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消费主义新闻消费主义媒介角色
消费主义最早出现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让·鲍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提出了“消费社会”的概念,“消费而不是生产主导了资本主义社会整个体系运转,资本主义就是一个消费社会,而不是一个生产社会。吃饭、穿衣等基本问题解决以后,人们追求的是要吃什么、穿什么,精神上如何得到愉悦。”①他指出当代资本主义消费控制的秘密,是消费的逻辑被定义为符号操纵,这种新型的消费逻辑也正是当今的消费社会中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即消费意识形态。
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追求的不是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媒介作为社会文化、精神的传播载体与渠道,自然也是消费主义的追随者,同时,由于媒介自身具有的“产业属性”,又促使媒介通过不同的议程设置来引导受众消费什么和怎样消费。消费主义思潮在传媒活动领域的反映与被反映又被内化成为新闻消费主义。
一、新闻消费主义
改革开放后,西方的消费主义开始在中国蔓延。加入市场经济竞争洪流中的传播媒介也开始寻求新的定位,从传统倡导的传者为中心向受众为中心转变。同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生存下去,传媒遵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法则,不得不迎合消费主义思潮,追逐市场占有率。此外,人们物质水平逐渐提高,单纯的物质消费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欲求,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也使传播媒介面对更多的生存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消费主义在我国愈演愈烈。
对新闻消费主义的界定,兰州大学杨魁教授认为:“在传媒不断营造更为广泛的消费文化、不断将受众引入欲望膨胀的不归路的同时,传媒从传统倡导的驯化角色向极力迎合受众消费欲望的态度转变也逐渐明晰起来,开始以向受众提供具有消费特质的文化信息或是以宣扬充满诱惑性的生活方式,以满足受众的消费欲求。这种媒介态度及媒介产品生产方式的盛行,其实质是媒介奉行受众至上、一切以满足受众欲望为目的的新闻理念。”②
杨魁教授对新闻消费主义的表述使我们能够较清晰的认识新闻消费主义的轮廓,一方面新闻传媒通过最大限度地占有新闻资源,实现对其目标受众最大限度的占有;另一方面通过新闻报道对物质的强调或者对消费文化的重视,营造“消费社会”的氛围,从而创造或激发公众物质消费及精神消费的需求。
二、消费主义时代我国新闻媒介的表现
1、传统媒体
传统的大众传播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丰富的经验以及自身独有的特点,使得传统媒体在消费主义时代对消费信息的表现形式及方法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市场化操作,追求经济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我国的经济、文化都发生巨大的转变,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消费主义观念逐渐风靡。传媒也开始进行体制改革与运营方式的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商业利润成为传媒追逐的目标,一些报纸为了争取更多的广告客户,维持稳定的报纸订单,不惜降低报纸的品味与质量,将报纸发展成为广告大于信息的“广告书”;广播电视也采用频道独占的方式,为医疗器械、药品及各类商品提供展销的平台。
其次,内容重点转移,视受众为上帝。一方面,传媒把自身当作消费品推向市场,把受众作为消费者。为了使受众自愿消费媒介商品,传媒报道内容的重点开始向注重社会的消费行为方面转移。为了追求收视率与发行量,内容转移后的报道不可避免的表现出娱乐化、故事化、庸俗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受众作为日常生活领域中的消费者,传媒则从受众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受众的关注视角作为自己的关注点,注重挖掘信息内容的符号意义,营造出“消费社会”的氛围,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
第三,形式变化多样,体现消费特征。形式变化多样,主要表现在自我形象的塑造与节目内容的包装上。传媒作为消费社会的信息推销者,深知在市场竞争中自我形象的重要性,因此会塑造成某种形象来吸引受众的消费。例如,都市类报纸的宗旨一般是贴近民生、了解民意、体现民情;综艺频道的标识也结合流行元素,体现大众文化。传媒对节目内容的包装是新闻消费主义最直接的体现,电视购物、广告新闻化等等,都是传媒为了增强传播内容的“可售性”而营造的卖点,最终目的无非是吸引受众进行消费。
2、新媒体
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也加快了新闻消费主义的发展。由于新媒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与参与性,因此在消费时代更受到传播者与消费者的青睐。以网络媒体为例,对于传播者来说它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展示平台与销售渠道,传播者可以通过网络构建的虚拟环境信息产品,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消费者对传播者提供的信息产品的认可度与满意度可以及时地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反馈,促使传播者对信息产品进行及时的改进。同时,作为消费者的受众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网络信息共享中来,通过参与与反馈,使传播者更加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从而进行信息产品的更新。
三、对消费主义时代新闻媒介表现的反思
新闻媒介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消费主义时代仍然发挥着它监测环境、引导舆论、传播信息、服务社会、提供娱乐等社会功能。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经济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争夺生存空间,主张通过最大限度地占有新闻资源,实现对其目标受众最大限度的占有,从而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这种“唯市场”、“唯受众”的价值取向也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对于媒体自身来讲,过多的关注了它的“商业性”而忽视了“事业性”,负面新闻、庸俗文化、虚假信息等内容将趁虚而入,新闻信息过分的娱乐化与故事化,造成了新闻媒介公信力的降低。对于受众来讲,由于媒介对消费引导的偏差和失误,不利于合理消费习惯的养成,媒介对消费主义的过分渲染,也使受众的理性价值观受到冲击。同时,我国新闻媒体在文化传承上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过度的媒介消费主义观念也会对其他文化形态的价值取向产生误导,造成不利的后果。因此,不少人担忧“这种多元化的众声喧哗实际上在解构着国家意识形态的权威性,颠税着新闻本身的品格,逃避了新闻应有的责任和良心”③。
四、消费主义时代媒介的角色期待
1、合理消费的把关人
消费时代的到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我们没有必要去抵制它,而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媒介有效引导受众合理消费。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是崇尚和追求过度的占有和消费,并以此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它将消费喻为人们达到幸福的手段。“过度消费”有两种具体表现:一种是自身能力还没达到,却要勉为其难地超前消费;另一种是已经具备了消费能力,但不断追求奢侈型消费,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④在市场经济,媒介应该坚守自己的行业准则,本着正当竞争、合理竞争的态度,自觉摒弃对过度消费观念的引导,营造健康、合理的消费氛围,提高公众的消费品位。要当好“把关人”,重点在于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不片面的追求收视率和发行量,而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
2、社会责任的捍卫者
新闻媒介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作为民众声音的传达渠道,它的社会责任表现在政治和道德两个方面。媒介应该服务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通过关注和反映社会普通民众的要求和愿望,来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3、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媒介担负着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媒介所反映、倡导的价值观与消费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不仅有利于保护受众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媒介自身权威性与公信力的巩固与提高。一方面,媒介要营造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受众通过民主的方式参与到信息的互动中来,监督,遏制不良、虚假消费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受众也应该发挥主动性,将自身的消费需求通过合法的渠道反映到媒介,使媒介及时了解受众所想、所需,生产出适合受众的消费信息,避免资源的浪费。
4、优秀文化的传承人
媒介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尤其作为精神产品生产者——新闻媒介,既属于信息产业,又从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具有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引导教育受众的社会功能。改革开放后,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大众文化逐渐被我国社会所接受。所谓大众文化,指的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现代传播媒介传播,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的文化”,⑤由于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通俗性、娱乐性、流行性等特征,迎合了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众摆脱压抑状态的需求,受到了大众的欢迎。此外,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媒介更应该注重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而不应该消解大众文化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①毛德胜,《从消费社会理论看我国的新闻传媒消费主义倾向》,《现代商业》,2008(20):262
②沈国萍,《我国新闻媒体消费主义现象批判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10:4
③李蓉,《论大众传媒中的新闻消费主义倾向》,《兰州大学学报》,2006(5):104
④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10
⑤邹广文,《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一、高消费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根据相关定义,所谓“高消费”,是指高工资、高福利政策下高水准、高成本的消费。其理论来源是美国的凯恩斯主义。在高工资、高福利政策的刺激下,社会很快就能形成一个人数占多数的中等收入阶级,即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存在必然会产生巨大的需求和更高水平的消费意愿,这就是发达国家所以能形成高消费潮流的主要原因和重要基础。在发达国家,高消费不仅表现在生活消费上,还表现在生产消费上。凯恩斯主义即是通过运用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收购产品,并作为一种福利影响着在其中生活的人。通过政府收购,大大减轻了产品的过剩危机,拓宽了产品流通的渠道,提高了资金流通的速度,刺激了生产,并使生产仍然可以继续甚至扩大再生产,这又使得广大工人农户不至失业,从而保证了消费的物质基础。因为就业的充分,高工资、高福利的保护,中产阶级成为一个占人口大多数的稳定的社会群体,生活之高消费就得到了有效的保证。生产之高消费主要表现为设备的更新以及大量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国家通过提供公共品进一步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刺激并促使原材料与能源供给行业不断得到发展。整个经济就在“高消费”形势下得以盘活与持续发展。
从国际背景来看,高消费的产生与社会生产能力和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密切关联。高消费首先产生于资本主义的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其消费主义文化十分发达。而消费主义则植根于市场经济。一方面,通过在市场抛售,生产可以实现最大化供给,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并建构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文化,产品可以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高消费作为需求文化的一种层次或类型,比较显著的例子是美国与法国。美国消费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其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19世纪末,美国实行了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再加之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和丰富充足的资源,美国人创造的财富暴涨。在金钱的刺激下,美国人原有的消费观念及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生产也变得更具有针对性,高额的奢侈品、时髦的上等货。逐渐成为人们竞相争逐消费的对象。高消费的观念从此深入美国人的心灵。由于政策的扶持,在美国很快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中产阶级群体,并出现了中产阶级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在物质与文化的双重支撑下,中产阶级成为高消费的稳定人群。当年福特公司的市场目标之一就是让自己的工人也能用上他们亲手制造的汽车,这是一个宣扬消费主义与满足中产阶级需求完美结合的典型。从美国的例子可以看出,高消费需要有物质基础和文化需求的支撑,它要求必须有一个稳定的且具有购买力的阶级即中产阶级来做基础。法国的消费主义则得益于其文化的先锋性。法国向来以文化的出新而闻名,在法国社会里的许多消费行为,与其说是物质消费,不如说是文化消费。通过文化来包装品牌,然后以品牌来引领消费潮流,法国算得上出类拔萃。从目前世界流行的时尚品牌来看,法国品牌在高端消费品中居多。
从美国与法国的例子可以看出,现代商业社会里的高消费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具有物质的基础,比如中产阶级的存在;一是具有文化的基础,比如时尚潮流的影响。这两个条件还要能较好的融合。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消费早已成为一种消费形态,并显示了人类社会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另外,在经济活动中,人们的消费行为并不总是主动的、理性的,很多时候都是被动的、从众的。高消费之所以能在发达国家形成一股风潮,并渐而波及发展中国家,是因为高消费所带来的强烈的物质诱惑与文化暗示。
从尚未形成成熟的中产阶级来看,我国目前尚不具备稳固的高消费的物质基础。我国的高消费多表现为一种跟风、从众与模仿,所谓“打肿脸充胖子”是也。但亦不可否认,我国自上世纪十年代以来,已逐渐形成了一批新富阶层,也就是邓小平所说“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无论这批“新富”是通过何种手段致富,但他们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是我国高消费之始作俑者。他们拥有丰厚的物质条件,一有恰当时机,必定会通过高消费来表现自己与一般民众不同之优势所在,展示自己高消费的能力。山西煤老板的炫富就是一个典型。还有最近央视主持人20万元办生日宴的新闻,也说明中国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高消费的支撑人群。当然他们还形成不了一个社会所说的中产阶级。所以,高消费在我国目前只能算是一种没有文化内核、标榜身份的炫富行为。当前,我国内需严重不足,这是由广大民众购买力不足决定的。因而,应是通过整体提升国民的购买能力来解决,而不是通过刺激“高消费”来实现。
二、高消费对我国经济社会的不利影响
高消费虽然对扩大生产有刺激作用,如多样化高消费需求促使市场产品结构更加细化、优化和完善,高品质高消费需求对促进产品质量、改善生产能够起到标竿作用,求新性高消费需求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创造,文化型高消费需求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对企业文化内涵和企业形象的追求。但就目前而言,高消费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高消费带来的更多是不利影响。从宏观层面来说。高消费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与生活对物质能源的高消耗上,也就是说,高消费容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现今原材料与能源紧张以至枯竭,均与过快增长的消费有关,如美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我国的公务活动中也存在高消费的不良倾向。而在微观层面上,高消费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消费造成了普通民众对未来幸福与财富的透支。因为我国的高消费群体并没有形成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产阶级,所以,普通民众的高消费行为往往建立在对新富人群的艳羡与模仿上。在中国尤其表现在奢侈品的消费上。在发达国家,高消费行为是建立在理性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的。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并不具备这种物质基础而去进行高消费,那么就不是理性的行为,而是一种奢侈消费的行为。奢侈消费对于少数新富阶层也许只是普通的经常性的高消费,但对于普通民众则是带有明显面子效应及虚荣享乐心理的“一次性”消费。这种“一次性高消费”往往会透支未来的幸福与财富,目前中国的房奴和车奴就是最好的证明。还有教育产业,现在也变成了一种高消费,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学。教育费用的支付往往要举合族合村之力,这不但透支了未来的财富,如果找不到工作,还透支了未来的幸福。
高消费容易诱发犯罪。扰乱社会秩序。人的欲望
是无止境的,人的攀比之心是常有的。高消费往往是与享受联系在一起的,必须要有物质基础的支撑。没有物质基础支撑的高消费,往往就会演变成犯罪,比如偷抢诈骗、贪污受贿。为了支付高消费的花销,许多人最终走上犯罪道路,这对社会的稳定会构成威胁。许多贪腐分子为了满足自己或关系亲密者的高消费要求,不惜损公肥私,使国家财富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这很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高消费会对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造成破坏。高消费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影响中国是与新富阶层的出现分不开的,而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影响中国则是与青年人的求新意识分不开。因为高消费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生活观念与消费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许多青少年,特别是那些并不富有家庭出身的青少年只看到了高消费风光的表象,从而养成了大手大脚、唯利是图的习惯,这不但对家庭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而且十分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进一步而言,还会影响到来来人才素质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
三、必须理性对待高消费
高消费是伴随着社会财富的迅速累积而出现的一种消费模式。目前,我们对待高消费的态度应该是适当引导、量力而为。
树立理性的物质消费观念。消费包括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们的物质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高消费现象因为产品供给的丰富充足也时时发生,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之一。但如前所述,我国的高消费尚无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没有相对多数的消费人群,我国的高消费是基于较严重的阶层分化条件下的高消费,是以牺牲绝大多数民众的利益为代价的高消费。所以,作为高消费领头羊的先富人群应该转变消费观念,继续保持中国勤俭节约的传统,适当而理性地消费,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事业上来。而广大民众也应从“一次性高消费”的非理性观念中摆脱出来,不要攀比,要量力而行地消费,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上。