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收集2篇)

时间: 2024-06-26 栏目:办公范文

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篇1

关键词:创新思维数学能力数学教学中学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就以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质疑问难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1.1让学生产生疑问

疑问是思维的开始,疑问是创造的动力,师生之间课堂上心灵交流的桥梁就是“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1.2引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妥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逐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做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事实证明,也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驱使下,那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也才可能对题中数量做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

2、改变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整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有关旧知识,做出数形结合,类比,化归,函数思想等变通,从而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如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推导,首先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大胆猜想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然后让学生通过画图,测量等方法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而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3、创设思维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数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于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碰撞,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4、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它倾向于一下子对整个问题的理解作为基础进行思维,获得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对或错),而意识不到他赖以求出答案的过程。许多科学发现,都是由科学家们一时的直觉得出猜想、假设,然后再由科学家们自己或几代人,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懈的努力研究而得以证明。

例在等边ABC中,AE=CD,AD、BE相交于P点,BQAD于Q,那么BP-2PQ为()

(A)正的(B)负的(C)0(D)不确定

分析:三角形的斜边从图形中很容易看到,BP和PQ是有一个角为30°的直边和30°角所对的直角边,已知BQAD,故只要证明∠PBQ=30°或∠BPQ=60°即可。易证ABE≌CAD,所以,∠ABE=∠CAD,∠AEB=∠ADC,又因为ABC为等边三角形,∠BAC=∠C,从而证明∠BPQ=60°,以此得证开始的猜想。

用直觉思维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渗透合理猜想。使学生逐步掌握并能运用这一思想灵活地指导解题。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上封闭典型的例、习题改造成开放型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猜想的机会,应尽可能多地创设宽松的研讨环境,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猜测与存疑,在学习中一起争论与反驳解答,使思想相撞、勾通,从而相互激励,彼此促进,更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还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4.1“数学实践”是创新的重要环节。

让学生走出课堂,亲手实践,才会感悟“需要产生数学”的历史,由此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自觉地关注和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如在学完相似形一章性质、判定后,我组织了学生测量学校国旗旗杆高度的活动。首先,提出能否利用相似形有关知识,测出旗杆高度的问题,经过分组讨论,有些小组得出能够测量的结论,对得出可以测量结果的小组笔者提出新的问题:你们需要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呢?有的小组提出需要皮尺和木杆,而有一个小组提出只需一个直角三角板即可。其次,实施测量活动。把没有得出可以测量结果的小组成员分到能够测量的小组里,在汇报结果时,要求每个小组把测量程序及科学依据和测量结果叙述清楚,其他学生应出评价,最后有三个小组的结果相似,而有一个小组结果差距较大。于是再次组织大家探究他们造成较大错误的原因。有的说计算有误,有的说测量不准,还有的说木杆与地面不垂直而引发数据不准。经过再次实验,证实第三种说法正确。通过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懂得做事要认真,遵循科学规律的重要性,并且培养了创新精神、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4.2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自主探索问题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敢于思索、质疑、想象、探索、争辩、创新,经历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引导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创新者,培养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数学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2]陈永.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J].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

[3]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篇2

【关键词】新课标生物教学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b)-0196-01

生物课程是一门以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和现象的基础性学科。它具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强调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不能单单以完成应试与作业为目的。因此教学过程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指将所学知识与亲身经验经过头脑分析整合,形成自己特有的见解,能够独立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拥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教授过程中,不拘泥于课本和现有知识,积极发现与讲解和书本上不一致的知识层面,这种能力是难能可贵的。但是现在学生普遍缺乏这种能力,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下面我就这两个问题总结如下:

1高中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缺乏的原因

1.1以应试教育为教学模式,以分数为最终追求

我们通常以学生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估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能力的高低,这几乎成为了我们观念中根深蒂固的教学衡量标准。深入人心的思维桎梏使得教师的启发引导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学生也不敢将发散性思维主动运用到学习当中,因为分数高低是他们升学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从长远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对学生学习,不论是生物学习还是其他学科学习十分不利的思维模式。

1.2对传统尊师重德思想的片面认识,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传统教育讲求“先生教授,学生听”。但尊师重道岂单单指对教师的讲解深信不疑,全盘接受?。从学习的角度考虑,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掌握主动权,积极主动的选择想要学习什么?想要如何学习?另外学生应该敢于发现,敢于质疑,不能因循守旧,被动接受。对于教师而言,具有威信的同时应该亲近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学习上的质疑,不论对错,应该首先以赞许的态度对待,而后给予耐心、正确的讲解。

1.3评分严格按照书本或标准答案的旧标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历来的考试,从来都以标准答案来评判分数。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下,学生产生了对教科书强烈的依赖性和读死书的习惯。针对此现象,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便出现了开放性答案,批卷标准也由原来的“严格遵从”演变成了“思路正确即可”。

1.4家长教育方式存在偏差,教育侧重点存在认识误区

相比于国外父母来说,中国父母由于“望子成龙”心太切,而往往忽视了对孩子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引导上了错误的学习路径。国外父母非常注重孩子兴趣、爱好的所在,对于孩子在某一方面正当良好的兴趣,往往采取积极引导、热情提供帮助的方式来挖掘孩子的潜能,他们追求的是“望子成人”的目标。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方式,不仅仅追求高分数,成绩优秀,而且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特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1利用联想策略

教师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展开自由、丰富的联想,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高中生物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联想的方式,拓展学生思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光合作用”是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对这个概念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探究联想教学过程,但并不是整个学习过程都让学生去探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经验与学科概念间的矛盾冲突事件,引入对概念的学习,大家知道,动物和人的生长以及生命活动维持所需的有机物,来自所吃食物,因而很多学生认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有机物来源与土壤,事实是否是这样?教师可以引导通过植物分组对照实验来加以验证,将长势相同的植物若干,平均分为两组,一组给予正常光照培养,一组在黑暗中培养,预测若干天后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后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有机物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2.2设置问题串

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的不同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设置问题应有经验性、科学性和发展空间,如细胞代谢,既是教学的核心知识,又是高考的核心考点,在进行本块教学设计时,围绕“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这个主轴,来设计探究的问题、方法和过程,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有效光能就可以提出:是红光、蓝紫光、还是绿光?给学生展开思考,然后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氧元素的转移途径,可利用同位标注原理提出问题:光合作用原料H2O中氧的标注18O,能在细胞呼吸产物CO2中检测到吗?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设置,既能提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又为高考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置还可以源于生活,如在进行“人类遗传病”板块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出人类的疾病都会遗传吗?人类的遗传病的遗传相同吗?人类遗传病发病率男女都一样,还是有些病一样,而有些病不一样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一些经验常识,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生活周围的人群、尤其是少数民族集聚的区域进行调查统计,然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锻炼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懂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推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生物教学十分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这样的环境,让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索思考,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董尧.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上),2011(5).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新建筑论文(收集5篇)
  • 下一篇:我的中国梦诗歌(收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