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之一,也是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户籍制度的改变,打破了固有的“农转非”界限;其次,土地政策发生变化,采用土地使用制度;再有,国家每年规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城镇公用设施的构建和网络信息化的建设。而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民俗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改变。
(二)民俗文化。我们常用的定义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表现,能够体现时期性的社会文化状态。但由于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因此,民俗文化会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凸显着变异性。
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的变迁
在上文中我们谈到民俗文化包罗万象,涉及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本文受论述所限,不能把民俗文化全部罗列分析。因此,仅以河南庙会和嫁娶丧葬为例,探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的变迁。
(一)河南庙会
1.河南庙会。赶庙会是河南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历经千百年,庙会一直是河南百姓祭拜祖先和古代圣贤之地。庙会会期不一,规模也较大。每年农历2月2到3月3,太昊陵庙会盛况空前。“朝祖者来自四面八方,南至南阳、襄阳,东至亳州、阜阳。”从河南风物志的记载中可见,河南庙会历史悠久,盛况空前。
2.河南庙会的变迁。众所周知,传统庙会是以拜神,乞求平安健康、祈子赐福为主。而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庙会的发展逐渐在内容上进行着改变,最大的内容变化是由祭祀宗教活动转变为娱乐商贸活动。如今,农村百姓不再拘泥于传统庙会的功用,而是以庙会为依托,进行休闲娱乐。可以说,河南庙会文化的改变是凸显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化变迁的一大典范。
(二)嫁娶
1.嫁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婚嫁是天地人神共同见证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是需看八字、择吉日,还要秉承神迹,渗透阴阳五行学,方能完成一个热闹的嫁娶。旧时的婚嫁是两个家庭之间进行的事务。再说礼仪,有资料对婚姻礼仪的记录:“整整一个月婚姻大礼才算完成。”;在仪式上更是要三拜九叩,上香、放喜炮等。另婚宴规格样式繁多。可以说,旧时嫁娶仍以听天命成分居多。
2.嫁娶的变迁。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思想逐渐向城市化文明靠拢。农村家长在改革变迁中,改变了旧日封建礼教的束缚,以男女婚恋自由为本。在嫁娶之前,无论相亲或自由恋爱的年轻人,家长仅提出个人意见,不能用父母之命阻拦儿女婚姻。自由恋爱的夫妻双方感情基础牢固,不易出现婚姻破裂。
(三)丧葬
1.丧葬。与嫁娶相比丧葬更显得是一场复杂神圣的宗教仪式。农村丧葬习俗繁琐,有五服制度即农村家中有人故去,便要通知五服内的亲戚,并购买大量白布做成孝服、孝帽等,供给穿戴。故去之人的衣服、被褥通常烧掉;在棺材上也极为讲究,比较好的棺材在几千至上万元不等;丧葬礼仪更为复杂,农村通常不发讣告文书,而是请关系亲近或村里掌管丧事的人,逐一将死讯通知到五服内;最终逝者终将入土为安,农村辈分高的长辈通常不愿火葬,而是选择土葬。
2.丧葬的变迁。有资料表明,丧葬习俗在仪式上历经百年的发展变化并不多。其最大的变迁是花费方面与日俱增,自步入城镇化后,家庭收入增加,而攀比心理也层出不穷。可以说,城镇化发展进程能够逐步的帮助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但在进程发展初期,整体收入水平还并不高,特别是在丧葬花销问题上,应继续弘扬勤俭朴素的作风,杜绝并减少一些不合理的浪费和支出项目,尽孝道的同时仍需顺应民族节俭的习俗。
三、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影响民俗文化变迁的原因及显著特征
(一)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影响民俗文化变迁的原因
1.社会环境及生产力。民俗文化发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而中国人多数具有从众心理,既对周围的大环境和人群的选择作分析,然后进行选择性适应。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出现,导致社会环境及社会生产力发生变化,由此便产生社会观念的变革。农村百姓大部分不再以耕种土地为生,而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在思想观念上便逐渐的融入到城市文明中。这种随着社会环境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的观念的改变,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民俗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
2.经济基础。在上文中我们提到,社会环境和社会生产力的改变,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变迁。而在社会生产力变化的过程中,也引发了经济基础的变革。上百年来,我国的农村面临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是极为匮乏的。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经济的富足使农村人的生活观念亦发生重大改变。我们以庙会为例,庙会由最初的朝拜祈福之地,演变为今日的商品交易场所。而这种农村民俗文化的变迁,正是源于经济基础的丰富,而成就了精神生活的富足。
(二)民俗文化在变迁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1.变迁存在同步性差和不可逆性。民俗文化在变迁过程中,会呈现出物质、精神和社会等几个层面的不同变迁类别。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在体现的文化意义上变迁不大,但在婚嫁丧葬中所耗费的物质成本有所增加。从中可见,虽然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文明意识有所增强,民俗文化发生了一定的变迁,但仍与城市文明存在一定差距。可以说,民俗文化的改变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它与时代的发展相接轨,因此存在不可逆性。
2.农村区域性的显现。民俗的区域性特征是民俗文化在变迁过程中的又一个重要的显著特征。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以旧村改造等形式举家搬迁,但传统民俗文化依旧延续下来。而在农村,更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也就是说,在农村民俗文化具有强烈的区域性特征。
四、农村在城镇化发展进程过程中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态势启示
民俗文化跟随城镇化发展的脚步发生变迁。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由农业为主逐渐向工业化转变。纵观农村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给我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文化反哺现象出现。农村城镇化进程使得经济基础成为重点,旧时的文化交流逐渐被经济交流所取代。年轻一辈接受者少许的民俗传统文化,而更多的是从城市文明中获取文化,反哺于长辈。可以说,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青年人所接受的教育和生活方式已与城市青年人相差无异。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和城市的界限日渐模糊,而民俗文化也必将呈现出反哺的现象,渐渐走向城市文明。
(二)民俗文化内核的消逝。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历史的沉淀,是精神的渲染。文化思维和文化价值跟随时代的变化不断转变。农村城镇化进程为农民带来丰厚的物质条件,为农村百姓带来城市现代化的精神享受,但是人们会发现缺少了一种融入感和归属感。不可否认,经济财物的增加,为消费个体带来一定的满足感和充实感,以及被社会认可的自我认定感。而传统的轻利价值已逐渐淡薄,民俗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核也已消逝,不可逆转。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工具,查阅了1985~2012年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广州、沈阳、成都等各大体育院校的学报和《中国体育科技》、《体育科研》、《体育学刊》、《体育与科学》等10余种刊物中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120余篇,并通过相关网站获得了大量的参考资料,掌握前人对民俗体育文化及在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河北省的民俗体育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利用历史发和逻辑思维法预测本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
2问卷调查法
本文采用一般问卷调查和专家调查。通过专家问卷的论证和分析形成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指导方针以及合理化建议。为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3逻辑分析法
对河北省的民俗体育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研究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对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及找出乡镇民俗体育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良性互动的建议和对策。利用历史发和逻辑思维法预测本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民俗体育研究进展
民俗体育是反映地域文化和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体育文化模式和行为。国外研究民俗体育长于历史考证,同时在对民族、民俗文化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下讨论民俗体育文化表现出的微观问题的研究,一些研究结果值得我们借鉴。国内的学者对民俗体育的研究主要是在政治方面和民俗体育内容、特征、价值取向方面,表现出对宏观问题的关注。吕利平等从体育考古角度综述了中国古代民俗体育文化的审美观、精神文明、哲学内涵、形态丰富等特征[3];王俊奇等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角度探讨了江西省民俗体育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化特征,其主要内容有舞龙灯、放风筝、划旱船等,表现了健康向上,强身健体,追求娱乐等特征[6];邵荣等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中国民间体育进行梳理,对中国民间体育的深层文化底蕴,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特征,提倡中国民间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中国民间体育和现代经济体育的关系以及当前民间体育的生存和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民俗体育的普遍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民俗体育具有内部和外部特征,其中内部特征有竞技性、娱乐性、依附性、民族的差异性和全人类共通性等,外部特征包括历史性、地域性、传承性、变异性和观赏性等方面。[1]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国内对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对国外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不够,没有充分参考现有的研究文献,而且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另外,现有研究都是从宏观角度上研究民俗体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价值,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和谐社会发展的需求;加之,我国特有的多民族、多地域特征、庞大的农村人口、落后的农村文化,因此研究民俗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省内、以及国内还很少有人问津。
河北省民俗体育现状分析
1河北省民俗体育现状与特征
农村的民俗体育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立足于河北省及辖区的广大农村的实际需要,在城乡开展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广大群众通过参与喜闻乐见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2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对河北省及辖区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
当前对城镇社区研究较多,对广大农村的讨论较少,为了加快农村体育的发展,使城镇和农村的体育能够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民俗体育文化与农村建设、乡镇建设紧密结合,正确地引导广大群众投入到自己熟悉的民俗体育活动中来,为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作用。
3和谐社会对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提出的要求
当今流行的现代体育是一种外来的体育文化,我们的民族体育文化在接受日益严峻的挑战。随着竞技体育的盛行和体育全球化的走向,各个地区对竞技体育的方面的投资力度日益增大,而忽视了对民俗体育的关注,这就使本来就不发达民俗体育文化在生存面到了一个更加岌岌可危的地步。这种压力除了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影响日趋强大外,我们自己对我们的民俗体育文化也是忽视的。事实上民俗体育文化是连接人类的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不管形式怎么变化,她都会顽强的传承当地的民俗传统。
4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发展与共建和谐社会良性互动的意义
城乡民俗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将促进城乡民俗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民俗体育文化是随着时代不同而变化的,是与时俱进的。民俗体育的发展应该适应社会时展的要求,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应该对这些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整理,使其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5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协调发展的建议
河北省辖区广大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和谐的内在要求,从党中央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三农”问题十分关注,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城乡民俗体育文化所特有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正确继承和创新民俗体育文化,努力繁荣和发展具有河北省风格及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促进河北省和谐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认真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并作为指导思想。发掘本地区特色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选择、创新、发展本地区的特色民俗体育,逐步把这些特色民俗体育打造成为该地区体育文化的象征,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