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从广东海洋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入手,结合当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对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出若干战略性对策。
关键词
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发展对策
1发展中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广东海洋大学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开始招生硕士研究生。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三个一级学科开始招生博士研究生。1.1学位授权点数量经过十七年的发展,学校现有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3个一级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畜牧学和作物学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水产养殖、渔业资源、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食品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农业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海洋生物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捕捞学、动物生产学和热带园艺作物学20个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图1);农业硕士、工程硕士和艺术硕士3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涵盖渔业、食品加工与安全、养殖、作物、农村与区域发展、植物保护、种业、农业信息化、机械工程、食品工程、艺术11个领域。学术型硕士涵盖理学、工学、农学、法学和管理学等5个学科门类,其中农学10个、工学4个、理学3个、管理学2个以及法学1个。
1.2研究生招生规模硕士研究生年度招生规模从1999年招生7人,其中水产养殖专业招收4名、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招收3名,发展到2013年招生数达到288人(图2)。十七年来学校已培养并授予学位各类硕士研究生1798人,目前全校在读各类硕士研究生678人、博士研究生14人。学校于2004年获得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04年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开始招生,共录取29人(图3)。2007年增加食品加工与安全、养殖、作物三个领域,招生数量为57人。2008年增加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招生数量为79人。2009年增设工程硕士的机械工程和食品工程两个领域,招生数量为44人。2013年增加植物保护、种业、农业信息化三个领域,招生数量为86人。2015年增设艺术硕士,招收艺术硕士11人。10年来学校共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17人,目前在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33人。
1.3导师队伍学校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01人,其中有教授123人、占61.2%,副教授78人、占38.8%。导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4人、占61.7%,有硕士学位的48人、占23.9%,本科学历28人、占13.9%。年龄在50岁以上的导师有86人、占42.8%,40~50岁的有75人、占37.3%,40岁以下的有40人、占19.9%。有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7人。1.4研究生培养条件学校科研型实验室总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各类科研型实验室40余个,其中有1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部级科研平台14个,厅级重点实验室7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4个。拥有校级海洋生物研究基地、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研究基地。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共有1000余台,仪器设备总值达1.2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25604m2,馆藏纸本图书183万册,电子图书108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1个,自建纸本特色文献专题4个,中外文报刊3000多种。近5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2352项,科研经费总额达4.27亿元。
2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研究生招生规模总体较小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64.74万人。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十七年正式我国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的时期,但发展速度要比国家的发展速度慢了许多。同广东省省属22所研究培养高校比较,招生规模也较小,2015年我校国家计划研究生招生规模为233人(其士8人)在广东省属研究生培养高校中排名第14位。与全国传统的6所海洋水产类院校(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学院、集美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比较,我校研究生招生计划数量更少,排在末位。
2.2硕士学位授予学科数量较少、各学科招生发展不平衡目前,学校拥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11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学位点数量在全国6所传统的海洋水产类院校中排名第五。学位授权点数量较少,其中涉海类学科更少,仅有海洋科学和水产2个一级学科。2013年国家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颁布《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以来,我校研究生招生专业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2014年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三个优势一级学科招生数量较2013年分别下降了23%、57%、23%,而行政管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两个二级学科招生数量较2013年分别增加了93%和117%;2015年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三个优势一级学科招生数量较2013年分别下降了35%、60%、16%,而行政管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两个二级学科招生数量较2013年分别增加了221%和250%。
2.3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是为了后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部分选课人数较少的专业课,开课随意性较大。创新教育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整体水平与国内知名大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4导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现有20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中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有28人,占13.9%。年龄在50岁以上的导师有86人、占42.8%。存在学历结构偏低、年龄结构老化现象。另外,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知名导师较少,不利于导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2.5导师人均科研经费有待进一步增加尽管近三年学校年均科学研究经费总数已突破1亿元,但科学研究经费学科和人员分布不均衡,大部分科学研究经费集中在海洋、水产、食品学科的少数科研人员手中,在201名导师中年在帐可支配科研经费低于10万元仍占有一定数量。而且应用型课题所占比例较大,基础研究型课题所占比例偏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制约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3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对策
3.1加大招生宣传,提高生源质量一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宣传的快捷优势,要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招生信息。二是坚持“走出去”开展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①到生源院校区域进行实地宣讲。三是发挥导师和在读研究生的作用,通过导师和研究生现身说法,直接的、面对面找到研究生生源。此外,做好本校生源工作,积极动员本科生报考研究生。院长和学科负责人要分别给学生做报告,介绍自己专业的导师团队,办学条件,实验设施,研究生的待遇等。分析专业的优势与特色,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动员学生报考。研究生招办详细介绍本校的研究生专业设置、考研的形势及趋势、招生政策、考研热点,报考方向的选择与策略,备考复习计划与实施,以及学校支持报考研究生的若干措施。
3.2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导师是指导、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工作岗位,导师的遴选工作应适应和满足改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要、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和改善研究生导师队伍结构的需要。②建设一支政治合格、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有创新理念和能力、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严格导师遴选,健全导师监督制度。建立导师责任制。导师要真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导师不仅要在课题确定、科学研究训练等方面指导学生,还要教书育人。
3.3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学位论文水平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其导师和指导小组学术水平的标志。高水平的学位论文,既需要研究生刻苦研究和导师的精心指导,也要有严格的制度和程序去规范。首先要高度重视选题。其次要严格规范开题报告,要求对选题在学校图书馆进行查新,让专家组对选题及课题设计进行把关与指导。三要建立学位论文评审制度,对所有申请毕业的学位论文,组织校外专家进行严格的盲审。③四要建立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制度,对优秀学位论文的作者及导师进行奖励。
3.4建立创新工程体系,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先后下发了若干关于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指导性文件,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提出要把研究生教育创新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应该要求研究生必须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较高水平学术论文才能授予学位,以引导在校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选择创新性强,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逐步启动学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励研究生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使学校研究生学术水平稳步提高。
关键词现代制造工程技术;机械工程;工程硕士;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60-03
1前言
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了解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掌握机械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管理等能力[1-2]。要达到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最重要保证。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在读研究生是从本科直接考取的,工作经验很少,缺乏工程实践的经验,既极大限制了对机械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无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3-4]。对工科机械类的研究生特别是工程硕士研究生而言,机械制造的实践知识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对实践要求也最为迫切,但现今机械制造实践课程的缺乏,打击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应用型实践人才的培养。
机械制造实践基础是从事机械制造、机械设计研究、装备开发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现代制造工程技术涉及制造、加工、监测多个环节,集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了解并掌握现代制造工程技术,对机械工程类研究生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起步较晚,开展现代制造工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可进一步完善研究实践教学体系。该课程可直接作为机械制造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机械制造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通过本课程学习,可培养机械工程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掌握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相关理论与技术,提高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及工程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2现代制造工程技术实践教学总体内容
根据先进制造的发展方向[5]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的传统优势研究方向,以数控机床加工制造、控制、监测为核心,结合机械行业实际工程案例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需要,从提高基础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两方面开展课程建设。现代制造工程技术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拟开设有三个方面的任务式专题实践教学,即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实验、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与应用、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三个单元循序渐进,采用教师理论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际操作个性化实验开发结合的理念,以学生实践为主,完成三个专题的任务,最后以实验报告+实验程序的形式提交,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3现代制造工程技术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现代制造工程技术实践课程以实验室现有的科研设备为基础,由教师提出总体任务要求和目标,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各任务,在完成各个任务的关键节点由教师指导,采用的编程语言和相关软件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及研究生课题自选。使学生在掌握实际设备开发技能的同时,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实验数控加工是机械工程专业最具实践性的课程,是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因此首先进行数控加工实践环节学习。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跟机械设计密不可分,因此在进行该实验之前,首先进行机械造型三维软件复习与巩固;在此基础之上,进行CAM软件学习及实际加工,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实验环节内容设置如表2所示。
本环节以数控加工为主,为提高学生自主性,三维造型软件不指定,SolidWorks、Pro/Engineer、UG等软件由学生根据自身条件任选,三维模型统一保存为IGES格式文件。CAM软件根据实验室条件,统一采用PowerMill软件进行工艺参数设置和选择的加工设备后处理[6],运动仿真检验完成后将加工程序输入机床,在VMC600立式铣削加工中心上完成程序最后调整及零件实际加工,并检验加工效果,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与应用进行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环节学习之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控系统的了解,提高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发新设备的能力,进行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与应用环节学习。开放式数控系统与高级程序编程语言及运动控制理论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该实验的同时,首先进行高级程序编程语言及运动控制理论复习与巩固;在此基础上,进行开放式数控系统学习及二次开发,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与应用实验环节内容设置如表3所示。
本环节最终目标是采用高级语言实现上位控制界面的自主开发,开放式数控系统选用美国DeltaTau公司的PMACClipper控制器。为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上位编程语言不指定,PMAC系统二次开发支持VisualC++、VisualBasic、C#、LabView、Delphi等高级语言[7],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任选。在数控系统的开发应用过程中,软件和硬件是密不可分,因此在开发上位控制软件的同时,还需掌握相关辅助PLC程序及运动控制程序的开发。上位控制界面的具体效果,需在PMAC运动控制平台上进行检验。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环节流程如图2所示。
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设备研制完成后,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就是设备运行过程的监控,进行误差测量、采集和分析,这也是机械工程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因此,完成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与应用环节学习之后,进行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环节学习。制造过程监控涉及装备、传感器、软件开发、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因此,在进行该实验的同时,需要进行高级程序编程语言、传感器的原理及使用等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数据采集卡的上位界面二次开发,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有效、准确地获知装备运行的基本状态。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实验环节内容设置如表4所示。
本环节的数据采集卡选用北京阿尔泰科技的USB5935,该采集卡采用USB通信方式,支持LabView、VisualC++、VisualBasic、C#等多种高级编程语言开发[8]。考虑到LabView在虚拟仪器领域的巨大优势,该环节数据采集界面开发以LabView为主,但也可采用其他高级语言。测量对象以机床状态测量为主,可测量机床运行温度、电流、力等多种传感器的信号,并完成传感器供电电路连接、传感器的标定及采集数据处理,最终实现对机床当前状况的判断。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开发环节流程如图3所示。
4结论
1)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研究生实践课程环节涉及机械制造、控制技术、数控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等多项技术,通过三个的环节学习,将有效提高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为今后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及工程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2)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研究生实践课程包含多种设备、多种高级语言编程及三维软件的使用,涉及内容较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教师及学生均提出巨大挑战,具体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宝坤,张悦刊,孙雪颜.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10):26-27.
[2]唐志军,吴笑峰,席在芳,等.面向实践创新能力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科技,2015,5(30):91-93.
[3]董萍.我国高校研究生素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1(6):45-47.
[4]杨雪,于新奇,黄风山,等.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以河北科技大学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6):122-123.
[5]王先逵.现代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向[J].现代制造工程,2008(1):1-8:
[6]单岩,聂相虹.PowerMILL数控编程应用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政治和英语是必考的,有些专业考数学,有些不考数学,考数学的专业的话再加一门专业课,不考数学的专业就考两门专业课,总共是四科,500分。政治和英语各一百分,剩余两门各150分。
考研分为哪些类型的考研呢?
考研分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
①专业型硕士是针对社会上需要专业型人才培养的,注重专业技能培养。这个考试每个专业的考试要求不一样,需要你自己去上网查。
②学术型硕士注重理论分析的培养。一般考4门功课,思想政治、数学、英语、专业课。其中,工科专业考数一或者数二,文科专业考数三,有的文科专业比如英语或者汉语言文学等则不用考数学;英语有的专业考英语一,有的则考英语二,需要依靠你要考的专业而定。
机械类考研具体有哪些专业?分别要考什么科目?
一、考研考试科目:
1、思想政治理论。
2、英语(大多数高校学术型硕士考英语一、专业型考英语二、部分985高校全考英语一)。
3、数学(大多数高校学术型硕士考数学一、专业型考数学二、部分985高校全考数学一)。
专业课要根据各个学校要求有以下几种: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工程制图。考什么科目都要在学校官网上查其招生简章才能最终确定,现在2013年简章都还没出来,可以参照2012年。
二、复试一般包括:
1、英语听力测试
2、专业课笔试
3、综合面试等
具体内容可以参照各个学校官网,2012年对应专业复试细则机械一般有四到五个专业可选(根据不同学校)。1机械设计及理论;2机械电子工程;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4工业工程;5车辆工程。
2016年考研报名时间及入口专题
2016年,我校在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划招收40人左右(具体人数以2016年3月教育部下达招生数为准)
一、招生专业
082100纺织科学与工程(含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材料化学与物理、纺织产业经济与管理等二级学科)
080200机械工程(含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精密机械与控制、流体机械等二级学科)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三、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
(2)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
(3)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止)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人员:
①已修完报考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所要求的8门研究生学位课程,且成绩合格(须由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院(部、处)出具成绩证明);
②已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且以主要获奖人(排名前三名)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及以上;
③已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且以第一作者在全国核心期刊或SCI、SSCI、EI、ISTP索引期刊上发表2篇及以上与所报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有至少两名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现役军人考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需师级以上部队政治部签章同意;
6、现为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拟报考定向培养博士的考生、原为定向培养硕士生和尚在履行合同中服务年限内的在职人员考生,须征得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方能报考博士生。
四、报名
采用网上报名方式,报名费缴纳确认后即报名成功。
[关键词]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2-0005-02
一、引言
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科技发展对工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交叉学科、多领域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类型和结构,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增强研究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全方位综合性能力,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多学科交叉培养、多领域共同教育,同时校企间通过深度合作、资源间积极共享”的培养模式与培养理念,实现东北石油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结合自身学科的专业特点与学科优势,努力探索出跨学院、跨企业的“两跨”深度合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依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生源特点,以“生源招生、学位培养与考核评估”三个主体方面为研究主线,开展多学科、多领域之间专业理论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交叉教育培养。以东北石油大学与中石油集团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中海油集团公司沉淀的多年产学研结合深度合作关系,开展跨企业(校企之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研攻关的深度合作,以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主体,实现校企之间的产品设备、技能人才、科研成果的资源共享,努力提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建立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各二级院系多学科协同培养的优势,利用长期与油田企业深度合作形成的良好平台,打造一支适合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导师队伍和管理团队,构建和谐的培养环境,为稳定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探索出一种创新性培养模式,为丰富拓展其他院校其他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提供示范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一)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石油工程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与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相关专业结合,建立跨学院联合培养模式;与大庆油田、吉林油田科研院所及生产单位结合,建立跨企业联合培养模式,确定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选择标准(包括学生的原专业、学生的发展意向、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招生计划;制订联合培养方案,建设优化组合联合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
(二)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由石油工程学院牵头,协同相关院系相关企业组成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小组,研究制定研究生指导教师筛选原则与标准,建成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具有较好科研基础和科研成果的导师队伍。定期聘请现场有科研、生产经验的研究人员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课程与讲座,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教育环节。
(三)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
校内以石油工程学院提高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室等,机械工程学院化工过程机械重点实验室、石油井架检测实验室等,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实验室等为依托,加强实验设备与相关建设,为学生进行校内试验,提高动手能力提供条件;校外与油田开发研究院、采油研究所、钻井研究所、地面工程设计院等结合,加强开放交流,选派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到上述单位进行培训实习,开展学位论文的相关研究,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构建联合培养模式下的培养机制与管理机制
1.确定研究方向
以把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内涵为核心,寻找与机械工程、工程热物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交叉点和问题突破口,找准突出学科特色、体现学科水平的跨院跨企业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
2.资源共享
以东北石油大学的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室、国家工程教育中心以及省部级研究基地、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为主要平台,充分利用大庆油田、吉林油田的地缘优势,整合相关学科科研经费、实验设备、软件设施、图书资料及其它物质条件,形成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的有效资源。
3.培养机制
按照教育部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关要求,以有效提高油气储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为侧重,依靠具有较深学术造诣的多学科导师团队,借助校企多学科协同攻关的独特优势,研究提出构建强化基础性、前沿性和学科交叉性的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机制。
4.管理机制
以保证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为前提,强调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同时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构建导师、研究生和培养环境三者和谐发展的管理机制。
(五)改革联合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方法
增加案例教学与现场实践教学内容,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建设问题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导师,即第一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培养质量负主要责任,校内合作导师与企业导师协助主导师指导学生。尽量明确三方导师各自的权限,避免出现管理混乱的情况。同时要建立三方导师的沟通机制,强化导师队伍的自身建设,开阔导师的视野,提高导师队伍的水平。
(二)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资源整合问题
由于各培养单位之间相互独立,联合培养工作不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操作管理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限制培养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另外,由于受到教学体制和科研环境的影响,学术讨论环境不理想,需要各院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及时加强沟通,共同解决面对的问题。
(三)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管理机制问题
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尝试,仍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工作流程,会给实施过程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研究生的课题选择、毕业答辩等环节安排,课题的经费筹措、合作协调、奖励惩罚、学术交流、监督评价、考核、成果归属认定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保障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的顺利推进。
四、采取的解决方法
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为主导,确立主干专业在联合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以工程热物理与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为支撑,寻找相关学科的知识交叉点和问题突破;以企业为依托,充分调动企业在研究生联合培养中的积极性;以研究生为中心,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树立研究生在联合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研究生培养对接市场需求,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的制度化及企业对联合培养的内需化。
[参考文献]
[1]张秀梅.中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现状与前景[J].教育发展研究,1999,(1):52-55.
[2]刘云,李阿利.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23-25.
[3]施锦华,辛梅.面向跨企业资源配置的合作制造(CM)[J].经济师,2007,(3):20-22.
[4]方伟.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思考[J].甘肃科技,2009,25(21):213-214.
[5]吴照金.对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模式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1):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