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收集3篇)

时间: 2024-06-17 栏目:办公范文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范文篇1

关键词:企业会计;预算会计;比较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两大分支。预算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它适用于各级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其他非盈利组织,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和财政性的特点。而企业会计是以营利为目的,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形式,采用特定方法,对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回收和分配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与监督,为有关方面提供可靠、有用的财务信息,与营利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两者虽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同时也有很多联系。

1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联系

首先,我国政府与各级行政部门事业单位采用的财政供给型管理方式和报账制会计管理模式是与我国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对过去我国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地拓宽和发展,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变化和加强,绝大部分国有非盈利单位一改过去纯国拨经费收支的局面,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势态,并强调成本核算,从只注重现金收付走上了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的轨道。这一变化导致部分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再者,两者有很多共同点。第一,两者的会计基本假设是相同的,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第二,两者在会计核算的原则上也有相同之处,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等;第三,两者的会计要素方面的确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内容和方法上也有共同点,企业会计要素包括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而预算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2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不同点及其研究

2.1核算基础不同。预算会计采用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而企业会计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收付实现制简单明了,对于几乎不发生复杂的经济业务的事业单位以及非营利性组织,能使账务更加清晰明确,但是对于经营性收支,则采用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以应收应付作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以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有时,企业发生的收支业务与交易事项本身并不完全一致,为了明确会计核算的确认基础,更真实地反映特定时期的财政状况与经营成果,因此企业在核算过程中采用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

2.2两者会计制度不同。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其次在所有者权益列报中,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其收入主要来自等价交换取得,即交换易收入;合算原则有13个分别包括,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谨慎性原则、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权责发生制原则。在会计报表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预算会计制度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其中:资产=负债+净资产;在净资产中,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收入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在会计合算原则中有11个原则,分别为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重要性原则、配比原则、实际成本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收付实现制原则。在会计报表分,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

2.3所用的会计科目不同。在处理同一业务时,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分录形式相同,借贷方向相同,但因不同制度所规定的会计科目名称不同而将有关内容分别记入不同账户。3两种制度转换衔接的基本原则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转换衔接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企业会计制度》为标准进行调整原则、追溯调整原则、符合公认原则、特别处理原则、重要性原则、明确调整程序原则。综上所述,我国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虽然在制度上有很多不尽相同地方,但是两者也有很多联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现行预算会计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公共财政管理需要,使得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的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等需要进一步改革,以适应部门预算、国库单一账户、政府采购等改革的要求,因此在未来,预算会计会慢慢向企业会计靠拢,使得自身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孔凡芹.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准则趋同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10).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范文篇2

一、加快财会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就目前大多数企业会计队伍素质远不能适应即将时展的需要,必须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重视会计队伍建设,加强会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形成企业会计人才的层次架构。

1.高级决策层。应拥有研究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会计对策和建立符合实际的会计核算、会计控制系统的决策层人才,他们应受过高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企业管理和会计专业教育,具有较高的企业管理和财会专业理论知识,通晓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惯例和国际贸易相关规定,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经济分析预测方法,是企业领导决策参谋体系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职责是:

(1)研究分析会计工作现状,设计会计政策、会计制度和会计控制制度,并不断的补充完善;

(2)预测经济技术指标变化趋势,编制中长期、短期经济技术指标计划和预算;

(3)分析经济活动数据资料,查找经营管理薄弱环节,提出解决解决方案;

(4)负责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

2.各功能模块的管理层。企业会计业务是按功能划分成个功能块的,各功能块的管理人才是会计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他们应受过良好(大学本科以上)的会计专业教育,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精通本模块的具体业务,通晓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规定,能够正确理解决策层制定的会计政策、会计制度和会计控制制度的意图,并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将各项政策制度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他们的主要职责是:

(1)组织会计人员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和企业的政策制度、规定;

(2)组织日常会计核算,按照管理要求编报各类报表、报告;

(3)组织相应功能的会计数据分析,编报分析报告;

(4)负责主管业务的内外沟通和工作协调。

3.业务主办层。根据岗位分工,负责各自具体核算业务执行的会计人才,他们应受过一定(中等专科以上)的会计专业教育,具有较强的会计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通晓本岗位的会计核算办法、控制制度,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制度,熟练操作计算机。主要职责是:

(1)负责本岗位的日常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2)定期编制符合要求的相关会计报表;

(3)对本岗位核算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编报分析报告;

(4)对本岗位的辅助人员的业务进行指导及检查。

4.辅助层。根据会计业务工作量的需要,给业务主办人员配备的辅助人员,他们受过会计专业培训或是刚进入企业会计部门的大中院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对企业会计政策、会计制度和会计控制制度有一定的了解,有会计资格证书,在主办人员的指导下,能完成相应的会计核算工作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主要职责是:

(1)在主办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会计核算工作;

(2)在主办人员的指导下,编报部分会计报表;

(3)按业务主管或主办人员的要求,收集正确的会计和经济业务数据;

(4)在业务主管或主办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经济业务分析工作,编报分析报告。

二、加快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为了规范各单位的内部控制,加强管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财政部起草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和《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现正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适应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完善制度建设,健全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主要内容包括:

1.与《企业会计制度》内容一致的,符合企业具体情况和特点的会计制度,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

2.会计人员控制制度。包括会计从业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要求,会计业务分工,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等内容。

3.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使用、保管、盘点、核算、稽核、内部审计的具体要求;

4.存货控制制度。包括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产成品、半成品等采购、保管、领用、发出、盘点、核算、稽核、内部审计等具体要求;

5.成本控制制度。包括成本构成要素计量、记录、分配、归集、稽核、内部审计等的具体要求;

6.销售控制制度。包括销售发式确定、货款回收、发出商品跟踪、稽核、内部审计的集体要求;

7.资金筹集控制制度。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吸收投资、发行债券等决策、核算、稽核、内部审计等具体规定;

8.投资控制制度。包括投资决策、核算、稽核、内部审计等具体规定;

9.工程控制制度。包括决策、核算、稽核、内部审计等具体规定。

10.会计电算化控制制度。包括收据录入、复核、网络安全等具体规定。

三、加快网络环境建设,健全会计计算机管理体系。

中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进行的商务活动将更多地依赖于虚拟的网络,网络经济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将促使企业的电算化会计系统从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促进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的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具体、细致、深入,传统的手工处理已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加快完善会计管理的网络建设,健全会计计算机管理体系,包括硬件准备和软件开发。

1.硬件准备。

(1)会计信息系统要把企业各部门信息纳入范畴,其信息资源将延伸到供、产、销、库存物料、人力资源、资金调度等各个方面,在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之间建立起计算机信息网络体系,变传统书面信息传递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数据共享。

(2)会计信息系统要具备良好的网络管理功能,网络管理范围既能包括各部门集中在一个区域的常规的局域网方式,也还必须包括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广域网方式,这样形成完备的网络体系,才能适应网络经济的需要,如图所示:

2.软件开发。

(1)数据收集的功能模块。企业应根据一盘棋的思路,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有关的数据库进行规划,实现数据共享,开发数据收集模块,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完成各种数据收集。

(2)预算控制模块。开发出相应的预算控制模块,自动将全年的预算指标根据实际分布情况,分解到各月,对会计人员报警,提醒及时加以控制,在有了完整的价格体系后,我们还可以要求控制模块自动计算实物量的使用数量,变事后控制为事中控制。

(3)会计分析功能模块。会计分析的主要功能通过编制相应的功能模块程序来自动完成,自动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做出判断。对于超出正常值范围的异常状况要能给出解释说明,并分析异常情况将会产生的影响,同时给出建议的应付措施。

(4)会计预测功能模块。会计预测在分析多年的会计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找出构成会计要素各因素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编制出内部实物、劳务、费用变化的数学模型,进行符合规律、科学合理的预测,指导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下,进行科学决策。

3.电子商务系统。信息时代的到来,降低费用,提高效益,将越来越多的依靠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便捷性,应用网络发展电子商务,是一条捷径,商品销售、物资采购、货款结算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既可扩大市场范围,又可节约费用,现在电子商务应用还不普及,抢占商机,率先发展,发展电子商务是个很好的途径。

4.安全机制。

未来竞争信息起着重要作用,维护数据安全显得十分重要,网络环境下,公司数据安全的威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局域网规模不断扩大,连入网络的机器越来越多,善意、恶意闯入会计信息系统,登录会计专用服务器的危险性越来越大。外部,连入国际互联网,来自全球善意、恶意的攻入几率也很高,对会计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带来严重的挑战,在健全网络体系的同时,加大网络安全机制的建设十分紧迫。

完整的会计信息体系图如下:

四、建立以分析边际成本、边际利润为基础,充分考虑机会成本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

1.按管理会计的要求,对成本费用要素重新分类。为了计算边际成本和边际利润,必须将成本费用按其性态分成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半固定成本等类别,这与财务会计的成本分类方法不同,要根据成本费用发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部分成本费用要素还要进行分析分解,要建立成本费用要素的分类方法体系。

2.建立与财务会计并存共享的数据库。管理会计的数据来源于财务会计,根据管理会计的要求,对财务会计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加工,因此可以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统一考虑各自的需要,建立共享的数据库。

3.在会计软件中开发管理会计模块。

4.建立合理的责任中心,推行责任会计。根据企业内部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对只对成本费用负责,没有收入的车间、分厂考核其成本费用,将他们建成成本费用责任中心;对相对独立核算收入的分厂、分公司等单位,考核其利润,建立利润中心;对有投资权的子公司等单位,既要考核利润,有考核其投资效果,建立投资中心。确定各种责任中心的考核目标,就要根据目标,编制详细的预算,通过对照预算完成情况,分析偏差,查找原因,明确责任,奖罚兑现。

五、要进行相关会计研究,适应国际环境。

1.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入关临近,无形资产、人力资源将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中国加入wto,就得融入全球性的知识经济浪潮,这要求会计在资产核算方面的重点研究无形资产、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范文篇3

关键词:管理会计;内部报告会计;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控制原则

中国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4-0114-02

一、管理会计的涵义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它是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两大组成部分。

管理会计起源于19世纪早期工业革命过程中企业对内部计量的运用。科学管理运动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泰罗通过对工人的工作进行分解分析,为特定产出建立成本标准,并形成了费用预算、标准成本法和差异分析为主的会计管理技术。20世纪早期,纵向一体化的多元经营活动公司出现,为了协调和控制其多样化活动,管理控制实务技术方法的需求应运而生,1920年,杜邦公司对子公司整理汽车公司进行了管理控制系统的革新,形成了多数现代企业使用的组织形式和报告评价体系。由此建立了现代企业广泛使用的管理控制技术系统。

二、管理会计控制的原则

在实践中,管理会计的控制遵循以下原则:

(一)可控性原则

可控性原则要求企业尽可能使各项经济责任数量化,能够直接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和考核,成为可以通过财务和管理手段控制的指标。

(二)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各责任中心不仅要有明确的责任,还要有完成责任所必需的职权和权力,以及完成责任后所获得的利益和权益,以便调动工作积极性。

(二)例外管理原则

企业的常规事务应通过程序性规范交给下级管理人员处理,高级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处理各种涉及全局性的重要。非程序性决策的例外事项包括几个方面,从质的方面看,对某一责任中心关系比较大、性质比较严重、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可作为“例外”事项管理。从量的角度看,差异(包括正差异和负差异)较大的因素,作为“例外”事项管理;从时间方面看,重要的问题随时作为“例外”管理。

(三)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指决策依据的信息与决策的执行应能够及时满足经营管理对决策的需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决策;另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控制。财务会计中更强调信息处理的真实,管理会计中更强调决策与控制的及时。

(四)整体性原则

责任中心的划分与考核。要以企业为一个整体。划分责任范围时,要做到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管,使责任中心之间一方面要防止重复,另一方面要防止无人负责区的出现,即要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五)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各责任中心利益要保持一致;二是决策与控制的程序及方法应保持前后一贯,便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三是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考核评价业绩的标准要前后一致。

(六)可验证性原则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决策依据的信息本身要能够被验证;二是做出的决策在执行中能够被检验。贯彻可验证性原则,可以判断决策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便于找出差异和进行差异分析。可验证性既是决策的原则,也是对决策结果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的依据。

三、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

管理会计随着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和发展,在新的形势下,管理会计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创新管理会计的思想和实务方法,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树立适应发展的新观念

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而进入信息时代后,产品寿命大大缩短,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类、易变化的特点。因此,企业必须更新观念,密切注视市场导向,加强研究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二)结合环境和组织的变化,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环境和组织的改变意味着应用于决策制定的信息类型和信息用途的改变。公司治理自身的特征和状况也会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系统的质量和效率。一旦决策层与管理层真正分离,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构成和功能更加完善,势必会更有效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此外,还要深入研究在现行社会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定位问题,既要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以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又要使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更加适应企业环境的要求。

(三)强化管理会计的应用,推动管理会计和实务的结合

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及时地将实践中得到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推广,形成示范效应。

(四)改变传统观念,培养企业领导人管理会计意识

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企业领导已经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应该建立一定的社会约束机制,促使企业领导层重视管理会计应用。

四、建立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管理会计的核心工作是预算管理,只有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才能真正使管理会计发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预算管理核心在于“全面”二字,它具有全员、全额、全程的特点。“全员”是指预算过程的全员发动,它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指“预算目标”的层层分解,人人肩上有责任,建立全员的“成本”、“效益”意识;另一层含义是企业资源在各单位之间的一个有效协调和科学配置的过程,通过企业各职能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对预算过程的参与,把各单位的作业计划和公司资源通过透明的程序进行配比,分清“轻重缓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全额”是指预算金额的总体性。企业预算不仅包括财务预算,更重要的是包括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全程”是指预算管理流程的全程化,预算管理不能仅停留在预算指标的下达、预算的编制和汇总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预算的执行和监控、预算的分析和调整、预算的考核与评价,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

(二)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实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企业战略、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被统称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三驾马车。企业战略确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总体目标;全面预算管理明确了企业在年度内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这种目标的具体措施,它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具体行动方案;绩效考核主要是对企业所属分、子公司和各部门、单位以及员工完成全面预算情况进行考核和综合评价,是实现全面预算的手段和方法。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以现金流为核心,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使决策更加符合企业战略需要,能够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关注的问题

1.实施战略保障型的预算制度。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预算管理是分层的。战略保障性预算制度应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公司智力结构为基础,主要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在预算管理中的权责分配问题,这一层级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障预算目标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第二层次是以企业经营的管理结构为基础,主要规范经营范围的预权责关系,这一层次制度的目的是保障既定预算目标的执行。

2.确立互动一致的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程序。(1)确定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在确定战略时常用的方法就是进行价值链分析,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衍生出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可以利用价值链分析的结果在经营信息、经营动因和战略、预算间建立起必要的桥梁;(2)明确关键成功因素及其相应的衡量指标。关键成功因素是促成战略实现的关键因素,明确了实现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之后,从日常经营的努力到战略的成功就变成了一个自然的过程;(3)分配资源。根据实现关键成功因素所需的财力和人力进行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分配,战略预算根据战略需要来分配资源,保障资源供给,即预算编制的起点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计划,并据此决定企业应该采取的行动和措施,从而明确为达到这些目标、从事这些活动需要什么资源和多少资源。可以说,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战略目标分解、实施、控制和实现的过程;(4)确定预算的目标体系和报告体系。根据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和衡量指标来确定多维的预算目标(包括财务与非财务目标)和报告体系,并建立短期性的目标值,用以表示组织沿着所选择的战略道路所取得的进展;(5)监督实施和提供反馈信息,据以修正年度预算或战略计划。通过滚动预算系统,根据外部环境和企业实际业绩对战略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并编制新的预算。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校园欺凌讲座总结(收集2篇)
  • 下一篇:帮派宣言(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