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生物与医学专业(收集3篇)

时间: 2024-06-19 栏目:办公范文

生物与医学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医学生物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25-0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事业的迅猛发展,医学生物学已成为发展最快、前景广阔的众多学科之一,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多元化培养中医院校学生,医学生物学教学起了重要的作用。医学生物学是中医院校学生的第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包括了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殖医学、发育医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理论性强,知识更新快[1],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在中医院校中学习医学生物学的必要性,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学起来不吃力,提高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进行科研的水平,尤其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临床科研水平,成为我们教学方法探索的重点。基于此,本文就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医学生物学教学过程的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进行分析,以提高医学生物学的教学质量。

一、目前医学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较多,重视程度不够。我们总结医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有两个特点:一是教学内容较多,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各个层面的内容:细胞水平的内容、基因水平的内容及整体水平的内容。而且目前中医院校课程设计中,医学生物学虽然是必修课程,但是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学时较少。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在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教师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每堂课把教学任务完成就好,没有时间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课堂教学效果较差。二是中医院校招生的学生大多是理科生,理科生在高中阶段多经过生物学的学习。入学后看到医学生物学课程立刻会想起高中阶段的生物学课程,尽管医学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较高中时的课程要广和深,但是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生物学了,对该门课的重视程度不足,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物学的教学质量。

2.进展知识介绍不足。医学生物学是一门进展的学科,发展变化快,教材中的内容基础知识和概念基本不变,但很多内容是随着科研的发展而变化的,比如基因组测序成功后确定功能基因有3.5万个,其余的成为垃圾基因,但近年来发现这些垃圾基因在表观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们对这些进展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课堂内容较多,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介绍这些进展知识,而这些知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是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来的[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和传授重点在于个体的转换、加工和处理,而非“输入”或“灌输”[3,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包括好奇心、进步的需要、自居作用和同伴间相互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3,4]。由此可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协作能力,教师主要提供学习情境和指导作用,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提出在我校医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探索和应用,以促进学生学习医学生物学及其他相关基础课程的兴趣。

三、建构主义在医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教学改革的对象。目前我校设置了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八年制招生,这个专业的特点是临床和科研相结合,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水平人才,以促进现代中医药的发展。首先我们对该专业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目的是对我校医学生物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探索。我校中西医结合专业七年制的学生具有如下特点:(1)入学之前均为理科生,在高中学习过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果我们课堂上只讲解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会使他们觉得大学的医学生物学和高中的没有多大区别,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不大。(2)均为中西医结合专业,该专业培养能运用中医诊疗思维与技能和一定西医学知识,掌握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研究技能,从事中西医结合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以及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中医临床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必须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并能将生物学很好的和中医药相结合。(3)均为硕士毕业,要求培养具有较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针对以上对医学生物学教学现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中西医结合专业八年制学生特点的综合分析,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八年制学生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其他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照,以基于教材基本知识教学为指导,结合学生自主课堂、知识竞赛等方法,进行医学生物学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探索和应用。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课程设计及安排: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进行医学生物学教学大纲的改革,将医学生物学中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其中基本知识、基本概念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进行讨论,将每个教学章节中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内容挑选出来,作为建构主义教学的“学习情境”,如在“细胞膜基本特性”一节中提出“细胞膜的基本特性如果出现问题细胞会怎样”,“有机体会有如何的改变”等问题,然后请大家去查阅相关的一些文献,看看何种过程改变会对细胞及机体造成哪些影响。(2)学生自主和协作学习过程:给学生两周的时间,自由分组,每组6个人,分成5组,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期刊和网络资源去查阅相关资料,就其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将自己查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总结,进行分组讨论,完成自主和协作学习过程。(3)学生自主课堂过程:每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抽出15分钟的时间,进行学生讲解、提问及归纳总结。然后学生从不角度进行评分包括:讲解的过程、讲解的内容以及资料的前沿性等方面。(4)知识竞赛:学生自己就课堂所学内容及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后,每组出一份知识竞赛题目,教师进行监督管理,组织知识竞赛。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探索,我们发现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大,不仅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而且了改变了他们思考科学问题的方式,很多同学因此申请了大学生科研课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效果。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到医学生物学教学后,课堂效果较好,实验班级的学生课堂积极性较高,随时会有同学举手提问,在老师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们也会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并接着提出问题及质疑,有不同意见时,课后学生会主动查询相关文献解决问题,课堂气氛及学习气氛较好。此外,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在文献检索、获得前沿知识的能力以及增加对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了解等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在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及时了解目前生物学发展的动态,主动抓住前沿知识,培养其科研兴趣。

四、结语

由上可知,该教学改革可有效地改善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学生上课听课、下课就忘的无趣状态;同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医学生物学这门基础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为其他医学基础课提供借鉴。教师在进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学改革的同时,发现“教”和“学”的过程相辅相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教”而且也“学”到了很多,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傅松滨.医学生物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郭赫男.建构主义理论观照下的《传播学》教学改革研究[J].东南传播,2009,(9):72.

生物与医学专业范文篇2

【关键词】医学检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技术与方法;教学方法

随着基因克隆技术趋向成熟和基因测序工作逐步完善,后基因时代逐步到来。在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蓬勃发展形势下,分子诊断学技术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1],也给检验医学带来了崭新的领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这种以核酸生化为基础的新技术自发现以来,已逐渐成为医学领域不可缺的最有价值的诊疗手段之一[2],作为医学检验的最新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检验学科的各领域之中;如PCR技术广泛用于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测和某些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开设《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对检验医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有促进作用[3],因此与时俱进地在检验医学专业开设该课程显得紧迫和必要。

分子生物学技术种类繁多,发展迅速,对于医学本科生阶段来说不可能全部实际操作,事实上也没有必要,关键是要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我们要以传授分子生物学中和临床检验诊断关系密切的技术为主,改善检验医学专业知识结构,适应新世纪临床检验诊断的需要,同时启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及疾病诊断研究的热爱[4]。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与其他实验课有相同之处,又有其明显的特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与结果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既体会到生命微观世界之奇妙,又认识到分子生物学实验在医学检验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实验技能的全面训练,是我们在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的动力和方向。

1完善实验课整体设计

根据医学检验本科生教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写合适的实验指导书;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实验的整体设计,以完整、系统、实用为原则,经典与先进技术相结合,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从整体上设计为一个完整的大实验,实验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连贯,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是下一个实验的材料;同时开设与临床应用较密切的实验项目。如我们在设计遗传多肽性诊断实验时就包括DNA的提取、PCR扩增、限制性酶切、凝胶电泳、结果统计分析等方块。不仅如此,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还强调一种总体的设计理念,系统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不仅学会如何去做实验,更要学会如何去设计实验、如何筹备实验,因为他们是未来的医学检验诊断研究人员而非简单的操作人员。对任何一个实验,都要求学生认真分析、领会,掌握其原理,尤其是实验的整体设计思想,逐渐形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从中吸取其精华,学为己用。而且,通过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们接触更多的、课堂上又无法实际操作的实验技术,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强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为真正走进实验室做好技术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2实验项目及内容的选择

鉴于以上的设计理念,在实验项目及内容上进行了精心选择和合理安排,既注重系统性,又强调实用性,将教学实验、临床检验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实验内容更加贴近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生物技术在医学研究及检验中的应用;内容的选择实际上是以一个临床检验诊断或科研项目的分子生物学实验部分为基础。如:PCR-RFLP检测基因长度多态性分析实验,就含有基因组DNA的提取、核酸琼脂糖凝胶电泳、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分析等几个实验内容。基因的克隆表达实验就包括:质粒DNA的提取、限制性酶切、目的片断连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以及表达产物的鉴定等内容。而最后的实验设计更是要求学生对整套实验技术及原理的全局把握,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划分小实验课的实验分组人数,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和动脑的机会,注意实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3规范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包括备课、预实验、实验讲课、指导、总结、批改实验报告等环节,把培养目标严格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规范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积累教学管理经验,逐步将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以提高教学效果。采取的措施是:①新开课之前首先试讲,听课对象是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和技术人员,对内容安排、授课重点等进行把关。同时,必须做预实验,熟悉掌握整个实验流程。第一次带实验的年轻教师必须先听课,并与高年资教师一起带教,以后再单独带教。②坚持集体备课。在开课之前,组织全体教师和技术人员集体备课,理顺前后课之间的关系,分清各课内容的主次。实验技术人员介绍实验总体安排,强调操作注意事项,教师相互协调实验的具体步骤,保证在共用仪器时步调一致。③听取学生反馈意见。组织部分学生座谈,面对面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④改善实验条件。联合临床检验科配备了荧光定量PCR仪、冷冻离心机、低温冰箱、各种电泳仪、恒温振荡培养箱、紫外暗箱凝胶分析仪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必备的仪器和设备,从而保证了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得以完成。

4实验教学效果及体会

学生在开始接触分子生物学的时候总觉得很深奥,在理论讲解时总感觉很难理解;特别对于以前没接触过分子生物学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经过整个实验教学完成后,很多同学都觉得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以及许多看似复杂的原理突然显得前所未有的清晰、有条理。这其中包括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整体流程的全局把握,也包括对有关实验原理、分子生物学理论及临床诊断应用有了直观、全面、现实但又体系的认识。学生感到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不仅涵盖了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重要内容,而且前后贯通,学到的不仅是几个实验的具体操作,而是掌握了一种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当中常用的一整套技术,这是一般零散实验难以达到的一种效果。

从这几年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中体会到,首先教师要做到经验丰富,实验准备工作充分,教给学生规范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要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仔细分析实验步骤以及每步的条件是如何设计出来的,探讨其优缺点,如何改进,还有无其他方法,让学生了解与实验相关的一系列同类技术,使学生的思路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方法,而是扩展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多种途径。尽管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将这些方法一一实践,但开阔了思路,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灵活自如地选择应用,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当面对新的相关实验技术时也不会束手无策。

5结束语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解决,比如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新观点、介绍新技术、实验教学的考核、实验成本昂贵与实验经费紧张的矛盾,以及师资队伍的培养与知识结构的更新等,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每一位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应该不断探索和完善,使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在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天文,尹晓琳,陈兴,等.绿脓假单胞菌超广谱B内酰胺酶基因型分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9):546-548.

[2]吕建新.分子诊断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前景[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2):137-139.

生物与医学专业范文篇3

关键词:医学与生物类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微生物学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其基础理论和研究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在生物类与医学类兼容的高等医学院校,微生物学是公共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主干课程。我们有必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结合不同学科的发展趋势,将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即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组织相关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制定适合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建立系统而完善的教改体系对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优秀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微生物学教学应紧跟时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是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生的需求和人才发展方向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点,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

为打造契合课程建设的新教学模式,微生物学教学应遵循素质教育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方式、明确新的教学关系和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活动富有创造性,实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合作态度、研究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1]。

2.优化重组微生物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具有内容繁杂、容易混淆、比较枯燥的特点,不利于理解和记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探讨学科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例如讲解SARS、艾滋病毒、甲型H1N1流感等案例;列举啤酒、白酒、葡萄酒等发酵饮用酒,金针菇、鸡腿菇、香菇和平菇等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各类抗生素、疫苗等微生物制品,让学生感到利用好微生物这把“双刃剑”为人类造福的重要性[2]。

微生物学课程的调整要以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为准则,体现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其作为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共同内容。如微生物基础部分,主讲其形态结构、生理、遗传与变异、感染与免疫等。同时介绍富有专业特色的微生物知识。如对生物类专业,应把生活、生产中与微生物有密切联系的实例引入课堂,如酿制和发酵产业等,同时将微生物学知识与目前领域前沿的技术和研究热点联系起来。对医学专业,可将临床病原学引入课堂讨论,变“以菌说病”为“以病说菌”。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实验课内容也要相应调整,传统的实验内容通常为基本操作技术。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增加不同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对生物类专业,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酸奶和泡菜的制作,食用菌栽培管理等。对医学专业,侧重针对传染性病原微生物的快速诊断、病原体的消毒灭菌和疫情控制[3]。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优化重组,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充分体现出微生物学基础课程的“专业化”特色。

3.改革教学方法

微生物学内容繁杂,知识量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效果不理想,造成学生依赖性强,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可采用课堂对比式、启发式、研讨式、角色转换式等教学方法。

(1)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

PBL教学法,即在课堂教学中推行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启发式教学。例如,在讲授细菌遗传变异时,提出为什么肺炎链球菌在培养过程中会发生荚膜丢失的现象,继而引出可遗传性变异和非遗传性变异,阐述其分子机制[4]。这种提出问题的方式,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分析和思考问题,启发学生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CAI课件组织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CAI)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微生物学这门课程是以肉眼看不到摸不着的微小生物为研究对象,其形态结构仅靠文字讲解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供大量直观的图片,形象地显示各类微生物的超微形态结构,使学生对各类微生物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增强记忆。如讲授“微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时,将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四种不同微生物在固体平板上的菌落形态做成图片并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辨别它们的异同,加深学生对原核和真核微生物区别的理解和记忆,使课堂教学形象化,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3)角色转换式教学

在微生物学常规教学中,多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上能真正消化知识的学生不多。针对某些章节,可采用角色转换式教学法,即学生上台讲,老师听课与纠正。如“常见的病原菌”讲解,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同学承担一种类型的病原菌讲解,自制课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互相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4)对比式教学

微生物学内容丰富、概念较多,研究对象类群庞大、形体微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对易混淆的内容进行对比式讲解,使知识点层次清晰分明,加深学生理解与记忆。例如,通过“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结构对比”、“代谢类型对比”、“生理特性对比”等[2],有利于学生区分概念,抓住重点,使概念明晰化、理论广延化、点状知识连续化、平面知识立体化。

(5)案例教学

在讲授微生物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同时,要找出与临床学科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实例应用。如针对医学专业,将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诊防措施有机融合,提高学生临床个案分析能力。赵林静等[5]围绕大肠杆菌的教学内容,将毒黄瓜事件的有关资料进行选择和整合,系统性地将出血性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防治原则等有机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理论联系实际

微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涉及抗生素、酶制剂、发酵食品与调味品的生产,以及垃圾处理等环保方面,所以我们要合理运用“产、学、研”教育模式,加强校际、校企、校所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根据专业特点提供不同实习基地,组织学生亲自到工厂企业第一线,充分了解企业和工厂的需求及微生物产业化的趋势。可设置室外实验课,组织学生到食用菌生产基地参观学习,义务帮忙,通过亲身实践,巩固微生物知识。在学校附近进行预防流感、肝炎、艾滋病、肺结核等诊防的科普宣传;到制药厂了解微生物检测的流程,到药检所了解药物质量监督和管理。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申报科研立项,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结论

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生命科学基础性课程,是生物研究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验的探究是其学习的基本方法,理论和实验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不同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了解最新研究热点,在理论和实验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毛自朝,赵昶灵,梁艳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研究性教学的实施.高教论坛,2009,11:24-28.

[2]马立安,余知和.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4):262-264.

[3]孙玉萍,刘素辉,张蓓,等.针对专业特点开展疾病预防等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9:12-14.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幼师简历自荐信(收集6篇)
  • 下一篇:给母校的一封信 给母校的一封信毕业篇(收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