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国画问题剖析教学改革
在近代,为了将我国所特有的绘画形态模式进行总体概括,使之有别于西方绘画,中国画这个概念应运而生了。中国画是将中国人日常的生活状态、生活情趣、原生品性以及审美追求等等方面,通过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相关的审美理念中进行的绘画创作。中国画充分体现着中国艺术精神的样式模板,其主要形态涵盖了绘画的风格、材料、样式以及器具等等相关方面在内,中国画很有效地实现了中国艺术组织结构的相应运用,同时,能将相关思维框架的形态的进行整体依存。
在当今大部分高校中,公选课的中国画教学涉及方面主要从广义角度出发考虑的。其教学范畴是一切能够有效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晋唐宋元明清的基本上所有的中国绘画,其范围十分广泛,比如水墨丹青、色彩画、工笔画、壁画、中国民间绘画等等方面。
一、在高校中国画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国画的学习热潮的逐渐给国画艺术界带来了一些光明,但是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以及社会工业化的影响,中国画教育的相关发展已经越来越偏离中国艺术精神的主要轨道了。现如今,中国画教育形势以及相关具体观念都出现了与中国传统优秀国画艺术相背离的现象,异化趋势明显。在现当代这种情况下,高校由于对传统国画艺术的忽视以及产生的相关教育失误,使得中国画教育的教学质量、国画学术研究差,导致了高校中国画教育陷入困境。
1.中国画专业学生的基础很薄弱
高校的中国教育主要是以西方绘画的基础课程作为国画教学的基础公选课教程的,对专业学生来说,西方绘画基础技术的掌握有利于其自身的全面发展,但如果只是单纯掌握这方面的基础,便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中国画技艺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学生在西方绘画基础课程的学习中,逐渐会养成西画艺术的表现习惯,比如注重艺术对象的透视度、明暗效果以及具体体感,这就导致其忽视了中国画艺术表现模式有的平面效果以线条张力的表现,使得大部分高校专业中国画学生不太会使用线条来张显艺术对象的空间延伸以及体感突显;与此同时,西画基础课程的普及,使得大部分高校专业中国画学生缺乏笔墨以及书法基础,对中国的色彩运用也十分单一,并且导致其作品没有任何张力,由于中国画基础的缺失,有的学生对国画材料的应用技巧十分生疏,绘画技巧也十分生硬;还有,高校普遍开展的专业绘画课程以西画为主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中国画艺术技艺的缺失。由于西画教学基本上涉猎不到中国国画基础的领域,使得高校学生对于中国画的学习过于简单概念化,使其没有深入了解到中国画的艺术价值以及文化内涵,导致了学生的作品刻板生涩、线条无张力、书法作品韵味厚度缺失等等。
在高校公选课中国教育中,学生的中国画基础薄弱,学习时也相对有限,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不能够将西方绘画语言有效熟练地转化为中国画绘画语言,使得其也不能够真正让中国画艺术语言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的艺术创新更是难上加难。
2、中国画专业教学课程的设置与研究很薄弱
高校教育中国画教学课程的理论模式设置与研究十分薄弱。在高校的中国画教育课程设置中一般都是比较注重绘画技巧教学的实施,中国画理论教学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同时,学生专业理论课大部分是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艺术美学等等总概念课程,其中有关中国画的专业课程的设置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与中国画密切相关的古典文学以及款式装裱等等课程几乎不在高校国画基础课堂上展现,只有专业美术院校中的研究生课程中才会少量出现国画论以及书法的课程。目前来说,只有极少数的本科院校有书法选修课,大部分高校都是不设置这门课程的。中国画专业理论研究现在基本上是以教师的个人研究为主的,我国高校目前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中国画理论研究氛围,这就使得中国画理论研究的科研开展进程缓慢,跟不上艺术创作的步伐。高校中国画专业课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学校对专业教学的重视是一方面,学生自身也是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专业学习中,大部分学生不重视中国画专业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爱创作轻理论,这就导致了其对传统过画传统技艺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中国画精髓的能力。
二.在高校中国画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中国画课程的内容整合
中国画这门艺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安排具体是写意人物画、写意山水画以及写意花鸟画三门课程的总体设计安排。虽然这三门课程的课量少,难度小,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这三门课程是分段开设的,三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是很大,而且三门课程的相关内容出现了重复现象,课程实践过程也有重复环节。这种教学课程的设置突出不了高校美术专业的特色定位,只是一味地模仿了专业类美术院校课程的设置。新世纪伊始,我国开始着手整改中国国画课程设置,修改了课程调整方案,将书法篆刻以及人物画、山水画以及花鸟画的内容核心进行整合,设置了中国画笔墨基础的课程,而且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是十分不容忽视的。而且,地方高校的学生中国画专业技巧水平相对是比较低的,其基础应试教育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大部分学生传统文化根底比较缺失,对中国画的认知程度低,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加强学生进行的笔墨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实践证明,中国画笔墨基础的课程内容整合以后,充分凸显了笔墨训练的相关地位,使得中国画教学课程的目的逐渐显现出来,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中国画技艺打下夯实基础。与此同时,中国画理论知识研究的进行也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在进行中国画理论课程设置时要及时调整画论以及史论的课程整合,具体体现为人文素质教育以及中国画基础理论的内容整合,从而形成相应的中国画理论基础课程框架。
2、中国画课程的教学艺术创作整合
在现代高等院校中,中国画课程教学的开展要求要将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中国画创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高校中国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写生与临摹的形式方法把中国画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创作技巧有效地教给学生;学生作品的创作能够很好地体现其接受具体教育知识的程度,这种成效表现形式是十分局限的。在过去,中国画教育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高校中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夯实基础为主要任务,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其技艺相对较高才能进行作品创作以及艺术研究,其实这样是不对的,认识上有着一定的偏向性。如果在高校中国画课程实施中,能够及时地让低年级学生在扎实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并培养其创作意识,这对学生的整个技艺成长过程是十分有益的。积极发掘学生创作才能,激发创作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创作视野,从而活跃了学生的创作思维,是其中国画创作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
三、在高校中国画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有效措施
1、教学理念的贯彻实施
高校中国画课程的教学理念的贯彻实施要注重文化的补充以及教学方法的培养、思想的相应引导、技法训练以及心理的调衡。基于高校中国画专业的现状而言,中国画文化的补充是应该放在首要位置的。我国高校中国画教学的有效开展应该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整个课程教学中,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主线,并将创新艺术思维的培养作为主导,健全学生心理定位,使学生确立其独有的绘画思想,并通过相关绘画艺术技巧的掌握来使中国画教学理念得到贯彻实施。
2、教学课程的有效安排
高校中国画教学的课程安排使要注重人性化的思想,摒弃原有单一的课程表教学模式,有效整合课程安排,给予学生更加宽阔的学习领域。在规划中国画教学课程大纲以及方法的时候,也要强调学生文化修养以及艺术教学理念的提升与贯彻,变传统单纯的技法传授为灵活多变的紧密学科的融会贯通,有效规避偏狭现象的出现。
3.高校师资的合理配置
高校中国画教师的队伍结构以及专业技术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中国画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开展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入透彻地了解国画专业知识技巧,并同时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研究教学方案,有效地把握教学要点,吃透中国画教材,将艺术元素融入到直观的视觉教学中,提高教师自身的鉴赏水平以及学生艺术技能水平。
综上可知,高校中国画这门公选的立体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作水平以及教师的鉴赏能力,同时还能够很好地传承延续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会营.浅谈综合类院校的中国画教学改革[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9)
[2]张永山.对新建院校中国画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考[J].美术大观,2010(2)
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中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而造型基础课程既是美术课程中的一门入门课,同时又是贯穿美术课程始终的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是敲门砖又是基石。造型基础课程以技能训练、审美素养训练、创意意识培养为基本要求,重点突出绘画基础知识与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结合时代背景下各种视觉形象的造型特征,挖掘学生个性思维,提升创造能力,提高视觉形象的表达能力,为后续的美术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视觉图像文化成为了社会文化大背景,各种视觉形象、图像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不同的视觉形象所具有的造型特征出现了很大的区别,那么如何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了解掌握这些丰富的造型特征并能熟练运用这些造型方式,去完成将来的儿童美术基础教育重任,更能适应时代,适应职业发展需求,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前教育美术造型基础教学要以造型美感解析和美感表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审美素质为基础创造美为根本来完成学前教育美术造型基础教学,使幼师学生掌握美的规律,正确的欣赏美、认识美、理解美、翻译美并创造美,分清是非美丑,并在正确的审美观点的指导下进行美的创造、实施美的教育是幼师美术审美教育的目标。
二、学前教育专业绘画造型基础教育现状
(一)教育理念落后,实践教材不足
在绘画造型基础课的教学上,过于强调美术造型技能、技巧的教学与训练,把技能训练作为美术课程的首要任务。学生仅仅局限于教师所引导的写生造型或装饰造型上,而且教师只是着重讲述造型的基本方法,少有针对绘画造型的形式美感做出深入的美感解析或鉴赏,忽视了学生对于绘画造型美感的认知体验和对美术中美的造型文化底蕴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翻译美、描述美的基本审美体验。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造型课程教育理念的保守落后,学生使用的基本教材严重不足,势必影响到学生对于基础造型认知匮乏,教学偏重技能,缺乏对于绘画造型中形象、形式的美感认知,教学内容过于局限在传统的全因素素描或线描课程上,缺少让学生对于造型中物像形象、形式美感的认知体验。
(二)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美术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还非常普遍,在绘画造型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上所教授的都是传统的、纯粹的结构、光影、透视关系等内容,但纯粹的素描课程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视觉图像文化社会大背景下美术造型基础的训练课程的需求。这种教学虽然专业性强,学到的绘画素描基础更扎实,但枯燥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使学生苦不堪言,同时不能适应丰富多彩的图像文化大背景下造型形式多样的需求。
三、改革与措施
视觉文化时代出现了更多的美术造型方式及美术样式。美术课程也在需要不断完善的教育理念下不断地调整和改革自己的教学,尤其是在美术绘画课程中造型基础训练课程教学的改革。时至今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绘画造型训练不能再单纯局限于传统素描课程的训练上,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造型基础课的教学借鉴传统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模式,但由于学生入校前绘画基本功相对薄弱,感知美、欣赏美、翻译美、表现美的审美能力几近为零,因此单纯的过于“专业化”的绘画基础练习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过于单一,单纯的以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无法解决全面的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无法达到以审美为核心、了解美的规律、掌握美的表现方式的教育目标。如何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过程中做到快乐而有效的学习,必须做一些改变。
(一)更新教育理念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授业者,我们需要紧紧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到以“如何观看、如何感受、如何表现”物象形象的美感为造型基础教学的主要培养内容,艺术素养与技能培养并重的同时,使艺术素养先行,增强学生对造型美感解析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感知美、欣赏美、翻译美、表现美的审美能力,在更全面地绘画造型美感解析研究的基础上来完成技能训练。简单讲,学生在学习造型基础之时需要先感知美、懂得美、然后再运用合适的造型语言去表现美。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发展自己的造型艺术审美标准,也是每一个实践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紧随时代步伐,挣脱以往较为单一的发展方向,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向着多元空间,迅速发展。
(二)建立健全美术课程教学大纲,转变课堂教学内容与模式
关键词: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
在当前中职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专业教学取得理想成果,对美术专业人才进行更好培养,应当加强各种专业课程教学,而绘画基础课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所以,在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美术教师应当对该课程教学加强重视,并且要充分清楚认识,在此基础上以有效途径开展课程教学,从而使绘画基础课教学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使课程教学质量及水平得以提升,促进课程教学更好发展。
一、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及价值
在当前中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美术专业属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对美术专业人才较好培养。在中职美术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绘画基础课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美术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因而加强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也就十分必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具体而言,在美术专业教育教学中,有效开展绘画基础课教学的作用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有效开展绘画基础课有利于提升学生美术水平及能力,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教学,可使学生具备好的绘画基础能力,能够掌握基础绘画技巧及方法,从而也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学习其他相关美术知识,对学生美术能力及水平提升十分有利;其二,有效开展绘画基础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在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过程中,造型能力培养属于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而通过造型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能够实现二次创造,这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其三,有效开展绘画基础课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及水平的提升,在绘画基础课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对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然后融入自身情感对事物进行描绘,因而可对学生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增强其情感体验,因而可对学生综合水平及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发展十分有利。
二、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现状
在中职美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绘画基础课属于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在学生造型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因而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绘画基础课教学也就十分必要。然而,就当前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实际情况而言,其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仍旧存在一定问题及不良影响因素。具体而言,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中职院校美术教师仍选择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技巧教学,对于绘画基础课与学生专业之间的差异未能够充分考虑,其最终所导致结果就是绘画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各自进行,造成学生在学习绘画基础课过程中缺乏清晰目的及相关训练目标。另外,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各种人像、石膏及事物等方面写生过分强调,对于学生审美意识及创新思维培养往往忽略。此外,绘画基础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学生创造设计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绘画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创造能力得以提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素描能力培养比较重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往往忽略。最后,对于绘画基础课未能够充分清楚认识,对于中职院校美术教师而言,其通常对绘画方法训练比较注重,然而并未能够使绘画基础课中设计绘画及设计意识实现有效结合,并且实际课程教学中基本都选择传统素描模型,并未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描绘有关事物,这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
三、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有效途径及措施
1.明确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绘画基础课实际教学过程中,中职美术专业教师应当将社会实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最终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加符合中职教育要求及目的。为能够使这一目标得以较好实现,中职美术专业技师应当依据社会发展形势及学校实际市场定位,对教学目的及教学方向进行综合分析,就目前美术专业市场就业定位情况而言,中职院校美术专业学生今后的职业主要为画家、设计人员及软件操作人员与教师等,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以这几种职业为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另外,对于不同职业教育而言,对于教师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均会产生较大影响,因而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当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发展眼光看待问题,从而制定科学严谨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培养更多实用型专业人才。
2.确立并运用现代化科学教学理念
在当前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应当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首先,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单纯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未能够对学生感受及情绪充分考虑,这种教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十分不利。所以,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考虑,从而依据学生不同特点开展教学,最终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通过直观性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对于绘画作品而言,其属于直观艺术,可对人们产生较强烈视觉刺激,因而通过直观性教学可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兴趣,比如教师可在课堂上展示优秀绘画作品,使学生较好感受这些作品,同时,教师也可通过对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应用让学生感受绘画作品,从而使其提升学习积极性及兴趣。
3.加强绘画基础课教学方法创新
在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实际教学过程中,为能够得到更好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更好培养,还应当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加强重视,并且应当对学生造型技能培养加强重视,使学生造型能力能够得以提升,为学生综合美术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另外,对于教学评价方法应当进行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属于重点内容,通过科学合理教学评价,可较好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认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以往单一评价方式,对多种评价方法进行综合应用,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全面,并且更加合理,从而为更好开展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4.构建项目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汇中,可分模块对绘画基础课实行项目教学。对于项目教学模式而言,其目的主要就是使教学理论及教学实践之间实现有效结合,从而有效激发学生潜力,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其符合中职教育目标。依据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内容,可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即设计素描与手绘速写,所以在项目模块教学中可分为两个部分开展教学工作。其中,对于设计素描项目模块而言,其所包括内容主要就是入门观察法、结构透视素描以及整体关系处理法与创意素描。在该教学模块中,其重点内容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进行培养。在手绘速写模块中,其内容主要包括线描速写、画面整体关系速写及多种不同绘画材料表现技法,该模块教学中主要就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及能力进行培养,要求学生必须要这些知识内容熟练掌握,从而使其绘画基础能力及水平能够得以有效提升,为其更好学习其他美术专业知识奠定理想的基础条件。
四、结语
在当前中职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绘画基础课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对学生绘画能力及造型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在绘画基础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中职美术教师应当积极分析绘画基础课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以有效途径及措施合理开展绘画基础课教学,提升其教学质量及水平,促进其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巴哈提•卡下旦别克.对美术绘画专业素描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4):126.
[2]侯传洲.浅谈技工院校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的教学[J].生物技术世界,2013,(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