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课堂活动礼仪(收集5篇)

时间: 2024-06-20 栏目:办公范文

课堂活动礼仪篇1

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王女成凤”心切,在教育观上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从而使孩子养成任性、霸道、不礼貌等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只是说教,而应该与日常的学习、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学生架设一条道德认识转化的桥梁。

一、上好第一堂礼仪基础教育课

语文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新学期开始,教师应利用第一节语文课时间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上好这第一次礼仪课。教师首先应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具体、详细的文明礼仪课堂常规,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其次要进行文明礼仪训练。既要使学生明白“理”,又要训练“仪”,学练结合,以练为主。再次要做示范、教表演,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然后组织学生和我一起编写“文明礼仪细则”,并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礼仪、礼节、礼貌“三礼”要求的认识,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从而起到明理导行的作用,有助于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阅读教学渗透礼仪教育

为了使学生能懂文明讲礼仪守规范,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在进行书本阅读教学时对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文明礼仪教育。

“礼”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一切都要靠老师在课堂上正确的引导,真正地把文本知识,文本中的礼仪巧妙地渗透到孩子们的生活中;真正让学生知礼、学礼、懂礼、用礼的目的。

三、在活动中进行养成教育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怎样来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呢?我们要积极倡导学生不能把自己的自由建立在影响别人自由的基础之上,在自己获得自由的同时要考虑到不妨碍别人,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

结合学校的每月之星评比,我班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每日晨会诵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八荣八耻”;建立督导、检查、评比制度,评出班级每月之星;成立礼仪岗和监督岗,对学生进行礼仪的示范、检查和监督;通过坐、立、走姿势的训练和礼貌用语的学习,使学生礼仪规范化、制度化,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对子对问题学生跟踪帮教等。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

课堂活动礼仪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礼仪课程;教学改革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也能反映一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和文明程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礼仪修养已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个人迈向成功的重要筹码。

对于高职生而言,良好的礼仪修养有助于他们进入职场时树立富有魅力的个人形象,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竞争软实力,有助于他们赢得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先机。正是基于对礼仪修养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所以各大高校纷纷开设礼仪类课程,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已把礼仪课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但礼仪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讲解、轻实践操作环节等问题,影响了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一、礼仪课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方面

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礼仪课程的教学存在着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自身示范和学生实践操练的问题。再加上课时的有限和实践演练场所的缺乏,所以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非常少。而礼仪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一门理论知识易懂、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开设礼仪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知礼、懂礼,而且要习礼、用礼,把礼仪知识内化于心并外显于行。显然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二)学生学习方面

90后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强,他们普遍有个性,更多时候是我行我素,任由他人评说,没有充分意识到礼仪素养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而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又相对差些,这种意识可能更为薄弱。在课堂中,对于教师强调的礼仪修养的重要性可能不以为然,觉得礼仪知识简单易懂,随便听听即可,看看教师示范就行。加上教师的理论灌输营造不出实践的氛围,激不起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结果课堂上只有个别同学能上台操练,少数同学即使被点到了名字也扭捏着不愿意上台,大部分同学没有实践操练的机会。课后也没有将所学礼仪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不能学以致用,没有知行合一。这种光听不练的学习方式根本不利于礼仪素养的养成。知识仍旧是知识,没有转换为技能和素养。所以学生行为习惯依旧,礼仪素养缺乏依旧。

二、礼仪课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引领下,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和逻辑的演绎,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和主体地位。而要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把礼仪知识转化为礼仪意识,并外显到言行举止之间,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在不断地习礼、用礼中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对项目的设计、实施,让学生在真实(逼真)的情境中完成项目任务,从而实现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是目前职业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

在礼仪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整合了课程内容并设计成一个大项目:评选“班级礼仪形象大使”。围绕大项目设计子项目如个人礼仪、交往礼仪、接待礼仪、求职礼仪等,每个子项目中又包含多个学习任务,如交往礼仪中有握手、介绍、名片等礼仪。在学期教学中先完成子项目和学习任务,每一个子项目的实施基本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演示项目任务预期的能力目标,再以任务情境或案例导入,分析评价后学生演练,教师纠错并正确示范,再简单讲解相关知识点,接着分组进行模拟训练并展示,师生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总结,最后布置下一个项目任务。如果说子项目的实施是前奏和铺垫的话,那么最后的压轴大戏就是大项目:评选“班级礼仪形象大使”,这个评选既是对前期礼仪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对礼仪行为规范的全面检测。参赛者以自愿报名和小组推荐相结合,参赛人数多的话就先预赛再决赛。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从方案设计、宣传策划到活动实施、总结颁奖等,教师只是总负责、总指挥,具体任务全部由学生分组分工又合作互助完成。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一次次的演练、活动中把礼仪知识转化为行为规范,内化为礼仪素养,而且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创造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逼真的情境中讨论、交流,从而自主地理解知识、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l视频资料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创设仿真场景进行教学。情境教学法适合上文提到的每一个礼仪项目的教学。笔者在教学西餐礼仪时,除了结合图片,自身示范讲解必要的西餐礼仪如刀叉和餐巾的使用、上菜的顺序、如何喝汤等知识外,重点就是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从餐厅的招牌匾额到餐厅的氛围营造,从餐桌餐巾到刀叉盘,从牛排红酒到土豆汤,道具准备齐全,情境创设力求逼真。另外事先从学生中遴选出引领和上菜的服务员,吃西餐的一对小情侣。在明确能力训练目标后,实训开始:从服务员引领小情侣入座,到按西餐上菜顺序上菜,小情侣按西餐礼仪规范吃西餐,其余学生认真观摩。一切有序进行,学生角色扮演到位。结束后学生积极评议,肯定优点也指出不足,发言异常踊跃。最后教师作总结评价,特别是指出不足并作正确示范。课后学生纷纷表示这样的教学让人身临其境,无论表演者还是观摩者,大家都很认真投入,既巩固了礼仪知识,而且通过身体力行和目睹耳闻让知识落到了实处。

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可以分组进行,组内成员轮流扮演角色。

3.案例教学法

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生动性,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笔者收集了数十个古今中外与礼仪有关的正反案例,有文字资料,也有视频素材。课程教学伊始还布置学生随时观察并收集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不合礼仪的事例。教学时拿出与此次项目任务相应的案例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再分组推代表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大家畅所欲言。案例教学法打破了课堂的沉闷与枯燥,在对经典或鲜活的案例讨论分析中获得知识,形成规范。例如在讲求职礼仪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模拟实训,但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精选现实生活中求职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的要诀或失败的原因。在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中,学生懂得求职的礼仪要求,掌握面试的关键和技巧,为成功走入职场打好基础。案例教学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拓展课外实践领域,提升学生礼仪素养

要使学生改变不良的言行习惯,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意识,并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光靠课堂上的训练、操作还是不够的,必须课内外相结合,校企结合,积极拓展课外实践领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多渠道的实践中掌握礼仪知识,培养礼仪技能,做到学做合一,知行合一。

1.日常生活的实践

礼仪课课外最重要、最便捷的实践就是日常生活中个人行为和形象的改变。比如在学习了个人礼仪后,督促学生关注自己的形象:不能邋里邋遢,不修边幅;要站得挺,坐得稳,不走外八字、内八字步;不能装酷耍帅,或面无表情,冷若冰霜。要求学生从仪容修饰到服装搭配,从站立行蹲的仪态规范到微笑表情的训练,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一个富有魅力的全新的自我形象。学了交际交往礼仪之后,要求学生在日常交往中注意称呼、握手、介绍、电话等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提高沟通与交际能力,与同学、老师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寻找兼职或毕业找工作时可以践行求职与面试礼仪,外出就餐注意举止合乎餐饮礼仪规范。

2.校园文化活动实践

可以联合校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相关部门每年定期举办主持人大赛、校园礼仪形象大使比赛、礼仪知识竞赛等活动。为提高比赛的影响力和参与度,由各二级学院先举行选拔赛。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活动和大赛,让学生以赛代练、以赛促练,从而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可以组建校级礼仪队和二级学院礼仪队,在学校的周年庆典和重大会议或学院的大型活动中担任接待服务工作,从迎接、引领、签到到引导入座、奉茶倒水直至临行送别,让学生熟悉各个环节的服务礼仪,在鲜活的实践活动中习礼、用礼,提升礼仪素养。

3.校企合作实践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到相应的企业去实践锻炼。比如我校与当地的一些著名社区合作,挂牌成立“社交礼仪实践基地”,要求学生每月抽出几天时间到社区物业公司实践。也可以联系礼仪公司,带领学生到礼仪庆典现场观摩学习。

(三)改变课程评价方式,突出能力和过程考核

传统的课程评价往往是期末时一考定成绩,以一份试卷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评价的内容单一,重在知识。传统的评价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实操和课外实践的积极性,也就无法完成课程的培养目标。在礼仪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提倡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是指既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更要考核学生礼仪技能的应用水平;既重视对项目实施成果的评价,即终结性考核,也要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积极性及与组内成员沟通合作情况的评价,即过程性考核。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指学生的成绩不仅仅由教师来评定,还可以引进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当然教师的评价占比高些。礼仪课程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实施项目活动的,同一小组成员在活动中彼此了解,所以组内互评要求组内每个成员对其他成员从活动表现、沟通合作能力、完成任务等方面做出评价。每个小组参加每个子项目的模拟训练,一组展示,其他组的代表和教师一起打分,取其平均分,这就是这个小组此次活动的组间互评分。最终的组内互评分和组间互评分都取平均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合作精神、礼仪能力水平等进行评价。组内互评分、组间互评分(小组本学期所有项目训练的平均得分)和教师评分可以按照2:3:5的比例算出每位学生的课程最后得分。另外W生参加校内外的各项礼仪实践活动都作为加分项,参加班级“礼仪形象大使”评比和院校级各类比赛,根据比赛级别和获奖等级的不同另外加分。

突出过程和能力考核的课程评价方式,有效地督促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实际操练和课外的礼仪实践中,在实际操作演练中提高礼仪技能,提升礼仪素养和综合素质。

(四)注重教师个人形象,加强引领示范作用

在礼仪课程教学中的,教师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试想一个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有着良好风度修养的任课教师,本身充满了正能量,对学生的言行举止、精神成长定会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所以礼仪教师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的形象,仪容修饰适当,服饰佩戴得体,举手投足优雅。每次出现在课堂上都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形成一种礼仪的气场,让学生在关注、赞叹的同时激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就是实时示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从仪态规范中的坐立行走到人际交往中的握手、递接名片,从接待礼仪中的迎宾、引领入座到待客、送客等等,教师必须讲清行为要领,示范规范,展示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礼者,敬人也。礼仪的精髓是尊重他人,相比起礼仪教师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能赢得学生人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不偏不袒。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倾听学生心灵的声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唯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甚至爱戴。一个尊重学生的教师,会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去尊重他人,因为“亲其师,信其道”。

课堂活动礼仪篇3

[关键词]礼仪教学方法考核改革

一、研究现状

(一)旅游交际礼仪的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在郑科院以往旅游礼仪的教学方式中,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没有足够重视旅游交际礼仪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和其它专业课程教授方法一样,多采用“我教你学”的纯理论的授课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根据学生真正需要或是欠缺的内容加以传授和实践。如在服饰礼仪部分,学生学习领带打法的时候,老师就不能局限于纯动嘴的授课方式,应该让学生穿上西服,拿上领带现场学习,同学之间领带互打,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能真正掌握西服的穿法和领带的打法。

(二)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目前老师上课多采用多媒体设备,但是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只不过是把以往的写在黑板上的板书搬到投影布上而已,缺少图文声形、实际动手操作、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又如,态势语言礼仪中的如何与人握手,互递名片,此内容的学习就既要用理论来介绍与人握手的顺序,递名片的方法,也要老师示范握手动作和互递名片的动作要点,更要让学生分小组设定场景的反复练习才能正真掌握。现在郑科院旅游交际礼仪旅游管理专科班学生主要采用合班多媒体上课方式。这种固定的合班多媒体的授课模式对旅游交际礼仪课程来说,不够灵活。比如,体态礼仪中的坐姿部分和商务谈判签字仪式部分,需要能够自由摆放的桌椅板凳,郑科院的合班教室多位固定桌椅,无法满足此内容的需要。

(三)课程考核形式没有体现课程特殊性

在课程考核形式方面,目前我院的旅游交际礼仪课程采用试卷答题的考核方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出勤和课堂表现占20%。旅游交际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若采用传统的考评方式,势必造成学生不重视实践操作,因此,有必要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和评定方法。

二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本专业的教学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旅游交际礼仪课程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考核体系等方面没有与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殊性相结合,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通过本项目,只在探索一条更适用于旅游交际礼仪课程的授课模式和考核体系,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旅游业的竞争焦点已经从硬环境转变到软环境,与游客直接打交道的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设计(面部化妆、服装选择、饰物搭配)、服务礼貌语言(问候礼仪、称呼礼仪、介绍礼仪、电话礼仪等)、客我关系处理(导游服务礼仪、旅行社服务礼仪、酒店服务礼仪和餐厅服务礼仪等)、职业道德规范等礼仪修养,被认为是旅游业形象之灵魂。对于旅游专业而言,礼仪课程是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催化剂,是提升学生自身形象、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其他服务技能得以顺利施展的有力保障。本项目旨在对旅游专业学生塑造整体形象、提高整体素质、强化职业道德,提高郑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养,增强郑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时的对外竞争力,对进一步提升郑科院毕业学生的对外形象也大有益处。

(三)为其他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的授课模式提供了借鉴

由于旅游交际礼仪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理论讲授是学好本课程的前提,实践应用是此课程的学习目标,本项目尝试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变更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更大获益,也渴望为其他类似课程的授课模式和考核方法提供一些借鉴。

(四)进一步突出了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郑科院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把“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本研究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形式的变革为手段,旨在把学生培养为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应用为目标的能力和素质兼备的实用型旅游人才。

三解决方法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根据该课程易懂、易会、难养成的特点,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个人礼仪与职业礼仪上、下两篇。教学中,以完成学习情境中主题单元任务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实训室教学、课外活动教学、礼仪社会实践教学,通过学、做、训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培养学生综合性职业能力。

1.教学内容的组织

(1)在学生入学之初,侧重于对学生基本礼仪素质和习惯养成的培养,将教学内容定位在个人礼仪学习上;

(2)在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铺垫阶段,侧重于对学生职业礼仪素质的培养,强调职业意识树立和职业规范要求,将教学内容定位在职业礼仪的学习上;

(3)安排组织学生参加礼仪服务项目、文明礼仪班级评比、第二课堂活动等多元途径,使礼仪熏陶延续学生整个大学学习过程。

2.实践教学

礼仪训练作为旅游礼仪课程的重要支撑点,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旅游礼仪课程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课程组搭建了“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第一平台为校内实训平台,主要用于实训教学;第二平台为教学顶岗实习主体平台,主要用于实践教学、教学过程顶岗实习;第三平台为毕业顶岗实习补充平台,主要用于毕业顶岗实习。三个平台的建设与利用,互为补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两个方面逐渐实现与企业真实工作的对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职业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长期以来,通过不断改革与实践,形成了符合课程特点和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立体化课堂组合”教学模式。在学习的延续性上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时代;在课堂的组织形式和地点上,涵盖教室授课、实训室授课、第二课堂活动授课、社会实践活动授课、企业实习课堂授课;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小组独立工作法、四阶段教学法、活动赛事法、校外指导法。通过此种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本课程依据不同的学习阶段与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个人礼仪篇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中大量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展示、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法,把教师讲授与指导学生自学结合起来。针对主要知识点,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设疑解答、分组进行课堂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的思想、身体和行动都动起来,使学生的自身修养、个人气质、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习与引导中,培养学生从业的职业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锻炼角色转变的社会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课程考核形式方面,目前郑科院的旅游交际礼仪课程采用试卷答题的考核方法。旅游交际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若采用传统的考评方式,势必造成学生不重视实践操作,因此,有必要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和评定方法。为更好地全面考察学生对交际礼仪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效果,将成绩考评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30%),二是期末卷面成绩(30%),三是面试考核(40%)。

课堂活动礼仪篇4

一、提高大W生礼仪修养的必要性

1.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交际,而交际离不开礼仪。礼仪是人类交往活动的首要条件,也是人类相互交往的钥匙。社会越进步越文明,礼仪在交际活动中的地位就越重要。

在大学生活中,部分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对大学的生活环境能够快速适应,也有不少学生进入大学时会有“没有朋友””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出现“自我封闭”的倾向。产生这样的问题,一般是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大学生活属于集体生活,同学之间属于平等关系,而家庭中更多的是对父母血缘的无条件依赖。大学生需要从“依赖”的人变成“独立”的人,要学会通过同学之间的交际,建立友谊,逐步适应大学生活中新的人际环境。在大学阶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将来顺利走入社会。大学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部分大学生没有社会交际的经验,不能合理传达自身的想法和意愿,也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导致自己的交际受挫,交际圈越来越窄。长此以往,朋友就越来越少,自己的性格也容易变得孤僻,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有针对性地训练大学生的交际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礼仪修养,不仅有利于他们融入社会生活,也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生活中人们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受到社会环境或者生活中的某些礼仪习俗约束,礼仪是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大学生有着走向社会的强烈需要,但又存在着诸多的困难。比如,在工作岗位上该怎么样和领导与同事交往,该怎么样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等。缺乏良好心理承受能力的学生,在大型交际活动之前心理会忐忑不安,而在活动进行期间又会异常紧张,出现四肢颤抖等现象。心理素质过硬的人在交际活动中能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心态,遇事不慌张,沉着应对,迅速实施合理的处置方案,主动出击,化险为夷。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不但可以促使大学生顺利地融入社会,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

1.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礼仪

大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礼仪主要体现在生活与交际方面,学生之间没有基本的尊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对同学没有足够的尊重,甚至见面不打招呼;遇到困难时,同学间很少伸出援助之手;做伤害同学自尊的事;在背后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品头论足;在寝室不遵守作息时间,打扰其他的同学学习或者休息;不注重个人卫生,更不主动打扫室内公共区域的卫生;不注意影响,情侣之间在校园内过于亲热。

2.对教师缺乏礼仪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礼仪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上课前“起立问好”的传统礼仪已成为稀奇事;大学课堂纪律已远不及一般的中小学课堂;大学生在课堂上睡觉、发短信、看小说、接打手机、看电影、看电子书、吃早餐、抄作业等等现象经常出现;合班课堂上,学生讲话的声音甚至掩盖了教师的声音;大学生课堂上穿拖鞋、穿吊带装等,不重视仪容仪表;大学生课堂上无课本、无笔、无笔记本的“三无”情况也较多。

3.对家长缺乏礼仪

少数学生与家长间缺乏基本礼仪。主要表现为:与父母冷言相对;不关心父母,给父母打电话少,一般没钱用的时候才打电话;隐瞒父母进行一些不正当消费;对父母没有怀着感恩的心,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4.在公共场所缺乏礼仪

校园公共场所是大家生活、娱乐、学习的地方,部分学生不注意公共场所礼仪:图书馆书架上的书阅读后不放回原处,在食堂买饭插队,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在校园随口乱说脏话。

三、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原因

1.家庭与教育制度的影响

礼仪教育是由低到高、由外到内的递进过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从小重视礼仪教育。应试教育完全用分数来判断学生是否优秀,家长们会因为孩子考入重点大学而高兴,但完全忽略了孩子在生活中的自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是否也同样合格,也忽略了孩子的礼仪修养是否规范。

2.高校教育和管理因素的影响

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不重视对学生的礼仪修养的培养,当然学校也没制定培养礼仪修养的规章制度。而大学生刚开始大学生活时,恰恰刚开始步入他们的“轻松期”和“断奶期”。“轻松期”是指大学学习压力相对减小,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断奶期”是指离开父母,要开始相对独立自主的生活。处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彻底进入了“轻松期”,他们不再想刻苦学习,他们更有时间和精力去感受外面的世界。而当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可能就养成不良的习性。因此,不断提升大学生礼仪普及程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

四、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对策

1.注重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起到表率作用

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受到学生的关注,教师的表率作用和人格力量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懂得正人必先正己和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并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不断提高礼仪素质,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在无声中将礼仪传递出去。

2.开设礼仪课程,进行礼仪培训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设置礼仪课程,也可以通过选修课的方式开设礼仪修养课。例如:为刚进校的大一新生开设社交礼仪等课程,为毕业班的学生开设求职礼仪、商务礼仪等课程,使礼仪教育能够跟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知礼,同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同时,高等学校应重视对学生日常言行方面的引导和教育,适时组织礼仪知识讲座。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学会用“礼”,并通过“礼”获得成功。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

所谓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学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在学生中开展的各种教育文化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培育的主要手段,是学生素质培养的必要条件之一。开展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迈入科学殿堂的大门,每天保证足够的课外活动时长,才能够发展成聪慧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长时间的课堂学习与极少而又单调的课外活动是造成大学生们情绪郁闷的重要因素,这两大因素是互相制约的。

根据在哈佛大学的调查,一个全日制的大学生通常每周只需要在课堂学习12~18个小时,每周有22小时的时间是用于课外活动的。而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一个全日制的大学生每周要在课堂学习24~26小时,课外活动时间又大量被作业和习题所挤占,最后每周自己能够完全自由支配的课外活动时间仅仅约14小时。

课堂活动礼仪篇5

【关键词】文明礼仪;教育;融入;践行;触类旁通

《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注重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涉及文明礼仪的内容要重点讲述”。文明礼仪教育,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礼貌、礼节规范,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初步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讲公德的良好习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融入文明礼仪,应该自然贴切,无雕琢之痕。

一、在课堂“问好”中学习礼仪

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首先要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去体验并使其逐渐养成习惯。

由于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层次的教养,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难免参差不齐。因此,授课教师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严于律己,从“我”做起,为孩子们营造文明、礼貌的学习环境。我每接任一个新班级,第一节课就从介绍自己开始,指导学生使用礼貌用语。然后让学生再逐一把自己介绍给同学们。这样既让学生学会礼貌用语,又融洽了课堂气氛,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在上六年级第一节课时,我结合“生活中的礼仪”设计这样一个小游戏:微笑握手。我请班上的同学围成圆圈,面向圈内而坐。然后,请每位同学离开座位,在教室里与尽可能多的同学依次握手。握手时要求面带微笑,注视对方,真诚地与对方说:“今天见到你,心里真高兴,向你问个好:你好!你好!”当老师喊“停”的时候,请与正在和你握手的同学走到一边,进行两分钟的交流,通过自我介绍,互相了解,结识新朋友。当游戏结束时,我就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谁问候的同学最多?你认为谁的自我介绍最好?”从学生交流的话语中,我感受到文明礼仪的气息正在教室里荡漾。

习惯培养需要训练。上课、下课时师生“老师好!”“同学们好!”的礼貌问候语,老师鞠躬还礼后同学们才坐下的礼仪训练,既是组织教学的需要,也是文明礼仪训练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反复感受、体验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

二、在合作交流中遵守礼仪

新型课堂注重合作式学习。学生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必须围绕探究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不能大声喧哗,更不能相互吵闹;同伴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共同遵守活动规则。当学生遵守了这些规则,也就遵守了课堂上的文明礼仪。

在教学中,我时常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合作式学习,在学习活动前我就告知学生注意听清有哪些活动要求,让学生明白活动要求后再进行活动。活动过程中,我走到学生中间,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动态,及时指导、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提醒他们要遵守活动规则。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我通过评比“最佳合作小组”、“最佳成功小组”来激励他们,让他们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对规则的共同遵守。只有人人参与,才能集思广益;只有团结协作,才能事半功倍;只有互帮互学,才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与体验,使他们在日后的活动中学会自觉遵守规则,遵守课堂礼仪。

现在的孩子,聪明活跃,好表现自己,在学习交流的活动中,往往只喜欢自己说,而不喜欢听别人说。有的不等老师叫他就抢着说,影响了其他同学独立思考;有的因老师没有叫到他而不耐烦,表现出“叹气”、埋怨,甚至因不满而敲打桌椅发出响声。这些都是有失课堂礼仪的表现。为了督促、培养孩子自觉遵守课堂礼仪,在交流活动中,我就奖励那些自觉遵守课堂礼仪的孩子,让那些坐得端正,手举得规范的学生,站起来发言。回答对了,给他表扬,奖励他小红花;而对那些不经允许自个抢着回答的,即使答对了,也不给奖励。有时故意告诉全班学生:“这朵小红花本来是××同学的,因为他(她)不遵守游戏规则而飞了(废了)”。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得和失中,体验并懂得应该自觉遵守课堂礼仪的重要性,让他们逐渐养成自觉遵守文明礼仪的好习惯。

三、在学会倾听中践行礼仪

新型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一对一的对话,而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群体互动的过程中,对于某一个体而言,听的时间远比说的要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倾听比学会表达更为重要。倾听是一种美德,学会倾听,就是学会怎样尊重别人。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它能使我们获取信息,触类旁通,萌发灵感,是人际交流的起点。没有倾听,就失去了交流中思维的碰撞、反思和融会的所有渠道。因此,“倾听”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礼仪之一。

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可以不时地问上一句:“刚才他说什么了?”“你听明白了什么?”“你觉得他说的是什么意思?”等等,有时还穿插针对性的评语和体态语作为评价。如:“你的小耳朵真灵!”“你听得很认真!”“老师在微笑地看着你,是在表扬你认真听课呢!”“老师用严肃的目光在看着你,是在提醒你赶紧认真听课。”就这样,我不断地调换方式,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会倾听的习惯。

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交流时,我要求学生认真听完别人的发言后再评价:如果别人说得对,请你轻轻拍拍手(三下);如果别人说得不对,请你摇摇手;如果你不知道对与不对,请你挠挠脑门子。学生每种不同的手势都能反映出他在认真听课,认真反思以及积极评价的学习态度,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最直接的教学反馈。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医疗废物的应急方案(收集2篇)
  • 下一篇:遥感卫星影像技术(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