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安全教育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
1实验室安全教育层次
1.1新生入学教育
对于进入化学类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将有相当多的学习时间是在实验室做实验,甚至多于在教室上课的时间。实验室安全教育应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采取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实验室安全知识普及讲座,要让学生一进入大学就接受安全教育,提高对实验室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实验规程,杜绝安全隐患与安全事故的发生,既是对个人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对国家财产负责,是一种良好责任感的体现。此时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是通识性的,针对化学类试验的共同特点进行。重点在于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1.2面向实验室的安全教育
不同实验室承担着不同的实验课程与实验项目,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安全要求。在通识性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学生在第一次进入某个实验室做实验之前,根据实验室的水、电、气的布局特点和实验设备的安全操作特殊要求,该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或实验技术人员要向学生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主要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规范、注意事项和易出安全问题的操作环节及不当操作方式等。重点在于让学生熟悉该实验室的设备特点和环境特点,结合实验室仪器设备特点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及应急处理知识。1.3面向实验项目的安全教育在实际开始某个实验项目前,针对实验项目的特定安全要求,由实验指导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安全操作规程和所用设备及试剂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废气、废液、废渣的正确处理方式。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实验设备与试剂的安全操作程序、“三废”的正确处理方式以及一旦出现安全风险后的应急处理技能。从2016年4月15日开始,每年的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借此机会,可组织一些有特色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活动。除此之外,通过计算机网站、微信公众号、试验室安全手册等形式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试验室安全教育,也使学生能够有方便的途径查阅到需要学习了解的实验室安全知识。
2实验室安全教育形式
2.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就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其特点是对安全知识的介绍系统、全面,容易组织,受众面大。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可全面、系统地了解实验室安全知识、实验操作规程、使用实验设备与实验试剂的注意事项,系统了解一旦出现问题后的安全操作要领及应对技能。课堂教学可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以讲座的方式进行。当然,课堂教学也可以穿插一些提问、讨论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学习了解试验室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结合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进行安全教育的方式,其特点是直观直接、印象深刻。针对一些典型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介绍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实验室安全事故危害的直观印象,使其能够更自觉主动地学习安全知识、遵守安全规范。
2.3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也可以看作是应急演练,模拟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后的应急处置措施及避险方式与避险技能,其特点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通过情景教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避免更大的危害和损失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检验应急预案是否可行和有效,并据此对应急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情景教学可以有计划地开展,每次针对一类实验项目、一类实验设备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也可针对应急预案中的某个处置方案进行。情景教学要认真设计,精心准备,要有严密的实施方案。既不能搞成娱乐化游戏,也要严防伤害学生风险的发生。
2.4示范教学
示范教学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操作,让学生近距离直观了解实验设备、实验试剂正确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步骤,避免因不规范操作甚至错误操作引发的安全事故。示范教学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指导老师演示,同学们跟着一步一步操作,主要针对实验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步骤,这对于学生准确掌握一些容易因操作不当引起事故的设备和试剂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技能,是非常必要的。以上几种安全教育方式,各有特点,各有功效,既可以在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教育形式,也可以几种教育形式交替进行。
3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
3.1实验室安全意识教育
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进入实验室的时间比较少,独立操作实验设备和实验试剂的机会也不多,实验室安全意识比较弱,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进入大学,会逐渐接触到许多的实验设备和实验试剂,包括一些操作不当会有较大安全风险的设备和试剂。安全意识不强是最大的安全隐患。[3]培养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是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首要任务,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安全无小事,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学生只有充分意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
3.2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
有了安全意识,认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要想保障安全还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在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环节,除向学生介绍一般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注意事项外,还应该根据实验室、实验项目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熟悉实验室的水、电、气等开关、节门的位置及实验设备的操作规范、实验试剂使用的注意事项,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防火、防毒、防水、防触电、防灼伤、防腐蚀等方面的实验室安全知识以及废气、废液、废渣的正确处理知识。
3.3实验室安全技能教育
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验室安全,了解并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和操作程序,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试验室安全技能教育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避险自救能力,以备万一发生安全事故或意外险情时,能够沉着应对,利用平时所学到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有效措施防止险情的扩大,最大程度的降低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4实行实验室准入制度
2017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17〕2号),其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建立教学实验室的安全准入制度,对进入实验室的师生必须进行安全技能和操作规程培训,未经相关安全教育并取得合格成绩者不得进入教学实验室。”为保证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效果,保证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的实验过程安全和人身安全,学生正式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前要进行安全知识考试,实行实验室准入制度,以考促学。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通过后,发给实验室准入资格证,持有准入资格证的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获得准入资格证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在实验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和操作规范。根据违规程度与造成危害的不同,扣掉不等的分数,扣满10分之后,撤销准入资格证,需要重新考试通过后,才能重新获得准入资格证。每门实验课的成绩,应包括10分的安全操作分。[4]如果在一门实验课中安全操作分扣满10分,该门实验课的成绩记为0分。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督促同学们平时注意学习安全知识、实验过程中注意学习掌握安全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辽宁省抚顺市农业特产学校113123)
摘要:在动物微生物实验中,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必不可少。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生物安全意识。营造实验室安全教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加强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管理,养成生物安全行为习惯。改革实验操作考核标准,提高学生生物安全意识。
关键词:加强;微生物;安全意识;教育
作者简介:刘冰(1976-)女,山东省平原县人,实验师,本科,研究方向:畜牧兽医。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是畜牧兽医专业中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根据本学科的实践技能考核标准规定,掌握动物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培养学生应有的技能和素养。动物微生物检验一般都在生物实验室进行,可能接触病原微生物,因此,在微生物实验中,确保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必不可少,不容忽视。如何在培养学生掌握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同时,做好生物安全教育,本人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体会,介绍如下。
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生物安全意识
思想是决定行动的灵魂,从思想上,观念上要学生充分认识微生物实验安全的重要性,是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的关键。在教学中,每次具体指导学生实验操作之前,要说明该项实验有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隐患,要强调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介绍一些相关生物安全事故的事例,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生物安全重要性的印象。
2营造实验室安全教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微生物实验室要按标准配备相关生物安全防护设施,例如:生物安全柜、安全罩、高压灭菌器、口罩、手套、防护眼镜、防护服和急救箱等。实验室墙上要悬挂实验指导语、生物安全注意事项、实验室管理制度等。对于有致病性的特殊药品和生物制剂,要放置警示牌,提示学生在使用和保管中要注意安全。实验室环境要清洁整齐,药品仪器摆放有序,营造一种严谨细致的生物安全氛围,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作风。
3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是管理好实验室,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前提。根据实验室配套设施和实践技能操作标准,合理制定相关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标准化实践操作程序等规定。在实验中,不但要学生了解这些规章制度,还要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只有遵守制度,才能使学生行为习惯逐渐养成规范化,实验操作程序标准化,才能保证生物实验安全,预防实验室事故的发生。
4加强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管理,养成生物安全行为习惯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安排专人负责生物安全管理。对于实验所需的药品、菌种等实验材料,要由这名学生严格按规定和规程进行领取、保管、使用、销毁;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由该生负责监督其他学生是否按照标准规程操作,要及时提醒和纠正发生的违规行为;在实验中,一旦出现任何安全问题,要由负责人及时上报指导老师。这种负责安全管理的角色,每次实验要由不同的学生轮流担任,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物安全行为习惯。
5改革实验操作考核标准,提高学生生物安全意识
改革实验操作考核标准,考核时要增加实验操作标准化赋分比重,既要重视实验结果,又要强调实验过程,对在实验操作中发生的生物安全违规行为,要予以一票否决。只要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重视实验生物安全,提高生物安全意识。
加强学生在微生物实验中的安全意识教育,是搞好微生物实验教学,保证实验安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为企业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改革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