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贯彻和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教育视为学校健康教育范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求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前言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教育部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决定在全国学校推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健康第一”作为中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被统一了起来。这引起学校体育界和社会上极大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学校开设健康教育学课,不仅有助于我国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别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道德水平,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两者之间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需要我们对它作一个详细的了解。
2.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含义
现代社会,健康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早期,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更多偏重于躯体方面。例如《辞海》对健康的解释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强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种健康观是以生物学观点来看待健康问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在关心自己躯体健康的同时,逐渐认识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和周围的生存环境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认识到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既是构成健康的关键因素,又对躯体健康存着直接的影响,于是,人们的健康概念开始趋向完善。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家鲍尔提出:“健康就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有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种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而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善的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鼓励人们采用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善、达到、维持和促进个体及社会的健康状况。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教育促进和干预活动,通过有目的的干预过程,使人们能保持有利健康的行为,从而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体育事业的基础,学校体育使青少年身体完美、身心健康发展,学习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养成一生对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的目的是: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3.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其中最有积极意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体育教育促进的学生发展,是一种整合的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技能技术的片面发展,所以不能仅凭借学生的运动成绩来判定体育的优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应是学生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发展,“因人施教”、“率性而教”,而不仅仅是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的体育发展。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必须培养人去适应变化。学生的体育发展应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其体质、健康会逐渐体现在他们今后很长的工作、生活过程中,而不仅仅以学校课堂中技能技术和成绩的获得为终点。因此体育教育不仅要立足学生现在,还必须面向学生未来。
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贯彻和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教育视为学校健康教育范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求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学校健康教育和学校体育对实施全民健身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学校健康教育,应该在体育教育原有的学科体系中融入现代健康教育的内涵,以人的健康的整体发展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智力充分和谐发展。
4.结语
健康教育不仅能健体还能育人,它为德育智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健康教育在当今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又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祥,梁俊雄.学校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祥,吴纪饶.学校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郭树华,丰强.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关键词教育流程节点质量问题审视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教育教学质量存在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且都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业内人员对培养出的大多数学生质量存在不确定评价,尤其是对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有“踏空”之感,进而不断地反思我们现有的各层次学校中教育教学的目的意义、价值所在、培养思想、实现路径、评价制度、终极目标等。因此,为了考察教育教学质量,有必要对教育教学的全流程进行审视,并分析各逻辑节点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二、教育教学全流程审视
不论是传统教育模式还是现代教育模式,教育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没有根本性变化的,只有形式与内容的演进不同。如果流程下各逻辑节点质量不好,教育教学的结果也不会理想。教育教学的基本流程主要遵循如下逻辑展开。
1.确立教育教学条件
(1)资质条件。涉及教育单位办学层次条件资质、招生规模渠道资质、财务收入支出资质、人力资源体制制度资质、社会联合办学资质、教育证书授予资质、教科研社会服务资质等条件。资质的获得与资源的获得具有高度相关性,任何一所学校资质条件的突破都可以带来较大的资源利益,对教育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巨大。
(2)办学条件。涉及教育单位办学软硬件条件。从硬件条件看主要有校园选址、面积及功能区规划、办公教学楼宇面积、实践教学设施、基地等;从软件条件看主要有背景条件(地域、行业、层次、历史)、管理条件(体制、制度、规划、组织、执行等)、资源条件(师资、生源、资本、技术、思想、人脉与资源开发条件)等。
(3)招生条件。涉及生源的数量及质量,从结构看有招生地域结构、性别结构、素质结构、形象结构、特长结构、兴趣结构、身心结构、渠道结构、批次结构等条件。目前看,在各层次教育单位办学规模不变情况下,随着生源的逐年减少及教育途径的多样化选择,一些教育单位招生条件有日益恶化的趋势,这已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的忧虑和关切,如果应对不当,对相关学校都是致命的打击。
(4)师资条件。师资队伍素质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是办学水平的保证。从结构条件看,有师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经历结构、专业结构、双师结构、团队结构、素质能力结构、师表形象结构等条件。现实表象师资结构有趋同化表现,但内涵结构正逐渐走向差异化,各教育单位在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以生为本”、“以师为本”已达成共识,但如何造就“人”的特色,尤其是被社会高度认同的师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明确教育教学依据
(1)需求依据。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和人才,因此生源市场与社会需要的供求变化直接影响教育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基于此,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是生源市场供求与社会需要情况,学生培养方案定期调整也是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当前对教育单位最突出的挑战是生源市场的供求失衡,这与社会对人的高要求形成矛盾冲突。
(2)方案依据。各层次学校的学生培养方案是依据国家需求及生源情况,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规律指导下,通过权变管理,确定学生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具体规划方案,是教育教学的逻辑起点。培养方案必须体现学科设置与实际需求、课程内容与现实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三对接”要求。焦点是核心能力、素质实现方案。
(3)课标依据。课程标准是在一定课程体系设计安排下规定的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性质是指该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主要说明该课的核心价值、基本内容等;课程目标是指该课要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达到什么水平,主要说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等;内容标准是指该课各章节单元应有的知识、要点与逻辑,主要说明该课程的应知应会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建议是课程标准制定人对执行本课标的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实施要求。课程标准是专业教学质量检验的重要依据。
(4)计划依据。教学计划、授课计划、授课讲义教案等是教学管理活动、教师授课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是教学管理综合性指导文件之一;授课计划是对某一课程教学用书、教学周数、次数、内容、进度、学时等的预先协调安排,是根据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制定的相应计划。授课讲义教案是教师所做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3.落实教育教学组织
(1)时空组织。涉及教育教学时间与地点的组织。教育教学时间组织要受学制时间、学期时间、课程时间、课堂时间等约束;教育教学空间组织要受校内外地点空间、教室与情境地点空间、实验(训)与实习地点空间等约束。顺次、平行、交叉是时空组织技术的主要方法。
(2)形式组织。涉及教育教学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组织。教育教学理论教学组织主要以合班授课制、单班授课制、个体授课制等为主;教育教学实践教学组织主要以分班授课制、分组授课制、分段授课制、分点授课制、交叉轮训授课制等为主。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教育;素质教育
数学是研究客观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其对象的,并且是一门高度抽象的主要学科,更是对小学生进行小学数学的启蒙教育,奠基教育,培养学生诚实、正直品质的一门重要学科,随着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教学是有效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已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因此,在教学中,数学教学不能脱离德育教育,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教师正是利用这一点,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本身内在的道德潜能,注意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倡德育主体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学兼优的新型人格。
一、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
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同样,德育教育渗透到数学教育活动之中,也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追求,向往未来,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德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主动采取实际行动来培养自己的品质,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思想活动。还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进而促进教法与学法的不断改进,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德育教育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正是思想品得形成的发展时期,他们由于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进取心强,并主动帮助一些同学学习进步,这就是德育教育生效的反映,德育教育正好满足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德育教育之所以必要。因为德育是灵魂,是一切学习和工作的推动器。因此,在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尽快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对数学“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方向转化。
二、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应讨论的几个问题
1.挖掘数学中德育知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数学教材中没有德育知识,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单纯地进行数学教学而脱离了德育知识教育,认为德育教育与数学教学无关。其实,在数教学中,只要数学教师稍细心观察,可以说德育知识在数学教材中无处不在,利用这些知识,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能更好地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例如,在上圆的周长中的“圆周率”时,教师就针对这个问题,介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比国外数学家至少早一千年,进而说明中国古代数学家为我们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我们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教育学生刻苦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不但更好地加强了学生对爱国主义的道德品质的教育,还激发学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有决心、有信心把数学知识学好。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坚韧品格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对那些不合理,甚至错误的做法也不要批评和指责。教师应该深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压抑容易培养难。例如,在学习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启发学生用一个梯形分割拼合法,能否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从中位线分割,并以一腰中点旋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原梯形面积相等。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梯形上下两底的和,它的高是原梯形高的一半。又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210千米,按照这样的速度,行驶35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大部分学生会用算术的方法来解答:350÷(210÷3),这时,我问学生:“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解答吗?”学生们动脑筋思考后马上用解比例210:3=350:X来解答和解方程的方法350÷X=210÷3来解答。由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扩展和深化,在每时每刻都在锻炼学生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在数学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特别是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都渗透着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渗透,只能是点点滴滴,但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定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集腋成裘,学生的品德素质将随着数学学习同步提高,数学课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是间接的,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这种影响是长久的,能伴随着人的一生,这是其它学科所办不到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总之,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两者成为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寓德育教育于数学教学中,一定会受到良好的实际素质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