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课堂教学的规律(收集5篇)

时间: 2024-06-25 栏目:办公范文

课堂教学的规律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并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2.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提高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师:一首动听的歌,唤起我们对中国改革开放无限的记忆。两千多年前,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也进行着一场变革,这场变革是如何进行的?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过什么作用?

【以熟悉的歌曲导入,集中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交出主动权,试拟求贤令。

师:要谈这场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改革,不得不先认识一个人:商鞅。

师:(出示商鞅简介)商鞅在卫国时,本是一个没落贵族,满腹才华正无处可施。有一天,他听说秦王正在张榜招贤,于是不远千里赶往秦国。在秦国的城门上他看到了一张求贤榜,这张求贤榜上到底写着什么呢?(听+看+想)

师:设想你们现在的身份不是学生,而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国君秦孝公的大臣们,你能联系当时社会背景和秦国的具体情况帮秦孝公拟一份出色的求贤榜吗?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优秀成果展示)

第一小组成果展示

目前因各国普遍使用铁器、牛耕,生产力迅速发展,使得他国纷纷强大起来,唯有本国相对落后,遭人冷落和鄙视。为摆脱此等耻辱,本王重金招聘能为我国解愁之能人,只要能使本国强大起来,不论男女老少一概重金奖赏。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秦孝公

某年某月某日

第二小组成果展示

各位街坊、各位邻舍,当前本国正处于紧急状态之中,东方六国仅因比我国稍微强大,竞目中无人,视我等为野蛮之人,任何会盟均不让我国参与。本王痛下决心,只要哪位有才之人能使我国强大起来,出尽这口恶气,本王定让其拥地几百亩、黄金数万两、妻妾多如云。十万火急!

秦孝公

猴年马月鸡日

第三小组成果展示

天下有才能之士注意了,只因当前我国落后、挨打、遭人鄙视,本王实在是吃饭不甜、睡觉不香,连蹲个茅厕都难得安宁。本王发誓,不报此仇者誓不为人,若能有助我一臂之奇才者,请速与本王联系,国籍不论、出身不论、男女不限。有重酬。

联系方式:电话:1234567

QQ:7654321

邮箱:秦孝公

秦孝公

×年×月×日

师:非常感谢这些小组帮秦孝公拟了这么好的求贤令。结合这些小组展示的求贤令,请同学们思考: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1:秦国相对落后,遭他国鄙视。

生2:战国前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秦国在七国中相对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生3:战国前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秦国在七个大国中相对落后,秦孝公不甘心落后挨打,决心变法图强。

(师多媒体显示商鞅变法的原因,生边听边作记录)(听+看+讲+想+做+动+静)

【点评:对于商鞅变法的主要原因,通过七要素的组合使用,起到有效的强化作用。“想”的环节中,学习主动权交得彻底。学生在活动中学,目标明确,小组合作指标训练到位,克服了以往华而不实的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作品充满童趣和奇思妙想,个性得到张扬发展。】

二、游戏大比拼,角色互串演。

师:正是因为同学们帮秦孝公拟了一份出色的求贤令,所以秦孝公很快就招到了像商鞅这么有才能的人。于是,在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实行变法。

师:(引导学生齐读商鞅变法内容)假如你们现在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秦孝公的大臣,而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地主、奴隶主和农民或其他人,那么你们对商鞅变法的措施满意吗?为什么?

(多媒体显示活动要求:同桌2人合作,选择农民、地主、奴隶主、商人等其中一种身份,以谈话的方式评论商鞅变法措施中的任意一条)

师:让我们进行有趣的游戏教学:听评论,猜身份。

(小组代表展示评论内容,其他同学仔细聆听并抢答,猜测他们的身份和涉及到的相关变法内容。游戏过程15分钟左右,学生积极性高,人人争着发言,参与面广。)

生1(地主):高,实在是高。国家承认了土地私有,就是保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确保了我的利益。谁不知道我是最贪财的啊?(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生2(地主或农民):商鞅真是verygood!奖励军功使得我只要能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就能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和官职,真是天赐良机呀!(奖励军功)

生3(农民):什么?国家奖励农耕?干得越多奖赏就越多?哈哈,我们的生产积极性终于有机会提高了。(奖励耕织)

生4(农民):公布法律、推行县制,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且有利于国家的安定,能让我安定地生产和生活。好!(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生5(商人):哎,想老老实实做点小本买卖,却被国家限制这限制那,稍有不慎还要被罚做奴隶,看来还是回家种田比较实在。(重农抑商)

课堂教学的规律篇2

纪律是人们集体生活里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假如把我们的学习、生活等比喻成一个游戏,则出现人们常说的要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音乐课堂也是如此,没有最基本的课堂纪律作保证,一切音乐实践活动都无法顺利进行。古人一直强调孩子要“听话”,并且早有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家庭、学校、社会。“听话”在现代教育中是一个极落后的名词,因为我们总是认为它扼杀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实际上,“听话”是进行教育的基础和必要的前提,只有学生“听话”,才有良好的秩序,学生才能接受老师讲述的知识。当学生的知识、阅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是掌握了相应的模式以后,这时老师才能转向教育学生要有个性和创造力。最初阶段一定的纪律约束正是为了保证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模式的掌握。

二、音乐及其学科特点与音乐课堂纪律尺度

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单凭教师口头传授,学生机械接受,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音乐新课标解读中指出: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所以音乐课是应该用心灵和情感去感悟的课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流动的艺术、是活生生的体验和感悟。试想如果在课堂中使用太多的这个“不是”,那个“不准”去约束强制学生;或者在课堂中频繁地使用某种特殊的声音如“一二三、快坐好”“小小手、放桌上”“小眼睛、看黑板”等指令性的语言来追求“安静、整齐、有序”的课堂纪律,从而达到组织课堂、驾驭课堂为目的的话.那么不仅会破坏音乐和音乐课堂的完整性和美感,而且长此以往,压抑、机械刻板、没有激情、缺乏创新就会从学生的幼小心灵开始就播下种子,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可以把课堂纪律与音乐的性质和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课堂组织教学是令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音乐教师深感头痛的一件事。既要让学生模仿节奏,培养学生的内心节奏感和韵律,同时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和同学之间的亲密可爱,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让学生觉得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用亲切的谈话法,当然不妨利用适当的类似指令性的某种特殊的声音或特定的动作来把握课堂中的动与静、收与放,培养学生有序的活动意识。这就要把握好尺度。

三、学生及其身心发展规律与音乐课堂纪律观念的更新

音乐教育的对象是人,它必须服从学生音乐学习的身心特点和规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立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样,学生就会怎样任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和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改善教学环境,转变师生角色和关系是时展和教育教改发展的需要,对更新音乐课堂纪律也起积极的意义。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前者包括座位设置形式、设备和教具形式、教室形式和班级规模等,后者包括师生角色和人际关系及其性质、课堂气氛等。国外音乐教学法和课程几乎无不例外地突破了以教师、课本和知识为中心的讲坛式教学环境格局,强调和突出了学生角色的作用,强调人际关系。而这实际上正反映了对音乐教学中学生实践的客观要求。据采访。不少家长向记者问到:“孩子刚人学,不遵守纪律,上课爱说话,有时随便离开座位,这是怎么回事?”的确,这就是幼儿园与小学教学环境的差异和儿童心理特征所影响的。幼儿园“小组式”课桌摆放,几个孩子围成一桌,一起手拉手学唱歌、做游戏时活动组织形式自由、松散;而小学“秧田式”桌椅排列,孩子们必须规规矩矩坐直了且双手呈平行“筷子”状摆放在桌上听课,还不能随便讲话,想做什么必须举手打报告,这样规范、强化的活动组织形式使天生好动的孩子受到不少的约束。所以上小学后,由于教学环境的变化,孩子的心理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孩子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课业任务,还要面对陌生的同学、老师、教学方式、纪律约束等,心理压力自然会加大,他们缺乏安全感,产生恐惧感。这时如果教师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变化,没有加以正确、灵活的方式方法去引导,甚至批评或者体罚,强硬地用“课堂纪律”来压制他们,孩子们的自尊心和信心就会大大受挫,并且挫伤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甚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和抗拒,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在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下,提倡开放式教学,提倡新型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提倡学生的参与、实践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是当老师在音乐课堂中真正在活动组织形式、教学方式等方面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的、发展的空间和余地时,却被同学们那种一旦被解除禁锢、压抑和束缚而大喊大叫、手舞足蹈的兴奋状态淹没了整个课堂,教师很难把握音乐课堂的“收放自如”。所以,如果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和班级规模(一个教学班30个左右的理想规模)等方面跟幼儿园有机地衔接和传承的话,在起点时就培养和养成学生有序的活动意识,让学生接受和习惯这样的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师生角色。循环往复地坚持下去的话,可能会给音乐课堂纪律现状带来生机和转机。

课堂教学的规律篇3

关键词:农村中学;学生;课堂纪律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336-01

在以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如何界定课堂纪律的规范程度,在课堂上应用何种方式实现自己理想的课堂学习氛围,对待学生应该持着怎样的态度,运用什么样的管理方法,这些都是当下我们要重视的问题。

一、农村中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情况

对150名农村初中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情况调查发现,承认自己违反过课堂纪律的中学生高达76.67%,承认自己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的占9.33%,只有14.00%的人选择自己从未违反课堂纪律。由此可知,现在的中学生课堂违纪情况比较严重,但在一个班级当中,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毕竟还属于少数群体,大部分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只是偶然有之。根据调查,学生在课堂的违纪行为主要有迟到、说话、做小动作、看与课程无关的书、吃东西、随意离开座位、睡觉等,其中随意离开座位、睡觉所占的比例很小,主要还是程度较轻的课堂违纪行为在课堂上出现较多。

二、成因分析

形成中学生课堂违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教师的问题,也可能是学生的问题,还有可能是师生共同的问题,更有可能是环境问题。下面主要从教师、学生、环境三个方面来谈。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在中学生课堂违纪的处理上,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因此,教师是主要原因。在问及为什么违反课堂纪律时,40.67%的中学生认为现在的课堂状况无法让人满意,主要原因有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讲课无聊、上课听不懂等原因,甚至有学生坦诚自己不愿意进行学习。20.00%的学生承认自己只是想引起教师的注意或者是同学的注意,希望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一下自己。30.67%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出现不良现象是因为外在的诱惑,比如因为东西太好吃而吃零食,课外书好看而不听课,或者因为其他同学有不良表现诱引自己也违反课堂纪律等等。而8.66%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出现违纪现象时教师没有及时制止导致课堂纪律混乱,或者是教师没有做到有效的制止。

教师方面的原因具体体现在:一是中学老师落后的教育观念。部分中学老师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教育观念仍然遵奉师道尊严,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中受压制的一方,一定程度上给中学生课堂违纪留下了相应的空间。二是中学老师的管理能力较低。部分中学老师教学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较差,备课时又不够认真,常常会出现一些教学错误,这会给学生课堂违纪留下足够的把柄。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纪律问题上也起主观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自制能力差。中学生虽然年龄稍长,自制能力比小学生稍强,但是他们仍没有为自己负起责任的意识。因此在课堂中往往出现课堂纪律难以控制的状况。二是抵制诱惑能力差。面对外物的诱惑,中学生的抵制能力差,甚至因为缺乏是非观念的辨别,他们还不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不清楚哪些行为是课堂上应该做的。三是中学生表现欲更强。一些自尊感强但因为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没有得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就故意在课堂上制造麻烦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另外有些学生个性开朗,喜欢热闹,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相对课堂违纪的情况也较多。中学生由于紧张、挫折经历等原因也会在上课出现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行为,以致影响课堂教学。

(三)环境方面的原因

环境方面主要包括校内外环境:如大众媒体、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编排等。

一是大众媒体、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中学生。中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比如媒体传播的暴力因素、黄色信息等各种不健康的资源,缺乏鉴别力的中学生跟风而上,形成多动、好斗等各种不良倾向,在课堂上直接表现为挑战课堂常规,故意违反课堂纪律。社会大众传媒对教育的态度,对知识的尊重,教师的社会地位,也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堂行为。

二是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个教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家庭环境对中学生身体的发育、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家庭环境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生活在经常打闹、父母不和家庭的孩子,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得或孤僻退缩,或烦躁不安,甚至挑衅生事。

三是校内环境是课堂纪律的基本保障。校风校纪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纪律的重视程度,良好的校风校纪会让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而学校班额过大,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兴奋、好动、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

不同的座位编排也体现出不同的纪律特征,合理的安排班级座位能促进良好课堂常规的形成。

三、几点建议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管理应理解、尊重学生人格,形成良好的教室气氛,使课堂成为充满温暖,师生相互接纳、安全轻松的学习场所。

针对当前中学生课堂违纪情况,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规则或方法,以约束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具体来讲,

一是制定具体的课堂行为规则。比如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讲,认真倾听,并做好笔记;不随便喧闹或打岔;不睡觉;不搞小动作;不随意走动;不看课外书籍等。

二是移除易使学生分心的东西。比如:课桌上只放与本堂课有关的学习用品。

三是当学生违纪时,教师不一定要用语言加以制止,可以通过目光交流或者走到其座位前暗示其停止课堂违纪行为。

课堂教学的规律篇4

关键词:数学教育,课堂教学,教学质量,科学化

数学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又好似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渠道。新的时期给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如何在45分钟骨增效益,提质量?我认为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科学化的程度。平常我们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向科技要效益,就是这个意思。课堂教学科学化的程度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归纳起来,一定要符合四个规律:第一个规律,是学科体系的规律性。第二个规律,是学生认知的规律性。第三个规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第四个规律,是大课堂教学的规律性。

第一个规律:学科体系的规律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应该把握教材,有明确目标,抓住基本环节,重视联系,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前准备具目标性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备课不光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就是指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标,联系学习实际,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设计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例如: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准备齐“三棱锥、正方体、长方体、六棱柱、球、圆柱、圆锥、圆台等等”,课上让学生从实物去理解,胜过用语言去抽象说明这些立体图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二、新授知识具突破性

一般说来,初中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练习来达到目的。在新授知识时,教师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呢?设计练习时就要围绕“突破”二字下功夫。一般地,可以有:

1.课前自主练:新授前的这种练习有明确的目的及极强的针对性,是对新授作铺垫的。例如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可先复习自然数加法法则;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可先复习正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为新课的引入作铺垫。

2.课中针对练:新授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重难点作文章。例如:教学较复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可先通过分步单项运算,后综合运算来分散难点,突破重点。

3.操作性练习: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学于实践中,即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通过学生用自制的正方体剪切开,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展开图,或者将一些平面展开图,通过剪、拼,看是否能折叠还原成正方体等操作手段来达到掌握展开与折叠立方体图形时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

4.口述性训练: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算理,培养初步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用分析法或排除法讲解过后,可以让学生说出每一种方法的思想,试着让学生独立分析,如何从问题推算到条件,对可能性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三、巩固知识具强化性

到了知识巩固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分化,一般的有:

1.巩固性练习:对知识驾驭理解并转化为技能技巧。例如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可对基础知识重点练,强化运算顺序;关键步骤专项练,转化为技能技巧;简便运算完整练,强化定律的运用。

2.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例如学习“角的比较”时,可以通过寻找这些角的共同点及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3.变式练习:摆脱学生一昧机械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例如在学习教育储蓄问题时,可以加强变式练习,可出现“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等题目类型,拓宽思维,加强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4.开拓性练习: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除了掌握所教的几种常见几何体的截面图形,还要启发学生发现剩余几何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其他特殊立体图形的截面图形,把普通的,特殊的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四、课堂小结具反馈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时会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应采取措施,及时调节,或评价,或回授,或纠错,教师更应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组织下一课的教学。

五、课后作业具系统性

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师必须将新授知识全面的体现出来,作业难易结合,循序渐进,随时从作业中发现课上的不足或缺漏,反馈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及时补充加深,及时讲评纠正,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知识,牢固掌握知识。

第二个规律性:学生认知的规律性

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这里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非常重要。一是注重启发的策略。不要搞那么一些不大不小、不深不浅的问题不断地问学生,没有任何思考价值。我主张策略,你就有意地设置一些知识陷阱,设置一些知识墙,对学生进行激疑,引起学生深入地思考,带动整个的一堂课。二是要遵循思维的规律。我们很多老师总是埋怨学生启而不发,不配合,实际上这些老师是忽视了思维的规律。第一,打好思维的基础。第二,建立思维的层次。第三,是教给思维的方法。第四,要体现思维的发散。第五,要建立思维的结构。

第三个规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

第一,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摸准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倾向,并极大地给予满足。第二个,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譬如说课堂教学的流畅,课堂教学中语言有魅力,整个课堂教学中驾驭活而不乱,等等。艺术能够引起对人的心灵的震撼,一堂课学生上了以后久久不能忘怀,除了你那堂的科学性以外,不可或缺的是你那堂课有很高的艺术性。

第四个规律:大课堂教学的规律性

大班级怎样驾驭好课堂?我给大家提个建议,驾驭课堂是分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微观就是老师自己的教学,组织教学的能力,等等。宏观是指课堂教学的结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的效益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凡在教学中能符合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活动规律的,都能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

参考文献

[1]赖德胜数学(七年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课堂教学的规律篇5

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国际间竞争的加剧,加速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促进了教育科学研究的繁荣。教育研究的触角极大地向前延伸,导致了教育科学的融合、分化、碰撞和消长的新形势。课堂管理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也由孤寂而愈益受到关注,并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新兴研究领域。与传统教师中心的课堂管理理念不同,当代教育改革逐渐确立了以生为本的课堂管理理念。在这种管理中,学生是管理的出发点,学生的发展是课堂管理的根本宗旨,这是一种充满尊敬、关爱的管理,这是一种民主、平等的管理,这是一种没有了强制和灌输的管理。在这种管理中,学生不仅仅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的主体;在这种管理中,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张扬,情感得以陶冶,最终得以全面培养。

一、人本管理课堂的基本内涵

人本课堂管理,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管理。它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所拥有的独特文化背景、学生的现实基础、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经历等给予充分的尊重,强调对学生情感、兴趣、思想和经验充分表达的鼓励,对学生的潜能给予无条件的接纳、尊重和信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做出决定,自己对行为后果负责。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从一开始就为学生创造一种没有威胁感,和谐的团体气氛。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一种方法论,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即: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将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主动积极发展着的个体,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独立和尊严,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身心素质,重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确定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教育完整目的观的核心,也是对有效课堂管理的基本要求。

2.人性化课堂管理观念的确立

课堂管理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维持良好的纪律和秩序,其根本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什么样的课堂管理才能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呢?在此提出对课堂管理的概念。

(1)追求有序、自由、快乐、高效和创造的课堂纪律观。现代纪律理论强调,课堂纪律不能只看形式上的热闹或安静,而应追求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自由;好的纪律表现为热闹与安静的有序转换、自由与严格的和谐“放”与“收”的辩证统一,是“形散神不散”的纪律,是学生在对学校纪律认同、接纳和内化基础上对纪律的超越。

(2)课堂生态管理观。生态的观点,强调把人、自然、社会都看成是具有内在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生态内部各因子之间的平等性。从这个观点出发,生态式的课堂管理主张师生平等民主的新型关系,追求课堂管理的整体功效,而不仅仅是管理中某个方面的效率或某个组织、个人的成长。

(3)促进性的课堂管理目标观。课堂管理目标通常表现为两种取向,一是规范性目标,也称维持性或保障性目标,一是促进性目标。规范性目标注重课堂纪律和秩序的维持,从而确保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与此不同,促进性目标不仅重视纪律和秩序,而且更关注通过课堂管理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合理需要,推进课堂不断地生长和学生生命的发展。课堂管理的规范性和促进性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最终价值追求。那种为规范而规范、为秩序而秩序的管理目标观是错误的。正因如此,近年来,课堂管理越来越从注重规范性目标转向注重促进性目标,并通过促进性目标达成规范性目标,实现二者的统一。当然,这并不是要废除所有的课堂规则、制度和秩序,而是要改变以往那种以强迫纪律和表面秩序为目的的管理体制,真正促进课堂的有效生长和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以人为本课堂管理的策略

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策略,就是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始终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人生化”的管理,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效果,以促进学生的成长。

1.了解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是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得以进行的各种内部条件的综合,是课堂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温顿与比里在《自我价值与学校学习》中指出“缺少学习动机、消极的自我态度以及学业失败,主要是由不恰当的学习环境造成的。根据学习理论的分析,我们应该通过改变课堂学习的环境来减少学生的失败,并由此增强他的成功动机。无数的实验证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良好的课堂环境必然有助于合理地利用课堂活动时间,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和成功率,使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相反,不良的课堂环境必然会引发学生的行为问题,造成课堂教学和管理效率的低下。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提出一个观点:每个学生在满足个人和心理需要的环境中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的知识,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运用欣赏教育、愉快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理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以满足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际关系是在课堂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交往产生的,受每一个人的特点支配和调节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其中,师生关系是课堂中主要的影响着课堂发展与生长的人际关系,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良好行为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学获得高的效率的基础。因此,在和谐课堂管理的研究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在团体动力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和谐课堂管理模式研究中,团体动力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以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包括对教师的领导方式以及师生的相互作用的模式与过程进行相关研究。

3.制定课堂规则,有效预防和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规则是学生进入课堂和参与课堂各项活动应遵守的一种规范,一般包括课堂规约和活动程序两个方面,通常表现为学生课堂行为的一般性期望或标准。课堂规约指的是一系列相关的一般的规定。活动程序常用于一些具体活动,通常是规定某个行为,而不是去禁止某些行为。规则和程序既可贴在教室里,又可让学生记录在笔记本里,它们既可以相同的形式呈现,也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有效的教师所做的不仅仅是张贴规则或提出程序,还要努力使学生理解和遵守这些规则与程序。

埃默等在《初中课堂组织与管理》一文中指出:“尽管优秀的课堂管理者所采用的规则和程序因人而异,但没有哪个管理有效的课堂能离得开规则和程序。”加思科尔在《明智的纪律》一文中提到:只有在学生被允许对学校和课堂规则具有适度的兴趣时,才能控制课堂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研究显示,有效的课堂管理者都会在学年的开始花一定的时间来制定课堂规则和程序,以便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和减少课堂上的捣乱行为,从而增加教与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此可见,要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就必须建立制度化的课堂规则和程序。

4.教会学生自我控制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应急准备工作评估(收集3篇)
  • 下一篇:仓库盘点管理流程(收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