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国电影张艺谋叫好
好莱坞电影一直是象征美国强大文化影响力的突出标志之一,亚洲也一直是美国电影的主要消费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好莱坞自中国大陆的票房收入大约为10多亿美元,其占台湾地区的票房总收入的90%,占泰国票房总收入的78%,即使在日本,也占到票房总收入的65%,所以最近好莱坞的几个大公司都开始制定进军亚洲的计划。
可喜的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大陆制作的电影作品开始进入美国,其中的几部大片还成为美国票房排行榜上夺冠的作品。
2004年8月,张艺谋先生导演的武侠巨片《英雄》在美国公映,立刻轰动美国,高居榜首连续两周,之后又创收伍千四百多万美元,打败了多部同时上映的美国大片,美国影评家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惊呼中国武侠影片创造的奇迹,报告中说,由于中国武侠片的上演,在美国掀起了中国功夫热,仅加州就建立了100多个中国武术馆;还有之前由李安导演的在2000年获奥斯卡奖的《卧虎藏龙》,当年的票房收入高达一亿两千八百多万美元,创造了中国影片的票房纪录。2007年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在美国放映,虽然没有《英雄》那样红火,但收益还是不错的。
在这其中,张艺谋的作品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美国好莱坞的评论家为此甚至惊呼:中国电影开始入侵美国了。作为美籍华人电影学者,我们要为中国电影叫好!要为张艺谋先生叫好!
我们为张艺谋叫好的第一个理由是,张艺谋导演的艺术创作是适应世界潮流――即多元文化主义和全球化潮流的。多元文化代表了美国人以同化为特点的自我心态,美国人从整体来讲是希望以美国白人即英格鲁。萨克逊为中心的文化,并以此来同化其他文化,全球化的目的也是如此,因此很多有识学者对于全球化提出批评。但是,像李安和张艺谋这样的导演,以自己的艺术创作使得好莱坞不得不注意到亚洲的电影天才和能力,从而对多元文化和全球化提出较为积极的阐述,也正是李安、张艺谋的努力,使得美国人改变了对亚洲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偏见。
为张艺谋叫好的第二个理由是,张艺谋导演是一位积极进取的艺术家,从他的艺术追求和探索来看,他从不满足已经取得成就,而是不断地创新、奋进、探索。张艺谋已经是一位世界知名的艺术大师,他是中国电影史上“几个第一”的创造者,是中国电影界在经济上获得最大成功的人士之一,在目前大力发展“商业电影”的时期,我们应该鼓励和推介张艺谋获得成功的技巧和创意。
为张艺谋和李安大声叫好的第三个理由是:他们懂得如何制作能够吸引大范围观众的电影,尤其懂得在全球范围内赢得观众的奥秘,他们会打商业牌,在商业宣传上也是成功的。李安就《卧虎藏龙》一片的创作曾经说过,他是从全球的视角来讲述一个普通话版的好莱坞式的功夫片,以便吸引更多的西方观众。
那是1912年8月7日,为破解一桩奥秘,奥地利物理学家维克多·赫斯登上了一个气球。气球上搭载着三部验电器,用途是探查大气层中的带电微粒。大气层中不可见的微粒是一个颇为古老的谜题——早在1785年,这样的微粒就被探查到,但是人们一直没有搞清楚它们究竟来自哪里。
早晨6时刚过,赫斯乘坐的气球从波西米亚城镇乌斯季升空。6小时后,气球升至5300米高空,然后降落在柏林附近。在此过程中,赫斯取得了一个重要发现:他的验电器在离地4500米处记录到的带电微粒的数量是地面的带电微粒的3倍,这证明了这些微粒并非来自地球自身,而是来自太空。此前,人们利用验电器,在地下、水中和埃菲尔铁塔上进行的实验都未获得确定性的结论。赫斯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奥地利物理学家维克多·赫斯1912年进行气球探测试验的场景(绘画及实景)
神秘的宇宙射线
时至今日,赫斯的气球之行已过去百年,而科学家仍在研究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知道的东西——宇宙射线。其实,谓之“宇宙射线”是当时的一种误导,它们其实是一直以来“轰击”地球的亚原子微粒,或者说是从遥远的地方跑到地球的“太空旅行者”。其中一部分来自银河系以内,另一部分以极大能量撞击地球,它们无疑来自银河系以外。
大约90%的宇宙射线以高能质子的形式到达地球,可能只有1%是电子,其余的都比原子核重,例如氦和铁——这便是科学家知道的关于宇宙射线的所有知识。
那么,宇宙射线究竟来自何方?它们是怎样来到地球的?谁是超高能宇宙射线的“引擎”?无人能给出准确答案。要知道,分享宇宙射线的“故事”可不容易。除了在太阳爆发期间产生的一些低能量宇宙射线外,其余的宇宙射线大都来历不明——它们迂回地来到地球,因而将来时路上的一切痕迹都抹掉了。神秘而罕见的超高能宇宙射线挑战着科学家的想象力。科学家认为,发射超高能宇宙射线的“引擎”一定是宇宙间最大的“引擎”——他们称之为“天体物理加速器”。
科学家在地下、海面下和太空中建造了强力探测器,以期查明有关宇宙射线的种种。最近的探索证明,银河系内部的超新星会加速宇宙射线;科学家还发现了来自更远处的超高能宇宙射线的化学组成元素的线索。但是,至今仍然无人知道把这些高能的“宇宙访客”发射进太空的“引擎”究竟是什么。步赫斯之后尘,过去10年来,在寒冷的南极冰盖上空集聚了一系列的气球试验。南极冰盖堪称“天然的整理实验室”,它的反射性或许有助于揭示超高能宇宙射线背后的匿名加速器。
超新星和“超级泡泡”
相对来说,科学家对于来自银河系内的宇宙射线的了解较多一些。银河系宇宙射线很常见,每分钟经过你的拇指的微粒大约有10个。如果是在地球大气层以上,这个数量则会达到50倍,这也就是为什么说长时间太空飞行有风险的原因之一。星系宇宙射线以0~10的18次方电子伏特的能量到达地球,其最大能量是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中质子碰撞所产生能量的数万倍。不过,大多数射线的能量在1亿~100亿电子伏特之间。由于带电,处于这些能量级的射线会被磁场束缚。一颗在银河系中“流浪”,最终到达地球的微粒所采取的应该是醉汉的步态,它最终到达地球时的方向与它当初出发时的方向无关(行星和恒星等大型天体的磁场能让微粒的飞行轨迹发生偏移,星系本身的磁场也能捕获宇宙射线,而后让它们飞来飞去,就像装在密封瓶里的苍蝇一样)。
这些都让科学家很难跟踪它们的确切源头。不过,科学家认为他们至少已经找到了其中一个源头,那就是超新星(只可惜,还没有任何直接观测证据能把入射微粒和遥远的恒星爆发联系起来)。根据天体物理学,宇宙射线有可能来自于由超新星和狂暴巨恒星组成的狂乱加速器,因为由两者构成的混沌宇宙环境不仅能产生微粒,而且能捕捉微粒,并把它们射向周围,最终把它们踢出去。
如此之地被称为“超级泡泡”。美国宇航局的“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以下简称“费米”)最近的观测结果,已接近证实“超级泡泡”正是星系宇宙射线的加速器之一。
“费米”在窥视天鹅座“超级泡泡”(银河系中距离地球4500光年的一大片恒星形成区)时,看到了一大簇伽马射线,其分布与“超级泡泡”的形状很匹配。伽马射线是电磁辐射的一种高能形式。寻找伽马射线的“费米”之所以有助于科学家发现宇宙射线加速器,是因为伽马射线是在宇宙射线与星际介质交互作用时产生的,它们不带电,且直接指向自己的源头,那里也是宇宙射线的家园。
科学家获得的另一个证据是,星系宇宙射线中较重的元素也在这些“超级泡泡”中被“烹煮”。就像指纹一样,不同元素例如铁、镍和氖的比例可暗示宇宙射线的起源。宇宙射线中大约20%的材料被科学家称作“超级泡泡”材料,其余80%很可能是一般的星际材料,但其中大部分可能被用于为这些遥远的恒星加速。
利用在南极洲上空30000米以上高度飘飞的“老虎号”气球探测器(以下简称“老虎”)等装置,科学家正在解读这些元素之间的比例的故事。
“噢,我的上帝微粒”
不管是“超级泡泡”还是孤独的超新星,都不能揭开一个更大的奥秘:什么样的超巨大天体物理加速器才能让那些银河系外的超高能量的宇宙射线来到地球?在赫斯发现宇宙射线来自太空的证据50年后,科学家接待了一个不请自来的“客人”——一种能量为10的18次方电子伏特的微粒。1962年,这种微粒撞上了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个探测器阵列。1991年,比这种微粒的能量还高3倍的微粒击中了美国犹他州大学的“蝇眼”探测器。它被称作“噢,我的上帝微粒”。这样的亚原子微粒以前所未见的超高能量穿行,正是它们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奥秘:超高能宇宙射线。科学家至今仍在搜寻发射它们的超超级加速器。
一个好消息是,不像能量较低的星系亲戚,这些极高能宇宙射线在路途中未偏离方向,而是一直指向发源地。坏消息是,这些射线实在是太少见,科学家都没机会好好打量它们。较早的估计是,一颗这样的微粒登陆1平方千米空间的概率为100年1次,较新的估计则是1000年3次。为了研究如此罕见的微粒,科学家需要超巨大探测器。目前,“皮埃尔·奥格天文台”(以下简称“奥格”)拥有“最大探测器阵列”的头衔,它包括1600只每只装水12000升的水箱,它们的分布范围宽达3000平方千米以上。这个捕捉宇宙微粒的阵列蜷缩在阿根廷沙漠中的群山之间。
当宇宙微粒与另一种大气层原子(通常为氮原子核)碰撞时,它们会碎裂成许多较小的微粒,产生所谓的空气簇射,并最终落在多达3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这就是探测器阵列需要分布在一片广大区域内的原因之所在。当微粒击中水后,它们会产生一点点内部探测器可见的光线。其中一些能量形式是紫外光,能被另外一个24部荧光望远镜阵列看见。
2007年,一部超高能“引擎”被发现。当时,科学家报告了入射微粒和活跃的星系核——在遥远星系中央暴烈翻滚的超大质量黑洞——之间的一种诱人相关。在绘制的多个星系核图上,近30个微粒整齐地排成一线,这是超能宇宙射线“引擎”的良好指针。
远未破解的奥秘
然而,随着探测数据增多,这种关联消失了。接着,问题更加深化。较新数据暗示,超高能宇宙射线并非大多由质子组成,而是由较重的原子核如铁原子核构成。这几乎让科学家豁然开朗:较重的微粒携带更多电荷,因而更容易被加速到更快的速度。但仍不清楚的是,这些发现怎样与现行的高能物理理论切合。让科学家最吃惊的是,尽管有能量高达10的18次方电子伏特的超高能微粒,但更像铁的微粒却具有更高的能量。
虽然令人困惑,但如此场景可能与另一个令人难解的结果是一致的。科学家在2012年4月报告说,“南极”实验室的“冰立方”探测器(目前最领先的超级探测器,以下简称“冰立方”)未能识别到超高能宇宙射线源自伽马射线爆的任何迹象。隐身在南极冰下的“冰立方”占据1立方千米的空间。就像“奥格”的水箱一样,“冰立方”搜索的也是切伦科夫辐射——宇宙微粒与水(或冰)交互作用而产生的闪光。但与“奥格”不同的是,“冰立方”并不直接寻找宇宙射线。它聚焦的是中微子:一些高能宇宙射线穿越太空时产生的滑溜、可变形的微粒。像伽马射线一样,中微子也直线穿行,并指向故土。
在两年中观测了超过300次伽马射线爆之后,科学家却未能看见任何中微子。如果现行天体物理学理论无误,那么这一令人沮丧的结果就给伽马射线爆与超高能宇宙射线之间的关联打上了问号。然而,如果伽马射线爆出人意料地吐出较重的微粒,“奥格”和“冰立方”的探测结果就啮合了。较重的原子核如铁原子核的行为与质子不同,产生的中微子较少,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冰立方”没有发现伽马射线爆与中微子之间的关联。不过,这个奥秘依然远未破解。
不久之后,第二部大型中微子探测器阵列——“天坛无线电阵列”(以下简称“天坛”)就将与“冰立方”在南极联手。建立“天坛”的目的,是为了探测这样一种中微子:当银河系外的超高能宇宙射线被加速至与大爆炸剩下的热辐射交互的程度时,这种中微子就产生了。运用无线电波而非光线探测中微子自有优点:入射微粒的路径更长,冰对射电爆比对光线更透明。科学家眼下仍在构筑“天坛”,它的37部探测器将全部埋在冰下200米处,覆盖面积达200平方千米。
南极之所以在过去10年中成为研究宇宙射线的各个科学团队的汇聚点,是由于它那固定的冰反射器和季节风。在一些探测器深埋地下的同时,另一些探测器则乘坐气球高飞,被每年11月开始搅动的极地涡流带到大气层。气球被疾风带着环绕南极,一次可在空中飘浮几周时间,与赫斯当初的6小时相比已经有了长足进步。除了飞得更久之外,今天的气球也飞得更高,离地可达30000米以上。今天的气球还更大,大到能装下一个美式橄榄球场。南极宇宙射线气球探测器试验除了“老虎”外还有“安妮塔”,后者探测的是当高能微粒碎裂、造成无线电脉冲所产生的无线电波。这种无线电脉冲在南极洲被冰面反射掉,而“老虎”采用空中无线电天线阵列观察反射来的脉冲。
8年来,还有另一个气球试验——“安迪克”在“嗅闻”高能电子的水平。高能电子或许是未受重视的一类星系宇宙射线,不受重视的原因是它们在入射微粒总量中的比重相对低。而“安迪克”发现了奇怪之物:能量在3000亿~6500亿电子伏特之间的电子过于频繁地击中探测器,这用常规天体物理学无法解释。被捕捉到的210颗微粒暗示,潜伏在附近的某个或某些天体必定在把它们推至地球方向。稍晚时候,“安提克-4号”的跟进试验证实了最初发现的异常的确存在。这一发现引起了一系列疯狂猜测,其中包括暗物质源的可能性。但最可能的标准天体物理学解释看来是脉冲星,当然答案不可能这么简单——作为迅速旋转的中子星,虽然脉冲星或许能加速微粒,但微粒找不到容易出逃的路径。
破解宇宙射线之谜的线索,一点一滴地从地球不同地方浮现。它们既来自沙漠,也来自极地,还来自环绕地球的轨道器。然而,宇宙射线之谜依旧远远未解。终极答案可能将来自更大的探测器,甚至需要把探测器安装到月球背面(月球背对地球的那一面)。也许你会问,如此孜孜不倦的探索,究竟是为了什么?最可能的答案是,我们将认识到天体物理学的极端程度的前所未见。宇宙奥秘之多、之深奥,超出我们的想象。
探测器阵列
如今无论在地下、海里,还是天上,都有宇宙射线探测器,它们的目的都是试图弄清是什么东西在加速宇宙高能微粒。
陆地对于地面上和地面下的宇宙射线探测器阵列来说,规模是个重要因素。庞大的探测器能提高捕捉到宇宙射线的机会。为了把规模提升至最大,一家名叫“图像远见”的公司正开发一种手机应用软件,它将把任何智能手机转变为一个宇宙射线天文台,从而让宇宙射线探测器阵列遍布全球。
海洋不管是水还是冰,都有助于探测宇宙射线。一些科学家已经在使用水下望远镜。例如位于法国的地中海沿岸海底的与“冰立方”类似的“安塔雷斯”中微子望远镜。不过,并非所有探测器都处于如此幸运的位置。例如,“贝加尔深海中微子望远镜”已经被埋没在冰冷的西伯利亚湖中数年之久。
22世纪的一天,我带着一支太空探险队,乘着“神舟N号”飞船到了月球。啊,月球好大!好高的山,好大的海!这里有丘陵、高原,还有江河湖海。陆地上有树木、花草,只是缺少了人类的足迹。我们一行踏着荒原,攀着山路,试图从这个对人类来说还留有诸多空白的星球上去探索无穷的奥秘,去规划美好的未来……
连日的疲劳一时被眼前无限的兴奋冲刷得荡然无存。瞧,地质勘探队首先发现了一座座高山下埋藏着的丰富矿产:煤炭、铁矿、铜矿……无所不有。看,那边正汩汩地冒出一股黄灿灿的原油呢。哎呀,月球上的地下矿藏是多么丰富哇!我想,在这里足可以兴办若干个煤炭公司、钢铁公司、石油公司,地球上那些下岗工人不都可以来这里就业了吗?太好啦!可以解决地球由于能源不足而留给我们的不少遗憾,真是太棒啦!
我们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向前走哇,走哇。哇!一马平川、宽阔无边的一块平原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无污染,无垃圾。人类为什么迟迟没能发现这块宝地?干吗要在那么拥挤的地球上备受煎熬呢!这里不是可以建一座现代化的无公害城市吗?不是可以修一座大型的无污染飞机场吗?甚至可以建火车站、宾馆,还可以建影剧院、滑冰场……
嘿!再看前面,风光旖旎,好一个理想的旅游开发区。对,我一定会带头把这里的自然风光保护好,以便把地球上乃至其他星球上的游客都吸引到这里来,让他们饱览一下“风景这边独好”的月球风光。
我带着太空探险队在月球上走哇,走哇,无数个奥秘被我们发现,宏伟的开发计划也随之拟定出来了。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我作为阿姆斯特朗以及杨利伟的第N代后辈很荣幸地被推选为月球的第一代领导人。我很快组织好了内阁,选举了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并立即展开工作。我们大家一致表示,要让精神、物质两个文明之花在月球上同样绽放。我们以月球上的第一代主人而倍感自豪,倍感骄傲!
啊,我多么荣幸,多么自豪啊!哈哈哈!我一跃而起,跌了一跤,睁开睡眼,眼前似乎已经变了。啊!我做了一个梦。
不!这是梦,又非梦。这是美好的未来!
(指导教师崔益林)
【简评】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学习积极性
一、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辅导性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思索、探寻地理知识,并且通过有效地运用日常实例来教学,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的运动”,可以通过地球的运动引起的有趣自然现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章知识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在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的教学中,可以询问学生一年四季为什么有差异巨大的冷暖变化?南方北方为何在气候上有如此大的差异?利用这些身边常见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去探索地理无穷无尽的奥秘。此外,通过地理知识与历史事件的紧密联系结合,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天气状况。比如非常著名的厄尔尼诺事件。通过对这些延伸的气象灾害及其应对措施的了解,也可以增强学生们对这些气象灾害的科学防范意识。
二、课堂实例演示,将抽象知识具象化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相比枯燥乏味的文字阐述,图表图画往往更受欢迎。在课堂上,教师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以生动的图画放映出来,会使课堂显得更加生动有趣。置身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也更容易对这些图画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也提高了自身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力和分析能力。比如,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单纯看字面的解释很容易让人迷惑,但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就一目了然了。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在大家了解日食、月食形成的原理后,通过学生手持玻璃球、乒乓球、排球运动的方式将月亮、地球、太阳的位置关系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其他同学去猜想可能产生的地理现象。这样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观察积极性和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探索地理这一学科无穷无尽的奥秘。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案例:师:同学们知道陕西省的轮廓图是什么样子的吗?生:记不太清楚了。师:那同学们知道陕西省哪儿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十大发现之一吗?生:这个我知道,是秦兵马俑。师:不错,正是秦兵马俑,不过同学们仔细看看,有没有觉得陕西省的轮廓看起来就像个蹲着的兵马俑呢?生:果然很像。师:同学们这次记住了吧?等你们哪天到了陕西旅游,可以好好地去兵马俑参观一下。生:肯定的。这种互动的学习,将地理标识与生活中常见物品或者耳熟能详的东西相结合,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详细的认知,教学效果显著。
三、走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思维分析能力,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通过地理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不断学到新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对身边气候环境变化的观察来学习地理知识,是地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亲切感受到地理知识无穷无尽的奥秘,这对很多学生来说都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比如,教师在讲“中国的经济发展”(八年级上)这一章时,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这几个小组通过书籍、咨询长辈等多种方式去准备有关的材料。这个准备的过程,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以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这样融入生活中的教学有助于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地理老师可以让学生们以游戏或者组织野外考察的方式来了解无处不在的地理知识。在大自然中寻找地理现象的活动,会使学生们对学习地理充满兴趣,对地理课也会渐渐充满期待。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发掘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小组,让这几个小组在日常生活中去挖掘某些地理现象,比比哪个小组发现的地理现象最多。学生们在这个游戏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开阔眼界、发散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并且让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最终达到在生活中灵活实用的目的。总之,这种生活化的初中地理教学,不仅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与身边可感可触可视可闻的所有事物紧密联系起来,也让学生的潜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优秀的地理老师,更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杨继才.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4.
[2]何慧.初中地理趣味性教学初探[J].俪人(教师),2014.
一天,我带着一支太空探险队,乘宇宙飞船6号来到了月球。啊,好大呀!好高的山呀!这里有丘陵高原,还有江河湖海,遍地生长着树木杂草,只是没有人类的足迹。我们全体队员踏着荒原,攀着山路,去探索无穷的奥秘,规划着美好的未来。
连日的疲劳被无限的兴奋战胜了。经过勘察,发现那一座座高山下埋藏着丰富的煤炭、铁、铜,那边山脚下汩汩地冒着黄澄澄的原油。哎呀,月球上的地下矿藏是多么丰富呀!我想,这里可以兴办许多煤炭公司、钢铁公司、石油公司,地球上那些待业青年不都可以来这里就业了吗?太好了!
我们昼夜兼程,马不停蹄地向前走啊走。看,这里多么开阔,完全可以在这里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可以修建商厦、宾馆、银行、居民住宅、政府办公楼、影剧院、滑冰场,还可以建飞机场、火车站。
嘿!前面风景旖旎,是一个理想的旅游开发区。对,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然风景,把世界上的游人都吸引到这里来,让他们饱览月球上无限美好的独特风光。
我带着太空探险队在月球上走啊走,无数个奥秘被我们发现,宏伟的开发规划也拟订出来了。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我当选为月球总统。我很快组成了内阁,安排好了政府人员,并立即开展工作。我们大家一致表示,一定要让精神、物质两个文明之花在月球上开放。我们是月球上的第一代主人!我们生活在这里是多么幸福,多么自由啊!
我跃身飞起,却跌了一跤,睁开睡眼,还是满天星星。啊,我做了一个美梦。
不,这是梦,又非梦。这是美好的未来。
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