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光伏专项应急预案(收集3篇)

时间: 2024-06-23 栏目:办公范文

光伏专项应急预案范文篇1

该文从我国某光伏产品出口企业的经营实例入手,对其经营过程中随市场变化进行的贸易方式创新、延伸服务贸易及境外投资等成功运作予以介绍和分析,並对案例所反映的我国光伏市场沉浮中折射出的出口贸易管理、产业规划管理等问题作了探讨。

2012年下半年至今,我国光伏业从原料、元器件、组件的生产制造商到出口商都在饱受着市场的严酷拷问,生产企业尤受煎熬,曾经的朝阳产业瞬间已成明日黄花,企业破产、转型不一而足,巨大资金投入和就业岗位流失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难以估量。

面对国外的“双反案”,我们通常会从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改造革新等方面寻找原因。但对于核心技术突破缓慢、产品寿命周期长、用户更新价值低、成本高的工业品,产品更新、技术进步在一定时期内对推动市场变化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光伏产品技术即属此列。

伴随光伏业迅猛发展变化的市场沉浮,我内地某物流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在短短四年多光伏产品出口经营中,以其灵活的经营方式,在一段时期内有效应对了市场的不利变化,成功地维持了业务发展,留给了我们不止是值得出口贸易研究者探讨的经营故事,其中折射出我国出口贸易管理和产业发展规划等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A公司业务经营简介

A公司本以经营国际物流业务见长,2008年开始经营光伏产品出口,为拓展市场,寄售贸易在A公司对欧洲市场的出口销售中占绝大比例,市场培育阶段,采用寄售贸易的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产品销售量迅速上升,2009年,A公司出口总值约750万欧元。然而,寄售贸易回款难的问题随之出现,公司被寄售商和买家拖欠的货款一度高达近400万欧元,债务问题使公司疲于应付,严重影响到业务的发展。A公司于是频繁派员赴欧洲处理债务问题,此间与一些买家有了直接接触,A公司诚信的经营风格及其商品出色的质量表现,赢得了买家的信任。此后,公司对买家的直接销售不断攀升,2010年,A公司实现出口总额2280余万欧元。

然而,国内迅猛发展的光伏产品产能超过了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我国出口商的恶性价格竞争再次上演,随之低质伪劣的光伏产品横行欧洲市场,严重扰乱了市场。业务刚刚有所好转的A公司又不断被用户的商品质量质疑所困扰,在欧洲市场的销售磋商中,A公司屡屡遭遇进口商展示注明“中国制造”字样、质量极其低劣的太阳能组件,不仅令其尴尬不已,更对进口商提出的苛刻交易条件无言以对。尤其是进口方要求采用后T/T方式支付货款,这让刚刚摆脱追债痛苦的A公司无法接受。

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A公司无力应对国际市场价格的下滑,于是决定在取得质量信任上下大功夫,在加大宣传推广的同时,A公司决定利用长于物流经营的优势,将所经营商品实物输往市场所在地,进行现货交易。经周密策划,公司决定在欧洲主要销售市场建立“保税仓库及物流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A公司随即投入50万欧元,在德国汉堡和布莱梅建立起两个保税仓库,2010年初建成后,即通过境外注册的企业以及进口商将产品成批量发往以上仓库。A公司光伏产品的出口贸易方式变成了在进口国的现货交易,欧洲客商随时可以到仓库看货,现场成交。这种方式消除了进口商的质量担忧,公司业务发展顺利。同年,A公司出口收汇比上年度增加200%,企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然而此间,欧洲光伏产品市场价格的急剧滑落却已无可逆转。A公司太阳能组件历年销售价格统计如下:

以上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9月,A公司主营的太阳能组件平均售价仅约为2009年的32%,在短短三年中,产品平均售价下跌约68%,企业的经营效益可想而知。市场价格低下,导致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光伏企业的出口经营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尽管如此,A公司2011年仍实现了出口总值1804万欧元的良好业绩。

从仓储入手,在市场有了立足点,自身良好的产品质量直接赢得客户信任,销售渠道拓宽,销量的增长使A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价格下跌的不利影响。随后,A公司又增加专用运载车辆、装卸工具等,开展有偿的送货、安装服务等,既方便了与买方的交易运作,又增加了自身的业务收入。一条龙的专业销售服务又扩大和保证了业务的稳定发展,A公司在严酷的市场环境下仍保持了两年销售额的稳定增长。

同期,为展示所经营产品的良好品质和整体效果,经论证策划,A公司又大举投资,与一家贸易伙伴合作,在德国建立了太阳能发电站,所产电能输送电网销售,在展示商品的同时,A公司还实现了每天约5000欧元的电费收入。电站设计寿命25年,按现行情况完全可在预计的十年内收回投资。此举不仅有效地宣传了A公司经营的系列光伏产品,电站项目的成功建设和顺利运营,又树立了企业境外投资的成功范例。

面对持续恶化的市场环境,2013年A公司停止了光伏产品的出口业务,正在谋求发展和开辟其它进出口业务。

分析与思考

作为一家外贸企业,A公司在四年多的光伏产品经营中可谓是拳打脚踢、奋力拼搏,创造和运用多种经营策略,使企业取得了较好业绩,然最终仍是无可奈何花落去。A公司经营方式的成功创新和实践,显示了企业的市场经营实力,给我国外贸企业经营树立了良好典范。但是,其出口经营中遭遇的重重困难和我国光伏产业的急剧衰退,则折射出我国对外贸易行业管理和产业发展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出口经营模式的创新发展思考

A公司的光伏产品出口经营中,可借鉴的成功之道有三:

利用保税物流促成实物交易。国际货物买卖中,凭实物交易无疑是买家最希望的成交方式,但受国际贸易性质特点限制,除一些拍卖成交的特殊商品外,大多工业制成品要实现这一点,就是采用传统的寄售贸易。寄售贸易满足了买方看货成交的心理需求,促进了交易,但对卖方而言,货款的回收往往成为问题,即寄售商不能够按照约定支付甚至侵吞货款时,就会损害出口商的利益,A公司就是在遭遇了这样的困难之后,逼出了光伏产品销售凭实物成交的贸易方式:即由卖方通过在进口国建立保税仓库对客户现货交易,开创了我国工业产品出口贸易方式的先河。

横向的专业投入拓展国际服务贸易市场。A公司围绕商品销售进行的一系列物流服务业投资,开展了从仓储到运输、安装服务的一条龙服务项目,大大提高了公司经营的竞争力,不仅提高了企业的销售,而且增加了售后服务收入,使其综合收益远远优于传统的寄售贸易。

纵向的工程项目投资带来稳定收益。A公司以经营商品的深度投入建设电站项目,不仅有助销售,且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可谓一石二鸟。当今,我国企业资金实力和出口经营规模都在不断提高,但走出国门、走进市场,还需要勇气和智慧。A公司的投资理念、运作能力都值得借鉴。

光伏产品凭实物成交引发的贸易管理思考

太阳能组件出口贸易凭实物交易,显然並不符合国际贸易的通行方式,这种做法对卖方产生的库存成本、资金融通困难以及市场价格风险等,都背离了国际贸易可遵循的一般规律,剥夺了交易各方本可以享受到的多项利益。尽管A公司将光伏产品出口贸易做成凭实物成交並取得了效益,实际上应属个案,且有着其不得已的业务背景:我国光伏产业基本是“两头在外”,即原料进口,产品出口,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国际市场。2009-2010年间,由于产能的急剧增长,出口市场供过于求,低价竞争成为企业的主要促销手段,市场被扰乱。A公司销售价格滑落的真实情况反应了行业恶性竞争的严重程度。其后果不止是出口企业利益受损,同时还伴随着大量品质低劣的光伏产品涌入市场,造成进口商对我国产品的普遍不信任。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大多数出口商和进口商的利益,並最终对我国光伏产业整体带来损害。恶性价格竞争、劣质商品横行国际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损害我国企业、行业和国家的利益,反映出我国在出口贸易行业管理上的缺失。对此,笔者以为,需要政府加强出口贸易的行业管理,整顿和维护出口贸易秩序,以规范出口企业的经营,保护企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我们可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

中央到地方的商务管理部门应结合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从政府的国别政策、行业的经营发展策略和长期发展出发,对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指导外贸企业协会及相关行业协会制定出口国别价格策略,对出口商品的主要进口市场价格制定指导性文件,並定期调整。

强化外贸企业协会和各行业协会的工作,强化对出口行业的监管功能,例如通过完善修订和监督落实各行业生产的国家、行业生产质量标准、制定行业的出口价格策略並监督出口企业的执行,並将出口企业的价格违规纳入行业价格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实施行业协会对出口市场管理。再如,可考虑制定制约和惩处不良经营行为的出口企业的规定。

工商管理、质量监督(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等政府部门应切实执行和及时调整进出口商品的质量检验管理政策,通过法定检验来强化对出口商品质量管理。还可建立和落实具有约束力的管理机制和处罚措施,例如联合外贸企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对违反质量规范和经营规范的企业实施处罚,以保持出口商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处于良性状态。

通过对出口行业的监控来规范我国出口行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好出口市场,事关我国出口企业和商品的良好信用的树立,事关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事关行业企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实现,政府的贸易管理职能亟待加强。

光伏产品供过于求引发的产业发展规划思考

光伏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投资周期短,产出回报高的特点。从产业发展规划的立场看,光伏业的市场沉浮留给我们的思考有两点:

投资失控造成国际市场供过于求。本世纪初,单晶硅生产技术得到完善、推广以后,作为绿色能源的太阳能发电被各国政府倡导和推崇,这种倡导为光伏产业勾画了美好的发展远景,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自然成为我国企业的利益追逐目标。大投入、高产出也迎合了地方政府追求GDP的政治需求。于是新一轮的“一窝蜂”现象重现,全国各地纷纷上马,光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产能急速增长。然而,光伏产品不同于消费品,其使用一方面是需要与建筑规划设计相结合,另一方面则涉及到各国传统能源产业的生命周期及技术改造规划,这两点决定了光伏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是相对缓慢的。

在市场利益和GDP的吸引下,企业与地方政府对市场的预测是缺乏充足依据的,很快造成了国际市场上的供过于求,而中央政府对光伏产业发展的预测指导不足、对产业的投资控制缺失是显而易见的。若中央政府能够在科学的市场研究基础上,通过项目审批、资金投放、原材料进口等手段进行管控,光伏业的发展就有可能稳定持续的进步,避免或降低投资损失(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浓缩果汁加工业投资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但由于中央政府从设备进口限制入手采取管制措施,有效地控制和稳定了果汁加工产业的发展速度)。

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中央政府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长远需求预测进行整体规划,宏观上建立可控投资审查机制,有利于保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内市场培育不足,产品过度依赖国外市场。太阳能发电在发达国家有着较好的市场需求,我国光伏企业的市场定位也都聚焦在了国外,产品的出路完全依赖欧美市场。产能过剩时价格竞争是市场机制下企业的本能之一,我国的企业未能脱俗。但是,疲软了的需方市场有权问责供方市场,面临“双反案”时,我们的处境是被动的。

事实上,绿色能源在我国同样有着广阔的市场,然而行业性质决定了这个市场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育、引导过程。即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需要行业(建筑设计、电力等)的协同推进等,需要中央政府的统一规划、指导。然而在我国光伏业飞速发展的时期,国内市场的培育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内需求增长缓慢,当国际市场出现问题的时候,国内需求却无法调整适应巨大的供给能力。

光伏专项应急预案范文篇2

参照德国等国家的经验,上网电价政策出台是光伏应用市场蓬勃兴起的基石,进而能够影响整个光伏产业链中上游。对于国内以出口为主的光伏产业,标杆电价出台更如一场及时雨。不过,既便是思路如出一辙的政策在国内有时候也只会收到“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效果,此次标杆上网电价出台的影响远远小于喊出来的这句口号。

标价出台

国家发改委网站8月1日挂出的这份文件共4段,600余字,内容相当简要,与此后形成的业界解读热潮对比鲜明,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此次出台了全国统一的光伏标杆上网电价,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可能由此启动。

《通知》以项目核准时间和建成投产时间为分界线,制定不同的标杆上网价格:7月1日以前核准建设、12月31日建成投产且发改委尚未核定价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统一核定为每千瓦时1.15元(注:含税,下同)。7月1日及以后核准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以及7月1日前核准但截至年底仍未建成投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除仍执行每千瓦时1.15元的上网电价外,其余省(区、市)上网电价均按每千瓦时1元执行。

之前,国内光伏上网价格由发改委通过单项核准和特许权招标方式确定,主要由被审批的各地或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上网电价、光伏发电特许权项目招标中标价格、金太阳项目上网价格构成,各地价差相当明显,实际推动定价的主体比较多元。行业无价可循,并网困难,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发展异常缓慢,光伏企业90%的组件产品出口海外,如王文芳的公司几乎所有的产品都靠国外客户,产业仰人鼻息。受今年欧债危机等影响,产业企业生存普遍艰难。

此时推出光电标价颇有救市意味,实际上,业界对标价已翘盼多年,但文件出台后,多位业界人士对预期效果并不乐观,英大证券电力行业分析师卢小兵综合光伏企业的常规投资运营数据以及年1500小时光伏有效利用时间、20年还贷期限,得出税后光伏发电成本为1.26元/千瓦时左右,远高于两类标杆电价,许多地方政府为扶持行业发展,通过补贴将标杆电价提到1.4元/千瓦时以上。“电价上网撬动光伏中上游产业发展,不过目前来看,大范围上网很难。尽管目前光伏并网数量较少,不过标价定的偏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很大,未来补贴难以持续。此外,并网等诸多难题导致上网标价的政策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意义可能更多的在于一个固定的上网电价让所有的光伏企业、投资参与方等明确判断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从而有信心进一步向这一领域投资。”

粗糙的细节

如果卢小兵认为此次政策更像一种精神鼓励,《通知》则有许多或语焉不详或疑点重重的规定会进一步提供材料。

文件最让人意外的是没有对上网电价的补贴年限做任何说明,补贴年限不同给投资商带来的投资回报率差异很大,项目收益率无法计算,银行也无法为项目提供贷款。东西部上网标价一刀切也令人费解。我国东西部光照资源差异明显,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副主任申彦波表示,“我国太阳能资源年总量2000千瓦时/平方米左右,紧邻的青海地区在1800千瓦时/平方米左右,重庆地区最少(1000千瓦时/平方米左右),江苏等东部地区约为1300千瓦时/平方米。仅从太阳能资源来看,东西部相差30%左右,在电站规模、设备效率等相同的情况下,太阳能资源差值基本也是发电量差值。从这方面看,应该探索类似风电的区域上网电价。”在卢小兵的测算里,如果参入光照和人力成本等差异,东部地区实际运行价更高,在1.15元/千瓦时的电价下西部部分地区内部收益率能达到两位数。

而且文件也未考虑安装方式带来的系统成本差异,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能源行业分析师宋亮表示,我国东、南部地区适合发展屋顶式、小型分布式发电站建设。但此类项目单位建设成本比地面光伏发电站高许多,1元/每千瓦时的标价更倾向于鼓励发展西部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对屋顶太阳能等发展较为不利。

在行业不能完全商业化运作的阶段,政策补贴是其发展的关键,关于光伏上网电价资金补贴,文件表示通过对终端用户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来解决,标准为4厘/千瓦时。根据发改委的数据,去年,全国征收的附加费约为130亿左右,大部分用于补贴风电和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占比不到5%。由于近年对风电等的补贴,去年账户已亏空。而在短期内,风电仍将占用大部分资金,在通胀形势下,提高附加费标准并非易事,补贴难为无米之炊。

细节模糊之余,政策也为较大的不确定性埋下伏笔,文件如此表示,“今后,我委将根据投资成本变化、技术进步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标价)。”但并未量化调整的条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研究员表示:“这次政策更像是搭了一个临时帐篷,看天来拆搬。”

多方博弈

特许权项目主要集中在光伏发电站,是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决策机构对可再生能源补贴方式与补贴价格的示范性项目,企业通过相互间的价格竞争获取,其实是政府的一种价格摸底手段。可再生能源发电是个新事物,成本核定等都无例可循,通过竞标能够知悉企业真实成本,为制定全国统一标杆价格做铺垫。有趣的是,此次文件出台了标价,却规定特许权项目中标企业依然执行中标价格,也就是说特许权项目依然要继续,这种矛盾表示上网标价并不完全合发改委之意。

上网标价出台掺杂了多种因素,糟糕的行业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地方政府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一直以来,围绕可再生能源补贴,政府有关部门一直存在博弈,光伏发电的补贴模式是发改委通过附加费补贴国家标价与脱硫火电价价差,地方政府补贴国家标价与地方标价价差,光伏发电和脱硫火电成本较为固定,标价高低就是衡量发改委和地方政府各自补贴多少的尺度。地方政府希望标价高一点,以便用较少补贴推动本地光伏产业发展,同时,也期盼在全国标价未出台前,发改委让自己“开小灶”,提前制定地方标价,抢占国内行业发展先机。发改委对此不动声色,在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进行两轮特许权项目招标,研究企业成本价格,在标价制定上保持话语权。特许权项目招标却为发改委试探企业成本价带来了小插曲,特许权项目因为地理资源优越,竞标企业争抢激烈,特别是电力央企、国企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博弈最为突出。宋亮表示,国内光伏产业中上游过剩,谁抢到发电站,谁就占有未来发展的优势,像国电、中电投、华能这些企业依托雄厚实力,忍受甚至20年不盈利的投资预期,以超低价格,取得项目。两轮招标下来,中标价格下降明显,第二轮基本都在1元/每千瓦时。其实,在央企等参与下,行业成本已无从得知,标价制定十分困难。

而多地政府早已急不可待,之前,江苏省出台了地方标价,进一步拉开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的竞争差距,其他省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同时竞标低价带来不少补贴压力,地方政府担心发改委因此制定标价过低,因此纷纷制定地方标准,特许权项目低价竞标现象后,发改委对定价思路也有微微的松动。青海在5月份率先通过数度公关发改委,获批执行1.15元/千瓦时上网电价,7月份,山东通过省物价局批准出台2010年至2012年的补贴方案。这种拉扯早已开始,去年山东和青海都向发改委报批光电上网价格,全未通过。山东表现更为强势,方案绕过国家发改委直接推出。两省电价方案出台尤其是山东的做法,不仅给其他省份带来了压力,也明显刺激了发改委。

在对行业的发展层面,财政部和发改委步调也难以一致。目前财政部太阳能项目重点扶持金太阳项目和太阳能屋顶计划,发改委重点项目是做特许权招标,金太阳和太阳能屋顶计划多适用于中东部,特许招标项目基本都在西部,补贴资金来源和方式也大相径庭。此次标价出台并未触及金太阳项目,即使自身账户资金紧张,文件也未提及可用财政部的“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而正如宋亮提到的,一刀切偏低标价对市场主要在东部的太阳能屋顶影响较大,两大部委一直都在利用自己的职能以在光伏等新能源行业有更多的控制。

抢建潮将至

接下来的小下半年,王文芳准备开拓国内市场,虽然入行不久,王文芳消息比较灵通,很多朋友都说光伏产业要来一波抢建潮。实际上,《通知》透露的信息十分明晰。以7月1日前核准,12月31日建成为时间节点,前后价差0.15元/千瓦时,很多项目肯定要赶在年底之前完工。青海930项目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所谓930是指,今年5月27日下发的《格尔木市人民政府(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专题会)会议纪要》表示,国家发改委同意就上网电价给予青海省特殊政策支持,即在今年9月30日前建成并网的电站项目执行1.15元/千瓦时电价。消息一出,项目主要聚集地格尔木数十个项目同时开工,有些公司甚至雇用武警上阵。可以想象全国范围内适用的光伏上网电价政策一出,将是一种怎么样的景象。据世界知名市场调研公司ihssisuppli的报告称,新上网电价补贴政策具有在未来18个月内将中国新增太阳能安装量提至15亿瓦特的潜力。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王斯成则预计今年将新增20亿瓦特的光伏装机,去年全年国内光伏新增总装机容量仅为500兆瓦。

光伏专项应急预案范文篇3

由于中国光伏产业严重依赖于海外市场,这一调查如果成立,将会令本已举步维艰的中国光伏企业更加艰难。悲观的分析人士认为,一旦立案,中国企业几无胜机。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李俊峰分析认为,不同于去年的301调查,此次双反诉讼动用美国国内法律,将不会通过WTO解决贸易争端,而美国、欧洲没有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中国企业遭遇双反时往往处于劣势。

“征收反补贴反倾销惩罚性关税,哪怕一分钱都将对中国企业是灭顶之灾。”李俊峰说。

10月中旬,就在光伏产业人士云集美国达拉斯参加国际太阳能大会之际,德国SolarWorld在美国的分公司与其他六家未具名公司组成的美国光伏制造商联盟,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申诉,指责中国制造商在美国倾销太阳能电池板。

七家企业的申诉认为,中国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者得到多项中国政府的非法补贴而获益,其中包括:大规模资金和融资支持;廉价的土地、水资源和电力供应;以及出口补贴等,中国的倾销幅度超过100%。

“美国太阳能产品制造商可以和任何一家中国厂商竞争,但没办法和中国政府抗衡。”SolarWorld美国公司总裁GordonBrinser在记者会上表示。

七家企业要求美国商务部,对从中国进口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对其征收高额关税,以抵消不公平定价和大量补贴给美国生产商带来的损害。

彭博新能源财经中国研究部主管应俊表示,如果申诉成功,美国将对中国产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至少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这可能会让中国的太阳能产品在美国市场价格翻倍。

产能过剩、市场缩减的双重挤压,使得中国光伏企业普遍备感压力,如果快速增长的美国市场告急,将会加剧光伏产业的压力。

10月25日,中国光伏企业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YGE.NYSE)表示,将所有中国企业均贴上同样的不正当贸易标签的做法是不公平的,并称将会积极应对。

尚德电力控股(STP.NYSE)同样认为,“这个申诉很明显仅代表了一方的看法,并且是一个非常复杂情况中的一部分观点。”

11月10日,高宏玲对《财经》记者透露:“我们正在拟定反制方案,对从美国进口的多晶硅等产品拟进行反倾销调查。”

最易被阻击的环节

“判断倾销的方法,就是看中国多晶硅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它们在美国市场销售价格之间的关系。”Covington&Burling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费・乔治对《财经》记者介绍,他曾任白宫环境质量委员会主席。

自2008年以来光伏产业在供需关系,以及产业链上从上游的多晶硅到组件产品价格的巨大波动,制造业成本较低的中国企业通过提升规模以及纵向整合,成本不断降低,而美国的制造业成本则一直相对较高。

“中国在美国光伏市场的份额,倒不是因为倾销,而是因为中国的规模效应,它确实让整个行业的成本降下来。但是对于制造商来说,他们的利润空间就是在不断地减小。”Maxim光伏行业高级分析师AaronChew对《财经》记者说。

然而从2010年开始,欧洲各国政府持续对本国光伏产业减少补贴,与此同时,从2008年开始多晶硅的全球产能却不断提升,出现大量货品积压,这也迅速拉低了电池组件的价格。

在2008年,由于德国和西班牙大大加快了加入光伏发电的脚步,太阳能市场的格局为之一变,需求量从28亿瓦迅速增加到64亿瓦。之后,太阳能的原材料市场开始变得紧俏,多晶硅现货市场价格一度陡增至每公斤300美元。这也使得大量生产者投入到从多晶硅到电池组件的市场,但现在产能已经过剩。

目前国外的需求很多已经形成了实际的订单,而且德国和意大利市场的不景气,2011年中国大约有150亿瓦的组件库存。按照目前的产能规模,预计2012年是200亿瓦库存。

多家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企业均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组件的价格已经是低到很难维系生计。

一位市场人士还对《财经》记者透露,美国公司往往不愿意在价格方面让步而是盯住合同价。而相比之下,中国厂商更易让步低价给客户,即使利润下降也在所不惜,“现在组件在美国这里,以前我们跟客户签是1.7美元/瓦,现在市场上的价格是1美元/瓦,你还做不做?”

“你可以打官司,会赢,客户会按照1.7美元的价格付给你,但是这个客户你以后就拿不到。这种毁约很多,基本每天都在发生。如果不按照降低了的市场价格卖出去,连仓库的钱都付不起。”上述市场人士说。

8月以来,已经有三家美国光伏企业宣布破产,包括SpectraWatt、EvergreenSolar以及曾经获得能源部5.35亿美元担保贷款的Solyndra,而这三家均指认中国太阳能企业的低价竞争是公司破产的原因。

“这就是市场不公平的地方。”正略钧策合伙人、低碳研究院副院长梁瑞芳对《财经》记者说,中国的光伏企业大多集中在与晶硅技术相关的生产制造环节,业务重心偏光伏产业链的中游,即由硅锭、硅片、光伏电池到光伏组件的生产环节。“中国处在最容易被阻击的环节,聚集了四成至六成的产能,九成多的市场都在外面。”

得不偿失

2011年之前,光伏产业在美国还不那么惹人注目,虽然有政府补贴,但是相比曾经慷慨的欧洲政府,美国业界还抱怨补贴不够多。

2010年,美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为850兆瓦,比2009年有了不少增长,但是相比德国的7500兆瓦和意大利的5000兆瓦来说,美国的市场容量仅占世界总需求不到5%。

随着今年4月光伏电池组件价格大幅跳水,美国光伏发电的成本迅速下降,市场安装量大幅攀升。与快速缩水的欧洲市场不同,根据美国太阳能行业协会预测,2011年美国光伏发电将会达到2000兆瓦。

美国市场上多晶硅电池组件的价格也从每瓦1.7美元,下跌至每瓦0.9美元,即便加上项目开发商安装费用和利润,居民家庭项目也从每套系统2.5万美元的价格跌至1.6万美元左右,跌幅高达40%。

此外,联邦政府对光伏项目有30%的补贴,各州和地方政府还有将近50%的补贴。一般来说,光伏项目的投入能够在七年到八年内收回。AaronChew对《财经》记者表示:“考虑到大规模降低的成本,在美国的商业物业上,比如大型仓储超市或者是政府办公大楼上安装的光伏系统,会在2012年增加20%-30%。”

而电站项目更是得到一个迅猛发展的契机。“由于从2011年12月31日之后,美国政府的补贴形式将会发生改变,所以大家急着把项目先在今年上马。”总部设在路易斯安那的光伏生产企业Renogy主席李懿对《财经》记者表示。

虽然光伏产业对信贷环境的健康程度要求十分高,目前恶化的经济现状让银行对项目开发的贷款锐减,融资较为困难。李懿认为:“这只是没有让美国的光伏发电安装量呈几十倍的速度增长而已,因为现在成本已经非常低了。”

美国市场的迅速启动成为中国光伏企业的机会,大部分新增的多晶硅电池组件产品从中国进口。

此次七家企业对中国光伏产业双反申诉的律师事务所WileyReinLLP在申诉书中提到,2010年中国出口美国的太阳能电池和电池组件比2008年增加350%,2011年的前八个月,中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对美国的出口超过2010年全年的157%。

但是,美国在光伏产业的生产和对中国的贸易中也获益颇多。今年8月,美国太阳能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美国光伏产业2010年对中国的出口为16.7亿美元至19.6亿美元之间,主要为上游的多晶硅以及设备,而从中国进口额为14.3亿美元,主要为光伏组件,对中国为净顺差。

与此同时,大幅降低的组件价格使得美国光伏需求急剧扩张,就业增加,特别是在安装以及销售领域。

2011年美国太阳能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显示,8月,美国光伏行业就业同比增加6.8%,达到10万人。其中安装领域解决劳动力5.25万人,占全行业就业的57.2%;销售与分销行业劳动力为2.4万人,占全行业的21%。

廉价的中国产品对美国光伏市场的成长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也为惹上双反诉讼埋下了隐患。

应俊认为,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美国能源安全性,环保等因素不被考虑的美国政府必须忽略来自中国企业在美国分公司的反对声音,开发商及用户的意见也不具有法律意义,美国政府同样会忽略。

“特别是对于开发商来说,任何使得电池组件价格降低的事情都是好事,并且有利于促进美国的可再生能源以及相关的商业活动。”费・乔治对《财经》记者表示:“我也不知道那些个别的公司到底出于什么目的去诉讼,也有可能是因为为了制造一个政治话题。”

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需要在三周之内决定,是否展开“反倾销”和调查。立案之后,需要在四个月到六个月之内作出初步判断,预计完成整个调查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因此,业内预计,如果双反行为一旦被判定成立并施加惩罚性关税,将不会立刻作用于中国企业。

但是,考虑到目前美国政府对绿色能源产业支持的零关税政策,如果反倾销的法案一旦被通过,将对业内影响巨大。而在这段时间内,中国企业也应在自身的生产安排上,进行相应调整以积极应对。

如何应对

这次申诉中国晶硅制造商的七家美国公司中,只有SolarWorld一家具名,其他六家均为匿名。

谙熟个中情由的人士对《财经》记者透露,除了SolarWorld美国公司是100%全产业链在美国生产之外,因为它是美国为数不多的完全本土化生产的公司,但是其他公司恐怕不可能,组件中用的电池片之类恐怕都是从发展中国家购买的。

目前的光伏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布局的局面,即便是美国最大的两家组件企业FirstSolar和SunPower,其在美国生产的部分只占其全部产能很小的一部分。FirstSolar的生产工厂设在俄亥俄州,但是其在马来西亚的工厂占总公司产能的67%,另外22%在德国法兰克福,只有11%左右在美国。

而处于美国多晶硅电池行业龙头地位的SunPower在产业链整合问题上,更是选择与东亚企业之间建立合资关系。SunPower的核心业务在于太阳能电池生产和太阳能组件组装两块,其上游的晶片生产则是通过与韩国WoongjinEnergy以及菲律宾FirstPhilec设立的合资企业进行。

经过数十年的分工协作,全球制造业已经完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布局,光伏产业亦是如此。

对于中国光伏企业不利的是,原材料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的现状,使其无论是在成本控制上还是在价格制定上,都十分被动,市场端国家的反倾销与反补贴申诉调查更是常见。

一些中国企业开始将生产环节较为简单的工艺安排在市场所在国。无锡尚德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古德伊尔有5000万瓦的对晶硅组件生产工厂,一方面可以更了解美国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满足美国政府在经济复苏阶段越来越强调的本土制造元素。

有业内人士也向《财经》记者透露,有不少中国公司在国内做产业链整合,也开始和美国公司合作。一方面能够获得比中国价格低的电池片,另一方面利用美国于2009年颁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所提供的补贴政策,在美国本土组装,进入美国市场。

中国的行业主管部门也面临新的选择:如何促进光伏行业的市场化。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中,业内人士普遍希望政府能够把内需市场调动起来,让更多民营企业参与政府项目。

此次美国企业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厂商申诉的理由之一是,中国企业获得违反国际贸易准则的补贴,获得大量现金补贴,极为低廉的原料,甚至免费的土地、电力、水资源,几十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大量的税收减免、退税政策和优惠的出口保险政策。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乡村治理(收集5篇)
  • 下一篇:个人护理专业的自荐信(收集9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