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收集5篇)

时间: 2024-06-29 栏目:办公范文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义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在历史教学中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更好地使用新教材。新的历史教材具有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有大量的配套的教学参考、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区教育资源。这就迫切呼唤教育部门和一线的教师努力开发好课程资源,尤其是学校和一线的教师要在教学资源和资料的寻找、开发、制作、使用等方面要狠下功夫。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历史教科书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历史教学还应该运用大量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这些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高雅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生动的历史课程资源无疑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3.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新课程突出了发展性的精神,为师生的教与学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在人教版新教科书中,为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安排有“活动与探究”、“文献资料”专栏、“动脑筋”栏目、“自由阅读”等,这些安排教学旨在“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并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无论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角度,还是从开发课程资源的角度,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二、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开发主体单一。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依靠少数专家学者,并没有真正将广大的中学一线教师调动起来。其实,一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更有实效性,来源于教学实践,应用于教学实践。但多年以来,教师只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而没有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2.课程内容狭隘。历史课程资源的内容往往偏重于历史本身相关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教材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学科知识的新发展,更难以实现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融合。对此,需要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优秀的历史资源用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3.实施场地缺少。绝大多数地方都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使课堂成为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载体,普遍缺少相应的专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更难以通过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科学技术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1.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必须明确,教科书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有: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历史变迁,学校著名历史人物,学校的板报、队会、国旗下的讲话、各种历史知识的竞赛、演讲等;二是校外的历史课程资源,包括烈士纪念馆、纪念碑、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部队、老红军、老战士、杂志、电影、电视(诸如百家讲坛栏目)等一些广泛的社会资源;三是初中历史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园网上关于历史知识的介绍等。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历史资源,为初中历史教学服务。

2.开发利用家长课程资源。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够帮助自己的子女学习英语、数学等,但对于历史课程家长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某种程度上看,家长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西方各国许多学校普遍建立了“家长教育资源库”,也就是基于这一点,在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中,家长除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外,家长志愿者可以协助学校组织大型的历史教育考察活动,可以邀请有专长的家长参加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可以请他们和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等。

家长可以成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监控者。初中历史课程领导的目标的实现,需要健全的教学监控体制。因此“家长热线、家长委员会、家校联系本、家校合作活动日、每周的家长来访日等,都可以成为学校收集家长意见的渠道,通过“反馈收集梳理改进反馈”的循环往复,可以有效形成家校互动的课程改革监控体系,通过反馈,可以有效促进学校改革”。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篇2

关键词历史剧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4文献标识码:A

SeeHistoricalPlays,LearnChineseHistory

――PrimaryResearchonHistoryTextbookCurriculumDevelopment

MAOJingchun

(DalianCenturyMiddleSchool,Dalian,Liaoning116021)

AbstractHistoricalsubjectschool-basedcurriculum"SeeHistoricalPlays,LearnChineseHistory",setofappreciationofthedevelopment,thehumanities,historicalknowledgeofliteracycultivationforanorganicwhole,through"look--analyse--distinguish--learn--act,inactivityofthelink,instimulatingtheinterest,onthebasisofabundanthistoricalknowledgeandlearntouseknowledgesolvingpracticalproblems.ParticipateinBianYanhistoryskits,cancultivatestudents'interest,morestudentstoexploretheirpotential,showindividualcharacterprovidesstage.

Keywordshistoricalplay;basedcurriculum

1课程概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遗憾的是,现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普遍缺乏认同感,而社会给学生提供的了解途径又十分有限。受到一些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多学生对历史产生了错误和歪曲的认知。

记得新学期第一课,当我问到:“你熟悉的历史人物都有谁?”学生们发言踊跃,答案却让人啼笑皆非。很多学生回答的是“小燕子”“项少龙”“东方朔”等,而讲到历史事件时,学生讲述的多是故事情节,而不是史实。学生们常会兴趣昂然地谈到某部影视剧中的人物和情节,一些学生常问,“历史上是不是真有韦小宝?”“焚书坑儒真是为了项少龙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现象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是浓厚的,而影视作品对于学生的影响之深,也远远超乎预料。

年代久远的中国古代历史,充满了神秘色彩,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想。但由于缺乏科学的了解途径和必要知识,孩子们很容易将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与史实等同起来。常规历史教学受时空限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也没有机会多加引导。课堂内没有被满足的探知需求,学生便从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来探寻答案。情节跌宕的影视剧比中规中矩的历史课堂更生动形象,更容易为学生接受。长此以往,不仅降低了历史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更造成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曲解,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就在为这一问题感到困惑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根据学校、社区环境以及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自身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差异需求,弥补历史教学中的局限和不足。

经过教研组全体同仁的深入分析论证,最终确定针对七年级学生开设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看历史剧,学中国史》。本课集影视鉴赏、历史知识拓展、人文素养培育为一体,通过“看―析―辨―学―演”的活动环节,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丰富历史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参与编演历史短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趣,更为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展示个性提供了舞台。

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承担者。师资力量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在大学期间,笔者主修历史教育专业,一直侧重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学习,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贮备。工作以来,学校为了培养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特别进行了系列的培训指导,加上教研组的共同配合、研讨,最终使这门校本课程得以顺利实施。

2课程目标

(1)增强学生辨别真伪史实的意识;(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鉴别历史剧的过程中,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情操;(4)使学生了解历史剧的价值和作用,并尝试编演历史剧,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学会多种学习历史的学习方法;(5)通过编演历史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表演等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课程内容

第一章:导言课。经过课前的调查了解,学生对于历史剧和历史的关系存在着误解,大多数学生对于历史剧和历史的关系,在认识上有所偏颇。因此,在课程伊始,教师向学生介绍历史剧的相关常识,使学生明确历史剧的功用和与史实是有差别的。

第二章――第六章:辨别真伪史实。现行多数历史剧一味地追求娱乐效果,历史元素则退位甚至“缺席”,造成中学生这个特殊观众群体深受其害。在选取案例时,笔者着重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接受情况,选取学生喜闻乐见,流行度较高的历史剧目为例,进行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历史还原”,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掌握的历史知识,辨别相关史实的真伪,帮助学生树立辨别的意识,教会学生鉴赏作品,活学活用。

很多学生对于古代帝王比较感兴趣,加上眼下历史剧“戏说”成风,一些封建皇帝被描写成勤政爱民、克己奉公的楷模,其中不乏浪漫的宫廷爱情故事,很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产生偏颇。因此,在确定剧目后,选择从古代帝王入手,以一个朝代的帝王为中心,围绕他展开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将人物还原的同时,也将整个时代的历史还原。

第七章――第八章:学以致用。帮助学生了解一部优秀历史剧作品具备的要素和功用。教师给出一定的指导后,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选取某一历史阶段为创作素材,自编自演一出历史短剧。

4课程实施建议

在课堂活动中,采取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段,如创设历史情境、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始终以“影视评论家”、“历史学家”的身份进行探究、分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则以学习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活动探究中,同学生一起进行研究。

5评价方式

(1)学生的日常表现情况,包括课堂出席情况(10分)、课堂表现(发言、动手实践、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情况,20分)共30分。

(2)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包括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20分),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20分),以及小组合作完成一部历史剧作品的成绩(30分),一共70分。

以上两部分的总和,为学生的总成绩,按照不同分数段评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6课程实施开发的思考

(1)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课程目标的落实,没有预期的那样顺利。除了学生的辨别意识增强、个性特长得以发挥以外,其他目标都效果平平。经过反思,总结如下原因:

七年级学生的兴趣具有广阔性,缺乏持久性;形象思维多,逻辑思维少;机械记忆多,意义识记少;想像力丰富,迁移能力不够等。因此,学生对于本课题的专注程度,还仅仅停留在兴趣层面,很难自觉将思维深入到历史剧目背后的历史知识层面。而且,学生的鉴别真伪史实的能力还受到学习阶段的局限,七年级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储备上还显不足。

此外,学习方法的掌握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而灵活运用,更是需要建立在长久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之上的,这些对于本年段学生而言,无疑具有一定难度。

(2)七年一班的男生小A,由于成绩较差,行为习惯又不好,所以班级同学都孤立他,瞧不起他,渐渐地他就变得沉默寡言,很自卑。在选报校本课程时,他报了《看历史剧,学中国史》。他听课时很专注,有时一些超出教材范围的历史知识,他也能回答出来,课后和他交流后,发现他对历史其实很有兴趣,而且读过很多课外书籍,知识也很丰富。于是鼓励他多发言,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也提问他来回答。渐渐地,他说话越来越有自信了,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同学们对他也刮目相看。在课程尾声,他被同学们选为组长,负责历史剧的编剧工作。他参与编写的历史剧《缇莹救父》,被选作学校参加区里比赛的剧本。而据班主任老师反映,他在其他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也有了明显改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校本课程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养成自信、自我认同和坚毅的心理品质方面发挥的作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实际上是教师成长的一次经历。首先,在观念上,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指导学生形成良好思维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上。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篇3

【摘要】目前我国各地艺术中专校历史课程的开设情况良莠不齐,层次不一,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总体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⑴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评价方式随意性大。⑵课时量普遍不足,考核标准不一,教学质量难以保证。⑶教科书编写较为滞后,各校教材使用情况错综复杂。⑷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为此,要想提高艺术中职校历史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各校应尽力做到:⑴各校要从思想上重视历史课程,改革课程的开设方式。⑵进一步改进历史教科书,增强教科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⑶配合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中职历史课教学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历史教学;课程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界对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改革的讨论也逐渐热烈起来。作为一名艺术中专校的历史教师,笔者在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感到有必要对我国现有艺术中专校历史课程的开设及实施情况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能促进我国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改进与提高。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学生家长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普通高中参加高考,这就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日益拉大。艺术中专校也不例外,近年来生源状况更加不容乐观。因此,只有加强和改进艺术中专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满足时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满足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培养和造就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道德情操的艺术工作者。历史课程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善待生命、热爱生活、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命运的主人翁意识和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进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个国家、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形成开阔包容、兼容并蓄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但是,目前我国艺术中专校开设历史课的情况却良莠不齐,层次不一。有的学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往往流于简单的说教,有的将其全部纳入思想政治课。甚至有的艺术中专校的历史课已流于形式,完全脱离了历史课程应发挥的功效与作用。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评价方式随意性大

目前我国艺术中专校大都开设有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政治、历史等课程,除历史课程外,其余学科基本都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唯独历史课程我国至今没有出台与中等职业教育相配套的教学标准,加之教育部门目前并未对艺术中专校历史课的设置提出强制性的要求,因此出现了各校历史课开设的节数各不相同,教材版本各不相同,教学进度和难度深浅不一。由于缺少统一标准,造成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随意性较大。在考核时,由于各校之间缺少教研信息的沟通,往往是临近考试由教师圈定一下复习范围,再由教师自己命题,自己批改试卷,评价方式较为机械,这就使得学生把历史课看成是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行的可有可无的课程。有的学生因为觉得历史课与自己专业和就业联系不大甚至交白卷,导致教师毫无成就感可言。加之每校的历史教师人数教少,教研活动普遍开展不起来,教学质量和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制约。此外,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为例,每年一次的公共基础课“两课”评比、各市的优质课评比,以及师资培训等教研活动,往往将历史课程搁置一边,导致教师每天只能闭门造车,久而久之,成了井底之蛙。

二、课时量普遍不足,教学进度不一,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据了解,目前我国大多数艺术中专校历史课的周课时基本维持在一至二节,开设学期大多为第一学年。此外,随着我国目前就业形势和升学压力的日益严峻和增大,许多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便不断扩大专业实践课的教学时间,盲目压缩文化基础课的开课比例。加之目前各地的对口单招升学考试,文化理论课只考语、数、英三门,所以,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就把原本就很少的历史课教学时间再进行压缩和替换。诚然,专业学校强调和重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无可厚非,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情感的培养。每所学校都特别关注学生的德育工作,但又往往把德育工作当成简单的说教,忽略了历史教育的独特作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既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提高艺术中专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我国著名史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许纪霖教授曾说:“我想历史其实就是好的知识。历史知识是没有用,它不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但却是好的知识。一个人不但要学有用的知识,更要学好的知识。有用的知识可以培养工匠,只有好的知识才能培养出好的人。”艺术职业教育中众多的实践、实训环节与学生突出的社会性特点等,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更具现实和功利性的特点。从个性方面来看,艺术中专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文化课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甚至部分学生还存在国格感缺失等问题,所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培养出一名合格的艺术工作者所必需的。

三、教科书编写较为滞后,各校教材使用情况错综复杂

目前,我国唯一一套中等职业教育专用的历史教材是由教育部职业教育司2001年组织全国中等职业教科书编写组编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2004年进行过一次修订。全套教科书分《中国历史》一册,《世界历史》一册,以时间为序按照通史体例分别介绍了中外历史概况。此套教科书,类似于六七年前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但从当今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来看,明显是落后了。目前普高历史教材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等多套版本,按模块编排,有必修和选修内容。与其相比,中职历史教科书仅此一种,选择余地小,既不适合各地各校各专业的教学实际,也不利于教师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就内容来看,这套中职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理念过于陈旧,书中插图较少,文字性叙述过多,除了史实的罗列就是历史结论的表述,过于学科化、专业化,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史论结合”方面尚未及时吸收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也较少,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无法分层次使用,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学生学习缺乏兴趣

有人说,在中专校专业课是主课,文化课是副课,而历史课则是副课中的副课。由于受到教学地位和课时量的限制,很多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赶进度而对教材内容不加处理,照本宣科,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有的教师感到历史课不被重视,导致多年来不注重改进教学方法,不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师生互动和学生的参与。由于艺术中专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对于许多史料连看都看不懂,更不用说去理解了,所以教师如果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不予培养和锻炼,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来越低,对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渐渐失了兴趣,历史课在他们眼中就沦为“休闲课”了。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各地艺术中专校的历史课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做到:

一、各校要从思想上重视历史课程,改革课程的开设方式

目前,中职学校历史教学工作者达成的共识是:中职历史教学应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特点,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根据我国目前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历史课的开设方式应更为灵活和实用,既可作为必修课中的文化基础课来开设,也可作为选修课或与地理、思想道德合为“文科综合课”来开设,但应保证每周不低于2课时的教学时间。

二、进一步改进历史教科书,增强教科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与中职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相配套,中职历史教科书也要适时进行修订和扩充,使它更符合历史课改的精神,更能满足中职学生的学习要求。我们应该认识到,艺术中专校的学生和普通高中的学生一样,都是属于高中阶段的学习,只不过他们以学习专业技能为主,但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律是同样适用于他们的。所以编写职业学校的历史教材,应更侧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性格特点,在呈现方式上,去除学术化的倾向;在内容选择上,贯彻“精而重质”的精神;在检查方式上,增加活动课、探究课的内容。既然可以不按照高考的“指挥棒”去走,那就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博物馆、艺术馆中零距离接触历史、感受生活。此外,教育部门和历史教师要善于结合本地区和本学校的特色,自主开发历史校本教材,并探索评价方式多样化、科学化。

三、配合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中职历史教学策略

中职历史教学的总目标应该是:通过生动的历史史实,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深刻体会近现代中国遭受的屈辱以及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激发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现在普高历史必修三为思想文化史,这对于艺术中专校的学生学好专业课有着较为重要的辅助作用。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借鉴必修三的体例,适当补充一些音乐史、美术史和舞蹈史的内容,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住所学专业的历史脉络。当然,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有针对和侧重,关键是要把握住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及公民素质培养这条主线,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已迈入21世纪,新的世纪需要新的人才,新的人才需要新的意识,新的意识包含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等。历史学科在培养一个时代的人才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和人格中,有着无穷的资源和独特的优势,同时新的时代赋予了历史教学新的内涵,课程改革给予了历史教学新的方向,适应社会建设的需要,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成为职业教育中历史教学的长远任务。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为他们提供发现、猜想、质疑、创造等多种机会,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聂幼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施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4月

[3]许玫梅.《试论中职学校的历史教育》[J].《科教文汇》.2007年第32期

[4]袁继贤,王华.《职业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与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2期

[5]王秀贵.《浅谈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教育创新》.2007年第7期

[6]邵华.《中职学校基础课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13期

[7]陈小峰.《历史教育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的作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5月

【作者简介】

金刚(1980-),男,江苏徐州,历史学专业,本科,学士学位。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篇4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一、前言

新颁布的课程改革要求中明确指出,高中历史课程应当做到充分整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全国各地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历史文化条件,让学生们和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开发地域特色的历史校本课程,提取物质和非物质课程资源,对历史学科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提倡整合利用乡土历史资源,重视乡土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自主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和供学生学习的高中历史课程。

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人文性原则

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学生的日常学生生活习惯表明: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标准和社会良知,缺乏人文素养和公民意识。这也是学校教育的缺陷,学校传统的教育注重开发智力,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在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培养人文素养为重,注重培养学生有意义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例如,在上完必修一中有关民主政治的重大事件后,再让学生回顾对“民主”的理解,学生还是只能停留在对重大事件进行陈述这个层面。我们历史组便精选了一些文章进行讨论和解读:《什么是民主》《罗伯特议事规则》、《民主概念与基本条件》《自由的精神》《法》《民主是法的理想》《论四大自由》《世界人权宣言》等等,并模拟美国选举总统的程序,让学生理解人类为什么需要民主?怎样来体现民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2、乡土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

对学生而言,最让他们感兴趣的莫过于身边历史的关注。比如浙江历史以及我们浦江县乡土历史,浙江省浦江县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我校历史组和语文组曾经开发过《江南第一家的儒家思想》。今年地理组和历史组还共同开发了《浦江上山文化》,被省里评为精品选修课程。例:

此外,新课改中,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应该遵循互补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区域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原则。

三、新课改中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措施

1、以地方实际为根本,自主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

自主性是校本历史选修课的最大特色。选修课对学生的发展要求没有设定统一的标准,对教师来说,也没有教学成绩的压力,教师可以发挥更多地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们可以精挑细选,重新构建,形成主题,使其更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和思维的积极性。参与者一定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历史资源和社会环境,准确把握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敏锐的分析问题,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和学生知识面因素,不断收集和累积相关资料,清楚认识学校的物质资源、办学环境、办学理念和办学历史等内容,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资源,及早确定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主题。

2、可以综合开发。

作为校本课程,不一定要体现专门学科的特点。可以进行文科学科之间的渗透,也可以进行文理学科的渗透,来拓宽学生的思维面。班主任也可以把自己所教的学科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进行交叉渗透。作为历史教师,人文素养方面的材料很多,可以在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形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中,对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校的生活,加强培养实践研究能力,提高历史教师的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建设学校历史校本课程的资源库,加强教师合作,认真钻研思考,进而为其他校本课程开发积累素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育人成效,有效促进高中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登明.新课程改革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J].历史教学,2006(2).

[2]吴敏娥.浅谈新课改中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教育界,2011(9).

[3]薛亚湘.浅谈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J].新课程(教师版),2010(7).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篇5

【关键词】开发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库

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如何,一个重要的因素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初期阶段,教师执教新教材,遇到的新问题,一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还不能驾轻就熟地把握好,需要根据新课程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摸索每一节课的执教摸式、探究新课程整个的实施过程,以完成教学目标;二是手边缺乏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每位教师在课前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集新课程教学参考资料,而且教同样学科的教师可能在同一阶段采集相同的教学辅助材料,这样教师间的重复操作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如何通过拓展采集、立体开发、改编整合与新课程配套的校本电子课程资源库,并实现资源共享,对提升新课程教学的效能和学校的教育品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建构新课程校本资源库,创建校本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理念已经根植于广大教师心中。在建构新课程校本资源库时,我们要立足新课程,发动每位教师开发与新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对课程改革的情景需要时,教师不但要具备课程研究的素养,能借助新课程,思考现状的缺失和不足,进行课程资源的统整、开发并共享电子课程资源库的能力。而且还须具备超越课程的素养,并能转化和运用课程资源的思维与行动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能力。我校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在课程资源方面,每个青年教师都树立了从了解新课程、熟悉新课程、理解新课程到超越新课程的理念。通过实践,提升自己课程开发的执行力。2009年以来我们学校申报有10多个课题被确定为甘肃省省级课题,参与课题的教师积极完成了结题,有的并获奖;这些课题的研究,教师们从各个方面立体收集有关课题的所有信息素材,建立起电子课程资源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结题报告,完成课题研究。新课程校本电子资源数据平台的建设,必须树立课程资源开发的动态生存和与时俱进的建设理念。在开发和应用过程中,教师不但可根据教学进度充分地利用随时选取数据库中所需的内容,同时要求教师动态的修正、扩充新的课程资源,动态地补充更全面的、精确的和权威的内容。对电子数据库有缺失或不全的内容,若本人有新发现可随时扩充和上传到校本电子课程资源库共享平台。对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建设,可有针对性地广泛采集有关高中内容,着重研究必修本的教学内容,每位历史教师可分工合作,按单元集中地采集,通过有序的整合,形成历史学科的校本电子课程资源数据库。

二、校本电子课程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的原则

校本电子课程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须坚持以下的筛选原则:坚持时效性和前瞻性原则;坚持针对性和适应性原则;坚持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坚持实践性和论证性原则。开发和建设的校本电子课程资源库要力求贴近教材,并要高于教材。如校本电子库的内容可研究各学科优秀多媒体课件,采集名教师对某一知识点经典讲解课例,或收集全国优秀名教师针对同一课文教学内容示范教学的多媒体课件,采集有关新课程的名师示范课件,形成高中历史科新课程多媒体课件数据库。经研究发现,真正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从表面上看,教师使用同样的新教材,所理解的知识点、重点也差不多,然而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差别在于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存的课程资源的重视和运用程度不同。于是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的同时,可通过观摩学习优秀课例,优化自己的动态课程,高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努力提高校本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效益

图书馆开发建设和维护与新教材配套的校本电子课程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很好的共享平台。但构建和维护与新教材配套的校本电子课程资源库,单单依靠图书馆本身的力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必须建立协调机制,才能充分发挥该平台的效益。我校在建构校本电子课程资源库时,发动每个学科教师参与,并把它视为己任,学校给教师提供一个可动态补充的数据库平台,教师随时可把开发好的课程资源上传到校园网上。2011年,我校历史教师共开发出了《温馨通渭》、《通渭风云人物》、《教师集体备课教学案》和《环境保护》等7本校本教程。这些校本课程课程资源都形成了电子课程资源库,并在学校的共享平台上可查阅,我校在形成电子课程资源库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把课程资源库的精华部分出版发行,使之成为学生的校本教科书。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大学生个人自我评价(收集9篇)
  • 下一篇:优秀收费员事迹材料(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