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区人大常委会一直予以高度关注。“”期间,主任会议专门听取了区卫生局关于本区“”防治工作的情况汇报,充分肯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防治“”中发挥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网络作用;年11月区人大常委会又组织代表视察了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情况,并结合对《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调研,把对这项工作的跟踪监督作为年的重要工作之一,多次听取区卫生局的工作汇报;组织代表进行集中和分散视察,并座谈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还实地踏勘了部分区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点。通过近几年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监督,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这项工作是一项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但任重而道远。
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状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市卫生局的指导下,我区自年起,历经八年的不懈努力,已初步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框架及服务体系,并就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行机制、投入补偿机制及考核评估机制,卫生部门和街道双重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多年来,区政府在为广大居民提供便捷、经济、比较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和有效的公共卫生保健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区政府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统抓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区13个街道、镇都成立了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协调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有关问题,区卫生局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小组,实行以块为主,条块互动的双重管理机制,从而逐步形成了“政府领导、街道负责、部门配合、居委会参与、卫生部门技术指导”的管理模式。
根据市关于“一个街道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划,截止到目前,我区有11个街(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市卫生局的认可,剩下的2个街道正在积极的落实房源当中。按照社区卫生服务点“步行15分钟,覆盖3—5个居委会,服务1.5万人口左右”的设置原则,我区已建成150平方米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点)30个,年计划再建设2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为广大居民提供社区全科团队式服务,并积极探索以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为纽带,以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为基础,实现“家庭——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三站式”医疗服务模式。
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正在逐步拓展,有效、经济、便捷、综合、连续的服务效能正在逐步体现。区政府还加紧全科医生的培养和社区护理技能培训,逐年加大对社区预防保健经费的投入,05年防保经费预期达到人均25元的水平。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实践证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不仅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但是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与创建健康社区、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1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由原地段医院转变而来,但是迄今为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没有一个合法的法律地位,仍然以“地段医院”的名义进行注册、执业,同样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也是如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科室设置也与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此外,经过培训后的全科医生因社区卫生中心没有全科门诊设置、职业医师注册上没有全科医师一栏,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就比较被动。
2全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统一。目前政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政府将社区卫生服务看作基本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基础和健康促进的手段,而“中心”迫于经营压力,重医疗,轻防保,“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性转变,预防保健工作还停留在辅助和点缀层面。绝大部分居民则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是便民医疗方式,许多需求超越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范围。
3当前全科医生严重缺乏和队伍建设的矛盾比较突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全科医生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选派医务人员参加全科医生知识培训和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二是把新吸收进的本科毕业生委托三级医院进行四年规范化培养。但是经过全科培训后的医务人员,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仍然不能胜任此项工作;另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一名大学生重新培养还需花费四年时间及10多万元,“中心”一般不易接受。而经过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有的也不安于现状,想方设法跳槽。
加强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针对困难和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呼吁相应法律法规的尽快完善,以确保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合法地位。
为了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国家和市有关部门应抓紧制定和修订有关法律法规,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科室设置有其合法地位;全科门诊的设置、职业医师注册也应尽快规范和完善,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法可依,操作规范,从而促进原地段医院加快功能转换和观念转变,保障其健康、快速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
政府要加大向全社会宣传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力度,使社区居民确立“小病进社区”,“以防为主”的观念,使“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深入人心。卫生主管部门要促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变观念,树立“以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社区医生成为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人与医保的守门人。
3探索管理体制,加快解决机制上的问题。
政府要以建立公共政府为目标,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卫生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探索街道和卫生部门双重管理的机制,把握“大社区、大卫生”的原则,整合社区资源,建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专题例会制,来推动区域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此外,还要加强科研攻关,加快突破运行机制、补偿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上的瓶颈问题。
关键词: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保险;全科医生
一、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是城镇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本方法,是实现“保小病,以预防为主”医保原则的根本,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保障。
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一般以街道办事处所管辖范围设置,服务人口约3~5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站覆盖1.5万人左右。在引进竞争机制,根据公平择优的原则为前提的情况下,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具备提供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条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具体服务内容有:
1预防服务。包括:(1)个人、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2)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社区防治,病例发现及报告;(3)精神卫生的咨询,采取有效措施如转诊和康复等,以减轻社区居民的精神紧张问题,缓解压力,及时矫正心理行为问题;(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2保健服务。包括:(1)妇女保健:如围产期、产前、产后、更年期保健和妇女病筛查;(2)儿童保健: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等各个不同发育阶段常见健康问题的防治与筛查;(3)老年保健:了解社区老年人生活和健康状态,发现问题,指导预防,指导自救。
3健康教育和健康自救。(1)针对主要健康问题;(2)纠正不利于健康的行为;(3)特定健康教育。
4全科医疗服务。(1)实施首诊负责制,进行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综合性医疗服务;(2)疑难病症、急诊的转诊、会诊;(3)家庭医疗服务以及开展有针对性的病人教育;(4)上级医院诊断明确或恢复期病人回到社区后的继续治疗。
5社区康复。
6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7社区卫生诊断。
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不足,缺乏医疗设备
我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以2004年为例,我国医疗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美国把GNP的16%花在卫生保健上,英国的花费为GDP的7%)相比,差距甚远。医疗卫生投资的不足,直接导致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远没有达到要求。而且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缺乏基本的医疗设备和先进的工作管理设备,致使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受限,诊治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低下。基本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缺失,导致社区居民小病也去大医院,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有些社区卫生服务站形同虚设,既占用了医疗资源,又丧失了卫生服务能力。
(二)人员经费难到位,缺少长效保证机制目前存在财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经费补助标准过低,拨款迟迟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站内医务人员编制受限等情况,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缺钱、缺人”的问题普遍存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仅基础建设不足,而且卫生机构的经办人员没有盈利,缺乏激励机制,致使基层服务站缺少全科医生,难以吸引及留住优秀人才,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长效保证机制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
(三)初诊层次低,就医信任度不足
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设备和优秀全科医生的缺乏,又直接导致了其初诊层次的低下,社区服务的初诊仅停留在头疼感冒等小病上,很多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都不能得以实现。居民就医信任度的不足,使社区居民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卫生服务站却“门可罗雀”。
(四)监管力度不足,具体措施落实不到位
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上级部门进行检查时,只做表面文章,下级部门也是应付了事,致使很多具体实际的医疗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虽然政策出台了,可是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社区居民感受不到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
(一)增加财政投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高收入国家医疗费用的支出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左右,中等收入国家的医疗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也能达到6%,而我国医疗费用的支出所占GDP的百分比太低,加大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势在必行。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医疗费用占GDP的百分比提高到6%还是实际可行的,那么我国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将会增加2000亿元以上。而且即将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提出,将在2009—2011年,即3年间,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用于五项医改,可见,增加财政投入的力度之大。如果拿出此增加的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用于新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原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环境的改善,必要医疗设备的购置,那么基层卫生服务条件将会大大得到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也将会得到切切实实的保障。
(二)整合资源,高效配置
医疗保健具有不同于其他产品的属性,由于其信息技术上的复杂性、专业性,加之消费者感情方面的原因,消费者不可能花费时间仔细对比不同医生的诊治,而且也不清楚某种疾病的治疗“应该”花费多少钱。由于产品信息的不完全和价格信息的不完全,导致消费者错误选择的机率较大,错误选择的成本很高,目前,我国存在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不足的同时,市场上还有很多不规范的个人诊所,没有卫生服务站的社区居民,为省去大医院的看病效率低问题,只能选择个人诊所,而又由于前面所述医疗卫生产品的信息不对称性,消费者只能“昕之任之”。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把一部分有条件的个人诊所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做到为居民服务。
另外,一些二级医院存在“看病少”等问题,造成了医疗设备和优秀医务人员的浪费,因此可考虑把一些二级医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全科医生的培训,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与大型医院的转诊、会诊等衔接工作,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及监管等工作。做到现有医疗资源的充分整合,高效配置。
(三)提高初诊层次,分流大医院病员
先进医疗设备的购置,二级医院的介入,全科医生的增加可以部分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缺钱、缺人”的问题,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初诊层次,使社区卫生服务的诊治不再只停留在感冒等小病上,不仅使其预防、保健、教育、上级医院诊治病人的后续康复等功能得以完成和实现,而且对于大型医院看病人员的分流还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这样,一些原本可去也可不去大医院看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得到诊治,既省去了看病者去大医院排队看病的时间,又对大医院的工作量进行了缓释,还使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忙碌起来,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归属大型医院,设置激励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医务人员的激励机制的缺乏,一直是比较严重和敏感的问题。由于没有激励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很难吸引并留住优秀的医务人员,而且现有的医务人员也存在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不佳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可适当考虑社区卫生服务的归口问题,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归属上级大医院,一切行医标准遵从大医院,而经济进行独立核算,当地财政部门给与一定的财政补贴。这样可以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起到激励作用,吸引优秀人才,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自觉维护其医务环境。同时,还可以组织医生去上级医院学习,提高医务水平。也可以让上级医院的专家定期到社区坐诊,扩展社区卫生的诊治面,增加社区居民就医的信任度,实现良性循环。
(五)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提高行医效率
为社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以网络为平台,统筹层次逐步由区提高到市,做到定时信息更新。能够及时发现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预防疾病,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统一安排定时检查,以防止综合性并发症的产生,对老年人可进行上门体检服务等。电子健康档案具有操作便捷,存取方便,输出方式灵活,可多用户共享,辅助决策,随访提醒等功能。
但目前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比如网络建设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异地就医难问题。有些省市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用城镇居民的医保卡号作为电子健康档案的用户账号,这样就解决了病人ID号唯一的问题。病人去医院就医时,可向医生提供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有利于医生对病人疾病的诊治,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