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教师进修学校;思想政治;问题;出路
教师进修学校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学校的薄弱的师资问题,一些学校的教师,缺乏专业的教育培训,教学教学水平不足,综合知识普遍不高,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进修学校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念,找寻新的出路,提升其社会认同感。
一、教师进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1)理论研究缺乏,教育的时效性不足。当前,进修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理念、管理等各个方面,均缺乏理论性的研究和指导,发展的深度、广度不足。对于培训教师的思想政治现状、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考核规范。尽管各级部门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可是受到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制约,导致教育的时效性很差。
(2)机构体系不健全,师资团队力量不足。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环境三者结合的系统工程。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能满足进修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修学校的培训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整理素质有待提高,人员数量继续增加,管理体系有待明确,在人才的选拔、培养、管理中,吸引力不足,缺乏激励保障机制。
(3)思想上重视不足,缺乏政策支持。一些进修学校往往是只管进修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培养,却忽视了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不影响教学工作,采取不冷不热的态度;为了增强进修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往往缩减思想政治教育课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一些进修学校为减少思想政治课的指导教师,开展合班讲授,导致课堂互动减少,教学的效果不优。思想政治的特殊性,在很多的教师进修学校并没有真正发挥其育人功效。
二、探寻进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路
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塑造、转化、发展并完善人的社会化活动,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能够健全学校的进修教师的良好人格,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以良好的政治思想接受新时期的挑战。
(1)领导层要给予重视,产生工作的合力。进修学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于进修教师的综合素质、精神风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进修学校来说,还可以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并且对于学校的学术氛围的创建也必不可少。面对进修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的管理层、组织者要按照学校的发展目标和现实情况,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入规划,当做发展的大计,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性,开展阶段性、综合性、实效性强的教育工作。学校要制定好短期、中期、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学校的党政管理层要能够产生合力,构成进修教师―进修指导教师―学校三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加强道德理想,坚持正确的价值观。道德理想属于人的一种价值观,必须以第一位的价值来看待,增强人的精神动力。教师来进修学校来提升自己,不仅要提升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道德理想。因为道德理想是人的追求、目标、价值的所在,展现了人的道德意识、行为、评价等内容,如果缺乏就会导致价值扭曲、道德失衡等错误行为。一是在学校的平日工作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宣讲,认真学习、理解和实际应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让管理层、进修指导教师、进修教师充分掌握科学的理论思想,并指导实践教学;二是加强对我党基本理论、国情、政策的教育认识,让进修教师认识到社会发展规律,认真分析社会现象和其中的理论;三是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所有的管理层、指导教师、进修教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道路,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为信念。
(3)改革工作方式,增加育人成效。优良的传统必须继承,新时期,思想政治的德育工作必须突出时代性、针对性、可行性,主动改变工作方式,重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进修学校要逐步创新理论,健全工作的新内容,创新工作方式,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首先,内容要合理化。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下,按照各种科学理论,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立时代性强的、合理的教材体系;其次,创建标准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进修学校要放大眼光,拥有大局意识,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基本课题,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的主要作用。加强指导,统一领导,管理层和指导教师要密切配合,并且不断提升进修教师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机制。在教育的评价机制上,要将绩效管理、人员晋升、业务考核等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融合,建立可以促进进修教师全面发展的工作平台;最后,要合理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现精品化。进修学校要采用现代先进设备,在进修教师的培养活动中,充分融入道德理念、民族精神等,形成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性。不断将进修教师的主体意识培养并发挥,让其增强自我教育。
(4)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具有全局性、长远规划。思想政治工作的是系统工程,其开展必须从整体上统一规划,科学、合理的量化、细化并评价工作成效。进修学校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科研工作的评价体系,按照一票否决制,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兴趣以及工作的责任心。对于思想政治的发展方向,必须明确工作地位,完善机构体系,不断增强师资团队力量;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经费,使得工作开展的形式、内容等具有弹性和发展的潜力;从思想上加强重视,给予政策支持;不断增强指导教师的工作能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时效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进修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开拓有效的改革路径,不断寻找新的出路,适应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和目标。
【参考文献】
前段时间,笔者对区内部分学校进行了校本研修调研,发现部分教研组开展的校本研修活动缺乏针对性,研究质量不高,研修成果梳理不清楚。仔细查阅这些教研组原先制定的教研组计划和研修活动方案,发现计划方案设计思路模糊,缺乏可操作性;有的虽设计了相应的操作策略,但与研修内容不匹配等问题。
校本研修的品质,需要在明确研修目标与内容的前提下,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研修过程,开展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活动,才能得以保障。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研究,就校本研修的过程设计谈两点思考。
一、哪些内容是校本研修过程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主要方面
校本研修的过程设计是校本研修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修主题、研修内容、研修流程、研修方式、研修主体、专业支持、质量评估等诸多要素进行分析与思考的结果。
研修主题是研修活动前提。缺乏研修主题,参与者往往是即兴发挥,观点漫天发散,研修活动没有深度。然而,确定研修主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既需要扎根于教师的内在需求,又要基于研修活动的目的。如旨在提高教学技能的研修活动,我们可以以“如何提高课堂问答的有效性”为研修主题,基于课例展开持续、深入的研究。
研修内容是研修活动有效性的基础。不同的研修主题,其研修内容也有所不同。如,以“如何提高课堂问答的有效性”为研修主题,其研修内容可以是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及教师理答方式等。又如,以“教师课堂指导的有效性”为研修主题,其研修内容可以是教师的指导行为、指导方式、指导对象以及介入时机等。
研修流程及方式是提升研修活动品质的关键。校本研修的品质主要表现在问题解决上的研究性、研修过程上的合作性、参与方式上的实践性以及知识形成上的建构性。不同的研修主题与内容,其研修程序方式也是有所区别的。如,“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这个主题,其研修的流程与方式可以是这样:第一步,专家讲座、互动交流,深刻认识作业的功能,明确作业设计的实践路径与具体要求;第二步,修改某一课时的作业,写出修改理由,并展示交流;第三步,现场编制某一课时的作业,阐述作业设计及运用的思路,并回答同伴提问,展开互动讨论;第四步,总结提炼作业设计的可操作性,形成研修案例。又如,“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这个主题,在过程设计时首先对“实验探究有效性”作一定的思考,梳理其内涵和关键要素,然后再进行相关设计、开发工具、课堂观察、研讨改进、形成结论、应用实践等。
校本研修的过程设计除了要考虑以上几个关键要素之外,还需要把教师置于研修的主体地位,分析其需求与差异,赋予其角色与任务,构筑“学习共同体”;还需要积极争取研修资源支持,如对优质学习资源的购买等。
二、怎样的过程设计才能保证校本研修的顺利进行
从校本研修活动来看,其研修过程的设计一般可以从行动路径和研修策略两个方面来体现。其中,行动路径是研修活动的“路线图”,是研修活动的整体架构;研修策略则是具体研修活动中的操作方法的总和。以下就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1.研修活动的行动路径:规划研修进程,明确研修任务
研修活动的行动路径一般包括六个重要环节:(1)选择研修主题;(2)提供研讨素材;(3)组织研修活动;(4)整理观点并进行观点交流;(5)达成共识或建议;(6)行为跟进等。要让每个环节的活动都是有价值的活动,需要活动的策划者以一定的任务作介质,设计教师参与点,使参加研修活动的教师动起来、忙起来。同时,还要关注差异,为不同层次的教师设置不同的任务,如课堂观察环节,新教师可以侧重教学环节的观察与分析;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侧重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情况的观察与分析;成熟的教师可以侧重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处理等方面的观察与分析。
2.研修活动的操作策略:匹配研修内容,指向有效研修
研修过程的设计中,最为具体的工作,便是针对具体的研修内容与研修活动做出的策略设计、方法选择以及环节预设。
如针对“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直观解决问题能力”这样一个研修主题,提出了“数形结合,以数化形”“强调直观,以形析文”和“重视图例,突出关系”等三种策略。并在每一种策略的具体阐述中,又通过一张流程图来表达策略的操作过程。
下图便是第一条策略“数形结合,以数化形”的操作图示。在图示基础上配以文字说明:
第一步是化境为数,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抽象。第二步是以数化形,经历将数转化成多种形的过程,体验演绎。第三步将形归数,经历多形中发现共同点的过程,体验归纳。三步使学生经历数(式)与形转化的过程,积累数形结合的基本活动经验,奠定运用几何图形直观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
上述的操作策略内容明确,路径清晰,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后续研修活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路径;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40-02
从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到十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加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战略高度。高校作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无疑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是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者,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将影响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因此,本文通过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理论的研究,为不断优化和创新生态文明教育路径,为新形势下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一、相关概念的研究
1.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
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目前我国学术界还未形成统一的说法。方创琳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应该包括生态善恶、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这四大范畴。”[1]这主要从教育内容方面对生态文明进行了阐述,并未提出确切概念。陈丽鸿、孙大勇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指针对全社会展开的向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培养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受教育者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自然、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形成健康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同时培养一批具有综合决策能力和领导管理能力、掌握各种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2]这是广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概念,是站在全社会的视角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杨志华、严耕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校为培养具有明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和意识、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正确对待生态文明的态度、实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技能、高度的生态文明建设热情的新型人才而展开的教育。”[3]这是狭义的概念,专指高等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与本文的研究相契合,因此本文以此概念作为研究的基础。
2.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的概念
目前,我国学界对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还比较少,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其中《辞海》中对路径进行过界定,即道路和门径,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路径就是途径和方法的总称。笔者认为生态文明教育路径可以理解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高校为培养大学生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鲜明的生态文明意识、端正的生态文明态度、实用的生态文明建设技能、强烈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感而在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地所采取的不同方法和途径的总和。这是狭义的概念,专指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路径。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理论研究现状
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刚刚兴起,各方面条件还不完善,现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第一,理论教学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在课程设置方面,考虑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必修性,很多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王康认为:“高校在普遍缺乏生态教育公共必修课的情况下,应开设公共必修课,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文明教育力度则尤为重要。”[4]同时还有学者提出要建立生态文明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李昌祖、屠佳认为:“应该尽快普及生态环境课程,不仅要把生态文明课程作为基础性必修课,而且要把这种思想贯穿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把相关内容的学习渗透到各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吴明红、严耕认为:“目前全国高校均开设生态文明教育公共必修课程的条件尚未成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普及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上可以开设选修课程。”[6]总之,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各专业课程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模式将是今后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趋势。在教师资源设置上,要积极引进专门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实现教师素质的专业化。在教学方法上,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是生态文明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而现行的生态文明教育往往以理论说教为主,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所以要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肖克艳、金鸣娟认为:“通过运用议程设置理论,在课程教学中设置生态文明议题,提高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7]饶世权、鞠廷英则具体阐述了“通过建构以理论教学、社会调查、案例分析、模拟活动和论文构成有机联系的‘五个一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8]从现阶段的研究状况来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方法的研究还比较少,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校园作为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途径。李昌祖、屠佳认为“在校园文化中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并指出编制生态校园的标准体系以加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5]建设优美的高校生态文明环境,大力开展校园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
第三,大众传媒作为当今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尤其对90后大学生来说多媒体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合理运用大众传媒是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段海超认为:“要抓住网络这一主阵地,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专题网站或在校园网里设置美丽校园栏目,定期美丽校园建设的相关知识、理论动态等。”[9]李张容则进一步指出:“大众传媒作为生态文明教育载体的重要作用,提倡要扩大网络平台的宣传性教育。”[10]
第四,在管理载体建设上,为了确保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应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管理体制。姜树萍、赵宇燕等认为:“应该成立生态文明教育办公室,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纲要确保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有序开展。”[11]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不断加强,成立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将是大势所趋。刘春兰、王淑英认为“要结合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习惯的养成从而把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12]吴青林、董杜斌则进一步提出:“应该完善教育制度的约束性,发挥教育制度的显性和隐性的育人功能。”[13]同时,班主任、辅导员作为管理载体的基层工作人员和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群体,应该积极发挥他们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张月提出“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德育职能。”[14]
第五,大学生环保社团作为大学生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吴明红、严耕认为“应该充分依托大学生环保社团如‘山诺会’、‘绿手指环境保护者协会’等组织,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6]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环保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得到锻炼,为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结论及其展望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发现,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的理论研究已经基本形成了理论教学、校园文化、大众传媒、管理载体、大学生环保社团为主的五条途径,而教育方法则贯穿于这五种途径的始终。目前对这五条教育途径的运用和开发的程度还比较低,对教育方法的研究还比较分散、浮于表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近年来,90后大学生逐渐取代80后成为高等教育对象的主流,他们具有独特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特征,在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的运用。单纯的理论灌输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没有多大意义,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使大学生真正理解生态文明的真正内涵,并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品质。同时,老师的言行举止、学校的文化等都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学生生态修养的形成。所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必须注重隐性教育方法的运用,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以及各项日常工作中去,渗透到校园环境和各项实践活动中去,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参与实践中主动将生态文明道德内化为个人认知,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品质和生态文明行为。总之,实践性、隐性教育的加强将是今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方创琳.论生态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3(5):25-27.
[2]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杨志华,严耕.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时展的新要求[J].中国林业教育,2010(5):5-8.
[4]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57-59.
[5]李昌祖,屠佳.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探析[J].高教与经济,2008,21(4):53-54.
[6]吴明红,严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70-71.
[7]肖克艳,金鸣娟.议程设置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求索,2011(7):195-196.
[8]饶世权,鞠廷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4):67-68.
[9]段海超.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95.
[10]李张容.追求生态幸福的路径探析[J].开封大学学报,2013,27(1):7.
[11]姜树萍,赵宇燕,苗建峰,陈芊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4):73-74.
[12]刘春兰,王淑英.浅析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途径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J].林区教学,2013(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