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比较优势首先,财政专业属于国家控制专业。目前全国开设财政学专业的院校只有100多所,相对属于偏少的,因而毕业生供给量与金融、会计热门专业相比属于相对偏少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缓解供需矛盾的作用。其次,财政学作为传统专业,原先主要是为政府财税等相关部门培养高级财税管理人才,尽管市场化改革致使财政专业从原先专门为政府培养财政、税务工作人员的财政学专业面临着较大挑战,但多年以来与财政税务部门之间形成的密切联系仍然能为财政学专业办学提供了许多的便利和支撑,例如,毕业生实习岗位的提供和少量专业办学经费。再次,学科内容具有广泛性。教育部先后在1997年和1998年两次调整了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专业目录,而这其中,将管理学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学科门类是这轮调整的重要改革成果之一。在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分离,以及公共管理学科单列的基础上,财政学科随即成为了一个横跨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实际上,按照财政学科专业内容或研究对象来看确实如此,其既包括属于经济学的“财政经济学”内容模块,也包括属于公共管理学内容的“财政管理学”。另外,这两大内容模块之间并非割裂,而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从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专业内容整体。最近,在教育部2012年新的专业调整目录中,财政学专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财政学类下设财政学和税收学,并且与经济学类、金融类、经济与贸易类一起成为经济学门类下的4个专业类别。虽然在教育部多次专业目录调整中,总是将财政学归属经济学门类之下,但其转专业内容依旧是包括“财政经济学”和“财政管理学”两大模块,前者属于经济学科性质,而后者则属于管理学范畴。财政学科从其本质上就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只是教育部在专业目录调整之后更加凸显,因此,财政学专业学科内容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广泛性和综合性[1]。安徽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作为伴随学校一起成长的首批专业,一是专业历史悠久、学科底蕴深厚,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办学经验。二是在国内同行具有较高地学术地位,分别是中国财政学会、中国税务学会、财政学教学研究会、税收教育研究会理事单位。三是具有一定学科建设平台,财政学专业先后2005年和2010年确定为安徽省教改示范专业与第三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及财政学科在2008年被评为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四是师资队伍整齐,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不断优化。财政学专业共有专职教师2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12人获得博士学位。教师队伍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校学科带头人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教坛新秀1名、校“龙湖学者”特聘教授1名,校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另外,还从其他高校和业务部门聘请兼职教授和实践导师50多人。五是财政学专业毕业生形成规模影响,受到社会各界与用人单位的好评。
2.专业劣势分析传统财政学主要是为政府部门培养高级财税管理人才,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面向各级财税、海关、银行、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伴随市场化改革冲击,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重新调整,当前财政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逐渐多元化,除了继续为政府财政、税务部门培养财税管理人才之外,还为海关、公检法、人大财经委、政府办公室、发改委以及新闻媒体与电台等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培养财税专门人才。当然,财政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是以面向市场为主:一是在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从事财税管理、税收筹划和税务等方面的实务性工作;二是在企事业单位和金融部门从事财务核算和涉税工作,减少单位生产成本与维护单位经济利益[2]。与其他财经专业相比,财政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仅处于中游位置。一些著名高校,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财政学专业也仅能达到供需平衡,而这其中除了名校学生确实受到就业单位的相对青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统计高校学生就业时,是将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统计在内,而这些重点大学财政学专业学生考研率相对较高。然而地方性高校财政学学生因自身竞争力不强,以及考研率也不高,因而其就业与其它经济类专业毕业生相比要差一些,特别是与会计、金融等热门专业相比。首先,财政学专业原先主要是对口公务员系统,毕业生有稳定的就业去向,但现在政府财税、海关与公安司法等部门对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小,且岗位竞争压力大。因为公务员制度改革之前,财政学专业毕业生多数都进入到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这些部门的职工队伍得到较大的充实。虽然由于国务院各部委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近来许多单位为了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以及提高单位工作效率和效益,需要补充大量优秀的财政专业毕业生。与之同时,当前我国财税制度设计与财政部门实践工作不断尝试与国际接轨,例如2006年我国实行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家各级部门也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即专业的财税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因而进入政府公务员队伍对于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仍然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些地方性高校,例如,浙江财经大学的财政学专业毕业生每年有近一般进入公务员队伍。然而由于财政学专业毕业生报考公务员时,可供选择的对口职位大都是在财政局、税务局、海关以及公检法等等部门,主要是从事财政管理、税收规划和财务核算等方面的职位,由于这些单位工作稳定、收入较高,而且非常体面,因而也倍受考生青睐,几百人竞争一个职位的场景是一种常态,上岗竞争非常激烈,可以说是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另外与之同时,财政、税务等政府部门招收公务员也并不局限于财政或税收专业,一些职位需求被会计、金融、法律和计算机等专业肢解。其次,财政学专业理论性偏强、技能劣势相对突出[3]。伴随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创业型或小型企业明显增加,对于会计、财务管理和金融等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大,而这其中主要是因为这些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具有技能性与应用性,从而也致使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业率高[4]。与之相对,由于财政学专业理论性偏强,许多课程侧重于基础理论,其中一些事务性课程又主要面向政府部门,例如《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国债理论与事务》等,显然与就业市场的技能型和应用型需求存在较大较大差距。因此,多数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主要将精力置于考取各种证书上,例如会计从业资格证、理财规划师等,以增加毕业时的就业砝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更不用说进行深入研读与延伸。而这在地方性高校更为突出,因为地方性高校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差,以就业作为其最终目标的学生占比会相对较高。再次,财政学专业在国外高校并不存在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设置。在国外,一般设立共公经济学专业或政府管理等专业。因此,国内高校在财政学专业设置、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无经验可供借鉴,主要是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这也导致一些高校在市场化改革冲击下,财政学专业仍然按照旧的思路进行,毕业生明显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另外,正因为仅有极少数毕业生能够进入公务员队伍,导致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在期望值过高与现实“专业不对口”的低层次企业现状就业使在校学生产生专业迷茫。
二、市场化进程中财政学专业改革取向与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
关键词:就业;教育改革;财务管理
一、财务管理专业介绍与就业形势
财务管理专业由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财务管理实务组成专业基本框架,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专业技能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环节相结合,注重与各类资格考试接轨。我校的财务管理根据社会需求,分流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较强的财务管理实务能力、金融管理能力、双语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经济调查、预测、管理、分析能力;良好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和创新精神。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市场对财会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为每一个企业都需要基本的财会人员,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职位还是不难的。但是企业却很难挖掘出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这就造成了财会行业“一头冷一头热”的从业现状。财务会计人员的增加主要是初级财会人才增加,而企业这方面的人才已经相对饱和,竞争激烈,而中高级人才却严重缺乏。我校财务管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每年130名左右的财务管理毕业生大部分走向了就业,就业地区集中在省内。他们很多都是从出纳、记账员做起,月薪1000-2000,更重要的是短期内看不到光明的前途。
我校人才培养应充分考虑财务管理职业需求的变化,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本位,通过剖析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机制的现状,实施教改创新,使毕业生具有广泛的职业适应性和胜任能力,成为具有创新拓展能力,能从事复杂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我校财务管理培养教育中的现存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晰,发展观念落后。本专业应该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专业性质上来讲,财务管理专业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需求的。然后受我校考研风气的严重影响,尽管该专业历年考研率很低,该专业学生对考研趋之若鹜,从低年级就以考研为导向,侧重理论学习和概念记忆,严重缺乏专业技能的学习,为以后就业造成了严重负面的影响。学院老师又缺乏正确引导,学生对自身发展也未有科学的认识,造成了在就业中被动的局面。
2、专业培养缺乏深度,课程设置不合理,配套教材落后。财务管理专业从大二下学期才从工商管理大类分离出来,到大三下学期课程基本就结束了。三个学期的教学培养缺乏深度,课程和会计专业几乎雷同。财务管理、中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资产评估、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等课程只能打下基础的专业基础。我校按大类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相对缺乏培养深度,在课程设置上配套教材变化没有跟上经济形势和国家财经法规的变化。甚至教材版本发生较大变化时,老师为了教学方便,仍使用老版教材课件,使传授的知识跟不上时代要求。
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我院财务管理专业于2009年新设立,现已有学生140人,而学院并没有引进相适应的优秀教师和人才。我校2012年进行院系调整后,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260名学生主要由一个会计学教研室负责专业培养。会计学教研室只有7名专业老师,其中3人具有教授和副教授资格,3人年轻的研究生年轻老师并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与丰富的教学经验。引进的年轻老师基本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深入企业的经历,在课堂教学容易以灌输式进行。
4、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创新。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密切联系实际的专业,课堂教学也应该结合实际案例传授理论知识。目前除了几位有丰富经验的老师课堂教学能够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年轻老师往往生硬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容易厌倦。财务管理专业上课基本以大班为主,课堂人数近百人,老师难以组织学生深入参与,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5、课外实践严重不足。在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重视理论却轻视实践;重视书本却轻视实务;重视课堂教学却轻视实验教学的“三重三轻”现象。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对知识的应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财会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校是师范为重点的院校,对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活动部够重视,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很少,学生难把学到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平时兼职和暑假实习也难找到与财务相关岗位。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进行特色教学。财务管理专业是应用型专业,必须面向市场需求。在地方师范院校中经管类的专业应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突出自己的教学他特色。财务管理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方面,在确定专业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等关键环节上,甚至在毕业要求、管理方式、师资建设、评估体系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参考现在相同或相近的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要求,缺乏自己的定位与特色。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聘任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优秀充分的师资力量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只有引进财务管理优秀的老师才能提高教学水平。鉴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比较强,学院应该多聘用具有实践经验和MBA教育经历的老师,也可以从财会领域的资深人士中聘任兼职老师传授实践经验。
3、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坚持就业导向
传统财会教学,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现代教学理念要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查阅有关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
4、加强课外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平常的学习中,老师应该严格要求,不能以应付考试为目标。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能扎实地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学习的财务管理知识都是很有用的,所以考试不应该很简单划分考试重点。老师要给学生布置更多有价值的实践作业,把所有变为所用。学院也应该和新乡市企业界加强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基地,为学生增加实践锻炼创造机会。
5、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因为我校是师范院校,考研和当老师的风气对财务管理等非师范专业专业有严重的影响。因此,学校除了对非师范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之外,还应该加强职业教育,学生在入校初,就应该对其进行职业规划和设计,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明确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要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在就业中增加竞争力。(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资料:
[1]闫书丽.财务管理本科“目标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