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放射医学专业技术总结(收集2篇)

时间: 2024-07-01 栏目:办公范文

放射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篇1

尽管刘惠亮教授十分繁忙,但在这次会议间隙,本刊记者仍就心脏介入医生如何有效进行放射防护、本次大会的举办背景和会议情况,以及研究型医院的学科建设等话题,对他做了深入采访。

多学科融合,多领域联合

采访一开始,刘惠亮教授首先向记者介绍了本次大会的背景。他说:“多年以来,在众多新老朋友和医界同仁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中国研究型医院心脏大会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心血管病领域的学术盛会。今年是大会十周年。今年的大会邀请了国内近200名专家参与授课,参会代表突破了1000人。大会继续以‘精准、创新、转化’为主题,以‘健康心脏,美好生活’为目的,秉承既往‘重基础、学基础、用基础’的会议精神,持续深入地进行多学科融合、多领域联合,内容涉及冠心病、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并发症、糖尿病、脑卒中、心肾相关疾病、社区医疗、心理健康、急诊医学、护理技术、心电图学、心脏影像学和临床科研等热点。同时,会议继续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实现‘一对多’的交流模式,为每位参会者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呈现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

刘惠亮教授进一步介绍说,9月2日举行的大会开幕式由李明教授主持。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刘希华、占有明、霍勇、狄森、李宗浩、郭积勇、吕鹏、郭建平、姚军、丁升、王亨、黄岚、陈绍良、王斌、徐亚伟、刘现亮、张伟华、张福春、李运田、张建军、季福绥、唐熠达、郭军、马东星等业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病内科主任霍勇教授、北京医师协会郭积勇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希华教授、武警总医院占有明政委分别致开幕辞。

会中,霍勇教授带来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现状与未来》的精彩演讲。霍勇教授强调:因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流行和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我国在未来15年内将额外增加7500万例心肌梗死患者,这是目前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在过去10年间,我国STEMI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却无明显变化,因此救治效率亟待改进。

北京安贞医院的周玉杰教授就《左主干病变经桡动脉治疗策略》这一课题做了精彩阐述。周玉杰教授认为:左主干病变作为一类较为严重的冠脉疾病,在治疗时需要仔细评价患者病变情况并作出最优的治疗策略。目前尚需更多关于左主干病变的大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确定最佳血运重建的方案,且指南中关于心肌血运重建策略的循证医学证据大多集中在第一代DES临床研究中。预计未来随着更多新型支架产品的问世和介入技术的进步,将会极大地促进对于复杂严重冠脉病变的治疗效果的提升。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徐亚伟教授以《生物可降解支架国内研究进展》为题做了详细的工作报告。徐亚伟教在报告中主要关注了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安全性,并以“前瞻性,单组,开放性研究”为关键词,简要介绍了囊括512例患者的生物可降解支架临床研究情况。

距离、时间、屏蔽,

放射防护一个不能少

在这次大会上,刘惠亮教授作了题为《心脏介入医生放射防护重要吗?》的专场总结报告。这场报告的内容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与赞赏。

谈及这方面的话题,刘惠亮教授首先说:“在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中,无论是术者还是患者,常常要接受高剂量的电离辐射,并且这种辐射剂量的增加会对他们的健康造成重要影响。但是,心血管病介入工作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放射防护方面的培训,工作中缺乏必要的防护意识,其剂量水平是常规X线诊断工作人员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随着我国心血管病介入事业的发展和从业人员的增加,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辐射防护问题,逐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随后,刘惠亮教授首先分析了心血管介入诊疗中术者的辐射风险。他指出,心血管介入诊疗中术者接受的辐射主要是散射辐射,多数是由放射线在患者皮肤入射处散射而来,小部分来源于X线球管和影像增强器或者平板探测器。其产生的辐射效应主要以随机效应为主;随机效应的产生与累积效应相关,不存在阈值剂量,分多次接受相同剂量的电离辐射可减少确定效应,但不能减少随机效应。在介入操作中,术者的头部和四肢很少受到保护,因此常常接受高剂量的辐射。虽然在介入操作时,术者一般不会直接暴露在有用射线下,因此一般不会出现确定性损伤。然而,随着介入器械和技术的发展,手术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所需的辐射时间也大大延长。关于介入工作人员因严重辐射造成手部皮肤损伤和眼晶状体白内障发生的案例已有报道,因此必须受到广大同行的高度重视。

谈及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术者辐射剂量的影响时,刘惠亮教授认为,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相比,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因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术后不需要卧床,患者痛苦小,已经越来越被国内广大介入医生所采用,目前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绝大多数也都是经桡动脉途径完成的。但是,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由于其操作路径的解剖变异可导致透视时间延长,以及更加靠近射线源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使用该入路具有导致术者放射剂量增加的潜在可能性,这也引起了国内外介入相关人员的广泛关注。刘惠亮教授还认为,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影响术者辐射剂量的因素,例如造影机曝光参数、患者解剖变异、手术复杂程度以及术者经验等。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术者,其接受的辐射剂量在不同术者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变异性。这就提示不同术者间采取的辐射防护策略不同对术者间辐射剂量的比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另外,采取一些专门用于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辐射防护的专用防护器材,对术者剂量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国外报道可减少大约30%的术者剂量;同时,近期报道发现正确使用铅屏进行防护可以减少至少80%的术者剂量。因此,采用优化的辐射防护措施后,经桡动脉途径较经股动脉途径是否仍然增加术者剂量,已经成为大家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刘惠亮教授表示,采用拟人模体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则可以避免上述对术者剂量的各种影响,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答案。由武警总医院心内科进行的一项关于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时对术者放射剂量影响的模体研究发现,在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时使用经桡动脉途径专用防护装置可显著减少术者放射剂量,尽管采用了优化的放射防护措施,经桡动脉冠脉造影较经股动脉仍然显著增加术者放射剂量。该研究还提示:在临床实践中,术者应当根据具体的投射角度采取不同的放射防护策略,以达到最佳的防护效果。

关于心脏介入治疗术者辐射防护问题,刘惠亮教授首先说,出于对职业照射放射防护问题的关注,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曾要求所有介入相关人员必须进行放射防护培训,并提出了放射防护的三项基本原则,即“正当性、最优化和剂量限值”的应用。其中,“最优化原则”为放射防护体系的核心。“正当性原则”,即任何改变照射情况的决定都应当是利大于弊。“最优化原则”,即遭受照射的可能性、受照人员数量以及个人所受剂量的大小均需控制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剂量限值”的应用,即除了患者的医疗照射外,任何个人受到照射的剂量总和不应超过放射防护委员会确定的相应限值。多数患者一生中只经历几次心血管介入诊断和治疗,而心血管介入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接受辐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与术者剂量密切相关,因此把患者辐射剂量减少到最小,是减少术者剂量的根本。

刘惠亮教授认为,减少术者剂量需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尽量减少X线曝光时间,辐射剂量与个人和射线接触时间成正比。接触辐射源的时间越短,接受的总剂量就越少。在满足临床需要的情况下,把透视次数、透视时间和电影时间减到最少,这对于时间较长的介入操作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增加患者和术者与射线源的距离。距离防护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防护措施。距放射源的距离和剂量率的关系遵循平方反比定律。把到放射源的距离增加2倍能使剂量率减少4倍。一般要求患者皮肤与放射源之间的最小距离是38cm,不直接参加手术的人员应站在距射线管至少2m以外。三是合理应用屏蔽措施。根据射线的类型和用途选择适当的屏蔽具有重要意义。屏蔽措施主要包括铅屏、铅衣、铅围脖、铅眼镜、铅帽以及移动式铅屏等。导管室中必须配备必要的防护器具。同时还应熟悉这些防护器具的使用,正确使用这些防护器具以达到最佳防护效果。另外有研究表明,介入人员的辐射剂量主要是由未防护器官如甲状腺,部分活跃的骨髓等的剂量决定的。因此,防护服的屏蔽系数和有效剂量之间无线性关系,而增加甲状腺保护围脖则可使有效剂量减少3倍。

“总之,随着介入治疗医学的发展和介入从业人员队伍的壮大,介入工作人员应增强辐射风险及防护意识,时刻牢记辐射防护。切记,保护患者就是保护自己,保护自己就是保护患者。”在结束这个话题时,刘惠亮教授归结说。

研究型医院更要建立

研究型胸痛中心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武警总医院作为近年来新崛起的一所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在刘惠亮教授的带领下,于2013年正式成立并于2014年通过了中华医学会认证的胸痛中心。谈及该中心的学科建设情况,刘惠亮教授首先说:“建设研究型医院,更要建立研究型的胸痛中心。”

随后他进一步介绍说,武警总医院胸痛中心成立以后开展了多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他们首先完善和落实了各项胸痛中心的规章制度,定期召开包括急救体系(120和999)、急诊科、医院管理机关以及心内科、心外科等相关科室的联席会议。在原有基础上,急诊胸痛、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模式更加成熟完善,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入门到球囊扩张时间(D2B)进一步缩短,目前可以达到70分钟左右,FMC-B时间130分钟左右,极大改进急救效率和效果。其次加强和EMS以及区域内非PCI医院协作,争取更多病例可以采取绕行急诊方式。目前绕行急诊的比例为40%左右,显著改进了治疗效果;同时也采取一定措施,保证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包括培训急救医生和家属谈话、导管室护士和技师全员培训、术者到位后再次和病人家属交待病情等方式。最后全面改进胸痛中心建设,尤其是开发倍肯远程医疗系统并投入使用,建立了完善的胸痛数据库。胸痛数据库不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也包括一般的胸痛病例。加强所涉及区域医院和社区的健康教育,让更多的医生和患者理解胸痛治疗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同时开展多次医护人员的全员培训,贯彻和落实最新的指南和治疗策略实。同时,武警总医院胸痛中心也和其他医院胸痛中心协作,争取构成多个胸痛中心的协同模式,进一步改进治疗效率。

“可以这么说,在通过中华医学会认证后,我们医院的胸痛中心在不断调整和改进中发展壮大。”刘惠亮教授坦言,“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胸痛中心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医疗资源紧张、人员配置不足,很多医护人员身兼数职,面临繁重的医疗工作和压力,下一步可能会在人员配置和协作上进一步优化。而且,我们的胸痛中心数据库还有改进的空间,主要是各个关键时间节点的记录和统计分析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区域协同的医院还需要加强合作,保证转诊病例顺利交接。未来,我们会在建设研究型胸痛中心的路子上,继续努力,争取越做越好,不辜负广大患者的殷切信任……”

采访临结束时,刘惠亮教授的话题又回到了这次大会上,他寄语所有的专家学者和参会代表:“愿金秋的北京能够给大家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也衷心希望参会代表们能够学有所得。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动心血管病学的发展,努力呵护与实现‘健康心脏・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景!”

放射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医疗需求的不断扩大,放射诊疗设备在医疗和科研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给放射卫生防护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fal。如何做好放射卫生防护工作,不仅关系到医院建设和医疗安全行为,也直接影响到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和生命安全。但目前许多医院放射防护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放射工作人员管理不到位、人员放射防护意识较淡薄以及放射防护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放射工作从业人员的放射防护基础知识储备不够。因此,放射工作人员在校学习期间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护知识教育,加强该专业学生的放射防护意识对今后的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放射防护教学课程的必要性

在放射线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人类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X射线应用早期,由于不知道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和潜在危害而受到了过量的照射,不少放射科技师、医生、研究人员和患者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随着对医用射线辐射危害的认识增多,放射防护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放射工作从业人员对放射防护知识的充分掌握是放射防护工作的基础,要加强对放射工作从业人员的放射防护法规、标准及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使其认识到医用射线的辐射危害和放射防护的必要性,明确放射防护的职责和义务,自觉做好放射防护工作,从而达到规范管理与科学操作。

2放射防护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放射防护知识掌握欠缺

目前,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对放射防护知识的掌握并不理想,在一份针对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防护调查显示:有些医疗单位和放射工作从业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不强,尤其随着放射设备的不断改进,部分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有所下降;近年来,放射设备使用单位配置了多种大型放射诊疗设备,但因放射防护监督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使得放射防护管理监督力度不够。按照相关法规要求,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接受放射防护培训,培训时间每2年)5d,而实际情况是近50%的从业者未遵循该规定,这既与放射防护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有关,也与从业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密切相关。培训前大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对放射防护相关知识的知晓为盲区,尤其对电离辐射基本知识和放射应急知识的知晓率偏低,提示放射工作人员对放射防护的能力和防护意识还需提升。

2.2放射防护技能掌握不到位

放射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效果与其掌握的防护知识和技能是密切相关的,如果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对放射诊疗的危害和注意事项认识不清,就不能在工作中自觉的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在日常工作中极易因操作不当带来放射危害,还威胁到其他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人身健康与安全。此外,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也会使放射工作人员在面对紧急情况和特殊事件时处理能力不强,导致综合处理问题能力降低,容易使一些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影响到诊疗工作的质量和速度。如无法准确分析报告结果、主观臆断以及不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相关操作,从而影响对一些临床问题的预防、判断和妥善处理,也不能及时为医生提供正确诊疗信息,给治疗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放射工作人员接受放射防护课程教学十分必要。

3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放射防护教学需加强的内容

3.1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体系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在统一规范与约束全社会的放射防护与安全行为方面,我国的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已经逐步建立并初具规模,其体系可以分为4个层次: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两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②国务院颁发的与放射防护相关的行政法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中国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制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理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③我国政府各有关部、委、局制定的部门规章,主要的规章有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原卫生部颁布的“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④技术标准,是为贯彻执行前3个层次的法律法规而制定的大量有关放射防护具体技术规范和要求,是放射防护监督执法和监测评价的基本依据。因此,由4个层次构成的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体系是需要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3.2对放射防护基本知识的认知

放射防护的基本概念包括:放射防护的目的、辐射的类型、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及基本办法等,这些概念是放射防护的基础,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1)控制辐射照射的目的。在不牺牲或不过度限制辐射给预防、诊断和有效治疗疾病带来明显益处的情况下,把可能存在的危险降到最低。

(2)辐射的类型。X射线、Y射线和粒子辐射,其中粒子辐射包括a粒子、a粒子(电子)、质子及中子当k、寸。

(3)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正当性、最优化和潜在危害告知义务与医疗照射指导水平。

(4)外照射放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尽量减少源的强度和照射野面积;缩短受照时间(时间防护);增大人体与放射源的距离(空间防护);利用屏蔽物进行防护。

(5)常见放射防护的屏蔽材料。①屏蔽a粒子最好选择铝、有机玻璃或混凝土一类的低原子序数物质;②屏蔽X射线和Y射线的材料分为2类:1类是高原子的金属材料,如铁、铅、铀,1类是整理的建筑材料,如土、砖、混凝土等,实践中,一般都选择铅和混凝土;③屏蔽中子通常用石蜡、硼或含硼塑料板等轻质材料;④个人防护用品是由含铅(或等效物)材料制成,一般有铅眼镜、铅胶背心、铅胶围裙、铅胶衣以及铅胶手套等。

4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放射防护教学内容及方案

4.1不同临床专业应用医用辐射的放射防护知识要点

(1)医用诊断X射线的放射防护。X射线诊断是应用最广泛的医疗照射,常用的DR、CT、牙片机以及乳腺机等都属于X射线诊断设备,每家医院都会有X射线诊断设备。医用诊断X射线的防护不仅要保障X射线工作者的放射安全与健康,减少操作者受到的职业性照射,同时更要保护好受试者,使其避免接受不必要的照射。X射线诊断工作人员操作要求和受检者的防护要求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2)核医学诊疗的放射防护。核医学是利用人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进行诊断、治疗疾病及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与其他医疗放射活动不同的是,核医学会涉及到放射性药物,放射性药品和放射设备一样,也是核医学放射防护的重要环节,而且放射性药品是临床核医学中辐射危害因素的主要根源[oz}

核医学的防护与一般X射线诊断及CT检查不同,核医学工作中不仅会受到外照射,还可能将放射性物质导入人体内受到内照射,而且还存在着患者排泄物的放射性影响因素,因此核医学内照射的防护基本原则和防护有效措施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

(3)放射治疗中的放射防护。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如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射线,和各类射线装置如X射线治疗机或直线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电子束、质子束及其他离子束等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按照放射线在组织中的射程,放射治疗又分为远距离和近距离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不同于影像学利用放射线成像间接服务于临床,放射治疗患者接受的剂量是影像诊断的上万倍,多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放射治疗的实施者,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包括;放射治疗应遵循的原则、肿瘤放射治疗防护的特殊性、远距离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特点、放射治疗设备使用场所的要求以及国家对放射治疗相关人员的要求。

(4)介入放射学的防护。介入放射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从西方兴起的一门新学科,是在影像学方法的引导下,采用穿刺插管等方法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采集细胞,或开展灌注、引流、血管栓塞以及扩张成形等微创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方法简便、创伤轻、痛苦小及临床合并症少等特点在临床广泛应用,发展趋势很快,已成为与内科、外科治疗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学科。

介入放射学是操作者和患者接受辐射剂量最大的医用电离源之一。操作者和患者都置身在介入设备的机房内,有些患者皮肤所受的剂量接近癌症患者分次放射治疗所受照射的剂量,如果操作不当或使用不适当设备,会给操作者和患者造成严重的放射损伤。因此,关于介入放射学的放射防护应掌握的知识点包括对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单位的要求,对介入放射学设备、机房和人员的要求,介入手术过程中辐射剂量控制。

4.2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放射防护教学的课程设置

在目前的生物医学工程教学大纲中,无关于放射防护的专门课程设置,可在不改变当前教学大纲的情况下,在“临床医学工程学”和“医学影像技术”这两门课程中增加放射防护相关课程。

“临床医学工程学”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的重要分支,其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现代工程学和管理学的方法与技术,研究和解决医院诊疗技术相关的工程学问题,是支撑现代临床医学的重要应用技术学科[0。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讨论临床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介绍临床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国内外临床工程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因此,在目前临床工程学课程中的生物体的物理特性和医疗设备的安全管理中增加放射防护管理的内容,主要介绍放射防护的基本概念、我国放射防护的法规与标准体系,如图1所示。

“医学影像技术”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掌握医学影像仪器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注意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主要介绍医学影像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组成和成像方法。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各种成像设备的基本结构、成像原理和应用特点,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医学影像仪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了解医学成像技术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为将来从事医学影像仪器的技术支持和应用开发打下宽厚的基础。该课程介绍了影像诊断设备、介入放射设备和核医学设备,因此可以分别在这些设备的授课内容中增加X射线诊断学、介入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的放射防护内容。

放射防护的教学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理论教学后,还应在本科生的实习计划中增加了解放射防护的内容,使学生在医院的实习活动中,了解放射诊疗过程中的放射防护。

5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放射防护教学的初步效果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是目前医院放射工作者的重要来源,在本科阶段就应接受基本的防护教育,使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具有自觉的放射防护意识,采取正确的放射防护措施。尤其是在见习期间,在还未接受国家规定的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前,就具备了在校期间放射防护的知识储备,有助于参加工作后的规范操作,为以后接受放射防护培训,提高放射防护培训的效果打下基础。

通过分别对本科生在接受放射防护课程前后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显著升高,电离辐射基本知识、放射防护基本知识、放射应急知识及放射卫生相关法规标准的知晓率从34.88%一51.38%增加到87.55%一91.63%。而对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同样可以增强放射工作从业人员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在日常工作、教学及科研中更主动地采取放射防护措施,从而明显降低个人照射剂量;经过培训后,放射工作人员受到职业照射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从(0.98±0.08)m5v降低到(0.53±0.09)m5v。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劳动关系认定的标准是什么(收集3篇)
  • 下一篇:中学教育学(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