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历史教学论文(收集5篇)

时间: 2024-06-29 栏目:办公范文

历史教学论文篇1

历史教材中最侧重的是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某一片段或者某一环节来对人物进行教学,甚至可以整节课都以人物为线索进行。

(一)以历史事件带出历史人物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考虑为了深入学习某段历史应突出哪些人的思想和活动,对“历史人物”进行深度挖掘。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一课,课标要求如下: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该课两大历史事件展示20世纪30年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和全面抗战兴起之前国内局势的重大危机。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中国近代史上短短六年时间里,无数风云人物纵横舞台,而选择张学良来“鲜活”本课,因为无论是九一八事变,还是西安事变,张学良都是事件之主角。1931-1936年,这短短的几年光阴,堪称是张学良百年生涯中最为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时期。而他的转变与经历恰恰代表着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转变与经历。他是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中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在教学中,对于他的深入学习,可以起到“以一挡百”的作用。鉴于此,张学良的做人行事方面,给后人的启示或经验是什么?张学良这一时期在社会层面“被舆论”的重大反差,给后人的历史启示又是什么?这是我们在授课中可以给学生预铺设的问题,便于学生思考。其次,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时代背景出发,用历史人物生活时代的思想、态度去体会历史人物的所思、所为,不能站在今天,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观察历史问题,得出不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通过事件和平解决,促成内战结束、政府领导抗战,故为民族危机扭转创造了契机,事变的和平解决之作用也就在此。让学生通过史料比较,从理解层面得出事变和平处理的作用,通过历史事件“丰满了人物”。

(二)以历史人物带出历史事件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德育功能渗透?我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三、四单元进行整合,以世纪伟人邓小平为人物依托,引导学生回顾邓小平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相应史实,以人物为“点”,带出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如革命年代邓小平的功绩、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构想、港澳的成功回归,扩展到众多历史事件这些“面”,体验和感悟历史事件的同时对伟人身上的精神品质进行参悟,在历史课堂上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和创新意识,切实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切实加强历史课的育人和德育渗透功能。

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追求是人物教学的终极目标

历史教学论文篇2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依靠灌输,而应当依靠熏陶。通过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在民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不仅能够产生自信心与安全感,并且可以受到民主意识、人文关怀等人文精神的熏陶,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参与性。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当重视构建和谐平等的人文环境,这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并重视完善学生的人格、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另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提倡学生开展自主探索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平等交流,从而使教学氛围体现出民主特点。这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师道尊严”与“教师权威”理念,并且摒弃忌讳民主与平等的陈旧观念,以便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平等化与民主化创造良好基础。在此前提下,学生能够在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开展学习,并与教师构建平等对话、共同成长的关系,从而使中学历史课堂中的教学观与教育观体现出人文特点,并使学生受到良好熏陶。

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元素来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提高

历史学科具有着人文性的特点,其内容涉及到了政治、艺术、科技、思想、经济等诸多方面,并且具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培养资源与素材,通过对这些人文精神培养资源与素材的挖掘并渗透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具有着重要意义。在此方面,首先教师需要重视挖掘与整合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素材。人文知识不仅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根基,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要求教师能够重视人文知识的熏陶与教学工作。历史知识中具有着优秀且丰富的人文精神素材,教师通过对中学历史教材的把我、挖掘与整理,能够让人文知识教育渗透到中学历史教育过程中。当然,这一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具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开展深入钻研,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重要出发点之一来对教学内容做出精选,从而找到人文精神培养与历史学科教育的契合点,从而确保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精神教育氛围中使用最短的实践掌握历史教学内容中的内涵,并让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中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质;其次,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当重视分析典型人物以及任务事迹,通过人物品质来对学生的精神和情感产生影响,从而推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历史教学论文篇3

情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三大教学变量之一。心理学指出情感是指人受感官事物作用后对这种作用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笔者认为情感教学就是通过模拟人情感产生到认识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友情互动。通过这个过程,由情入学,以学至教。所以说,单单的教与学与单单的情感培养都是不符合这一过程的,情感教学它应该是互动的,在培养情感的过程中融入教学知识,同时又在教学知识的融合中让学生得到认可。

二、情感教学的运用及策略

1.以情施教,做到师生情感交融

以情施教是情感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情感可以传递信号,具有感染功能。要达到这点,教师首先要会用表情表现情感,感染学生。当教师带着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时,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课堂上老师的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振奋的情绪状态,就能更好地感染学生,教师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愉悦的情感,所以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是快乐的,充满激情的,这样才有可能营造一种轻松的情绪气氛,让学生在快乐——兴趣的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吸纳新信息。反之,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造成学生心理封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教师只有以情施教,才能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学习历史

2.由景入情

所谓的“由景入情”是指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调动历史场面的特殊性来达到提及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通过掀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深刻剖析特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唤起学生相应情感;通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人肺腑的言语,可以扣击学生心弦,产生情感共鸣。如初中历史中,讲祖国“四大发明”,如数家珍,满怀自豪之情;讲“南京大屠杀”,义愤填膺、声泪俱下。总之,“一个好的历史教师不仅绘声绘色地再现历史,使学生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而且语言神态带感情,使学生每每激愤、扼腕冲发,壮烈处可歌可泣,深沉处再思再叹,欢悦处抚掌称快”。那么,当学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中产生了共鸣,以共鸣为基调造就相互融合理解。这样师生在课堂上就好比一对搭,“师提供场景,生触景生情”。这就是我们情感教学所需要达到的一个初级目的。

3.以景生史

历史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些地点。比如赤壁之战、比如山顶洞人。这些特定地点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笔者任教与广西。因此在这点上我就利用我们广西的历史背静,如金田起义,在讲到这一章的时候,我首先要学生大概了解金田起义的历史背景,参加人物,影响等等。从而延伸其前后历史,并且学生对当地的历史也相当感兴趣,在课堂反馈的时候有些同学如数家珍。这样在无形之中与课堂之上就构建了一个当地历史汇集的氛围,充分调动了课堂积极性。不但让学生对这一历史了解至深,且在历史中畅游,大家对当地的历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么同样的。在讲到其他外省历史的时候,我也让学生回忆前后相关历史,渐而在课堂的累计中学生脑海里构造了一个宏观的历史场面,每到一个地点都对前后历史了如指掌。通过这种层递似的累计,达到一个更加丰满与具体的知识建筑。所谓“积而厚发”,这样的作用在于分散每个散乱的知识框架,把每个细节惯穿起来,在每个地点构建一个小的历史知识堡垒,分层分段联合起来就成了整个历史。这点多用与考试前的复习。

4.由情至学

“课改”的重点倡导以学生为本。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的地位应该由传统的掌握者变为辅导者。这是一个新的拓展,它要求教师在历史情感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思维表达与情感交流。一位好的教师,首先应该从了解学生做起。只有在了解学生思想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才能完全的将历史情感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比如在讲中国四大发明的时候。其实更多的学生不是注重哪四大发明(虽然这是必考),是谁在发明。而他们似乎更多关心感兴趣的是四大发明的运用,而这一点往往是我们老师所忽视的。传统的教学是死板的传授,而情感教学在这里应当“歪曲的”。换言之,是从另外一个侧面体现历史终而达到让学生接受的目的。形同与曲线救国。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如从四大发明的运用以及当时在这些发明的推广之下社会所发生的变化讲往往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刻意的去夸大其影响,吸引他们,迎合其好奇的心理。中华五千年历史是伟大的,诠释这一伟大我们需要从深层出发。用善意的手段宏扬。

5.由情入情

“由情入情”中前一个“情”指学生的情感,后一个“情”指历史情形。简言之,就是以学生主观的情感去理解历史。这就是历史教学实践运用的巧妙手法;在一个模拟的场合里理解历史。

我们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近代历上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签署的几点条约是这一节的重点,要求学生一点不差的记牢。中国历史上条目繁多,很多学生往往讲它与其他的条约混淆。在考试中问非所答,闹出许多笑话。针对这一难题笔者摸索出“由情入情”这一方法。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充当一回侵华者英国,那么在当时的条件范围内,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学生面对这个条约应该怎么签署。要求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于是大家争论不休,乐此不惫。最后,我将大家争论的焦点归纳进来并将之规范化,集众口精华其实也八九不离十。首先说赔款是最先考虑到的,接着既然是侵略那么割地也成了必然,照此延伸开放五处通商口也成了补充,通商口的开放就涉及到关税的问题……这样延伸下去,一切问题尽在眼前。于是就是了中国把香港岛割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税率必须和英国协商。这些不公平的协议。

这点就是说,那自己的心理想法与当时的历史情况贯穿起来,两者分析问题的思维达到近乎统一的角度,在同一个立场理解这个事情就显的容易多了。这样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让学生由历史的接收者变为一个“改变历史的人”,无形之中好象历史条约是他们签定的一样了。这一过程的转化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兴趣。笔者认为这是情感教学的最高境界!

情感教学就是投入感情的教学,以教至学,以情至教。总的来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着重理解课改的本质,充分把握这一契机,并运用到教学中来。课堂实践与改革运用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M]李伯黍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12月

2.《当代教育学》[M]袁振国主编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5年3月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2版;

文章摘要;本文就针对目前在课改之后初中历史情感教学问题进行了再探讨。笔者通过切身教学体验体会,整理出一系列在情感教学模式下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论文篇4

第一步是确定历史教学题目。2014年我们调查的课题是《渭南地区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开发现状调查研究》。首先这一题目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陕西是历史文化大省,渭南自古是关中东大门,历史遗产极其丰富,有充足的素材可供调查。其次我校学生分布于渭南各个市县,让他们调查当地的文物遗存,能激发积极性,促进他们对本地文化的了解,培养对国家历史文化的热爱。最后是具备实用价值。如历史遗存的保护开发现状,有哪些经验与不足,这对保护、开发当地历史文化遗产有重大现实意义。第二步是将学生分组。将同一地的学生分为一组,每组一个小题目,设组长一人,负责本组工作安排,如联系组员假日调查,汇总调查材料,组织分析讨论,总结讨论结果等。分好组后,各小组讨论决定本小组具体调查研究的对象。第三步是教师示范。到附近某处历史遗址进行现场示范。先讲解相关史实,再查看周边环境,或测量,或拍照,或咨询相关管理部门,或周边居民,对其保护开发现状做深入了解。最后分析讨论,发现长处或不足,形成书面材料。这样就使学生对具体调查研究过程有了初步了解。第四步是学生分组活动。先查找文献,初步了解调查对象。再实地调查,汇总材料,写出初步研究成果。这能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动笔去讨论、写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使每个组员积极参与,保证调查研究过程的有效性。第五步是成果展示。利用课堂,每小组派代表将本组调查结果、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的解决办法向全班同学汇报。各组取长补短,完善本组研究。教师适时引导、点评,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经过展示,每组成果进一步完善,形成最终研究结论。

二、实践结果

这次历史教学调查由于选题恰当,分组合理,示范充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历史教学首先加深了学生对本地历史文化的了解。有小组调查了白水县的仓颉庙,调查前大多数学生只知道古庙历史悠久,但里面纪念的是谁,为何纪念都不甚了解。这次调查使他们对这座古庙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其次使他们发现某些历史遗迹保护中的问题。如有小组调查了某乡镇的唐朝慧照寺宝塔。经过实地调查他们发现,由于当地农民的开垦和年久失修,塔基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最后,对历史遗迹的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例如,韩城小组调查的是司马迁祠。这个遗迹保存很好,旅游价值高,但游客不多。他们对此提出自己的设想:将司马迁祠与当地其他自然、人文景点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将自然风光游与历史文化游相结合,充分展示当地迷人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次扩大宣传,使更多人了解司马迁的丰功伟绩。这些方案有借鉴,更有独创。在对方案教学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历史教学论文篇5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符合新课标课改的要求,创设富有时代气息的课堂,提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忽略学生的感受,只是单纯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初中生的价值观和态度,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初中生因为自身的阅历和接受能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有限。为了达到生活化历史教学的目的,历史教师需要把生活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定的历史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相对久远的历史知识。首先,教师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教学情境。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历史问题,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切实际的提问方式,让学生从枯燥痛苦的学习过程中摆脱出来,在提问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其实历史就在自己身边。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会有感而发,在寻找答案时启发自己的思维,提高参与的热情。其次,教师还需要创设角色模拟具体的历史情境。历史教师可以在课上彩排历史小短剧,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把历史事件带到初中历史课堂,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古人讲话的方式和生活习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编排历史短剧,在不扭曲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通过揣摩角色,寻找历史资料,身临其境的演出可以提高自己掌握历史知识的技能,更好的记忆历史时间、历史事件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营造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情境,使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例如,在讲解有关赎罪券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当时历史事实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具体的环境,启迪学生通过构建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历史,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2.开展课内交流讨论活动

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站在时展的前沿,与时俱进,在历史课堂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关注整合时政内容,组织学生关心社会事件,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动态,把实际生活和历史教学相结合,通过讨论强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历史教师可以就某一具体的历史知识,组织开展课内交流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自己的思想认识进行分析,从分析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在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文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红军长征的艰难。借助多媒体给予学生视觉上的震撼,让学生感受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珍惜当下。教师在播放视频之后可以要求学生自愿地结成小组,就“红军长征的原因进行探讨,并且结合当今社会情形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充分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对当时社会形态有一定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课堂讨论分析之后,树立争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课内讨论交流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教师在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知识讨论分析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的提升,提高学习效率。

3.组织课外专题调查研究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知识,把自己了解的知识、掌握的知识还原到生活当中。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活动需要组织课文专题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历史学科是人类发展的缩影,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应该单单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而是应该在回顾历史中展望未来。通过历史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历史修养。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社会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在课余时间开展有关社会生活的调查活动,了解周围人的生活习惯和幸福指数,并对老一辈的人群进行调查,从调查中了解中国十几年来的社会变迁,而且教师还可以提倡学生就历史课本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在指导下促使学生将调查研究活动向生活中的各方面延伸,在此技术上把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生活真正的融入历史,实现初中历史高校教学,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4.结语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交通与运输论文(收集3篇)
  • 下一篇:幼师上学期个人总结(收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