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初中校本课程方案(收集5篇)

时间: 2024-06-27 栏目:办公范文

初中校本课程方案篇1

为贯彻上海市教委《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围绕学校整体计划,凸现对年级部的指导、协调与服务功能,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紧抓教学常规管理,聚焦课堂,探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不断提高课堂效益;以学案编制使用为抓手,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和谐教育。

二、工作计划:

(一)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扁平化管理模式下管理机制,加强课程与教学中心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的功能,重点强化过程的指导功能。

1、完善年级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教学常规的检查制度。

2、初步形成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

3、建立教研组长交流汇报制度。

4、建立作业布置、批改、讲评、矫正等流程,提升作业有效性。

5、建立教辅资料定购、印刷等制度。

(二)课程建设

1、基础性课程建设

(1)推进学校学科课程执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科学制定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分年级课程执行标准及分年级教学目标,全面开发与优化基础型课程资源,各学科课程执行标准要明确阐明各学科课程的性质定位、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以及学科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出该课程实施的有关建议。

(2)依托学案编制与使用,加强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开发。

在前两年学案积累基础上,并在各学科课程执行标准引领下,初步构建学科学案体系,逐步形成校本化教材。高一要注重初高中衔接学案地编制,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3)加强高二选修课走班教学课程的研发。

加强选修课教学内容的科学制定,依据学校实际在选修内容上根据高考要求夯实基础、突出关键,做到更加有的放矢。严格走班教学组织管理,以及教师、学生教学常规的管理工作。在摸索中,积累高二选修课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

(4)逐步建立实验班的课程设置

严格实验班学生的选拔程序,建立学生流动机制。重视对实验班教学的过程性管理,在教学内容、作业练习、课外学习指导等多方面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实现实验班应有的功效。逐步确定符合实验班科学的课程设置。

(5)探索完善新疆班课程设置

新疆预高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立足基础,逐步渗透高中教学内容,加强高中学习的学法指导;高一、高二进一步摸索数、理、化独立课程体系。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建设

(1)进一步加强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努力开发各类微型课程。

(2)进一步加强微型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

(3)研究科学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评价方案。

(4)加强拓展型课程与竞赛辅导、科技教育、体育与健身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学科基础辅导、信息科技教育、社团活动等各方面的整合。

(5)积极构建研究型课程管理机制,确保学生、教师人人参与。

(三)教研组建设

1、进一步推进教研组各项常规工作,深化备课组建设,进一步落实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随时、随机查看教师的备课本,作业批改情况等制度,继续加强组长随堂听课制度,每月形成教研组教学常规综述。

2、有效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每学期不少于六次),要有切合主题的公开教学、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并进行全校乃至全区、全市的展示活动,以此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3、结合区十三届教学节区特色教研组评选,进行校特色教研组的评选展示活动。

4、结合区十三届教学节“教学新星”评选,通过备课、说课、上课等过程提升职初教师教学能力。

5、进一步落实学科课程执行标准的执行。

6、加强教研组资料库建设,实行备课组间的资源共享。

7、加强与外校学习取经活动,积极搭建学习、观摩、交流等平台,重视市内学科专家对学科的引领作用。

(四)强化教学常规

1、备课

严格执行备课的标准,精心编写学案,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明确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明确重点、突破难点。认真写好教案,不能以学案代替教案,要写课后笔记(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初级教师必须备详案,每课要有课后笔记。备课不合格,教学常规考核不能为“A”。

2、上课

上课铃响之前进入教室,准时上、下课。上课做到思路清晰,重视基础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浅入深,控制好节奏,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合理的教学“坡度”,做到因材施教,并注重课堂即时反馈。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强化学生参与率。

3、作业

严格执行编制、布置、指导、批改学生作业的标准,贯彻“减负增效”的原则,精编、精批、精评作业。教师对作业的规范化要严格检,作业一定要做到适量、有效,重视学生反思性、总结性、复习性、整理性作业地布置。本学期通过学生作业记录本加强作业的过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4、辅导

进一步强化教师对学困生补习的责任意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学困生补习的有效方法,加强学困生思想、方法和能力的补习,注重情感交流,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合理配置补差人员,制定补差计划,加强补差的管理。制定竞赛辅导教练员制度,加强

竞赛辅导与拓展型课程的整合、与各级各类竞赛的整合。运用名师资源,形成高三自主招生考试辅导体系。

5、评价

合理设计考试方案,落实并不断完善各项考务制度,继续加强期中、期终考试及月考的学生成绩处理分析工作。探索和制定平时、学期、学年成绩综合评价方案,进一步加强重大考试各层面(课程教学中心、教研组、备课组、任课教师、学生)的科学有效的质量分析和评价,特别要做各班级每学科的每小题得分率分析比较,从个例分析中寻找差距,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明确努力方向。

(五)高三毕业班工作

1、目标管理

依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一本50%、本科90%年级总体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各班级,明确临界生,同时制定奖励方案。

2、高考研究

各备课组加强对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近五年高考试卷的研究,科学制定复习策略和计划,强化高考复习的针对性。

3、教学研究

进一步完善高三一轮学案,要做精、做细;加强高考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邀请高考命题组专家来校指导,并进一步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和联系;各备课组加强作业的精选和作业量的控制,对外来交流试卷加强研究和筛选工作,不得照抄照搬。

4、辅优补差

运用各方资源做好自主招生辅导工作,合理运用补差时间进行有针对性补差工作,切实提高补差效益。,各备课组加强高考应试技巧的指导工作。加强考试管理,切实落实月考试后备课组内反思性研讨,紧抓辅优补差工作。

5、教学反馈

加强教学动态管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召开高三年级备课组长会议,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不断渗透和完善复习策略,提高高三复习的效率。进一步加强班级研讨,进一步加强班级目标宣传,制定学生个人升学目标,加强二类临界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业跟踪,并做好任课教师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加强高考复习心理疏导工作和强化家校联系。召开高三学生大会、部分学生和部分学生家长会,紧抓学困生的思想工作

(六)其他工作

1、制定学校招生工作细则,搞好学校招生工作。增强与区内外、市内外初中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制定招生工作操作细则,确保工作的规范、有序;以优美环境、优秀师资、优质管理和优异质量吸引学生。

2、继续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活动方案;积极组织市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中运会射箭比赛、校运会,做好赛事安排和宣传工作。

3、进一步搞好七校联合体的运作。

3、充实学籍管理制度,规范学籍管理,完善电子档案。

4、搞好学校科技、艺术工作,提高学生科技、艺术素养。

三、重点推进工作

1、推进高三一轮复习学案地编撰与使用,提升高三教学质效

为使高三复习更有系统性和针对性,09届高三各学科全面编写一轮复习学案,并形成以学案为载体的复习模式,使高三教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措施如下:

(1)7月初暑期学习期间,各高三备课组集体讨论制定一轮学案编写框架、编写要求及编写分工。

(2)暑期教师分工编撰高三各学科一轮复习学案,8月中旬基本形成第一稿。

(3)组织各学科核心组人员审阅学案第一稿并提出修改意见,教师进行第一次修改。

(4)8月下旬进入使用阶段,每个学案在使用前经备课组集体讨论并定稿,在使用过程中教师记录学案使用情况,适时、适宜调整学案修订及使用策略。

(5)9月份各教研组组织一次高三一轮复习主题研讨活动,总结经验、寻找不足。

(6)行政领导、教研组长加强高三一轮复习课的听课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7)通过第一次十二校联考全面检测一轮复习效益,做好总结与反思。

(8)学期末全面梳理一轮学案,在使用基础上进行修改,汇集成册。

2、推进学科课程执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使基础课程校本化

二期课改的全面实施需要适应我校学生的课程执行标准,同时也可促使学科的整体发展,本学期要完成语、数、英、理、化重点学科的课程执行标准。措施如下:

(1)上学期统一了课程执行标准制定细则,并组织教师进行了部分学科的课程执行标准的初步制定。

(2)7月初暑期学习期间,各学科核心组集体讨论了课程执行标准的部分初稿。

(3)暑期各学科核心组教师分工编撰各年级学科课程执行标准8月中旬基本形成第一稿。

(4)8月23日组织各学科核心组人员审阅学科课程执行标准第一稿并提出修改意见,进行第一次修改。

(5)9月下旬聘请市内专家对课程执行标准进行审阅与修改。

(6)在新学期教学计划制定中初步使用学科课程执行标准,各学科分管领导进行把关。

(7)9月份各教研组组织一次课程执行标准主题研讨活动。

(8)在过程中完善课程执行标准。

3、完善作业监控渠道,提高作业质效

力求作业布置精细化、作业批改细致化、作业评讲及时化,进一步提高作业有效性。便于课程教学中心、年级部对作业的调控,也便于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及时反馈,特制定学生作业反馈本措施。学生作业反馈本挂于教室内,每天由学习委员记录每科作业的内容及完成时间,同时学生也可将作业中问题写在上面,每月汇总于课程教学中心。

四、行事历

九月份:

1、新学期的课务调整以及开学的各项准备工作。

2、制定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计划及教学进度。

3、各教研组完成学科课程执行标准的组内研讨活动。

4、拓展型课程的开设、启动等准备工作。

5、各学科优秀学案编集成册。

6、辅优补差的启动准备。

7、市中学生田径锦标赛的筹备及举行。

8、08届高考奖励测算,09届高考奖励方案酝酿。

9、高二学农。

10、高三9月月考。

十月份:

1、高一、高二阶段测验及相关质量分析

2、特色教研组的校内评选活动

3、“教学新星”校内评选启动

4、部分学科上海市中青年教学评比活动

5、高一国防教育

6、校运会

7、中运会射箭比赛

十一月份:

1、期中考试(组卷、监考、阅卷、登分、分析总结)。

2、各年级学生大会及家长会。

3、特色教研组评选、展示活动。

4、“教学新星”校内评选、展示活动。

5、教学常规中期检查

十二月份:

1、高一、二阶段测验及质量分析。

2、高三十二校联考组织和质量分析。

3、高三区统考

一月份:

1、期末考试(组卷、监考、阅卷、登分、分析总结)。

2、教师常规性工作考核。

3、教研组、备课组及相关条线工作的学期总结。

初中校本课程方案篇2

一、问题提出

(一)课程改革的客观诉求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薄弱,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县域初中数学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辖22镇,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立足县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一五期间,在充分调研分析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申报立项安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探寻出创新课标教材学习方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整合工程和探索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三项策略,引领全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人文化生态课堂,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讲堂向学堂转变,努力探寻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合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尝试将学科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经过反复探索求证、筛选提炼,构建了具有开放探究特点、能充分体现生本理念和人文和谐的三部五环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盲区和死角,极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过于倚重现成资源,忽视个性化创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三、课题名称界定及解读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策略,即:有效果的计策、谋略。在此特指有效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teachinginclass)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并在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核心指向为有效,即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一定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假设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目标

1.合理移植嫁接洋思、杜郎口经验,建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和各类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科教师突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施低效化瓶颈,促使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步入规范、高效的快车道。

2.探索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强力推动学科校本研修深化的课例研究基本模式,引领学科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有理、有效助推自身的专业发展。

3.探索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数学学习方式,助推学生在善学乐学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使人人都要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得以优效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不断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研究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课型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覆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

2.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索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3.研究初中数学课例研究基本模式,探索提高课例研修质量有效策略。

4.研究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与管理长效机制。

(三)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假设:针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体系,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与学行为,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促进师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创新之处

(1)构建三部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所涉及的六类课型教学设计进行统摄性研究,从而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针对性、有效性。

所谓三部五环教学模式,即按照教学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要求,以问题为载体,活动为依托,以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实现学、思、习、行等智力条件和情、意等非智力条件达到高度统一。终极指向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照问题诱导、自主探究、交互评价三个部分横向展开,具体实施则按照导、探、变、结、展五个环节纵向延伸,从而架起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之间的交互桥梁,扬生命灵动之帆、行知识探秘之船,体现在文本上,则按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横向贯通,且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问题诱导,探究新知(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变)全课小结,细化新知(结)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展)活动序列展开。从而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部件和要素。

(2)作为有效课堂学习引擎式学习指南,既规避了因预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符合以学定教理念,层递性问题序列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在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与教学设计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减负增效,而且有利于学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案(课)例研究模式为学科教师深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优化提供了操作要领和技术支撑。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助推初中数学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合初中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和学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实践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3、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技术路线

采用统一要求,严格标准;分校承担,责任到人;加强引领,通力协作;分步实施,循环递进的研究策略。

1.形成上下沟通的研修共同体。本课题以县师训教研中心组织由片校学科教研(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和有代表性初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研修共同体,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设计、跟进实践、优化提升。

2.聘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学科专家,成立由县域初中数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策划指导、流程监控。

3.在课题组指导下,县、片、校数学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开展子课题研究。

4.边研究边改进,因需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难题会诊等系列活动,推进课题深入研究。

六、研究过程及操作策略

(一)课题研究时限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2012.9---2015.9)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92013.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重点工作如下:

(1)拟定调查问卷,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和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框架,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开题会,进行子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完成实验校的布点。

2.实施研究阶段(2013.92014.6):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课题负责人编写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基本框架要求,主要参研人员按照统一要求分课型编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样例。

(2)各子课题负责人在总课题的引领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分年级、按章节开展优化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编写实践研究,聚焦课堂,开展学案导学实验探索,并在比较实践中修改完善。

(3)修订《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制定《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4)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完善阶段(2014.72015.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册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汇编,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整理校本教学设计案例、制作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按照分工安排完成相应任务。

4.应用推广阶段(2015.9):本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文献法、调查法。主要工作如下:

(1)按照《旬阳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和《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践探索、修改完善、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2)按照个人申报,片校筛选,县级展评的程式,组织优秀成果评推,特优成果推介参加上级成果评选。

(二)具体分工序号研究

七、成果预期及呈现方式

1.成果预期

(1)建立完善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题教学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有效设计策略,有效实施策略,有效管理与评价策略。

(2)建构描述性概念课、推导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活动课等六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3)建构导学案设计基本框架和学案导学实施策略。

(4)修订完善初中数学课例研修基本模式,引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有效开展课例研修。

(5)形成覆盖初中数学学段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包括:章节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

2.成果呈现方式

(1)阶段性成果

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实施方案

③《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④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窥(论文)

⑤《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⑥《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教与学系列成册)

⑦《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研究报告

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论文、叙事、反思集》(装订成册)

(2)最终成果

①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窥(论文)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结题报告(报告)

③《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见阶段成果)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

本课题研究是在县师训教研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本中心及时成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课题负责人及各初中教研联片组长校校长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协助课题负责人做好参研教师的选定和研究进程的督察。成立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参研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实施组。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立项,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参研人员的选定,负责子课题选定及任务分解,承担对片校参研教师的业务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的跟进调控。各片区数学教研联组协助实施组负责辖区所承担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督查、成果收缴、展评遴选、汇总上报等。各中学、九年制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或带头人除完成各自研究任务外,负责组内任务分解、收缴、审核、修改与上报,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可通过青蓝共进方式结对协作)参与既定成果的优化完善。各中学、九年制学校不仅要进一步确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地位,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在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研修、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弱化管理的行政色彩,增强管理的观念点拨、心灵震撼、情感慰藉等心理效能,想方设法为参研教师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促进学科教师真心实意地、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担当参研教师的支持者、服务者,体会教师的甘苦,用自己的研究情感、专业造诣、人格魅力感召教师、吸引教师、带动教师积极前行。

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2)课题研究工作实施组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促使数学教研组长明确职责、认识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拉动作用,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运行。通过专题培训、提供资讯、难题会诊等引导学科教师认识到生源日渐锐减、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日渐强烈、教师准入政策日渐拓宽等现状,迫使教师不得不发展,不能不发展,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教师应充分感受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促进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引领教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积累专业知识、磨练专业能力、明确研修方向、丰富专业智慧、塑造专业人格的有效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从而增强参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研修时效性。

(三)加强引领,确保实效

课题负责人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和实践跟进等为教师提供资讯服务,做到六个及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咨询或资讯服务;及时发现、遴选推介优秀研究成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征集、汇总、求证、解决问题;及时组织过程性监控和展评引领;及时向上级专业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推介优秀作品;及时引导学科教师在规范中优化,在优化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升华,在升华中发展。带领学科教师在辛勤中收获智慧,在矫正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成功。

(四)筹措经费,确保运行

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保障经费投入。一是县上投一点,即争取协调加大县级经费投入,确保课题负责人深入学校的各种开销、网络耗材供给、资讯购买和县级层面活动开展;二是片校筹一点,一方面,想方设法争取学校的支持认同,确保参研教师岗位研究和学习培训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协同联片包校人员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确保片区层面展评引领活动常态运行;三是教师挤一点,在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作用的基础上,动员教师不仅要舍得挤出时间和精力投入研修,而且要舍得挤出经费用于岗位研修参考资料订购和网络购买服务的购置,从时空和资讯供给上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持续运行。

初中校本课程方案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Abstract:Onthebasisofcomparativestudy,thecourseplanandcultivatingmodeofprimaryteacherdevelopmentindifferentcountriesatdifferenttimeshavetheirowngeneralityandinpiduality.Primaryeducationspecialty,aimingatcultivatingprimaryteacherswithregularcollegequalification,wasfirstsetupattheendof1990s.Inordertomeetthecurrentbasiceducationreform,itscourseplanandcultivationmodearesupposedtohavethecharacteristicsof“threepropertyintegrity”and“comprehensivecultivation,particularempasis,”withepoch-keeping,foundation-setting,knowledge-integrationandspecialty-orientationbeingitscoreprinciples.

Keywords:undergraduatecourseforprimaryeducation;courseplan;cultivatingmode;comparativestudy

课程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关键因素。培养适应社会经济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高素质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是20世纪上半叶以来国际教师教育(师范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始设于20世纪90年代末,较之世界发达国家起步较晚,鉴于该课程方案在学校教育与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与重要作用,如何在对国内外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与课程方案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固有特征的课程新方案,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国内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研究

在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小学师资培养机构一般为师范大学、教育大学、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研究生院,其专业设置一般称为“初等教育”专业(初等教育系)或“小学教育”专业。以小学师资培养来说,各国较典型的课程方案一般为四年制本科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其课程结构基本上由三大类课程与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构成。三大类课程为:普通教育课程(又称“通识教育课程”或“教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又称“执教学科课程”或“学科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又称“教师养成课程”或“教师专业课程”)。每类课程按修习类型又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类。四年制教师教育学位课程(含教育教学实践)总学分一般控制在150学分左右。[1]“普通教育课程”是培养未来小学师资所需具备的文化素质的系列课程。不少国家在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课程方案中,“普通教育课程”一般由若干个统整性的“学习领域”或“学科领域”构成(如开设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又有若干门相关课程组成。“学科专业课程”则是培养未来教师执教科目的课程,即解决未来小学教师“教什么”的课程,可按不同课程模式予以设置,其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是当前世界各国课程设置与改革的趋势。“教育专业课程”是培养小学教师专门职业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与研究的课程,该类课程体现了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即解决未来小学教师“怎么教”的课程。“教育实践环节”是未来教师必修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也称“临床实习”课,可单独设置,也可作为“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实践时间一般为6~18周(1学期),各国不等。

总体上说,当前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四年制本科课程方案的共性特点是课程结构类型基本相同,课程设置基本上能体现培养小学师资的时代性、综合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的专业特点。笔者曾结合课题研究对韩国和我国台湾省有关高校的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作了实地考察与调研。下面以中、韩、美三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小学教育”(或“初等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与学分比例作一比较(详见表1)。

表1所列举的三国课程方案的课程结构类型基本相同,但课程内容与学分比例各有不同。如三国“普通教育类课程”的学分比例幅度为24%~45%,其中我国台湾省学分比例最高,课程门类较多,选修余地较大。三国“教育专业类课程”的学分比例幅度为20.3%~55%,其中韩国学分比例最高,约是中、美两国的2倍(也是本国学科类课程学分的3倍)。究其原因,除较之其他国家更注重小学教师“怎么教”这一教师职业技能与方法的训练外,其培养机构的变革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韩国小学教师培养机构是由原中等师范学校改制升格为二年制专科“教育大学”直至四年制“教育大学校”,故在其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设计中,往往会传承原中师或专科课程方案中较注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传统或特点。三国“学科专业类课程”学分比例幅度为18.5%~33.8%,其中,中国最高。较之美、韩两国,中国较注重本科专业学科课程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学术性,注重体现高等教育分科教学与小学教育综合性教学的有机融合与“双专业”并重(学科类∶教育类≈1.4∶1)。三国总学分美国最低,中国最高。中国除课程设置与教育实习外,还包括毕业论文、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军事训练等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分,较符合中国国情。

二、我国小学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与课程方案的发展回顾

以小学教师培养来说,我国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其培养层次、培养机构、培养模式及课程方案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详见表2)。

(一)小学教师培养的中师层次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定了《师范学校暂行章程》和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规定中等师范学校的性质为培养小学(或幼儿园)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4年,其课程方案(教学计划)由“普通文化课程”(与小学教学科目对口的学科基础课程)和“教育学科课程”(设教育学、心理学、小学教材教法)两大类课程加教育实习组成,侧重语文、数学两科的教学。[2]该层次课程方案及培养模式的特点为“浅泛型的综合式培养”,课程体系窄,缺乏整合性,文化基础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比例相差悬殊(约7∶1),学术程度或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下,但该课程方案培养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较之高师强,专业思想较巩固,较适合计划经济下小学师资培养的需要。

(二)小学教师培养的专科层次阶段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素质的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中国(大陆)师范教育培养体制与培养模式起了量至质的变化。自1984年我国南通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五年一贯制专科程度小学教师的大专班开始,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先后进行了培养大学专科、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试点工作。1992~1994年又先后批准了全国65所中等师范学校与所在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联合办学,招收初中毕业生,采用“五年一贯制”或“三二分段制”的模式进行培养大学专科程度小学教师的试点工作(因这一试点尚未列入高等教育专业范畴,又称之为初等教育“大专学历班”)。其中,“五年一贯制”课程方案即前三年基本设置普通高中课程,后二年基本按侧文(语文)、侧数(数学)方向设置高师二年制专科课程;“三二分段制”课程方案即前三年基本设置中等师范学校三年制课程,后二年基本按侧文(语文),侧数(数学)方向设置高师二年制专科课程。此两种培养模式的特点均为“3+2”加叠式课程模式,均按侧语、侧数方向培养,初中起点的学生在完成前三年学习并通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有关课程考核后,便可不经过高考直接升入后二年专科学习。该类模式在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的特定时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社会效应。但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普通专科、本科院校的生源必须是高中毕业生,其培养任务必须由高等学校承担,因此,随着高等教育的依法办学的规范性、科学性及中等师范学校的撤销、合并、升格,我国经济发达省市已停止试行(或逐步减少)初中起点大专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高中起点、通过高考招生培养的二~三年制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其课程方案一般按侧文或侧理方向构建。

转贴于(三)小学教师培养的本科层次阶段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与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培养高层次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已成为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目标之一。1998年,我国发达地区高师院校结合教育部“高师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计划”,立项实施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与实践试点。如杭州师范学院与南京师范大学于1998年始在全国率先通过高考试招首届“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始称“初等教育”专业方向),成为全国首批真正意义上完全由本科高师院校单独招生与独立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试点高校。1999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杭州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4所本科高师院校作为全国首批正式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从此,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不仅在培养层次上,而且在培养机构上都真正纳入了高等教育体系与本科教育专业范畴,我国大陆地区教师培养体制也由三级师范培养体制逐步向二级师范培养体制乃至一级培养体制过渡。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城市中小学教师培养目前已完成由二级师范向一级师范过渡,并提出今后新补充的小学教师均要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截至2002年,中国已有130所高等学校(含高等师范院校和合并组建的综合性大学)设置了“小学教育”本专科专业,其中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等本科院校为65所。由于纳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至今尚未制订一个指导性的课程方案,故各高校都结合各自办学实际或相关课题研究,进行了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探索与构建。下面就以我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杭州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现行的四年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为例作一比较(详见表3)。

表3表明,各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内容结构基本类似,均含通识类课程、学科类课程、教育类课程等内容,但培养模式差异较大,基本可分为综合型模式(“综合培养、有所侧重”)与专长型模式(“分科培养”)两大类。各类课程总学分与学分比差异也较大,4所学校总学分幅度为158%~174%,“通识教育类”课程学分比例为27.2%~45%,“教育专业类”课程比较幅度为17.2%~27.8%,“学科教育类”课程学分比例为13.6%~41.8%,其中学科类与教育类课程之比,各校相差更为悬殊:杭州师范学院为1.4∶1;南京师范大学为1∶2;首都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均为2.1∶1。由此可见,各校培养的未来小学教师的基本规格差异也较大。

三、构建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新方案

经比较中外小学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与课程方案,笔者认为,各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有三个共同点。一是尽管各国、各校课程类别名称有所不同,但其课程内容结构基本类似,均由通识类、教育类、学科类三大类课程与教育实践环节构成;二是各国课程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大致相同,约为4∶1;三是课程设置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小学教育”基础性、综合式的专业特点和学有所长的专业主修方向。同时,各国课程方案又各具特色与不足之处,如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课程方案的总学分比中国少,而课程设置门数比中国多(特别是选修课的开设更符合未来小学教师专门职业的需要与学生的个性特点),课程设置总体上体现浅、广、新的特点。但各国学科类课程比例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重“通才”轻“专才”、重“师范”轻“学术”。而我国(大陆地区)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除具有“综合培养、有所侧重”的特征外,具体还表现为课程设置深浅层次不同,课程之间学分差异较大,体现了各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不同权重地位与作用。“学科类”课程学分比例高于国外,更注重体现大学本科教学中知识技能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学术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等教育分科教学与小学教育综合性教学的有机融合及高师教育“双专业”并重、学科水平与教育水平同步提高的特点,但也应避免学科类课程比例过高、教育类课程比例过低而导致高师传统课程结构中“学科本位”现象重现。

课程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因此,在国家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至今尚未制订一个指导性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情况下,我们既不能沿用原中师培养合格小学师资的“浅泛型综合式”课程方案,又不能沿用高师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方案以及当前我国多数高校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以文、理“分科教学”为主的课程方案,更不能不顾国情简单照搬世界发达国家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课程方案与培养模式,而应在借鉴国内外小学教育培养模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固有特征的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的课程方案。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学校(或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其应有的结构体系与功能,应该按照学校类型、教育目标、学科功能、修习形式及教学要求予以总体构建。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而课程设置是学校(或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计划的核心与具体体现,它必然反映时代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此,作为新兴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必须依据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社会经济发展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本专业固有的特征,坚持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专业性、特色性等原则,科学地设计课程方案,以培养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小学师资、教学研究人员及教育管理工作者,这也应是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综上所述,新设置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方案应具有“三性一体”与“综合培养、有所侧重”的特征。所谓“三性”,一是体现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共性──大学普通教育(即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或“公共基础课程”);二是体现高等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个性──“教师教育”或“双专业教育”(即专业课同时开设“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三是体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性──“综合培养,有所侧重”课程培养模式。所谓“综合培养”即课程设置不仅仅体现涵盖小学教学各科目的综合性教育,同时还应体现与加强课程或学科的交叉整合,以适应我国“以综合课程为主”的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新课程改革特点(小学阶段共设9门课,其中5门为综合课程)。所谓“有所侧重”即指在综合学习各学科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能同时侧重语文、数学两个主干学科(课程模块)学习,并能专攻某个学科(专业方向),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培养既能适应“小班化”包班制教学,又能侧重兼教语、数两门主干课程,并能进行某门学科研究性教学的新型小学师资。“一体”即按小学教师专业化要求与职业特点,在课程体系中融综合知识传授、综合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教育于一体(详见表4)。[3]

同时,新的课程方案在课程结构上还应体现各类课程较为合理的学分比及课内外修习的合理时间比。根据中国国情,我国四年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总学分以160~170学分为宜(其中课内学分以140~150学分为宜);三类课程比例以“通识类课程”占总学分35%~40%,“学科类课程”占总学分30%~35%,教育类课程(含教育实践)占总学分30%~35%为宜(其中,学科类课程∶教育类课程≈1∶1);上课总学时以2700~2800学时为宜(每学时40分钟),其中,必修课∶选修课≈7∶3。若每生每周投入学习时间按48学时计,则上课∶自修≈1∶1。

在课程教学模式上,应树立“以人为本、综合培养、改革创新、体现特色”的教育新理念,着眼于高等本科教育视角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立足于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变革,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求特色、整体优化”的原则与思路,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多样化模式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允许下,有条件的高校亦可设立“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构建与试行本硕连读的六年一贯制或“4+2”的课程培养模式,尝试学历教育与教师教育相分离的“大学+师范”的学士后师资培养模式,以培养硕士学历的高层次、专业化小学教师。

总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设置与建设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尚处于雏形,其课程方案在制订、实施、管理与评价过程中尚存在不同程度的理念性、科学性与规范性问题。国家、地方与高校如何在理论研究、实践试点与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共同研制一个相对统一、科学、规范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指导性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以真正建立与实施该专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切实保证未来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与专业化水平,有待于我们在课程的改革、实践的验证、科学的评价中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81—184.

初中校本课程方案篇4

1、切实加强中考、高考备考指导工作

高考、中考关系我市的办学声誉,为此,我们把提高高考、中考质量当作重中之重。一是深入高中学校,具体指导备考工作。先后召开了三次高考备考研讨会,帮助各校制定了备考复习方案,并组织了三轮模拟考试。收集了各科考试数据,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高考成绩取得新的突破。二是组织了多次中考研讨会和四次中考模拟考试,有针对性地指导中考备考工作。我市高考、中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

2、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性管理

一是加强了高中一二年级期末质量过程管理,制定并完善了奖惩方案,同邢台市举办了两次联考,夯实高中段每个环节,为高考成绩持续提高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制定并逐步完善了初中地理、生物、音乐、体育、美术和信息技术等薄弱学科的质量检测和评价方案。在全省率先成功组织了初中毕业生音乐、美术、信息技术考试和初二地理、生物结业考试,加强了中小学薄弱学科管理,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三是组织了期末质量检测,夯实质量基础。

3、深入开展综合改革实验

我市被确定为“河北省县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综合实验项目实验区”(本项目全省共有11个单位,我市是邯郸市唯一的项目承办单位),对于整体推进我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县域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全面启动。我市以“县域三级课程优化组合研究”为突破口,全面启动省里确定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管理与培训”等8个研究项目,先后制定了实验区工作意见,帮助学校修订了48个研究方案,进行了全面规划。二是全员参与。确定了49所实验校和38个学科中心教研组,组建教育行政领导、教育专家、教研员、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研究团队,加强管理,强化领导。三是全程管理。建立健全项目研究组织、制度、实施和评价管理制度,先后开展了“全市教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活动、召开了“实验校培训会议”以及“工作会议”、编辑了《实验区研究文集》,保障了项目研究的科学、有序实施。省、市专家组先后到我市督查,给予了高度评价。

4、切实开展有效教学研究

半年来,我们坚持深入学校,深入课堂,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先后举办教学研讨活动50多场,参加人员达3000多人次。召开了“高一、二年级教学质量分析会”;在一中、三中、十中分学科召开了二轮复习研讨会等。在阳邑中学召开了初中有效教学现场会;在进修学校举办了以“实施有效教学,创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校长论坛;在二中召开了加强初中薄弱学科教学研讨会等。在伯延小学举办了“大成全”语文实验阶段汇报会;在兰村小学召开了小学盟校数学高效课堂观摩会,在康宿小学召开了联盟校教学研讨会等;同时,我们还召开了综合改革实验项目工作会,在第二幼儿园召开了盟园教研现场会,在实验小学、南关小学等校召开了科研课题结题鉴定会等;特别是我市承担了“邯郸市课业革命现场交流会”。会议圆满成功,受到与会同行的好评。这些活动在提供交流互动平台的同时,促进了教师素质提高、高效课堂的构建和教学成绩的全面提升,我市8人次在邯郸市公开课教学中获奖,其中孟霞获全国小学高效课堂大赛特等奖。

5、进一步推进“双领”教学改革

今年暑假,先后组织名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500人次,利用一周时间,编写、修订了70多个学科“通案”1.2万多节,进一步提高通案的编写质量,促进专业引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6、大力提高校长和教师专业水平

加强校长听、任课管理,健全校长听、任课制度建设,促使校长走进课堂,研究教学,以教学领导教学。开展小学、初中校长论坛,搭建了交流平台,提高校长队伍素质。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加强了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培养评选和管理工作。通过知识考试、说课、讲课、课堂教学比赛等形式选拔了126名市级学科带头人以及120名教坛新秀。

7、大力实施“三名工程”

在教育局领导下,承担了我市首届“三名”评选工作。我们精心制定方案,成立评选小组。通过资格审查、工作陈述、个案演讲、课堂教学、理论答辩等形式,进行量化积分。做到了客观、公正、公平。推动了全市“名师带动”战略的实施,拉动了教学教研工作生动活泼地开展。

8、切实加强教育科研课题

我市先后有30多个邯郸市级以上课题进行了结题鉴定。有27项邯郸市规划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并向省申报课题13项。我市四项课题获省第五届教学成果奖,是全省获奖最多县域;市一中等荣获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先进教育科研单位。通过课题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同时利用《武安教育》《教学简报》这些媒体平台,先后宣传报道了市二中、盟校建设等一大批先进经验,《盟校教研破解校际均衡难题》经验在《中国教育报》刊登。

9、深化教学评价改革

建立健全了教学评估长效工作机制,扎实开展了学校教学评估、教师教学评估,并将学校教学评估结果纳入校长考评体系,规范了办学行为,促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制定和完善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在小学取消全市统考的情况下,基本建立了小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了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快乐成长;加强了初中学校的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了初中二年级地理、生物结业会考制度,把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加入中考系列,保证了初中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课程,促进了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进一步完善了高中一、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完善了奖惩方案,加强了教学质量过程管理。1

10、积极筹备了教学质量分析会

对上学期中、高考的教学质量以及高中一、二年教学质量的数据进行了测算,各学科进行了质量分析,认真筹备教学质量分析会。

11、积极谋划了下半年工作计划

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实际,认真谋划了下半年工作,确立了8项工作要点。

12、参与了各种行政中心事务性工作

教研室在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配合其他科室工作,在职称评审、学初视导、教师培训、校园安全和信访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教研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常规性工作多,开创性工作较少;事务性工作多,本职性工作少;深入重点学校多,深入薄弱学校少;自我封闭工作多,外出交流活动少等,致使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三级课程开设,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根据教育局的统一部署,简要汇报下一步工作谋划:

1、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验项目研究

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研究组织和评价管理制度,加强过程性管理,计划分别举办一级项目研讨会,总结一部分研究成果,编印《成果文集第二集》,开展项目研究的调度和督查,对实验工作扎实有效的学校进行表彰,对先进做法及时推广。

2、认真做好河北省语言文字三类城市达标验收工作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统筹规划,积极协调,精心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组织好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迎评工作的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依法推进工作,加大推广普及普通话的力度,落实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四大重点领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指标要求,确保顺利通过省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达标验收。

3、进一步推进“课业革命”

切实加强对“课业革命”的领导,推进“备课、课堂、作业”革命,真正的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幸福,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4、大力实施“三名”为龙头的骨干带动工程

制定“三名”人员帮扶制度和计划,充分发挥“三名”人员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认真总结、交流学习体会与成果,举办名校长、名班主任高层论坛、名教师示范课等活动,开设专题讲座,下乡支教等活动,传授教育教学经验,培养指导青年教师,整体提高干部教师素质。

5、认真开展教学评估工作

继续完善我市学校和教师教学评估标准和办法,切实加强学校和教师教学评估工作,在将学校评估结果纳入乡镇教育办、直属学校校长考核体系的基础上,争取将教师考核结果纳入教师聘任、绩效工资、岗位置换评价体系。召开教学评估工作总结表彰会,推广优秀学校教学管理经验;迎接邯郸市对我市的教学评估,力争取得优秀等级。

6、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管理、指导和研究

进一步加大国家课程管理力度,保证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加大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力度,进一步组织地方课程教学研讨会、校本课程建设研讨会,推动我市地方课程教学和校本课程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学校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校实事求是地分析存在的困难,研究办法,推广经验。通过采用师资培养、教师支教、教研扶弱等多种方式,弥补农村师资尤其是音、体、美等学科师资不足的缺陷,提高薄弱学科教师的素质,提高薄弱学科教学效益。

7、教学研究和教科研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

进一步实现教科研工作重心向基层、向农村倾斜。认真调查研究我市农村学校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广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制定促进均衡发展的得力措施;学科教研要优先考虑农村学校和市直薄弱学校;加强盟校教研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促进盟校教研生动、活泼开展,切实解决校际均衡发展难题。

初中校本课程方案篇5

摘要: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对中国美术教育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在他“以美育代宗教”的美术教育理念引领下,民国第一代美术教育精英们通过对中等美术教育史上的代表性学校――北京美术学校进行了美术教育的实践。本文以这所国立美术学校的中等部为实例,考证中国近代中等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变革、创新,以及其在中国美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

关键词:民国美术预科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第一次以国家法令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初等、中等、高等三个互相独立又衔接的体系及各级各类学堂的课程设置,对新式学堂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此掀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序幕。到了民国时期,美术教育界一改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开设了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美术学校和国立艺专这两所国立艺术学校,而现代中国美术专业基础教育的革新也正式开始。

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一直是以师徒授业的方式进行的,重点教育理念是继承前辈画家笔法基础为主要学习方式,一丝不苟地临摹要求一模一样,甚至以假乱真的境界,才是传统美术教育的不二法门。尽管在宋代的崇宁三年(1104年)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皇家美术学院――画学,但这种宫廷艺术教育模式和私塾式模式都不具备对社会产生较大效应的办学机制。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他对中国艺术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乃至美术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1917年,蔡元培向教育部提出成立一所专业美术学校,教育部采纳了他的建议。1917年11月1日,《晨报》报道“教育部拟在京办一美术学校,已派郑锦君筹办一切”[1]。之后北京美术学校便以国家名义开办,1918年3月6日晨报继续就此事进行后续跟踪报道,“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由教育部派员筹备已久,最近始筹备就绪,现拟先设绘画、图案两科”。

尽管这是第一所国立艺术学校,但限于经费、师资的缘故,只能先开设中等部,设绘画、图案两科。学校中等部分为预科一年和本科三年。1918年4月2日举行首次入学试验,以中学校第一学年修业完毕程度为准。报名入读预科的学生必须参加试验科目有:国文、算术、图画、历史、地理、理科。本科入学试验科目为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博物、图画七科。中国第一所国立艺术院校――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于1918年4月宣告成立。从性质上说开创之初的北京美术学校是一所培养师资为主的中等美术学校。

初创时期的北京美术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培养艺术专门人才及养成师范学校中学校之图画手工教员为目的的,因此课程安排紧密围绕上述目标进行。学校规定中等部的修业年限为5年,预科1年,本科4年,图画手工师范科修业年限为3年。学生在中等部预科修业1年后,需经过考核,成绩合格允许毕业者才能升入本科(此处的本科仍属于中等部,高等部的本科直到1922年才设立)。预科1年中每周课时达36小时,本科4年里每周课时多达40小时。

从上述表中,我们可以对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作总体了解:考虑到预科的学生年纪偏小且刚从高等小学毕业,因此学校对绘画科和图案科第一年的课程以打基础为主,开设修身、国文、习字、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体操10门课,专业课程仅有图画1门,总计11门课。绘画科本科的课程除了预科的科目仍旧需要修习之外还有用器画、博物、解剖、图案法、美学及美术史、手工、教育学、实习8门专业课,总计19门课。图案科本科的专业课有用器画、博物、图案法、美学及美术史、手工、教育学、实习7门专业课,总计18门课。

绘画科预科,修身:学习持躬处世待人之道;国文;讲读作文;习字:楷书行书;英语:发音、拼字、读法、译解、默写、会话、习字;历史地理:本国史和本国地理;数学:算术;物理化学:普通物理和普通化学;体操:普通体操;图画:中国画运笔法、毛笔写生、铅笔写生及临摹图案画。

本科第一年,修身:对国家之责务、对社会之责务;国文:讲读、作文、文字源流;习字:同前学年;英语:读法、译解、默写、文法、会话、作文;历史:本国史;地理:世界地理;数学:代数、几何;用器画:几何画法;物理化学:同前学年;博物:艺术应用博物学;体操:普通体操、器械体操;手工:竹木工;实习:中国画、西洋画,中国画分运笔和写生,西洋画分写生、木炭、临摹水彩。

本科第二年,修身:对家族及自己之责务、对人类及万有之责务;国文:讲读、作文、文法要略;习字:草书、隶书、楷书;英语:同前学年;用器画:投影画法、透视画法;博物:同前学年;解剖;美术应用人体解剖学;图案法:平面图案法;美学及美术史:中国美术史;体操:兵式体操、器械体操;手工:竹木工、金工;实习:中国画、西洋画。中国画分临摹、写生、作图,西洋画分木炭、铅笔、水彩。

本科第三年,修身:论理W大要;国文:同前学年;习字:同前学年;英语:同前学年;解剖:同前学年;图案法:立体图案法;美学及美术史:西洋美术史;体操:兵式体操;手工:木工、金工;实习:中国画、西洋画,中国画同前学年,西洋画分油画、水彩。

本科第四年,修身:论理学大要及本国道德之特色;国文;讲读、作文、中国文学史;英语:同前学年;美学及美术史:美学;体操:兵式体操;手工:金工、纸类粘漆石膏等细工;教育学:教育学大要;实习:中国画、西洋画,中国画同前学年,西洋画分油画、水彩、垩画。

(图案科的课程设置因篇幅所限不在此展开。)

这份教学纲要表达了学校的教学理念,即注重培养艺术的全面人才,在艺术技法上“注意于新旧画法之调和,中西画理之沟通,博综究精,以发挥美育”[2]。不管学生将来是从事纯粹的艺术创作还是进行艺术教育工作,对他们来说,专业课和理论基础课同等重要。课程表中明文规定各科不同阶段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一大特色。从创办之初就明确各课程的形式、内容及要求,是教育科学化的体现,也反映了学校在美术教育草创时期所做的努力。

1926年3月林风眠正式就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延聘良师,改革课程,使该校有了勃勃生机。法国“海外艺术运动社”的成员也纷纷回国,王代之就任北京艺专总务长,李树化担任音乐系教授。整个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起色,在学校这个小环境里艺术开始呈现欣欣向荣的迹象。虽然此后林风眠一行被北方军阀政府压制,但是在蔡元培运筹下,这批艺术教育人才被召集到南京,为在南方另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国立艺术院校储备人才。1927年10月他电召林风眠、王代之等人前往南京大学院。林风眠被任命为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王代之和林文铮(国立艺专首任教务长)就任大学院法文秘书。他们都是留学法国的“海外艺术运动社”的主要成员,致力于中西艺术的沟通和创新现代艺术教育模式。这些艺术教育家们在南京的聚集,也将他们在北京美术学校积累的新式美术课程教育改革之宝贵经验保存下来,为民国全新的艺术教育格局的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那个中国艺术教育初创而艺术学术园地尚处拓荒阶段的时期,用他们对美术课程的大胆革新和勇敢尝试展现了这个团体为中国艺术发展所做的努力。

参考文献: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百字令微情书给男生(收集3篇)
  • 下一篇:校本研修研修方案(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