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采购成本;模型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能生产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行业,由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集合而成。它具有技术高端、价值链高端、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产业链核心的特征,其发展水平能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一、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业采购成本控制模型的意义
据《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分析,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过度依赖投资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基础制造水平滞后,部分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能源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能耗高等问题。但在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企业能有效地降低原材料成本就尤为重要,而降低采购成本,成为降低供应链成本的关键点之一,企业只要降低采购成本,就能从根本上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一)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业采购成本控制模型,可以有效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效率
经济的迅猛发展,伴随着社会资源日益紧缺,使得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效的控制采购成本。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一个典型的制造型企业来说,采购成本(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在制造成本中一般要占50%左右,人工成本要占20%左右,其他的各种费用成本占15%左右。如是这样制造企业只要材料成本节约5%,就可以使净利润增长率达到17.48%以上的杠杆效用。详见表1:
《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指出,预计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年销售产值将在6万亿元以上。假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材料成本占销售收入的50%,在销售收入达到6万亿元时,节约采购成本5%,就可以使国家的税收增长率达到8.37%,国家的税收增加65亿元,企业的净利润可增长17.48%,净利润可增长110亿元。具体数据详见下表2。
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到,采购成本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成本控制中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是成本控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但是我们并不能单纯地降低采购成本的总额,应该将其支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即使采购成本的发生是为实现生产职能所需,只要不存在费用过剩或浪费的情况。在控制采购成本时我们需要采用精益管理思想,分析采购成本的开支的合理性,如果采购费用的需要随着生产扩大而有所增加,且生产的扩大所需要的,具体数额的增加要结合生产规模扩大的程度来定,防止出现超额增长的情况。总之,要用最小采购成本,实现最优成本管理,以最低成本追求效用最大化。
(二)控制采购成本,可使企业成本管理工程规范化
负有责任的企业,在追求社会价值的最大化的同时,应尽量减少资源的浪费。在运用精益管理的精髓进行采购成本的管理时,企业应当一切为“顾客”、“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在满足“顾客”、“社会”的前提下,尽一切可以减少不能增加顾客满意度的行为,不能增加社会价值的行为,因为,减少支出就能增加社会的财富。企业的采购成本控制是否到位,应当进行绩效评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职能和特点进行具体的运用,制定采购绩效评估目标,将目标分解到每个部门,然后落实到人,根据目标规定,建立目标责任制,对目标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协调,对执行的情况和结果进行检查考核、奖惩,做到责、权、利、效的统一,以保证目标的实现。制定采购绩效评估目标时,其评估的内容不仅包括效率和成本、顾客满意度、投入产出比率、服务质量等方面,即减少社会资源浪费额的指标,控制采购成本。这样的绩效评估结果,有利于改进企业各个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同时也让部门对顾客的需求更负责任,有利于降低社会资源的消耗,以促使企业采购成本管理工程的系统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三)控制采购成本,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目前,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资源消耗增长速度惊人、资源利用率整体偏低、对外资源依赖度越来越、资源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越来越差。在如此资源供给环境下,控制企业的采购成本,可以减少社会物质产品的消耗,就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在经济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用于采购成本过多,就会牵制企业用于其他方面的资金,就会直接增加企业的负担,从而降低企业的投资能力或消费能力。因此,企业在制定采购成本预算时,一切不能为企业、社会创造价值的活动均视为浪费,减少其开支,在采购成本预算的执行上,企业的相关部门、相关人员人人都要树立节约的观念,发现预算有偏差时,及时修订。在有限的经费中,尽量减少采购成本开支,以增加企业其他方面的支出,以改善企业的资金投资结构,改善企业的职工福利,增加企业的科研投入,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从而使社会、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采购成本控制模型的构建
目前,物流公司能够迅速、安全、可靠地传递各种信息和货物,网络营销(On-lineMarketing或Cybermarketing)能够迅速地提供满足顾客特有的时间和交付货物要求的服务。因此,企业在控制采购成本时,不仅要依赖于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实行数量折扣经济进货批量模式、允许缺货时的经济进货模式、存货储存期控制等传统的存货管理模型,还要采用存货ABC分类控制、存货周转率分析、准时生产制(零库存管理,JIT)等现代存货管理的模式,更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享受物流公司的服务,制定新的采购模型。
(一)采购成本构成
企业控制采购成本不仅要建立健全采购控制制度,还要建立采购成本控制模型。一般情况下,物资的采购成本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物资购价、采购费、搬运费、仓储费。购价因采购批量,而有所变化;采购费一般只与采购次数有关,与采购批量无关;搬运费与采购总重量相关,相对稳定;仓储费与采购批量紧密相关。
(二)几个参量的处理
1.采购价格
要以实际价格计量,因采购批量不同而有不同的采购价格,在数学模型中应用的价格必须科学处理。若采购批量在q0以下时,采购价格为pl;采购批量在q0以上时,采购单价为p2;假设实际采购批量为q(q≥q0),则在数学模型中采购单价p可表示为:
依次类推。
2.库存量
若采购批量为q,在一个采购周期中,库存减少量由0变化到q。数学模型中,平均库存量可近似为q/2。
3.搬运费
该项费用包括运费和搬运费,运费与用车次数成正比,搬运费与物资重量成正比关系,不受采购批量、次数变化的影响。
(三)建立采购成本的数学模型
构成采购过程中的年总成本F(q)主要有年物资购价C1、年采购费C2、年搬运费C3、年仓储费C4。在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一定情况下,某种物资年消耗量Q较易估计。假设存料费用率为i,每次采购费C0,单位搬运费为a,单位车辆运费为b,单位车载量为q1。则:
年物资总购价Cl=年消耗量Q×采购价格p
年采购费C2=年采购次数(Q/q)×每次采购费C0
年搬运费C3=单位车辆运费b×车辆数(q/ql)×年采购次数(Q/q)+仓储搬运费Qa
年仓储费C4=平均库存量(q/2)×存料费用率i
也就是求函数F(x)=ex+f/x+g的最小值问题。e、f、g为常数。
该数学模型可根据采购批量对应的不同价格,分段讨论函数F(x)=ex+f/x+g的极小值,比较各段极小值,其中最小者对应的采购批量,即为年采购总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佳的经济批量q0。具体可列表3讨论:
现代社会,高端装备制造业顾客个性化的要求越演越烈,企业应当根据个性化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采购工作业务体系,使采购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建立采购决策的透明机制,实行网上公开的招标采购,防止暗箱操作,在网络上与供应商签订所需要原材料的时间,提供需要的数量、需要质量、需要的品种材料协议,实施适时采购,以缩短提前期、减少物料库存,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使采购价格降到最低。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用户需求
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向导,处于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根据相关规范的界定,现阶段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内容是: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才能使我国走向制造强国。
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以前是模仿阶段,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自力更生阶段,90年代以后是依赖进口阶段。虽说高端装备制造业得到显著发展,但其仍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基础设施不完善。近年来的高端电力装备、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有显著发展,但许多关键零部件和配套产品根本无法满足主机的需求,大部分依赖进口,导致国内企业经常因为进口不到零部件和配套产品而不得不减产。
第二,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供求不平衡。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端装备产品需求量减少,但国内企业盲目扩大生产,造成严重的供大于求,引发盲目无序市场竞争。
第三,创新能力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最大的缺点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低,自主品牌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低,很少有企业配备有非常完善的研发实验室,创新能力很难达到预期水平。
二、发展对策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其技术含量高低成为其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就是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而不是盲目的进行规模扩张。对此,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必须基于现实情况不断创新,把握自主创新的规律和机制,完善体制机制,重视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和改造升级,研发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大自主创新资金投资,加大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分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强化科技创新,抢占技术的制高点,提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挖掘用户需求,开展创新调研
用户需求有三种形式:一是现实的需求,就是客户直接在市场上寻找供应商采购其需要的高端装备。二是潜在需求。三是尚未表现出来的需求,用户自身还没意识到那一方面的需求,但却是其在未来某时期内会出现的需求,这种需求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发展契机。企业要学会在市场上寻求更多用户需求信息,挖掘出用户的潜在需求以及尚未表现出来的需求,找准市场发展方向和领域,精准把握创新方向,确立针对性科研项目。在可预见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创新风险。当然,挖掘用户需求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需要派遣专业人员开展这项工作,清醒认识市场发展形势以及人们的需求,进行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不可行性分析,控制科研创新风险。
(三)培养龙头企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必须有一批大规模的龙头企业。纵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无一不是从培育大型集团企业开始的,大型集团企业有时候甚至充当政府发言人,组织开展大型工程建设、尖端产品技术研发等。学习国外的经验,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完善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发展,参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鼓励大型集团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海外竞争。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等的联合、重组,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实施集约化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集团企业。
(四)创新发展模式
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来说,正确的商业运营发展模式是其成功的重要基石,一味采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只会与机遇失之交臂,逐渐凸显出发展弊端,不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发展模式的创新空间广,企业要与时俱进的随着工业化发展形势、企业形式、市场形态等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管理理念,从传统的交易发展模式转换为以品牌营销为主的现代交易发展模式。总而言之,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低效能、低效率的发展模式,从生产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营销结构、管理结构等方面入手,努力向高效率、高效能、低排放、低能耗的发展模式迈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主动拉投资走向考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从生产型制造企业走向服务型制造企业,从低价值链环节走向高价值链环节,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形成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三、结束语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未来的国家经济命脉之一,研究该行业的创新发展必须解放思想,不能局限于为用户提供装备使用服务,更要从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管理理念等角度出发,深度挖掘用户需求,研究发展趋势,实现产业集群化的规模发展,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彭真真.浅议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J].现代经济信息,2014(4):328
关键词:制造业;高端化;生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一、江苏制造业现状分析
(一)江苏制造业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配套完整、开放度较高的产业体系,成为江苏工业经济的主体。在制造业的支撑和带动下,全省GDP总量在2002年、2004年陆续跨越10,000亿元、15,000亿元的基础上,2006年首次跨越了20,000亿元大关,完成21,54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4.9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2,186.5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7,817.0亿元,增长15.5%。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变为7.2∶56.5∶36.3,第二产业中工业完成增加值11,047.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6%。从统计数据看来,江苏制造业在总量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到2006年底,全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共35,819个,完成工业增加值9,560.17亿元,占全省GDP的47.82%,实现利润总额1,754.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91.98%。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4.47%,实现利税年均增长22.93%,其中利润总额年均增长38.20%。从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来看,总资产贡献率由2002年的9.99%提升到2006年的12.37%,增加值率由24.42%提升到25.50%,全员劳动生产率由64,975.3元/人年提升到128,542元/人年。
(二)江苏制造业高端化发展面临的瓶颈
1、产业处于低附加值的价值链低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2002~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通过创新和学习来参与竞争》中指出,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生产及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根据这个定义,全球价值链被分为三大环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就增值能力而言,以上三个环节呈现由高向低再转向高的U形状,或称“微笑曲线”状。在价值增值链的“微笑曲线”上,研发与服务处于高附加值水平,一般加工制造处于低附加值水平,处于中间水平的是关键零部件加工和销售,因此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图1)
不难看出,江苏制造业大都处于价值链的生产环节,即在价值链的低端,主要致力于加工生产,附加值低;其中一些优势行业的企业经过长期积累,具备了较高的生产技术,正发展成为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基地,这些行业处于价值链的上游生产环节,产业附加值有所提高。而相比之下,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则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他们拥有众多知名品牌,负责标准制定和产品研发以及系统集成,控制着核心产品和新产品的生产。由此可见,江苏制造业想要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力图从价值链的低端升级到价值链的中高端,提高产业附加值。
2、R&D投入不足,科研创新能力较弱。对于R&D相关数据分析我们主要以《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为基础。图2为2006年主要国家R&D经费投入以及R&D/GDP,即R&D投入强度情况。其中,美国R&D经费投入最多,达3,437亿美元,中国R&D经费投入为377亿美元,排在第六位,处于中等水平。用R&D/GDP计算的R&D投入强度指标来看,在中、美、日、韩四国中,日本的R&D/GDP是最高的,达到了3.3%,而中国最低,R&D投入与中国全球第六的国民生产总值地位极不相称。(图2)
表1主要显示了2004~2006年国内主要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相关指标,包括R&D人员、经费及项目三方面的数据。首先,分析R&D人员全时当量,在2004年和2005年江苏该指标一直位居主要省市的前三位,到2006年更是迅速增长,高于其他经济发达省市名列第一;其次,分析R&D经费,山东此项指标各年都表现最佳,而江苏也仅次于上海,处于较高水平;最后,分析R&D项目数,江苏此项指标在2004年和2005年都仅次于山东,2006年被上海赶超,研发项目数位居第三。(表1)可以看出,江苏制造业R&D各项指标表现都很好,显示出江苏作为教育大省、文化大省具有强大科技与人才优势的特点。但是,从R&D的国际比较看,整个中国在R&D投入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现在还只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要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就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加大R&D投入,加快R&D技术的市场转化。江苏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制造业聚集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要想进一步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成为中国制造业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就必须冷静地看待在R&D投入上的成绩,持续保持在R&D上的投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3、缺乏知名品牌,阻碍产业竞争力提高。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现代产业竞争的主要形式是品牌竞争,如果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其经济竞争力必然会受到根本性影响。江苏作为中国吸引外商投资最主要的地区之一,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也是制造业,这些企业主要是承接国际产业分工,在国家产业链最低端从事产品的加工和组装,赚取的只是加工劳务费,高利润则被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以及下游市场营销企业获取,品牌拥有者也获取了大量的利润。所以,江苏知名品牌不多,品牌价值不高,这些也影响了江苏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江苏制造业高端化的实现途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制造业要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升级,必须冲出瓶颈,即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产生更多有价值的自主品牌。而实现制造业高端化目标的核心就在于发展生产业,将生产业作为制造业的高级要素投入,充分利用其密集的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推动制造业在价值链上的升级。
(一)推动制造业高端化的核心途径――生产业。生产是指那些被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对应的,生产业则指生产企业的集合体。从外延角度看,生产包括:资源分配和流通相关的活动;产品和流程的设计及与创新相关的活动;与生产组织和管理本身相关的活动;与生产本身相关的活动;与产品的推广和配销相关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生产业所内含的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制造业不断升级。
(二)生产业对制造业影响实证分析。本文根据1992~2006年江苏生产业以及内部各行业与制造业历年生产总值数据,运用EVview5.0软件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江苏生产业对制造业的影响进行分析。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我们选取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以及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等三个行业代表生产业,选取这三个行业以及制造业1992~2006年的生产总值数据作为分析指标。以制造业(ZZY)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ICT)、金融保险业(FIN)、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RD),并且这三个变量相互独立,建立模型,进行分析。(表2)
结果表明,整个模型模拟效果较好。可决系数R2=0.897992,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得非常好。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ICT)、金融保险业(FIN)和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RD)这三个行业对制造业存在显著影响。
由表2中数据可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ICT)对制造业(ZZY)的影响程度系数为18.07325,表明江苏较为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以及物流业都对制造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金融保险业(FIN)对制造业(ZZY)影响程度系数为8.399803,可见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发展存在一定影响。通过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扩大制造业的融资规模,提高其要素投入量,使制造业向高端发展;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RD)对制造业(ZZY)的影响程度系数为-44.50118,这个系数之所以为负数,究其原因,是因为科学研究的效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当年的制造业产生负影响,却会在后几年中体现出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而且影响程度可能较大。总之,分析表明,生产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高端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江苏制造业高端化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