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防止校园欺凌方法(收集3篇)

时间: 2024-06-21 栏目:办公范文

防止校园欺凌方法范文篇1

近年来,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为持续深入做好我校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着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切实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我校决定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经研究,特制订如下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加强我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二、组织实施

学校成立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如下:

组长:XXX

副组长:XXXXXXXXX

成员:年级组的领导、各处室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法制办

三、工作任务

(一)全面排查欺凌事件。对全校学生开展全面梳理排查,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交流,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状况、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及时查找发生欺凌事件的苗头迹象或隐患点,对可能发生的欺凌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二)及时消除隐患问题。对排查发现的苗头迹象或隐患点,及时调查了解原因,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并举一反三,及时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压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流程、细化工作举措、防控化解风险、营造良好氛围,切实防止学生欺凌事件发生。

(三)依法依规严肃处置。学校进一步完善校规校纪,健全教育惩戒工作机制。对实施欺凌的学生,情节轻微的,学校和家长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警示谈话。情节较重的,学校给予纪律处分,并邀请公安机关参与警示教育或予以训诫。对实施暴力、情节严重、屡教不改的,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依法转入专门学校就读。涉嫌违法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处置。对遭受欺凌的学生,学校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

(四)规范欺凌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学生欺凌报告制度。学校全体教职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一旦发现学生遭受欺凌,都应主动予以制止,并及时向学校报告;学校和家长要相互通知,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对情节严重的欺凌事件,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迅速联络公安机关介入处置,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对舆论高度关注、社会影响广泛的欺凌事件,要及时报送教育部业务主管部门。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基本情况(时间、地点、起因、过程、涉及人员等)和已采取的措施等。报告内容要准确、客观、详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事件情况发生变化后,要及时续报。

(五)切实加强教育引导。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状况,加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宣传解读,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进一步加大家庭教育力度,密切家校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家长掌握科学家庭教育理念,依法落实监护责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影视节目、网络游戏等侵蚀影响。

(六)健全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责任机制,进一步强化预防机制,制订学校或年(班)级反欺凌公约,建立师生联系、同学互助、紧急求救制度,积极探索在班级设置学生安全员,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

四、工作安排

(一)完善制度。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与应急处置预案。

(二)加强预防。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进行校园矛盾排查和问题学生集中摸排,对管制刀具和其他可能危及校园安全的物品进行清查,着重加强对特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摸清底细、建档造册,充分利用好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

(三)开展教育。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邀请法治工作者到校进行专题教育讲座。

(四)主题班会。组织学生结合近期全国发生的一些校园欺凌事件,进行讨论反思。通过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树立纪律观念、法制观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交往、沟通、交流。

(五)及时处理。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涉嫌违法犯罪的,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周密部署。各相关处室、年级把做好学生欺凌防治工作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底线要求,作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切实予以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要求,压实工作责任,确保治理行动取得实效。

(二)部门联动,强化协作。各相关处室、年级要明确任务分工,强化工作职责,完善防治办法,相互助力,积极构建校园欺凌防治体系,切实形成工作合力。

防止校园欺凌方法范文篇2

校园欺凌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自20世纪80年代起,校园欺凌成为日本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30多年来,日本发生了多起中小学生因受欺凌而自杀的事件。这些事件通过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日本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除行为者自身的原因之外,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二战后,日本经过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追求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社会道德水平普遍下降,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一些青少年在自己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开始变得焦躁,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和掠夺性。

其次,日本进入少子化社会,兄弟姐妹数量减少,儿童在团体中生活成长的机会大幅度减少。加上父母的过度保护与干涉导致不少青少年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当孤独、郁闷的情绪无处发泄时,很容易向比自己弱小的人发泄不满,甚至出现暴力行为。

再次,日本是以学历为重的国家,企业和政府机关在招聘时一般会根据学校名气来判断个人能力的高低,从而决定是否录用。因此,孩子们从小就背负沉重的学业压力,而很多学校仍单纯看重升学率,过分偏向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的学生则不够尊重,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受到冷落的学生很容易被孤立,作为排解压力的方法之一,有的孩子走上了实施欺凌的道路。

日本校园欺凌的现状与特点

在日本,关于校园欺凌有明确的定义,并且随着对欺凌认识的加深,定义的内涵和外延也有所变化。1986年日本文部省在“关于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等学生指导上诸问题调查”中首次把“欺凌”定义为:对比自己弱小的同学单方面进行持续身心攻击,对方深感痛苦,且学校可确认事实的行为。1994年从定义中删除了“学校可确J其事实”,增加了“其行为是否为欺凌,不能进行表面的、形式上的判断,而是要站在受欺凌学生的角度来判断”一句,突出了从弱势学生方面看待欺凌问题的思想。2006年在此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欺凌”定义为:使中小学生因受到与自己存在一定人际关系者的心理性和物理性攻击而感受到痛苦的行为。定义的改变,一方面把受欺凌者的感受放到第一位,把校园内外发生的更多现象纳入欺凌范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唤起了人们对校园欺凌的关注。

根据文部科学省统计,2015年日本校园欺凌案达到了224540件,发生欺凌事件的学校有23528所,占全体学校的62%,校园欺凌主要集中在小学高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阶段。上述数据看起来触目惊心,但也反映出日本对校园欺凌有明确的认知,学校及教师的防范意识强,勇于正视欺凌问题。

日本校园欺凌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通过辱骂、捉弄、孤立、殴打等形式对弱者进行身体、心理上的攻击;第二,手机和网络欺凌作为新的方式在日本快速发展起来,先进的设备使得暴力行为传播更为迅速,也更隐蔽,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更为严重;第三,欺凌现象涉及的人员多,不仅有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还有一旁起哄的旁观者群体和无视者群体,但却没有“调停人”和“通报人”,这容易助长施暴者的气焰,并导致欺凌问题经常难以被发现。

多管齐下治理,借鉴意义大

面对持续多年、形式不断变化的校园欺凌现象,日本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方式来应对。首先,政府积极行动,走法制化道路。1985年,日本文部省发出了“关于加强对中小学生欺凌问题的指导的通知”,要求学校认识欺凌问题的重要性。1995年“关于为解决欺凌问题当前需要采取有关对策的通知”,提出政府、学校、教育委员会、家庭、社区要共同应对校园欺凌问题。2006年“关于欺凌问题的紧急建议――面向教育相关人员和国民”,明确提出要惩处对欺凌问题置之不理的教员。2013年通过《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原则是“早发现、早预防”,并明确各方职责,防止相关部门推诿责任、包庇隐瞒真相。如遇重大被害及恐吓事件,学校有义务第一时间直接向警察通报。该法规定,如果发现网络欺凌问题,学校要立即与网络公告栏的管理者联系,删除相关内容,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欺凌。该法的颁布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日本把防范和治理校园欺凌纳入法制化轨道。2016年6月30日至10月24日,文部科学省下设的“防止欺凌对策协议会”召开六次会议,通过相关专家的积极参与,把握并检验2013年法案的实施情况,提出了今后进一步防止校园欺凌的更具实效性的对策。

其次,加强校园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日本要求学校重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相互尊重人格。二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的地位曾被大大削弱,仅仅是其他学科的补充,不被重视。2011年滋贺县大津市一名受欺凌的中学生自杀事件成为教育改革的导火线,促成政府在教育改革中突出德育的主导地位。2013年文部科学省在“关于充实道德教育的恳谈会”上正式把“道德学科化”作为议题,主张用强有力的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性”。2015年日本正式宣布将在中小学实行“道德学科化”,把德育上升到和国语、数学等学科同等重要的高度。

日本学校定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和咨询活动,以及时把握校园欺凌的实际状况。根据文部科学省统计,2015年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的欺凌事件占51.4%,这是发现欺凌现象的主要方式。日本各校还制定“防止欺凌基本方针”,并放在学校网站上,学生入学时及每年都召开说明会,让所有学生、教师掌握相关内容。学校设有由专业人士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和“儿童安全对策支援室”,一般由律师、心理医生、退职警官和大学教授组成。不仅在早期为学生、教师提供咨询,也在欺凌事件发生后的调查阶段提供第三方意见,以防止学校或教育委员会因顾及学校名声而不及时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家长,从而保证公平公正地解决欺凌问题。

再次,政府、地方自治体和家庭相互合作,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根据青春期少年儿童自尊心强、不愿意与家长交流的特点,日本文部科学省设有“24小时儿童SOS咨询热线”,法务省也设有“儿童人权110”求助热线,以便被欺凌者和家长及时求助。电话一拨通,就会立即连接所在地区教育委员会。日本全国各地还设有教育咨询机构(2015年由都道府县及特定市的教育委员会管辖的教育咨询机构有180所,由市町村教育委员会管辖的教育咨询机构有1506所)配合家庭和受害者做疏导工作。同时,家庭的作用得到极大重视。全国各地教育委员会给家长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和相关信息,鼓励亲子活动,支援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家庭状况是学校欺凌对策小组进行讨论的关键,后者在保护隐私的基础上进行妥善记录。

防止校园欺凌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校园欺凌青少年咨询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校园欺凌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Olweus最先重视这一问题,并于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目前,欧美日等许多地区和国家非常注重这一现象,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和执行步骤。在国内,校园欺凌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相关研究也处于早起阶段。校园欺凌与暴力行为、行为和犯罪行为密切相关,是当今社会和国家必须承认、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认识欺凌

1.1欺凌的定义与特征

BarbaraColoroso(2003)认为“受到有意识、故意和好斗的意愿驱使,通过攻击、伤害他人,制造恐慌使他人产生畏惧的行为叫欺凌。”

欺凌不是单纯的捉弄,它包含三个特征:第一,它是消极的恶意的行为;第二,在一段时间内,它会反复发生;第三,“欺人者”和“被欺者”间力量是不均衡的。(Olweus,2000)

1.2欺凌的类型

欺凌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身体欺凌——打、踢、推、用拳猛击等;第二,言语欺凌——起绰号、谩骂、侮辱、造谣等;第三,社交欺凌——排挤、孤立对方,将其排除在群体活动之外;第四,网络欺凌——通过邮件、博客、论坛等媒介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欺凌日益成为校园欺凌的普遍工具。RachelSimmons认为网络欺凌是儿童社会暴力行为中,最新近、最邪恶的一种趋势。因为网络欺凌者无需直接面对受害者,不会看到其当时的反应,这使得欺凌者更加频繁地肆无忌惮地使用非常恶毒的语言攻击受害者。

1.3校园欺凌的形成因素

校园欺凌的成因是十分复杂的,是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种因素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泛滥的网络媒体是校园欺凌产生的重大社会因素,青少年通过模仿习得暴力行为和污言秽语。学校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校园氛围建设,致使校园欺凌屡见不鲜。家庭缺乏温暖、父母自身行为粗暴、无视或溺爱的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同样不容忽视。一般而言,暴力、动荡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欺凌他人,逆来顺受的“胆小鬼”也更容易惹上欺凌。“欺人者”一般具有较强的攻击性,缺乏控制力、同情心、责任心。而“被欺者”一般性情腼腆、怯懦,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较差,自尊心、自信心较低。

1.4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不仅损害“被欺者”,对于“欺人者”、旁观者和整个社会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被欺者”会焦虑不安、设法逃学。如若长期受到欺凌,可能会导致学业荒废,认知发生改变,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健康受到威胁等消极后果,最终有可能走上自残、自杀或杀人的道路。“欺人者”可能会沉溺于的行为模式之中,也可能会因无法控制的攻击性而产生抑郁,贻害一生。旁观者会感到恐惧、体验到心灵创伤。如果欺凌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会从中汲取错误的生活经验教训,甚至习得欺凌。校园欺凌破坏人际和谐,影响青少年今后成年生活,甚至会导致自杀或犯罪,严重危害家庭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2防治校园欺凌的对策

目前,校园欺凌的总体比例较高,危害较大。遗憾的是,我国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的相应防治措施更是较少。实际上,校园欺凌可以通过许多手段得以减少。防治欺凌,急切的意识和灵活的策略尤为重要。应对校园欺凌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2.1国家和社会方面(下转第246页)(上接第236页)

制定法律法规,颁布个性教育计划,营造社会和谐氛围,肃清网络媒体的不良影响。

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2003年9月,美国新泽西州制定反欺凌法规,要求学区采用反欺凌政策,处理欺凌和其他骚扰。“Olweus禁止欺凌计划”要求任命反欺凌协调员,并建立学校反欺凌条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对欺凌的专题讨论。据统计,这项计划实施后,校园中的欺凌和其他行为减少了50%。设立电话救助热线是一种有效的措施。英国许多地方设立了针对儿童问题的热线,请自愿者和专业人士协助解决包括欺凌在内的儿童问题。

2.2学校和教师方面

学校在反校园欺凌方面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表明,学校范围的干预可以将校园欺凌降低20%~50%。

第一,创造尊重、支持和关怀的校园氛围,坚决抵制校园欺凌。第二,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起草和解释全校反欺凌政策。第三,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第四,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五,完善设施,设计操场环境、建全监控网络、设立安全室等。第六,健全匿名举报体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切实保障举报者安全。第七,发给教师指导材料,培训教师正确处理欺凌事件。第八,对青少年进行预防性教育,对“欺人者”进行早期行为干预,防范欺凌团伙的形成。第九,注重与家长的交流,校园欺凌的有效防治不能只局限在学校内。第十,配备专业的咨询人员,给予青少年更科学、专业、有效的帮助。

校园欺凌在中学尤为常见,具有较高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如果学生经常有腹部疼痛、小便不畅、情绪不稳定、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不专心做作业、无故旷课、设法逃学、酗酒、自虐或攻击他人等现象,很可能与校园欺凌有关。教师不能只关心青少年成绩,要注意观察其变化,真切关怀青少年,切实帮助青少年。

教师可以加强班级建设,使青少年获得更多的同辈支持。可以组织欺凌专题讨论,使青少年提高认识、学会技巧。可以进行自我肯定练习,赋予青少年力量。可以开展角色扮演训练:“被欺者”仰起头,眼睛盯着“欺人者”,大声说道:“不要胡来,否则你将要受到学校的惩罚。”

2.3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最暖的港湾,家长是孩子最大的支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养与支持。

第一,为孩子营造安全、温暖、稳定的家庭氛围。第二,以身作则,用文明的方式解决冲突矛盾。第三,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完善性格。第四,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第五,当得知孩子被欺凌时,给予孩子支持,传授孩子应对技巧,减轻孩子的恐惧情绪,必要时获取校方帮助。

2.4青少年自身方面

青少年自身多是校园欺凌的当事者,其主观意识态度和应对行为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欺人者”、“被欺者”和旁观者都要意识到校园欺凌危害的严重性,共同维护校园环境,保护自己,远离欺凌。

第一,加强自身意识,充分认识校园欺凌的严重危害。第二,打破沉默法则,勇于沟通,积极取得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和帮助。第三,进行自我肯定练习和角色扮演训练。面对校园欺凌,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要以暴制暴,应做出行为上的改变。

值得强调的是,学校、教师、家长、青少年要经常沟通交流,进行谈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易行有效的方法。

综上,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各方一起高度关注欺凌,共同探讨避免和解决的方法,才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参考文献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病案管理质量管理制度(收集5篇)
  • 下一篇:纪律教育条例(收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