对象和覆盖面就非常全面;校本研修的内容丰富,有直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性知识,也有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还有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知识;校本培训伴随教师整个职业发展历程,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影响也更为全面和持续。

三是封闭性。校本研修的主阵地是在学校,每个学校在开展校本研修上都有很大的自。学校作为校本研修的实体,处于相对孤立和封闭的环境中。学校研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主要依赖于本校教师的集思广益,校本研修的对象主要是本校的教师,校本研修的内容是由本校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共同商议而定。这样就缺乏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借鉴,校本研修就体现出强烈的个性和封闭性。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因为拥有教学能力较高的教师,故而校本研修的开展就会如火如荼。而教学质量差一点的学校因其教师教学能力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水平。

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是教育教学最为重要的软件资源,教师专业发展的均衡在很大程度决定了教育发展的均衡。校本研修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由于其封闭性等特点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校本研修主要由学校开展实施,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专业发展的差距就会客观存在,进而通过学校教学质量、学生发展水平等表现出来。从区域层面来看,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显得不均衡和不协调。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描写清晨的好词好句摘抄(收集3篇)
  • 下一篇:简短小学生自我介绍(收集9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