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社区养老服务概念(收集5篇)

时间: 2024-07-01 栏目:办公范文

社区养老服务概念篇1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社区养老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15-0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我国,传统的养老体制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老龄化人群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高效并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养老在逐步展开并完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体现在城市的社区养老工作领域中。但是在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如此类问题,如服务专业性不足,专业性人才缺少,服务理念单一等问题。为此,笔者结合当下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在社区养老中开展的情况,浅析老年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养老中的作用。

一、我国社区养老含义

我国社区养老是以家庭模式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是利用现有社区资源开展的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照顾老年人的方式。其特点表现在:让老人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填补因各种因素造成的家人无法达到照顾老人的问题。

二、社区养老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从组织形式上看,行政管理色彩浓厚。我国的社区养老照顾主要由政府提倡并出台鼓励政策,具体实施由民政部门负责,不同区的街道办事处、地区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形成了一套便于其操作的特有的系统和管理方法,虽然便于管理操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就存在程序化明显的缺点,行政色彩浓厚。

从社区养老资金来源上看,社区养老资金不足。政府投资是我国社区养老资金来源的主力,大型的社区服务项目、服务组织、社区服务设施均靠政府出资筹建,只有少部分来自于民间团体。从总体上讲,我国老年社区养老工作仍处于发展建设阶段,需要政府投资的部分多,但由于资金的短缺,这就决定了政府只能“抓大放小”重视基础建设,对于细分的领域无法满足,如社区养老环境、社区医疗护理设施、社区文娱设施等方面的需要。

从社区养老具体服务上看,专业化的项目需要开展。社区养老主要是利用社区内的现有资源和老人家庭中现有的设施,由社区组织、志愿者或家政服务人员来提供照顾和帮助,实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但是大多开展的服务都处在最基本的服务阶段,内容单一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体现社工专业能力的服务应该开展,如医疗社会工作、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服务。

三、老年社会工作在社区养老中的作用

在以往的社区养老工作中,基层工作者按照国家政策例行公事,偏重于从行政角度出发,这样的结果就是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并解决服务案主的实际问题。由于缺乏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无法从社工角度预测服务案主的感受,平等对待、感同身受、尊重案主等方面在服务中往往难以体现,进而易使被服务的案主产生负面情绪,排斥或不愿意接受社区基层工作者提供的照顾和帮助等。但是,社会工作者由于受过专门的培训,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帮助。根据实践反馈,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在社区养老中主要发挥以下作用:

(一)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

现阶段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是提供家政服务、困难救济以及临时照顾。专业化服务,如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由于基层工作人员素质的限制,无法展开。而作为社会工作者,则能够深入社区,以更加亲民的形象获得老人群体的支持,运用老年社会工作原理和社工方法开展专业服务,从服务对象的现实需求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使社区养老的优势落到实处,切实地让社区老年人感受到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取得老人信任的同时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二)定期组织培训,运用专业理论引导社区服务人员

社会工作者都是经过专业学习培训,取得社会工作资格证的专业人士。社会工作者搞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应扮演教育培训的角色,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从而帮助他们运用专业理论帮助案主,提供专业服务,提升案主自我完善能力和信心,提高服务质量。

(三)促进相关社会政策完善

由于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不够完善,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熟悉国家相关法规的基础上,运用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案主需求,努力发现社会工作中老年群体的实际需要,积极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促进相关政策完善,使社区养老能够有法可循,保证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陈永生.对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社区养老服务概念篇2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延长,死亡率也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也在逐年增加。伴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现有的经济、政治、社会以及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将收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中国的经济尚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和家庭养老功能的缺失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我国的养老需求,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居家养老”的概念

从国内现有的研究著作来看,对于“居家养老”的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强调居家养老是一种与机构养老相对的一种养老方式,指的是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自己生活并安度晚年而不是像机构养老那样集中居住,它是一种“半社会化半家庭”的养老方式。

(2)认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这两种养老方式互补之后产生的。

(3)认为居家养老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一种更新与补充,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政府的基础上的一种养老方式,它是以居家养老为形式,社区养老信息网络为基础,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养老体系”。

(4)强调居家养老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这种养老方式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保证其健康发展。

2我国发展“居家养老”的必要性

2.1家庭养老的困境

在我国,由于核心家庭的逐年增加,新一代青年的生存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年轻夫妇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照顾老年父母等众多因素的相互影响,而造成了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同时“代际倾斜”、“重幼轻老”的现状日益严重。所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2.2机构养老的困境

(1)资源和资金不足。根据现在我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可以发现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严重不足。加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2)与中国“孝道”不符。机构养老与中国传统“孝”的社会伦理观念也存在相悖之处。大多数的老年人都难以承担养老院的高昂费用,同时也很难以在精神上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慰藉。

(3)服务人员素质欠缺。现阶段,我国的养老服务组织和机构较少,从业人员少,素质较低,服务水平不高。这不仅不能解决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反而会使我国的养老现状更加严峻。

2.3居家养老的优势

由于我国的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居家养老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符合经济性和效率性。居家养老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的基础上,又可以根据老年人自己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同时也可以保证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2)服务对象具体、服务针对性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社区为依托,其服务对象相对而言较为单一。社区也可以通过对老年人进行信息采集和档案管理,而对老人的身体状况、收入和家庭大概情况等建立档案,从而根据档案中记录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兼具物质方面的和包括精神层面的。

3我国居家养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从现有的实践经验来看,居家养老模式在解决我国的快速老龄化问题中的养老问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居家养老模式的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了诸多的问题:

一是我国相关养老制度及配套政策的不完善;二是居家养老运行体制和评估机制有待完善。政府主导是目前居家养老实践的普遍形式,这使得其对政府依赖性较强,覆盖范围较小,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较差;三是居家养老的相关服务队伍数量有限且成员的个人素养亟待提高;四是社会组织力量薄弱。这些问题都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

4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1)资金方面筹资方面。首先,应该在保证基本养老金足额发放的前提下,政府应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居家养老服务。在养老金方面,应当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组织和管理,确保养老金的保值和增值,为居家养老提高良好的基础。

(2)服务质量方面。在人员配置方面,首先应当合理利用现有的社区服务人员。同时,也可以鼓励进城民工、下岗职工等人员加入服务队伍,以解决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对其进行岗位培训等考试。在评估机制方面,评估机制主要针对社区服务者以及参与服务的志愿者。在对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评估方面,一定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估方式。

(3)政府角色方面。作为居家养老供给主体,政府应当逐步减小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比重,提高社会的自我调节作用,采取多元化的模式。

(4)社会支持方面。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养老的良好氛围,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表彰尽心尽力赡养老人的子女和家庭,抨击不尽孝道的人和事,形成赡养老人的良好氛围;加强对老年人的教育,帮助老人树立科学的老龄观,维护老人应有的权利。

(5)法律保障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加强赡养老人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应通过法制手段来保障老年人的权益,真正做到“老有所养”,使得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未来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5):2-14.

社区养老服务概念篇3

关键词:多元供给主体;居家养老;老龄化

传统的中国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实行,导致了社会转型下的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之下,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与家庭养老功能越来越不能满足养老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郑功成认为:“没有发达的养老服务保障,即使有养老金也不可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随着“银潮”之势日益猛烈的袭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探寻“居家养老”这一顺应国际潮流,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

“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是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直至目前为止,学界对居家养老的定义也没有完全达成一致。纵观我国学者对居家养老的定义,这种定义更全面、更具有代表性,也更普遍地为学者所采用: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却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院式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也被许多学者形象地称为“没有院墙的养老院”。因此,本综述主要以这个定义为基础,对与此定义相符的“居家养老”进行综述。

二、我国发展“居家养老”的必要性

1.家庭养老的困境

赵立新在《论社区建设与居家养老式社区养老》一文中指出:在我国,由于核心家庭的增加,青年一代的生存竞争加剧,妇女就业率的提高,对他们而言,尤其是“421家庭”,青年夫妇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照顾老人,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造成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同时,“代际倾斜”现象在许多家庭普遍存在,青年夫妇“重幼轻老”,他们对独生子女的关心远超过了对老年父母的关心,这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由此可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2.机构养老的困境

2.1资源和资金不足

根据现在老年人的比例,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严重不足。林娜在《社区化居家养老论略》一文中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最大的特点是“未富先老”,加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这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照搬西方福利国家的模式。

2.2与中国“孝道”不符

此外,机构养老与中国传统“孝”的伦理观念也存在相悖之处。众多老年人不仅难以承担养老院高昂的养老费用,同时也难以在精神上得到需要的慰藉。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有研究表明,在家庭照顾的背景下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日常互动和支持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有较明显的影响。

2.3服务人员素质欠缺

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少,素质较低,服务水平不高。更有甚者,一些服务质量低劣的养老院工作人员还会嫌弃、欺负、打骂老年人。这不仅不能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却反而使辛苦了一辈子的老年人养老都难以安生。

3、居家养老的优势

正是由于在我国机构养老、家庭养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才找到了一条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这一模式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符合经济性和效率性

首先,居家养老既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如住房及生活措施等),又可根据老年人多年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节省开支,同时也有利于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其次,这种养老方式的开展不仅有利于社区内资源的开发,又有利于闲置资源的再利用。这种资源的优化利用不仅体现在社区物质资源方面,还体现在人力资源方面。

3.2服务对象具体、服务针对性强

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服务的对象相对单一和确定。在社区内开展的老人照顾,能更好地了解到他们的真实需求。社区通过对老年人进行信息档案管理,对老人的健康状况、家庭大概情况等建立档案,根据档案中记录状况进行针对性管理,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又包括精神层面的,通过社区成员和志愿工作者的调查了解,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更好地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发展“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对于居家养老服务下作所而临的困境,概括起来,学界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了分析:

第一,资金不足。表现在家庭资金和政府补贴均有所不足。

第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首先,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其次,评估机制方面欠缺。杨春华、费逸认为日前的居家养老服务在运作的过程中涉及太多的行动主体,环节和选择,而评估机制却非常落后,服务满意度难以测算,无法有效的进行效果反馈,使得居家养老陷入了困境,难以有效推广和大范围实施。

第三,政府角色定位不当。目前,政府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参与较多,行政色彩较浓,长期下去会阻碍居家养老的不断发展。

第四,政策法规制定不足。王金元认为目前政府对居家养老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未进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资源分配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第五,城乡居家服务发展差距较大。现阶段,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在城市开展非常迅猛,而在农村则是相对滞后。相对于城市的养老问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四、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第一,资金方面。①在养老金方面,无疑应当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确保养老金的保值增值。②筹资方面,学者们在居家养老资金筹措方式完善方面的讨论主要意见为,在保证基本养老金足额发放的前提下,政府应该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居家养老服务。对来自福利的福利金,应当加强监督和管理,使其专款专用。

第二,服务质量方面。①人员配置方面:首先应当合理利用现有的社区从业人员。在此基础上,可以鼓励进城民工、下岗职工等人员加入服务队伍,以解决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对其进行岗位培训、业务素质考试,持证上岗。②在评估机制方面,评估机制主要针对社区服务者以及志愿者进行服务。在对社区专业服务人员的评估方面,一定要建立全方位、反馈程度高的评估方式。

第三,政府角色方面。在居家养老供给主体部分也已经阐述了大部分学者对于政府在居家养老中应当承担的角色。学者们普遍认为政府应当逐步减小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比重,增大社会的基础作用,采取多元化的攻击模式。政府应该将掌舵和划桨的职能分开,转变自身角色,建立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三者互动的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五、居家养老的研究不足及展望

近年来,学者对于居家养老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从不同角度针对居家养老进行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学界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从理论上支持着我国相对年轻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目前的研究仍然有着不足之处:第一,研究视角狭窄;第二,主体责任研究不足;第三,政策法规研究不足;第四,具体构想不足;第五,农村研究不足。(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未来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5).2-14.

社区养老服务概念篇4

关键词:老有所为城市社区接触点服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049-03

1概述

近年来,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面对这一形势,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步伐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必须要解决老龄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把老龄事业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而落实“老有所为”理念,应该让老年人自愿参与社会发展,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贡献。

不同于以往主要运用于企业或品牌产品的经营概念中的接触点概念,此处用接触点概念来探索以老有所为为基础的新的适老服务形式。接触点概念并不是特指“接触”,而是广义上人与整个服务系统的互动。接触点是互动的每一个点,可能是内部与外部的,或可视的或不可视的。接触点在服务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连接服务流程中各部分的重要节点。从接触点入手对“老有所为”进行设计,无疑是对城市社区适老服务新的探究形式。

2社区“老有所为”设计机会缺口分析

2.1社区老年人生活情况分析

UCD(user-centereddesign)是建构关于生产适合用户需求的,并能对用户有效的和可用的产品系统。运用UCD的思维方式对老年人用户进行研究,以城市社区老年人为整个研究的出发点展开调研。期间,将会运用群体文化学将传统的研究方法与新技术结合起来用来观察记录,并分析社会状况。从而寻找设计接触点,再由接触点来找到设计的缺口和机会。

笔者选取了城市社区50位健康老人为调研对象,34位女性,16位男性:其中55-64岁有21位,65-69岁17位,70岁以上12位;41位表示身体健康良好,9位患有常见疾病身体欠佳;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有14位,中学程度有23位,小学毕业的有8位,其他5位没有接受正规教育。

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调查走访这50户社区老人家,得到一定的数据和资料,选择性的列出了5位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居住情况、职业、每天的日常生活情况等内容(见表1)。

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社区老人大部分的生活范围较窄,一般都是在社区范围内活动。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老人生活圈子大,生活内容相对丰富;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老人生活圈子比较窄,大部分局限在自己的家和社区中,最多也就是在社区周围活动。因此,对于社区老年人来说,社区对他们的生活来说是很重要的场所,也是接触点的主要发现场所,因此社区开展一些针对于他们的服务十分必要。

2.2探寻“老有所为”接触点和设计机会

对前期调研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采用面向对象的任务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建立老年人用户使用产品的生活场景,由对老年人生活场景的建立,分析了老年人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人和事物。并且通过对老年人的生活特点进行归类和划分,分析出了几个主要的接触点,如图1所示。以老年人为圆心,以社区生活为圆周,得到了社会和社区,社区人和社会人士几个主要的接触点。社会人士和社区人又分别分为上班族、儿童、孕妇和其他老年人。对这5个接触点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进行研究和分析,寻找设计突破口。见表2,列举出了10个老有所为社区服务的设计机会。

2.3筛选“老有所为”接触点的设计机会

上述得到的一些社区服务设计机会,需要进一步对其从开发的时间和财力、开发的可能性、潜在的需求规模、潜在的创造力和团队成员的潜在贡献等方面进行分析、筛选。笔者通过构建机会权衡矩阵(见表3),分别由研究小组成员4人进行打分,每一列代表一个接触点设计机会,每一行代表相应的各个接触点设计机会的不同准则。每个机会的衡量准则分为由1(低)到3(高)不同的级别,每个准则的重要度也分为1(低)到3(高)不同的层次。得到的相应的机会值分别与准则的重要度相乘,然后将得到的每个机会的总值进行比较,得分较高的3-4个机会将成为筛选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机会。据此,最终得到了4个最优的设计机会,分别是机会1、机会3、机会4和机会6,以下将由此展开深入分析,对“老有所为”适老服务模式进行多元化探究。

3“老有所为、老有所慰”的接触点服务模式设计

在老有所为的服务模式设计中,用户体验将是重要的一部分。在设计过程中,设计的策略开始聚向用户体验,而不再局限于硬件和实体。而其最终的表现形式也不单单只局限于硬件和实体的展示,而是对整个服务流程的设计与阐述。硬件和实体只是整个服务流程的一部分,或一个具体的接触点。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设计流程,更能凸显接触点的潜在价值。

3.1社区“拼桌行动”服务设计

现今社会,独居老人越来越多。一个人的饭不好做,也不值得做,这就造成了一些独居老年人平时吃饭凑合的现象,不利于身体健康和营养的摄入,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注意饮食。由此,凸显出了“拼桌行动”服务系统的重要性。

根据之前分析老年人和其他老年人的接触点,最终设计出了“拼桌行动”服务系统。“拼桌行动”就是由社区提供场地,参加这一“行动”的老年人每人在自家做一道菜,聚在一起就能够凑成很丰盛的一桌菜,图2是“拼桌行动”的整个服务流程图。流程图运用研究和设计有效交互的系统化方法-PNC方法来表达和创建,这里,图中的服务提供商是指服务提供者,包括社区和老年人;顾客是指服务的接受者,即社区老年人;独立交互是指社区老年人独自执行的部分,即在自家做一道菜;直接交互指的是老年人之间见面共餐的交互过程;图中的交互则是除非直接交互外,通过其他渠道进行交互的部分,这里是指涉及与线上信息进行交互的步骤,例如在线或电话预定的部分。

在此服务系统中,社区为老人们提供线上服务系统(含网络与终端设备)。参加拼桌的老人可以在线上自己今天要做的菜肴,自己信息的同时,也可以浏览别人的信息。老年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选择自己今天将要拼桌的对象,双方在线上确定好拼桌时间。等快要到约定好的时间,各自拿着自己做好的一道菜去社区提供的拼桌地点一起共进午餐;吃完饭之后再各自拿着自己的餐具回家。整个线上服务系统也由社区提供,老年人可先在线上自愿组合,预选自己想要拼桌的对象及要品尝的菜肴。在拼桌现场,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拼桌对象或变更拼桌对象。

在这个服务系统中还会给拼桌的老年人一些时髦的头衔,头衔取决于老年人拼桌的次数。拼桌的次说越多说明那位老年人的人气越高,手艺越好。例如头衔分别可以是美食达人、金厨达人、御厨达人等等。头衔在增加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为选择拼桌对象的时候提供一定的参考。每个月评选出来一个最佳拼桌对象,得到此头衔的老年人社区会给予相应的奖励,等等。

“拼桌行动”在解决了老年人日常饮食问题的同时,也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降低了他们的孤独感。促进了他们的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可以增加邻里之间的情感。

3.2社区“以老育小”服务设计

根据之前分析老年人和儿童之间接触点的调查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家庭,双方都要上班,小孩子的照料存在问题。由于居住空间小,没有力怯把孩子的爷爷奶奶从老家接来照顾小孩,也没有条件聘请住家保姆照料,父母只能把孩子托付给一些早教机构。但是,一些早教机构可能并不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安全问题、教育问题都让父母对一些早教机构产生不信任感。有的家长没有办法,只能把孩子送回老家交给自己的父母照看。

社区“以老育小”服务系统的建立极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社区负责统计可以提供服务的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和情况,并把他们的信息到社区提供的社区线上服务平台上。需要照看孩子这项服务的父母可以在线上选定自己心仪的照顾对象,并且在线上或线下联系对方,双方达成共识之后,相互约定好照看周期与时间段。在约定好的时间点,孩子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同社区的老年人家里,由老年人来照顾孩子。当家长下班后,再把孩子从老年人家中接走。照看孩子的劳务费可以定期通过线上支付给提供服务的老年人,并可以对其服务进行评价。与“拼桌行动”类似,系统也可以评选出育婴达人,并开展育婴经验交流。图3描述了“以老育小”服务系统流程。

在美国洛杉矶、英国伦敦和我国香港,社区均设有由社会工作者担纲的儿童照顾和活动中心。在当下中国,则迫切需要相关的服务来填补这方面的空缺。“以老育小”服务系统以社区为平台,在解决年轻父母后顾之忧的同时,也可以缓解一些健康“空巢老人”的孤单感,身边有孩子陪伴,也会多一些快乐,同时满足了“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两方面的需求。

3.3社区“帮饭”服务设计

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反映了现在年轻一代真实的生活。在很多大城市中,外来上班的人数占城市中上班族的很大一部分。这些外来人员平时很少自己做饭,更难吃到可口的家常菜。一是没有时间去外面吃,二是经济条件的限制,三是外面的饭菜再怎么好吃,都没有在家里的那种温馨感。另―方面,有一些“空巢老人”平时孩子都不在家,吃饭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孤单,空有一手好厨艺无处施展。

分析老年人和上班族之间接触点,寻找设计机会,最终设计出的社区“帮饭”服务系统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如图4,社区收集一些可以提供这些服务的老年人的资料,例如擅长的厨艺、菜肴、风味、价格等信息到服务系统线上平台,并附上图片。需要此项服务的年轻人事先通过线上与提供服务的老年人联系,双方达成共识之后,约定好“帮饭”时间。年轻人在约定好的时间内到老年人家中就餐。社区为“帮饭”服务系统提供支付终端,年轻人用“帮饭”系统中专门支付卡支付相应的费用,老年人有专门的刷卡机。

社区“帮饭”服务系统的建立,在“老有所为”的同时也方便了年轻人,既解决了年轻人的饮食问题,也增进了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

3.4社区“宠物托管”服务设计

现今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宠物,有的还不只一只。但当主人出远门的时候,对这些宠物的照看就成为了问题。―般人都是选择寄放在朋友家,来回接送很是麻烦。一些人选择寄养在宠物店,很难保证宠物能得到好的照顾。一些人干脆选择把宠物直接锁在家中,―天两天还可以,时间久了就不行了。

分析老年人和上班族之间接触点,发现了老年人和社区家养宠物之间的设计机会。图5所示流程图提供一种社区“照看宠物”服务的思路。社区把能够提供服务的老年人的资料到社区服务系统上,有宠物的主人需要这一服务时就可在线上查找到可以提供服务的老年人。双方在社区提供的线上服务系统中达成共识之后,再约定好需要老年人照看的数目、时间段和一些具体的问题。根据自己的要求,双方找得到可以合作的对象。所需要交付的费用也由双方去谈,宠物主人提前线上支付费用。在约定好的时间就可以把自己的宠物送到老年人的家中。服务完成之后,再把自己的宠物接走。

此服务系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有所为”的需求,还丰富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对于一些自己养宠物的老年人来说,也具有―种趣味性。

社区养老服务概念篇5

关键词: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主体;需求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1日

一、养老服务解析

(一)养老服务。广义上的养老服务,主要是为老人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务,满足老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一项基本需求。按照不同的居所,养老服务可以分为机构养老、家庭养老。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比较倾向于家庭养老这种模式,随着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远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我国养老机构发展到目前为止,大概有接近5万个,共有400多万张床位,在中国60岁以上老人当中,平均每50个老人拥有不到一张床位。而根据民政部所出示的2015年数据,大部分的养老机构收支持平,另外还有一部分呈现于常年亏损状态,不到9%的盈利。

(二)多元化养老服务。主要是在传统的养老服务基础之上,集合多元化的一种养老服务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以政府为指导,以家庭为中心,集中社会多方面的力量,来实现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将多种养老服务模式集中在一起,弥补养老中的缺陷,其中以政府为指导,对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进行管理和监督,进而良好运营、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利用社会多方面的参与力量,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为老人提供多元化的公益性、福利性的养老服务。比如为社区老人提供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物质需求、为家庭养老提供心理疏导、为社会养老提供关怀等等。这样有利于降低政府财政压力,弥补各方面的缺陷。

(三)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主要是在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以及多元化的养老基础之上,为多元化养老服务提供的一些物质需求、人力资源等。比如家庭养老,其家人子女作为养老的供给主体,多关心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物质需求,满足其基本的日常生活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辅助作用,为家庭养老提供一系列的养老保障服务,通过非营利机构或者是营利机构发放养老补助金,降低家庭养老服务费用,促进养老质量的提升。譬如社会养老,其养老服务可以由政府提供,通过社会公益组织、慈善机构的志愿者,提供免费的养老服务,以组织服务的形式,为社区老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并对这些志愿者进行培训,规范化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又譬如机构养老,与非营利机构签订养老协议,将养老服务的权利交给非营利机构,由机构提供养老服务,满足老人的基本日常生活需求。

二、养老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化养老与社会养老概念界定。社会养老,其养老资源的供给主体为社会,实现资源分配以及社会的公平性;社会化养老,指的是将家庭养老的部分转移给社会,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其意义截然不同。

(二)空巢老人概念界定。不同学者对空巢家庭老人的见解是不同的,空巢是家庭生命最后一个周期阶段,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在这个阶段的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变化非常明显,在居住方面,老人与子女分离,主要有纯空巢家庭老人、类空巢家庭老人、年老的空巢家庭老人、年轻的空巢家庭老人。精神需求方面,由于得不到家人更多的关心,无法满足其精神需求,从而出现不稳定的心理状态。

(三)居家养老概念界定。在我国养老当中,家庭养老是最主要的一种养老形式。针对这种养老方式,论述的是养老费用的提供和承担,相对于社会供养的一种家庭养老形式。家庭养老主要在于地点的选择,没有反映出实质性的问题,就养老资源立场而言,居家养老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养老或者是自我养老。综合学者观点,家庭养老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养老、社会养老为辅的一种形式,调动社会力量建立符合老人意愿、利于老人自立能力,并且实际可行的一种养老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养老体系,最终以家庭为单位体现出来。

三、当前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服务需求冲突

1、老年经济需求冲突。现代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老年人开始注重自我意识,改变了养老观念,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自立来养老,而不是过多的依靠家庭。在实际情况中,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衰退,无法实现自立养老的目的,而现有的社会保障机制又无法完全覆盖,与自立养老需求产生了冲突,使得大部分老年人的经济需求还是由社会、家庭供给,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老年人经济贫困人口较多以及退休保障金的范围覆盖不全、保险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大部分没有任何老年经济保障,城市老人退休工资有较大的降低幅度。总之,大部分的老年人经济需求冲突,需要通过社会服务保障制度的完善来解决这一冲突。

2、老年精神需求冲突。老年人更加渴望精神慰藉,主要是老年人对社会服务、家庭关心的一种心理需求。因为随着年纪慢慢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开始逐渐退化,表现出脆弱的情感,如果这些情感得不到精神慰藉,就会引发各种病症,进而成为家庭乃至社会的负担。现实生活当中,老年人精神慰藉缺乏非常普遍,主要是因为与家庭亲人关系疏离、社会服务不够、人际关系的冷漠等,这些都会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进而出现严重的精神危机,需要完善社会福利服务来解决这一需求冲突。

(二)供给问题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讲座(收集2篇)
  • 下一篇:巡查制度(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