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居家养老前景(收集3篇)

时间: 2024-06-28 栏目:办公范文

居家养老前景范文篇1

关键词:城市空巢老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110-03

一、德宏州人口老龄化现状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全国的30个、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辖芒市、瑞丽两市和梁河、陇川县、盈江三个县,东面与保山市相邻,而北、西、南三面和缅甸相连,全州居住着傣族、景颇族、傈僳族、阿昌族、拉祜族、佤族、德昂族等24个少数民族。据统计,2013年末,全州总人口124.5万人,60岁以上老人13.6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11.22%;和2000年相比,全州老年人按年均2800人的速度在增加,老龄化速度和全国一样呈加快趋势。德宏市民如何养老,选择什么方式养老,已经成为政府和市民必须考虑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德宏州养老方式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养老方式是指一切有利于老年人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必要的条件,在精神上获得关心、照顾和帮助的方法、途径、形式和手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养老模式进行了许多分类。在借鉴一些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我们从居住方式上把养老模式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为做好调查工作,课题组在省委老干部局、德宏州委老干部局的帮助下,选取德宏州府所在地芒市和盈江县城,对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民族的105名空巢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自然情况、当前的养老方式、对将来养老方式的选择,以及选择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和希望社会、政府提供的帮助等问题。

调查共发放问卷105份,其中芒市85份,盈江20份,最终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为95.2%,有效问卷99份。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是:男性占67.7%,女性占32.3%;60―69岁占32%,70―79岁占34%,80岁以上占34%;文化程度方面,小学以下占14%,初中占39%,中专/高中占33%,大专以上占14%;以前工作单位的性质的统计结果为机关、事业单位占77%,企业占19%,自由职业占3%,无业占1%;民族成分是汉族61%、傣族11%、景颇族9%、彝族6%、回族4%、其他少小民族9%。

(二)养老方式的选择情况及原因

1.家庭养老

调查显示,目前德宏州被调查的99名城市空巢老人中,有92.7%的在家养老;在对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中,愿意选择家庭养老的有68人,占总人数68.7%,其中男42人,女26人,分别占选择家庭养老人数的61.8%和38.2%。从年龄分布上看,选择家庭养老的80岁以下的占73.6%,80岁以上的占23.4%;从受教育的文化程度看,选择家庭养老的人群主要是初中、中专或高中两个年龄段,占到选择总人数的72.1%人,其中文化程度为初中的占41.2%和中专或高中的占30.9%;从职业身份看,选择家庭养老的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占选择人数的95.6%,其中机关事业单位79.4%、企业16.2%;从民族上看,选择家庭养老的依次为汉族(67%)、傣族8%、景颇族7%、彝族4%、傈僳族3%、回族2%、阿昌族2%、其他民族7%;从家庭状况看,选择家庭养老的主要是那些配偶健在或无配偶独居的(68.7%)、有儿有女的(65.5%)、儿女孝顺的(74.2%)、与子女居住同一城市,相距不远(80.5%)的人群;健康方面,选择家庭养老的主要是身体状况较好(占94%)、患有老年病但不重(占74.6%)、生活自理能力较好(占95.5%)的人群;经济方面主要集中在月收入1000元以上(占92.1%)、收支相抵后持平或有结余(80.9%)、有一套住房(94.35%)的人群;社会支持方面主要集中在那些认为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障好(94.4%)、居住地生活、医疗服务条件较好(87.5%)、生活环境较好(95.5%)的人群。

(1)选择家庭养老的原因:①比较自由、可以自己安排时间(86.14),②有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69%),③子女看望方便(54.7%)。

(2)家庭养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必要的养老医疗机构和提供必要保健服务。

(3)希望政府和社会为家庭养老建立必要的保健中心、提供家庭养老服务(75.9%)、提供文化娱乐场所(51.9)。

2.社区居家养老

当前,在德宏州社区居家养老的城市空巢老人只占6.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愿意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有15.3%,和当前养老相比,增加了9个百分点,在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人群中,男性占66.7%、女性占33.3%。从年龄上看,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是70―79岁阶段的人群(占选择人员的54%),70岁以下及80岁以上的较少(各占23%)左右;从文化程度上看,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是接受过初、高中(占69.3%)教育的人群;从职业上看,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全部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占61.5%、企业占38.5%)的离退休人员,从民族上看,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集中在汉族(占53%),傣族(占15%)、景颇族(13%)、彝族(占7%)回族(占4%)、傈僳族(占3%)、阿昌族(占1%)几个民族,其他民族只占4%;从家庭情况看,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是独自居住(83.3%)、有儿有女(50%)、对儿女孝顺情况评价“一般”(69.2%)、儿女同城居住但相距不远的老年群体;从健康方面看,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是那些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66.7%)和“不好”(25%)、患有老年病(一种53.8%、患有两种及以上46.2%)、生活能够自理(66.7%)、半自理(25.8%)的人群;从经济状况看,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是月收入在1000―3000元(占83.3%)、收支持平及以下(“持平”的50%、“支出大于收入”的33.3%)、有一套住房的人群;社会支持方面,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是对政府在生活、医疗保障方面给老人的支持评价“一般”及以上(认为“好”的16.75%、“一般”的83.3%)、对居住地的医疗.生活服务评价“一般”以上(认为“好”的16.7%、“一般”的66.6%)、对居住地环境评价“一般”以上(“好”的66.7%、“一般”的83.3%)、对文体活动的评价“一般”(占80%),遇到困难时“可以向邻居求助”(占66.7%)的人群。

(1)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原因:一是比较自由,可以自己安排时间(83.8%);二是有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75.7%);三是子女看望方便(54.1%);四是这种养老方式既符合传统养老习惯又解决了子女不能完成的事情。

(2)社区居家养老存在问题:涉及感到孤独、交往少、缺乏老年饭桌、行动不便,需要照顾、活动场所少、提供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等问题,但比例均未过半。

(3)对政府和社会的希望主要是希望建立老年医疗保健中心和家庭服务中心(84.6%)。其他的涉及到的问题,如希望提供日间照料、心理疏导、文化娱乐、应急支援、法律援助等也有一定比例。

3.机构养老

当前在机构养老的城市空巢老人很少,只占1%,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希望选择机构养老的人数达到4.7%,和当前相比,增加了3.7个百分点。选择者多为男性。从年龄段看,选择机构养老的全部是80岁以上的人群;从职业上,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人群;从民族上看,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要是汉族(40%)、回族(20%)、傣族(20%)和阿昌族(20%),从家庭因素上看,选择机构养老的是那些和配偶一起居住、有儿有女、儿女孝顺、与儿女在同一城市居住但相距不远的人群;从健康状况与机构养老选择上看,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要是认为身体健康或健康状况“一般”(占75%)、患有两种以上老年病(50%)、生活不能完全自理(50%)的人群;从经济因素看,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要集中在靠养老金养老且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占75%)、经济有结余(占75%)、拥有一套住房(占75%)的人群;从社会支持方面看,选择机构养老的是那些对政府在生活、医疗保障方面给老年人的支持评价“一般”、对居住地医疗、生活服务评价“一般”及以上(认为好25%、一般75%)、对居住地环境评价“一般”及以上(“好”的25%、“一般”的75%)、对文体活动开展评价“一般”及以下(各50%)、偶尔有孤独感(50%)、遇到困难时可以向邻居.服务机构求助(各50%)的老年人群。

(1)选择机构养老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可以排解孤独和寂寞(72.7),二是有人照顾(69.7),三是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75.8%)。

(2)认为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一是条件差、不习惯(531%),二是收费高、支付不起(62.5%),三是封闭管理、子女看望不便(56.3%),四是养老机构离家较远,没有家的感觉(53.1%)。

(3)对养老机构的希望:一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服务质量(69.71%);二是扩大养老机构的宣传力度(51.5%);三是降低服务价格(54.51%);四是将老年公寓建在离家较近的地方(66.7%),去机构养老他们能接受的收费价格依次是600―100元/月(64.7%),1100―2000元/月(32.4%),2000元以上2.9%。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1)德宏州城市空巢老人当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辅。(2)对今后养老方式的选择看,传统的家庭养老仍然是养老的主体,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处于辅助地位,但从选择趋势看,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明显下降,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的比例大幅上升,这和全省、全国的发展趋势相一致。(3)选择养老不离家或社区居家养老的主流是那些80岁以下,经济、家庭、健康、居住环境条件、社会支持保障较好的老年群体。(4)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要是那些年纪大,患有老年病,身体健康不好,但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有离退休金或经济比较宽裕,有支付能力,年老体衰在家感到孤独,需要帮助,又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拖累子女的老人。

(二)建议

1.重点抓好家庭养老,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解决当前养老面临的困境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全靠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去解决养老问题是不可能的。只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抓好家庭养老,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补充,才能解决好养老问题。家庭养老是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养老方式,尊老敬老,子孙同堂、幸福美满是理想家庭的象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在变迁,家庭功能在弱化,新的养老模式尚在探索和建立之中,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中都有尊重长者权威,晚辈孝重老人的传统美德,家庭养老的传统比其他地区更加稳定和牢固,因此,媒体部门应加大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宣传,充分挖掘、引导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中尊老敬老的积极因素,倡导全社会尊老、爱老、敬老、养老。再有就是从政策上,措施上积极支持鼓励子女敬老养老,与老人同住,通过经济支持、设立探望老人假日、评选五好家庭、孝子表彰等方式营造社会氛围。

2.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社区养老是一种新兴的比较行之有效的,为专家学者推崇和实践的养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核心化和空心化,传统的家庭功能在不断弱化,过去家庭的许多功能需要由社会来完成,社区居家养老这种养老方式既符合传统在家养老的习惯,又解决了子女不能完成的事情,老人生活在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中,子女回家看望方便,自己比较自由、可以自己安排时间,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养老等,这些优点是他们之所以喜欢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原因。同时家庭养老的空巢老人,随着年纪的增大,相当部分必然要向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转移,因此,在要抓好社区养老,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同时,应该积极探索以房养老,为社区居家庭养老提供应有的保障。机构养老是离家居住,由养老机构提供全套服务的一种形式,传统的机构养老主要是对鳏寡孤独者、失能者提供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功能完备,环境优美,服务优质的养老机构已经深受老人的青睐,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广泛吸引民营资本,充分利用工矿企业的闲置资源、老旧度假村改造等方式,参与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功能齐全,服务优良的养老机构,满足多种层次的养老需求。

3.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我国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养老任务十分艰巨,国家不仅要在资金上大力投入和政策上给予有力的支持,而且需要社会、家庭及个人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一是国家及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养老问题得到有效保障。要不断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老年保健和医疗服务中心、文化娱乐场所、专业化老人服务队伍的建设,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心理疏导、应急支援、法律援助等,紧紧围绕“五个老有”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在养老机构的用地、环境建设、医疗保障、定价、人员配置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政策倾斜,让年老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让那些养老困难、年老体衰者得到应有的照顾。二是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为养老服务。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无论养老的资金还是专业化的队伍建设,都离不开社会的强力支持。社会要高度关注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网络化建设,使国家、社会、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为空巢老人的养老创造一个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刘金华.中国养老模式选择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老龄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王贝芬.社会化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天府论坛,2014,(3).

[4]李翔.社会嵌入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4).

居家养老前景范文篇2

量变:

鲁谷社区人口的老龄化现象

增速快:鲁谷社区组建于2003年4月,是北京市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也是目前北京市惟一的“街道级”社区。截至2010年底,辖区总人口数为95455人,60岁以上老人有11717人,占鲁谷社区人口总数的12.27%,远远超过国际老龄化通行界定的10%的标准。

高龄化:鲁谷社区现有60岁至70岁老人6748人、70岁至80岁老人3855人、80岁至90岁老人1080人、90岁至99岁103人、百岁以上老人3人。据最新统计,鲁谷社区现有空巢老人464人,享受80岁以上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已增至1380人。

多层化:老人层次呈现“三多”现象: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的离退休干部人数相对较多,老人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充沛的精力,是社区精神文化生活和社区建设方面不可或缺的人才补充;同一单位退休工人较多,鲁谷社区近三分之一的小区为原单位福利分房,人员类型比较集中,楼院邻里间相对熟悉;流动老人数相对较多。

质变:

闪亮的社区“为老服务”

承上启下,画龙点睛,老有所养创“精品”。一是创新服务载体,创建以“银龄港湾”为精品的服务平台。鲁谷社区针对辖区无养老服务机构的情况,经过调研论证,于2006年9月创办了“银龄港湾”,开辟了居家养老的社会服务模式,为扩展为老服务探索了一条新路。该项目自启动以来,不仅为188位老人、残疾家庭等特殊群体提供家政、带看病等服务,还开展了“新春陪伴”、“重阳敬老”、“爱心捐赠”等尊老爱老服务活动。鲁谷社区支持、引导22个居委会创办了各具特色的为老服务组织,“帮帮团”、“爱心小屋”、“阳光室”等成为老年人修身养性的好去处。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全面落实居家养老政策。为全面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鲁谷社区在22个居委会安排了居家养老专家,并成立了一支近50人的专业服务队;结合辖区实际,逐步建立完善了老年餐桌服务项目,至今已签约了“庆丰包子铺”等16家餐馆。几年来,随着老人需求的不断变化,鲁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商已由单一的6家家政保洁类服务公司,拓展到150家服务商,为辖区老人提供了全面、多样、个性的服务项目。三是解决生活困难,让“爱心超市”发挥作用。2005年投资5万元设立了鲁谷社区第一所爱心家园超市,超市中的货物由辖区单位和群众自愿捐赠,以登记在册的贫困老人和重残人员为主要顾客,凭借社区向他们发放的“爱心代金券”,每月在超市内换购等值物品。四是“两个工程”、“一套项目”开通为老服务新路。加强“便民工程”、“三通工程”和“公益项目”的倾斜力度,开通了为老服务绿色通道,增设了老年乐园、休闲椅、体育健身器材、96156缴费终端、小帮手电子服务器等多处为老服务设施,努力营造温馨便利的生活环境。

整合资源,引航掌舵,老有所医促“联动”。鲁谷社区整合辖区医疗资源,担当好为老服务的舵手,实现“老有所医”的联动效应。第一,协调石景山医院、朝阳医院、石景山区药监局、红十字会等医疗服务机构,开展共建活动,定期开展培训、咨询、义诊等多项医疗保健活动。第二,协助八宝山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3年时间建立了鲁谷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并由专业人员提供跟踪回访等服务。第三,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为社区老年志愿者、义工进行免费全面体检,对“反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健康关爱。第四,指导辖区居委会建立了应急卫生服务队伍,发放应急包200余个。

挖掘价值,挂帅出征,老有所为建“舞台”。首先,健全机制,科学管理。鲁谷社区以党建为龙头,党员承诺为载体,加强老年志愿者的科学管理,建立了记时管理的评价机制、星级评定的激励机制、项目管理的开发机制、表彰先进的导向机制、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等“五大机制”,实现了老年人人生价值的“重塑”。其次,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媒介加强对老年志愿者的宣传力度,提高老年人老有所为的奉献热情,树立了董文亮等老年志愿者典型,使老年志愿者获得社会的理解、信任。再次,主动作为,发展公益性社团组织。发挥老年人的社区主人翁精神,先后成立了鲁谷社区义工协会、鲁谷社区老年协会,使广大社区老人在“自愿参加、人尽其才”的原则下,为社区发展无私奉献。

提高素养,“软硬”兼施,老有所学全“载体”。鲁谷社区加强学习型社区建设,从辖区老年人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以老年人关注的健康、养生为重点,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为老年人陶冶情操、老有所学创造适宜的条件。一是提供专业指导和引导。鲁谷社区教育中心组建了由上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社区领导、居民区有关人员组成的三级教员队伍,开展公民教育大课堂系列活动。开办电脑、英语、书画班及各类科学健身、科学防病等有关知识讲座382次,受教育人数达3万余人。2011年,鲁谷社区向居民群众免费发放《北京市石景山区市民教育教材》近2000册。二是建立兴趣学习队伍。鲁谷社区现有舞蹈队、合唱队、民乐团等文艺团队30支,目前老年人在各社团的活动参与率达到了90%以上。三是完善硬件设施。鲁谷社区图书室、电脑室定期免费开放,并与石景山区图书馆完成对接,适时进行书籍资料更新;开展免费送报到家活动,将《鲁谷社区报》、《石景山教育通讯》等报纸免费送到老人手中;22个居委会配备了投影仪、电脑等电教设备,方便老人学习和交流,极大促进了老年人文化生活的“百花齐放”。四是开创学习交流载体。鲁谷社区以社区退休老年人为核心创办了楹联协会,每年“鲁谷杯”楹联征集大赛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品;七星文化茶座打造了老年人以文会友、陶冶情操的老有所学精品项目,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满足了老年人的文化雅趣。

居家养老前景范文篇3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社区,人文关怀,居住环境

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谈到,未来几十年里,老龄化浪潮将席卷中国。中国“未富先老”的现状使得养老社区的水平参差不齐,私立养老社区价格昂贵,公立养老社区又严重不足,即使是一些高档的养老社区也只注重老年人的专业护理及娱乐消遣等方面。现如今,大多数养老社区更多关注于卧室的空间设计,而忽略了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设计缺乏思考。钢筋水泥的堆砌隔离了人与自然的接触,外空间基本上由停车场和服务设施等功能要素构成,这样的设计忽略了户外环境对老年人的疗养功效,以及老年人实际而多样的功能需求。老年人是人文关怀的关注主体,本文从养老社区的居住环境出发,研究养老社区的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如何体现人文关怀的特征,探索中国老年人在居住环境户外景观空间上的要求及其发展方向,总结出更加人性化的景观设计细节,从而日益完善社区室外环境体系。最终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无障碍、可识别、可到达的居住生活环境,并期望能引起业内人士对养老户外环境的更广泛关注。

120世纪初开始的各国养老体系本土化探索

自法国成为第一个老年型国家后,西方很多经济强国也渐渐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西方国家对老龄化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老体系。20世纪初英国颁布《住宅与城市规划法》,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来规定居住区环境的标准;1948年开始,瑞士实行了全民养老保险制度来保障退休老人可以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美国在1965年制订了《美国老年人法》,依据老年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将养老居住设施形态分为:独立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和老年社区,使老年人的生活获得了全方位的保障[1];1963年日本实施了《老人福利法》,为迎接日本老龄化高潮而做好准备工作。随后又实施了《老人保健法》《护理保险法》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促进了日本养老事业的不断发展。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产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养老机制还不健全,中国的相关专家也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对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设计也提出了大量的理论依据,但老年学科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养老社区空间景观设计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对老年人的特征与需求研究的不够透彻。

2养老社区的本质是让老人安居

人的需求被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分成了四个层次:“生存、安全、交往、价值实现。”公共空间中的人同样也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一是生存,即人体机能的起码需求,要求公共空间方便、舒适;二是安全,即人心里安全保证,满足人自我不受伤害的自我保护需求;三是交往,每个人都有交往的欲望,所以它是一种基本的需求,快乐时可以与人分享,悲伤时可以在交往中得到温暖;四是实现自我价值。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需要进一步满足该人群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但根据资料显示,中国室内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而老年居住户外环境的塑造却很少从老年人的角度去考虑。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成为其重要问题之一,养老社区环境的优化设计一方面是推动中国老年人群居住环境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老年人找到自身的价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3养老空间的构成要素分析

养老社区户外环境设计的研究,不仅仅是为老年人建造一个绿色空间,更要为他们营造一个“绿色”的氛围。适宜的温度、充足的光照、一定的遮阴效果为老年人带来舒适感。因此,养老社区户外环境的设计需充分考虑该场地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植被设计、气候、水体等)、收集周边物理资料(地形、建筑、水体)、了解当地的一些人文历史和民间风俗,营造出适合老年群体居住的户外空间。该课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通过查找文献,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分析了国内外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现状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养老社区的居住环境景观如何体现人性化设计,归纳出养老社区空间景观需要重点设计的内容,从而设计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景观和适合老年人的居住外环境。

4以日本横滨太阳城养老社区为例,为我国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提供实践依据

该场地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天然地貌为其户外环境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项目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养老院空间格局,为老年人营造“村庄”式的生活化居住氛围,力求为老人们打造愉悦、舒适的公共景观空间。日本“太阳城”是对安心、丰富的老年生活的一种发掘和追求。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景观设计,均考虑到无障碍设计,较好的满足了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太阳城社区有着茂密的树林、大面积的山地景观,设计中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地制宜地保留住更多天然林地、绿化植被等环境资源。在道路的设计上巧妙的利用山地和树林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系统化的赏景步道,建筑围合与道路之间形成的小空间人造景观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协调呼应,为老年人营造健康的外环境。相比之下,中国现有的养老环境大都是厚实的围墙形成的封闭性空间,绿化程度也名不副实,极大地放大了老人的孤独感。养老社区环境设计应关注老年人的真实需求,从实用性出发,精细植物景观设计,满足老人们种花、养鸟等各方面需求,同时具备社会交往、观赏景观、锻炼、休息等空间以及人性化的服务设施。日本早于我国近3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较早研究养老社区居住环境的发展,而日本与中国在地域、文化和养老政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可借鉴其优秀的养老社区建设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摸索出有利于中国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环境。

5结语

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一旦应对策略赶不上老龄化速度,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老年人需要有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老龄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作为设计者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为老年人考虑,争取为老年人设计功能齐全、宜居的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周金梅.我国老年公寓户外环境设计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2]王江平.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20-25.

[3]余然.未来城市发展中的老年人“宜居”景观[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核电工程设计论文(收集5篇)
  • 下一篇:跳槽后新入职的注意事项是什么(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